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象感到毫無頭緒,把它的理路搞清了,也是沒有什麼大困難。

  

  下邊另外一個問題。順受的業分五種,自性順受、相應順受、所緣順受、異熟順受、現前順受,分了五種。開始叁種,後來又分五種。那麼叁種裏邊,先把哪叁種、怎麼樣一回事情講了,然後辯論,就是中間定、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的受業。今天我們把叁種講了,辯論擺到明天講。現在我們提個頭,下邊是辯論,什麼焦點問題提出來了,下邊你們今天再預習一下,看明天是不是能夠自己知道。先把叁種受業,順樂受、順苦受、順不苦不樂受,這個很容易講,講了再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一頌正明叁受,次一頌引證,後一頌明順受。

  

  “釋曰:初一頌正明叁受”,第一個頌,叁受的名字,正明叁個受,順苦、順樂、順不苦不樂受。順樂受是什麼,順苦受是什麼,順不苦不樂受是什麼?第一個頌四句講完了,這是四句。後面一個頌,“明順受”,最後叁個受,順受有五種。那麼次一頌,中間那一頌引證,證明中間定跟欲界都有不苦不樂受的業。那麼一共叁個大科先把它分明。先講第一個,叁種受的業,這個最好懂的。

  

  

  

  順樂苦非二者,標也。一、順樂受業,二、順苦受業,叁、順不苦不樂受業等,即非二也。

  

  “順樂苦非二者,標也”,標它的名詞,叁種順受業,叫什麼名字呢?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,這是它叁種的名詞。他給你寫出來了,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,這是叁個名字。“等,即非二也”,這個等字,就是不苦不樂,這個不苦不樂受就是非二。頌裏邊的非二,就是不苦不樂受。

  

  

  

  善至叁順樂者,釋順樂受,始從欲界,至第叁禅,所有善業,名順樂受。

  

  下面講順樂受業,什麼叫順樂受業。“善至叁順樂”,善業,欲界開始一直到第叁禅的所有的善業,都叫順樂受業,因爲它感的可愛的果,叫順樂受。叁禅以上沒有樂受,所以不能叫順樂受。

  

  

  

  諸不善順苦者,釋順苦受,欲界不善業,名順苦受業。

  

  “諸不善順苦”,所有的不善業都叫順苦受。這個我們學過前面的應當要知道,順苦受業都在欲界的。因爲色界沒有不善法的,只有有覆無記,沒有不善的,所以說一切不善的業都是叫順苦受業。順苦受業,欲界的不善業叫順苦受業,爲什麼說沒有色界的不善業呢?色界沒有不善業的,這個我們自己應當明白,前面我們講過的。欲界的不善業叫順苦受業,感到不可愛果,就是順苦的。

  

  

  

  上善順非二者,釋不苦不樂受,第叁禅上,從第四禅,乃至有頂,所有善業,名爲上善,名順不苦不樂受業。

  

  “上善順非二”,上界的善就是說,“非二”就是不苦不樂受,在叁禅以上,就是我們前面的“善至叁”,這個叁是叁禅,再上邊叫非二,順不苦不樂的。謂不苦不樂受,“第叁禅上”,從第四禅開始,乃至到有頂(非想非非想天),所有的善業,從四禅開始到有頂天的善業都叫上善(第叁禅以上),這個是順不苦不樂受業。因爲它們都是舍受,四禅到非想非非想天,全部是舍受。舍受,叫不苦不樂受。

  

  

  

  論雲:非此諸業唯感受果,應知亦感彼受資糧。受及資糧,此中名受解雲: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。

  

  “論雲:非此諸業唯感受果,應知亦感彼受資糧。受及資糧,此中名受解雲:此相應俱有名資糧也”,這個就是簡別一下,順苦受業、順樂受業,好象感的果都是受,是不是這個業生了苦的受,感的是苦受呢?不,就是這個“非此諸業唯感受果”,他的意思是說,不是這些業——順樂受、順苦受——就感一個樂受、苦受;不但是受那個果,還要“感彼受資糧”,受是一個主要的,同時還有受旁邊很多的資糧。

  

  資糧什麼東西?就是它的相應的法、俱有的法,跟受相應的,樂受、苦受相應的心王、心所,跟它所有身上的得、四相等等,這一些法都是它感的異熟果之一,中間的都包的,不但是感一個樂受、苦受,就是裏邊還有一些相應、俱有法。

  

  總的這些業,他們感的果,能夠感受(樂受也好,苦受也好,不苦不樂受也好),當然是主要的,但是我們說不單單是感受(“唯感受果”),就是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等等,並不是說這個業只感樂受、苦受,這個果並不單是僅僅局限于受,還有受的相應、俱有法,都在裏邊。這個資糧,資糧就是相應俱有的法。

  

  這個業感的果是比較寬的,不單是一個受,這是要簡別的。因爲看了這個名字,以爲這個果就感的受的果了,不是那麼簡單,還有其它的相應法、俱有法,決定是同時感到那個異熟果,都有的。

  

  那麼這裏我們總結一下。今天我們是講業,從業開始。

  

  第一個叁業,安、不安、非,就是非安非不安穩,這叁個業,就是善、惡、無記,這個很簡單。

  

  下面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。福業就是說欲界的善業叫福業,欲界的不善業叫非福業,那麼上界的(就是色界無色界的)善業叫不動業。爲什麼叫不動?造那個業,將來受果的地方是不會動搖的,這叫不動業。這又是叁種業。

  

  現在又說一個順叁受的業,順樂受、順苦受、順不苦不樂受,就是說它這個業,將來感的果是順著樂受的,順著苦受的,還有一個叁禅以上的,順著不苦不樂受的,因爲叁禅以上的果報都是舍受。那這又分叁種順受業。這個叁業就分了好多種了。下邊的,恐怕還有多的叁業,那麼叁個、四個、五個,這麼都有,我們先講了幾個叁業的樣子。

  

  今天把順樂受、順苦受、順不苦不樂受的業講完了,明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,順不苦不樂受業不但是叁禅以上,就是四禅開始到非想非非想天;色界裏邊,初禅天裏邊也有,就是中間禅;乃至欲界裏邊也有。那麼這說有,要拿出依據來;拿依據來的話,就引經據典,引經據典裏邊,把那個經引出來,這個經根本就不好懂,難就難在這裏。實際上也不是很麻煩的事情,就是經上有這個一句話,論上有什麼話,我們引過來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因爲引這部經,這部經本身就難解,所以一引,反而産生了很多問題。但是你把原則性掌握好了,把這個文看一看,知道它要點在哪裏,也不難。

  

  所以說我們看書要看要點。有些地方,不是要點,你糾纏在裏邊跑不出了,結果把要點忽略掉了,那就是舍本求末,把枝末東西弄了半天,根本的就丟掉了,那是不會學法的,不善巧了。善巧的話,你有智慧的,本末都搞清楚,頭等。如果你智慧差一點,或者才來的,前面的基礎沒有,把本抓住,枝末的就丟掉,這個也是一種善巧,那麼當然是二等。頭等是全部都抓住了,二等的抓根本。叁等的,根本丟了,抓一個枝末,那個沒頭沒腦的東西,不成個體系的抓住了,你說聽了懂不懂呢?總算懂了一點點,但是不太好。最差的,根本枝末都不懂,聽了個糊裏糊塗,這個是最差的。既然要聽,總要聽到一些東西,我們說即使你根本沒有聽懂,聽到一個公案,壞事做不得,要感地獄的,這個也好啊,總算是抓了一個枝末,我們說也是一個重點,也是因果的一個要點了,聽了這個公案,抓住了也好。如果你公案都不知道,聽了,人家問你今天聽啥東西啊?忘掉了。那就完了,這個等于沒有聽。我們說聽,或多或少都能獲益,如果聽了一座經什麼益處都沒有,那就是在開小差,或者在打瞌睡。如果你認真聽的話,總會得點好處。那麼今天講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十一講(第231頁下第8行-第234頁下第3行)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講到叁受業,中間有人提這個問題:約處成就善惡裏邊,律儀戒,惡律儀,要除掉黃門、二形,“二黃門二形”,不能受惡律儀,也不能受律儀戒。但是前面的舍戒裏,假如二形生,不管是律儀也好,不律儀也好,二形生就是舍戒。那這個裏邊就是黃門跟二形有差別。黃門、二形要得戒都不可能,不管善戒、惡戒。這是鹽鹵田,不能生嘉苗,也不能生惡草。但是已經得了戒的,假使成了黃門了,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說,舍不舍戒?不舍戒。二形生了是舍戒,黃門不舍戒。本來是黃門的,不能得戒,但是得了戒之後成黃門的,不舍戒,這一個就是差別在這裏。那麼這是比較微細的,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可以,黃門跟二形差別就是在這裏。

  

  再說一遍,二黃門二形都是不能得惡律儀,也不能得別解脫律儀;但是得了律儀的人,成了二形就舍戒,戒體就沒有了;成了黃門,不舍戒,這是有差別。二形是男女的煩惱都有,這是特別重,即使得了戒之後,也要舍戒,戒體不能存在。黃門,假使他原來有戒體的,還是可以有,不一定舍,不必舍戒。

  

  黃門,在律藏裏邊說了有六種。黃門就是沒有男根的。一種是生下來就沒有的,生黃門。一種是捺破。捺破就是說,一些女人煩惱重,妃子跟那個妾,大小女人,她們養了孩子,妒忌心,小孩子的時候,把他弄掉了,這個男根壞掉了,這又是一種。另外一種就是犯了什麼罪,把它割掉的,那是宮刑了。還有一種,他的生理不健康,人家碰到了生起男根,不碰到不起,這個就是平時就沒有男根了。那麼另外一種,看了人家淫欲,妒忌心一起就生起男根,平時男根就沒有。這都是生理上的不健康的變態的一些情況。有的說五種不男,還有說六種不男的,另外再一種,就是半月半月,半月裏邊能做男的事情,半月裏邊不能做,叫半月的黃門。總的來說,黃門,有的經上說是五種,有的說加一種,就是捺破,小孩子的時候,大小妻妾有這個妒忌心,把對方的孩子搞壞了,也是算一種,加進去就有六種。這就是關于得戒跟舍戒的問題裏邊有這麼一個。

  

  下邊我們還接下去,叁受業。叁受業上一次我們講了,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