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語。所以真正的佛教徒,修行都來不及,這些東西當然沒有功夫看。那麼你要度衆生,你要度那些人,當然你也可以看一看,但是目的不是欣賞文學,也不是欣賞藝術,這是爲了度衆生,悲心出發。這些東西,我們在沙彌戒講過的,明明知道它是有害的,但是爲了度衆生,就是勉強地去學一學,而且時間有規定的,叁分學內,一分學外,這樣子有限製的。過去有個人,什麼學外語起來了,你好象法都學好了,要學外語來了,要對歐洲人弘法去了,這太早吧?你自己都莫名其妙,什麼都不懂,你說要來不及學外語去了,你學了外語幹什麼呢?恐怕還有文章在裏邊了。當然你學了外語,你現在法又弘不了,可能財産、錢會多一些,你做做翻譯,或者做做什麼工作,那錢可以多一些的,但弘法是談不上的。你法都沒學,你弘什麼法呢?

  

  “若言傳習無有罪者,此語加行,從癡所生[4]”,他們說這些邪論,吠陀典,這些邪論,雜穢語,它們是雜穢語所攝的。假使你說學習這些東西沒有罪的,那就是有罪了,有加行,雜穢語的加行,這一類都屬于癡所生。所以說語四業,從癡生的,他給你舉了幾個例;從貪生的,從瞋生的,那很很容易,大家一想就知道。

  

  

  

  問:殺生等七,皆有加行,從叁根生;貪瞋邪見,既無別加行,如何可說從叁根生?答:頌言彼無間生故,貪等叁根生,謂彼不善叁根,無間生貪等叁故,說貪等從叁根生,謂或有時,從貪無間,生貪業道,從二亦然。瞋及邪見,從叁亦爾。前念名根,後名業道,根道義別,故說業道從叁根生。[5]

  

  下邊提個問題,“殺生等七,皆有加行,從叁根生;貪瞋邪見,既無別加行,如何可說從叁根生”,那麼殺生,身叁口四這七個,前面說過的,有加行、有後起。那麼他有加行,從叁不善根生,這個可以說。前面說過的,貪、瞋、邪見,意裏邊的叁惡行,它沒有加行的,也沒有後起的,你說從叁根生,這個不好說了。叁根生嘛,有加行了,你加行都沒有的,怎麼說叁根生呢?

  

  “答:頌言彼無間生故,貪等叁根生”,就是解釋這個問題的,後邊兩句就解釋這個問題。“謂彼不善叁根,無間生貪等叁,故說貪等,從叁根生”,這個貪瞋邪見,它等無間緣,就是前面有一個叁不善根生起之後,無間就生貪等叁個業道,那麼這也就是說從叁根生,說貪瞋邪見從這個不善的叁根所生。這是從無間生的那個方面來說,從叁根生,並不是說它是有加行,跟前面的意思有一點不一樣,但是也可以說從叁根生。

  

  (94A)“謂或有時,從貪無間,生貪業道,從二亦然;瞋及邪見,從叁亦爾”,這麼在舉例,他說“或時”,有的時候貪無間,先起個貪心,跟著就生起貪的業道,那麼就是從貪生了。“從二亦然”,假使先生瞋心,瞋心無間生貪業道,也是同樣;或者,從癡心無間生貪業道。“從二”,就是瞋、癡同樣。那麼瞋、邪見,貪說過,還有瞋、邪見呢?“從叁”,叁不善根,從貪、瞋、癡,從這叁個不善根生,同樣,貪、瞋、癡也可以生起瞋,也可以生起邪見,這都叫從叁根生。

  

  “前念名根”,前面那個念頭叫根,“後名業道”,那麼從叁根生了。前一個念頭,無間的念頭,等無間緣就叫根,後面那個貪、瞋、邪見是業道,所以也叫從叁根生。“根道義別,故說業道從叁根生”,根跟道,兩個意思不一樣的,所以說業道從叁根生。所以說業道從叁根生,身叁口四好了解,意叁業道,不好了解,那麼他特別地強調地講了一下。

  

  現在我們再講一段,還有點時間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二 明生善叁位

  

  從此第二,明生善叁位。論雲:已說不善從叁根生,善複雲何?頌曰:

  

  善于叁位中  皆叁善根起

  

  “從此第二”,惡的講完了,講善的。“明生善叁位”,惡的講了,貪、瞋、癡不善根生十惡業道,那麼善業道怎麼生呢?“論雲:已說不善從叁根生,善複雲何”,不善的業道從叁根,貪、瞋、邪見叁不善根生,那麼善業道怎樣生呢?

  

  “頌曰:善于叁位中,皆叁善根起”,善業道于叁位中,根本、加行、後起,它都是叁善根起。叁善根,要麼不起,要起一起起,因爲都是善的,它們都是有聯系,有連帶關系的,不像貪起了之後,瞋不一定會起來,因爲它們行相相反的。無貪、無瞋、正見,這叁個善根都是行相相同的,它們可以同時起來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十善業道,加行、根本、後起叁位,以是善故,皆無貪等,叁善根生,無貪等叁,必相應故,故皆具叁。善叁位者,離惡加行、根本、後起,名善加行、根本、後起。且如勤策受具戒時,來入戒場,乃至一白二羯磨等,皆名善業道加行,第叁羯磨竟一剎那中,表無表業,名根本業道。從此已後,至說四依,及余依前相續隨轉表無表業,皆名後起四依者,常乞食,樹下坐,著糞掃衣,食陳棄藥,余依前者,謂未死已來身也。

  

  “十善業道,加行、根本、後起叁位,以是善故,皆無貪等叁善根生”,那麼十個善的業道,它的加行也好,它的根本也好,它的後起也好,這叁個位置來說,因爲它是善的,那當然從叁個善根起了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這個叁個善根。

  

  叁善根跟叁業道,大家把它簡別一下,叁業道是無貪、無瞋、正見,叁善根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同樣,叁不善根是貪、瞋、癡,叁個業道是貪、瞋、邪見,這個差一點點,不要混淆。

  

  那麼這十個善業道都是從叁善根生的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叁個東西,它是行相相同,“必相應故”,要起一起起來。所以都具足叁個善根。

  

  “善叁位者,離惡加行根本後起”,叫善的加行,離開惡的加行,離開惡的根本,離開惡的後起,就是善的加行、善的根本、善的後起。那麼打個比喻,“且如勤策受具戒時,來入戒場乃至一白二羯磨等,皆名善業道加行。第叁羯磨竟,一剎那中,表無表業,名根本業道。從此已後,至說四依,及余依前相續,隨轉表無表業,皆名後起”,那麼善的加行、後起、根本,就是離開惡的加行、根本、後起,就是善的。那麼這個到底怎麼了解呢?不好了解,舉個例,他說一個勤策,一個沙彌了,他要升苾刍壇,受苾刍戒,他離惡嘛,離開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乃至不非時食什麼東西。

  

  我們強調一下,沙彌也好,八關齋戒也好,都離非時食的。如果苾刍晚上吃東西,你怎麼說啊?苾刍你晚上吃東西的話,你還是不要作苾刍了。蕅益大師說的,如果你有病,不能吃兩頓的話,你就作個居士好了,不犯戒,可以修行。你作了苾刍了,你犯了戒,你不但修不了行,還下地獄。咽咽波逸提,一口就是一個波逸提,就是一個地獄了,要去一次。那去的時間很長,我們舉過了,咽一口要下一次,咽兩口,下兩次,吃一頓飯,你幾口,你算算看,一次下去多少年?你這個吃一頓飯,你入地獄的時間,不曉得哪一天出來,何必呢?我看不吃也不會死掉了。你這個地獄裏邊,卻是萬生萬死,這個不好受的。這是慈悲,不是叫你挨餓了。你自己想一想哪個劃得來就知道了。

  

  沙彌要進苾刍戒堂,他要受苾刍戒,他衣服穿好,走到戒場上去,那麼上面的叁師七尊給他白羯磨。羯磨師白羯磨,一白二羯磨,一共有一白叁羯磨,前面一白,白好了,兩個羯磨一說,等,這個時候都是加行;到第叁個羯磨說完的一剎那,這是根本,他的戒體生起來了,這時候的表、無表業是根本業道,是善的根本業道;從此以後,得了戒以後,然後給他說四依。

  

  四依嘛,常乞食、樹下坐、糞掃衣、陳棄藥,這是苾刍的四依。我們看看,標准的苾刍生活是這樣子的。常乞食,乞食,什麼營養,好吃不好吃?人家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,沒有你選擇的余地,要飯的了,人家給你吃一點,蠻好了,你還要“這個營養不夠,你再給我一個什麼東西,這個不好吃,給我那個”。弘一法師,他在吃飯,他一個弟子豐子恺去看他。他說,師傅你吃得太清淡了,沒有味道。他說淡嘛也是個味道,這個淡是淡味,你說鹽嘛鹽味,甜嘛甜味,淡嘛是淡味,怎麼沒有味道呢?這個回答得很好了。那我們說吃東西,常乞食,爲什麼佛要叫苾刍乞食,就是治你貪心了。你自己煮飯吃,總要煮好的,味道好,什麼好的。乞食,人家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,而且不能多給的,最多乞七家,七家過了之後,管你缽裏有飯沒有飯,該走了,不能再要了。餓一天嘛就餓一天,兩天也得餓兩天。這樣的生活是苾刍生活,你想我們現在怎麼比呢?還要嫌這個不好、那個不好,你怎麼說得過去?你是要作苾刍啊,不是要作老爺啊!常乞食,常乞食不是一天、兩天乞食,經常的,一輩子乞食。

  

  第二是樹下住。沒有屋子的,就是樹下邊住。蚊子、蒼蠅多得不得了,怎麼住啊?你就這麼住。我們說還要蚊香,還要紗窗,還要屋子漏了補一下,熱了還要電風扇了。什麼都沒有的,最簡單的生活,這是我們的標准。我們說不是叫我們大家去馬上做,做是做不到,現在根機差了,但是標准是這樣子,應該向這個目的向往,這才有成道的希望。如果苾刍的資格都做不到,你說我要成道,圓成次第,大圓滿,你怎麼說嗎?最起碼的條件都沒有做到,你說最高的條件,你一下子拿到了,自己想想好了,你能不能拿到?

  

  糞掃衣,人家不要的衣服,丟掉的,拿來之後,把它埋在泥土裏邊,洗七次,拿來穿了,不管什麼衣服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婆羅門,他們是外道迷信了,他一件衣服老鼠咬了個洞,唉呀,他說這個是大不吉祥。他自己不敢碰了,碰了這個衣服不吉祥的,就差他的傭人,這個他的奴隸拿一個鉗子,很長的鉗子鉗起,不要碰到,遠遠的叉起,送到路上丟掉。結果佛跑過來,他說你幹啥,拿一個這樣子叉起一個衣服?他說這衣服是老鼠咬過的,穿了倒黴的。佛說:要倒黴的啊,我不怕,給我好了。糞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