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)十個惡業道就是意惡業道,就是意叁。就是貪也好,瞋也好,邪見也好,他只要起了念頭,這個念頭生起來了,就是根本,沒有什麼前面的准備的工作了,起了之後,還有什麼後邊的後起,沒有那些,一起就是根本。所以說在意的叁個業道裏邊,貪、瞋、邪見,才起,“才現在前”,現在前面就是根本。“故無加行、後起差別”,就是意業道裏邊,沒有加行、後起的。那麼所謂加行、後起,指的是前面身叁口四,那是有加行、有後起,意叁業道,是沒有加行、後起。

  

  “解雲:殺羊等七,通加行、根本、後起。貪瞋等叁,唯根本也”,那就是給你總結一下,殺羊(就是殺了)等七,身叁口四,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離間、惡口、绮語,這七個有加行,有根本,也有後起。而意的業道,貪瞋邪見這叁個,只有根本,沒有加行。這是一般的說法。

  

  但是《順正理論》,《順正理論》大家都知道,就是《俱舍雹論》,要破《俱舍》的,很多地方,要跟《俱舍》唱對臺的,那麼他這個地方,唱了個小小對臺[3]。這個意叁業道是沒有加行、後起的,他說,實際上說也有叁分的,意叁業道也有加行,也有根本,也有後起。那麼它的加行、後起是什麼呢?他說貪、瞋、邪見起的時候,它決定一個不善的思心所(就是意業)來幫助它的,前面的幫助的,它沒有起來,幫助它的這個惡的思心所,是它的加行;它起來之後,跟了它起作用的惡的思心所是後起。那麼這個就是《順正理論》說它也有加行、後起、根本叁分。那麼《俱舍》裏邊就是說,意業道起了就是根本,沒有什麼加行後起。

  

  這是表、無表業的問題,講了。下邊另外一個問題。

  

  

  

   戊二 約叁根以辨

  

   己一 明惡加行

  

  從此第二,約叁根以辨,就中:一、明惡加行,二、明生善叁位,叁、明究竟業道。且第一明惡加行者,論雲:又經中說,苾刍當知,殺有叁種,一從貪生,二從瞋生,叁從癡生,乃至邪見有叁,亦爾。此中應說,何相殺生,名從貪生,問余亦爾問也?非諸業道,一切皆由叁根究竟,然其加行,不與彼同經言十業道從叁根生,約加行說。雲何不同?頌曰:

  

  加行叁根起  彼無間生故  貪等叁根生

  

  “從此第二,約叁根以辨,就中:一、明惡加行,二、明生善叁位,叁、明究竟業道”,那麼反正詳細的,以後每一科都會明白,不要去解釋了。“且第一明惡加行者”,先說惡加行裏邊,什麼叫叁根呢?就是說叁不善根,叁不善根的惡加行是哪一個發起的?“又經中說”,這是引經,我們說《俱舍論》都是引經據典的,不是自己編的。經裏邊說,“苾刍當知,殺有叁種”,殺、盜、淫都是舉殺爲例了。殺有叁種,“一從貪生,二從瞋生,叁從癡生,乃至邪見”,殺、盜、淫,妄語、绮語、惡口,乃至貪、瞋、邪見,都可以由叁不善根發起的,“亦爾”。

  

  “此中應說,何相殺生,名從貪生”,經裏邊說的,殺有叁種發動的,一個是從貪生起的,一種是瞋生起的,一種是癡生起的,那麼起十個業道,都有叁種,“亦爾”,經上說到這裏;那麼論要解釋,這個地方(就是經裏邊的話)應當要說明,怎麼樣子的殺生,叫從貪生?“問余亦爾”,怎麼樣子殺生從瞋生,乃至怎樣子的邪見從貪生、從瞋生、從癡生?一個一個要仔細給它說。“何相殺生,名從貪生。問余亦爾”,其它的是不是這樣子?

  

  “非諸業道,一切皆由叁根究竟,然其加行,不與彼同”,他一個問題:是不是其余的都是這樣子?答,“非諸業道,一切皆由叁根究竟”,所有的業道並不是由叁根來究竟。叁根就是叁不善根,就是它究竟的時候,圓滿了這個事情,做圓滿的時候不一定是叁根;但是加行的時候,“不與彼同”,加行,是用叁根産生的。

  

  “雲何不同?”“頌曰:加行叁根起”。究竟不是叁根究竟的,只是一根。那麼加行可以從叁根生。這個究竟怎麼回事呢?後邊要講的,先說加行。“頌曰:加行叁根起,彼無間生故,貪等叁根生”,這個十惡業道的加行,由叁個不善根發起,或者從貪發起的,或者是從瞋發起的,或者從癡發起的。身叁口四可以這麼說,意叁怎麼說呢?意叁還有什麼根呢?“彼無間生故,貪等叁根生”,意叁也可以說是叁根生,這個下邊要講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加行叁根起者,不善業道,加行生時,一一從叁不善根起,依先等起,故作是說前經雲殺生等,從叁根生者,依先等起說,先等起者,即加行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加行叁根起者,不善業道”,它加行生起的時候,都從叁個,“一一從叁不善根起,依先等起,故作是說”,就是發動的等起心,假使瞋心,那麼是瞋起,假使發動的等起心是貪,那麼從貪生,這是根據它前面的那個等起的心來這樣子說的。

  

  “前經雲殺生等,從叁根生者,依先等起說先等起者”,從等起心來說,從叁根起。什麼叫先等起呢?“即加行”,等起心就是加行,所以也屬于加行。等起我們前面講過了,你要發一個動作,先有一個心生起來,這個心使它發動;同時善惡是相等的,起一個善心,要拜佛,就拜下去了,動作是善的,心也是善的。等,善惡是相同的。起,是它發動的。

  

  

  

  殺生加行,由貪起者,如有爲欲得彼身分,或爲得財,或爲戲樂等,起殺生加行。從瞋起者,如爲除怨,發憤恚心,起殺加行。從癡起者,如有祠中,殺馬祭天,謂是法心;又諸王等,依世法律,誅戮怨敵,謂成大福;又波剌私,作如是說,父母老病,殺得勝福,免困苦故;又諸外道,說蛇蠍等,爲人毒害,殺便無罪,羊鹿牛等,本擬供養,故殺無罪。此等從癡起殺加行。

  

  “殺生加行由貪起者”,那麼舉例,反正這些話比較抽象,具體的東西一說就知道了。殺生加行,怎麼從貪生起的?“如有爲欲得彼身分,或爲得財,或爲戲樂等,起殺生加行”,殺,爲了得它身分,要吃它的肉,要它的皮,要它的骨頭,或者是象,要它的象牙,或者是一個鹿,要它的麝香,那麼爲了得到它身上的東西而把它殺掉。或者爲得財,要謀財害命了,得財把他殺掉了。或者爲戲樂,爲了遊戲把它殺掉了。這個我們說西班牙鬥牛,就是爲遊戲,大家看,在戲臺上,一個人跟牛打,最後一劍一劍把牛殺死,殺完了,就鬥完了,就好了,大家看了,高興。這個是殘酷得很,爲了戲樂有殺生的,這是爲貪。

  

  “從瞋起者,如爲除怨發憤恚心,起殺加行”,這個很簡單了,怨家,你起了極大的瞋心,要把他殺掉,這是從瞋生起的。

  

  從癡起的,這個不大好懂,舉個例。“如有祠中殺馬祭天,謂是法心”,有些祠堂,就是那個鬼神廟了,他們要祭天,用馬,活的馬把它殺掉祭天的。“謂是法心”,以爲這樣子如法的,這個心認爲這是如法的,這個就是癡,這個心就是癡心。那我們以前講過的,玄奘法師到印度去的時候,碰到的海盜,就是他們搶了東西之後,要謝天,就要把最好的人,最漂亮、最端正的人殺掉來供祭他,那就是癡心,這個是最野蠻的宗教了。殺牛、殺馬呢,總是還是比較高階一點,人類,同類就不殺了,他還要殺人,而且最好的人,這個是殘酷。那麼這是一種。

  

  “又諸王等,依世法律,誅戮怨敵,謂成大福”,這個所以世間法跟佛教有點不一樣了,國家訂的王法,那些打仗了,把怨家誅戮,把它除掉,認爲這是有功德的;那麼這個我們佛教說殺人是不好的了,最好不要殺。但是我們說菩薩道的時候,這個人太壞了,要危害大衆的,那有的時候,還會開殺戒,也可以。

  

  “又波剌私,作如是說”,波剌私是外道,就是現在的波斯。它裏邊有一種外道這麼說,“父母老病,殺得勝福,免困苦故”,這個外道是殘酷,父母老了(這古代有),他說父母老了,又多病,他苦得很,把他殺掉了,免得他受苦,這個有福,是孝順父母,把他殺掉。這個我們想想,簡直不可思議的事情。據說古代的社會,有這一些,殺倒不殺,父母老了,把他趕到深山裏邊去,讓他去死掉,下手嘛不好下手,也是把他除掉,老了沒有用了嘛,他還受苦,那早點死掉算了。這個是古代的那些野蠻的社會裏邊的,那麼外道也是邪見,所以說我們不要碰到外道了。

  

  我們經常說要遇到善知識,不要碰到惡知識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碰到外道之後,你還認爲是功德,結果造了很多罪。鴦掘摩羅,他先是拜一個外道師,這個外道師,從妒嫉心出發,爲什麼?他的外道的女人,就是看上這個鴦掘摩羅,他是青少年,長得很端正,她看上他,想跟他做壞事,鴦掘摩羅拒絕了。這個女人就在外道師面前去說他的壞話,說他怎麼調戲她,侮辱她等等。這個外道的師傅,就是要害他。他就是說:你要修我這個道,很簡單,你要殺滿一千人,把每一個殺掉的人的手指砍下來,在頸項上做一個項鏈,用一千個手指,做一個項鏈,滿了,你就升天。這明明是害他的嘛,這鴦掘摩羅很老實,他就去殺了。殺,一個一個殺,唉呀!那個時候,人家害怕的,這個人氣力又大,人又勇敢,這個殺起來,人家都害怕,成了大災患,聽到鴦掘摩羅都害怕得逃走了。九百九十九個殺完了,第一千人,湊不滿了,人家聽過他名字,聽到聲音,馬上就逃了,看不到人了。最後呢,就是因爲他的外道師的話,他信將來要升天非一千不可了,後來想怎麼辦呢?他一個母親,母親不害怕他了,母親不會把孩子逃避掉,他的母親,把她殺掉好了,反正能升天之後再說了,他就是想殺母親了。

  

  這個時候佛知道了,佛有他心通,因爲鴦掘摩羅過去有善根,那麼佛就來度他了。他正要舉刀殺母親的時候,遠遠的佛跑過來了。這個鴦掘摩羅畢竟有點孝心了,他說,有人來了最好,我就是找不到人才殺母親的,現在有人來了,我就不要殺母親了。他就追佛,向佛那邊跑過去。結果佛,走得很慢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