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掃衣就這麼拿去穿了。你還要講什麼迷信呢?糞掃衣,死人的衣服,你洗一洗也穿上去了。當然你死人的衣服,不洗不能穿了,有細菌的,那麼是泥巴埋七次,這是古代的消毒法,洗了之後埋在泥巴裏邊,再拿再洗,洗了之後,再埋進去,七次,什麼毒都沒有了。
陳棄藥,就是人家不要的藥,就是能治病,但是藥性不厲害,人家不要的嘛,藥渣子,倒掉的東西,你還吃,人家都不要了,你還要拿來吃。
這樣子最簡單的生活是苾刍生活,我們把這個標准擺在心裏頭,並不是教你們現在做這個生活,你們做不到,可以說一個也做不到,包括我也做不到。但是我們的目的是這個,不要把方向搞錯了。我們苾刍的目的,要這樣做是合格的苾刍,那麼你想成道,先要把這個做到,你如果這個沒有做到,你妄想即身成佛,我看是,恐怕不容易--“恐怕不容易”也不說了,做不到了,就是這句話。
這是四依,那麼你受了苾刍戒之後,就要給你說四依,不曉得你們忘記了沒有?這個羯磨師要把它給你念一道,恐怕你不曉得念啥東西,聽不懂了。就是念這個東西,四依,也給你講,就是你做了苾刍之後,生活應該是這樣的標准。
“及余依前,相續隨轉,表無表業”,那麼根據你受了戒之後,第二念以後,你所有的表業也好,無表業也好,這都屬于後起[6]。那麼這是把這個受戒的,善的業道裏邊,以苾刍戒爲例,它的加行、根本、後起都講了,那麼其它的,依此類推,也可以知道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八十五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業品的叁根,“善于叁位中,皆叁善根起”,善的,它是叁個善根一起的,因爲善的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它們行相是相同的,所以說“必相應”,起的時候,一起都起來。今天我們講下邊。
己叁 明究竟業道
從此第叁,究竟業道。論雲:如先所說,非諸業道,一切皆由叁根究竟,何根究竟,何業道耶?頌曰:
殺粗語瞋恚 究竟皆由瞋 盜邪行及貪 皆由貪究竟
邪見癡究竟 許所余由叁
“從此第叁,究竟業道”,就是發動的時候,十惡業道是貪、瞋、癡叁不善根,十善業道,它是叁個善根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那麼十惡業道裏邊有貪發起的、瞋發起的、癡發起的,分別而起的,而十善業道都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共同發起的。下邊說,業道究竟的時候。就是開始發起時,叁善根,或者叁不善根,那麼究竟、完成了,這個時候,依那個根完成的。
“從此第叁,究竟業道。論雲:如先所說,非諸業道,一切皆由叁根究竟,何根究竟,何業道耶”,前面講過一句話,是帶了說的,他說一切業道不是一定要由叁根來完成的,(究竟就是完成的意思),那麼哪一個根來完成什麼業道?哪一個業道,它完成的時候,是什麼根?前面是講加行,發起,這裏是完成,一個前一個後,那麼這前面的講過了,再講後邊的究竟的那一個根。
“頌曰:殺粗語瞋恚,究竟皆由瞋”,殺就是身叁裏邊的殺盜淫的那個殺,粗惡語就是口四裏邊粗惡語,瞋恚就是意叁的瞋,把這個事情完成決定是瞋心完成的。假使你說,要貪它的肉,要把它殺掉,開始的動機是貪,但是最後要殺下去的時候,決定是瞋心,如果沒有瞋心,就殺不下手。粗惡語也一樣,他罵粗惡語的時候,決定是以瞋心出發。那麼這個瞋恚當然是,意瞋當然是瞋心,那個是一樣的,行相是一樣的。所以這叁個業道,它們究竟的時候,都由瞋心來究竟。
“盜邪行及貪,皆由貪究竟”,偷盜、邪淫跟貪(就是意的貪心),這是身的兩個、意的一個,它究竟的時候,都是貪心。我們前面說過,偷東西跟邪淫,也有瞋心發動的,他爲了抱怨,先把東西偷了,或者把他的妻子、女兒淫了,這個動機是瞋心,但是究竟的時候,決定是貪心。你幹邪淫,邪淫幹到究竟的時候,決定是貪心的,開頭的瞋心就沒有了。那麼這裏說,偷盜也是,東西拿到了,決定是貪心。偷盜也好,邪淫也好,跟意的貪也好,當這個業道究竟的時候決定是貪心來究竟的。這是貪根,不善根當中一個貪。
“邪見癡究竟”,邪見決定是癡來完成它這個業道的。“許所余由叁”,那麼其它的,我們說十惡業道這裏說了七個,還有余下的叁個,叁個都能究竟,由貪究竟也可以,由瞋究竟也可以,由癡究竟也可以。而這幾個是決定的,殺、粗惡語、瞋恚,決定是由瞋究竟的。偷盜、邪淫跟貪,決定是貪究竟的。那麼邪見,決定跟癡相應,是癡心來究竟。
釋曰:殺粗語瞋恚,究竟皆由瞋者,究竟者,是成辨終了義,要瞋現前,成辨終了殺等叁故。盜邪行及貪,皆由貪究竟者,要由貪心,成此叁故。邪見癡究竟者,由上品癡,成邪見故。許所余由叁者,虛诳離間,及雜穢語,名爲所余,此诳語等,一一皆由叁根究竟。以貪瞋等,現在前時,一一能令此叁成故。
“釋曰:殺粗語瞋恚,究竟皆由瞋者,究竟者,是成辦終了義”,就是完成的意思,這個事情成辦了,最後完成了。那麼這是以什麼根來完成呢?最後是起什麼樣子的心呢?就是辨這一個。“要瞋現前,成辦終了”,要完成這個殺、粗惡語跟瞋恚的話,決定要瞋心現前;如果瞋心不現前,這個事情完成不了的。“成辦終了殺等叁故”,要完成殺、粗惡語跟瞋,決定要瞋恚的心現在前。
那麼下邊,偷盜、邪淫及貪,“皆由貪究竟”,有貪心現在前的時候,完成這叁個事情,如果沒有貪心,這個事情完不了的。如果沒有貪心的話,他也不想邪淫了。
“邪見癡究竟”,“上品癡成邪見故”,最上品的癡就是邪見,所以邪見跟癡離不開的。我們說邪見有的時候很深,一些外道或者是其它的哲學家,他的思想很深刻,這癡是癡癡呆呆的什麼都不知道了,怎麼兩個一樣呢?你這個癡,並不是一定什麼都不知道叫癡,不正知、邪見也屬于癡的範圍。我們前面說過的,外道的邪見,他要殺人祭天,或殺牛羊馬祭天的,這都屬于癡的一類的,反正沒有智慧就是癡,邪見也是沒有智慧,也就是癡。由上品的癡生邪見,最上品的癡就是邪見,那邪見就是最上品的癡,邪見跟癡並不是兩個東西。
“許所余由叁”,那麼余下的虛诳語、離間語、雜穢語,就是十個業道裏邊前面講了七個,還余下叁個。這叁個東西,叁根都可以究竟,貪心、瞋心、癡心現前的時候,都能夠完成這叁個東西。這叁個東西,不一定那麼刻板;而前面的,決定的,殺、粗惡語那些決定是瞋心完成的,那麼邪淫、盜、貪,當然是貪完成的,邪見決定是癡完成的,這個是肯定的。其余叁個,叁個都可以完成,貪、瞋、癡都能完成它。那麼就是如何完成究竟,這也講過了。
下面,業道的依處,這是有點抽象的理論性東西。具體的講完,抽象的跟著就要來的,抽象的講好了,具體東西也要出來的。所以說學《俱舍》,我們經常打比喻,是爬山,爬山的時候,一會兒上坡,一會兒平坡,一會下坡,那麼調劑一下嘛,你上坡上得時間太久了,你很累,你走個平坡,舒服得不得了,甚至走幾個下坡更舒服,不要用氣力的。但是下坡不會走太久,你上山嘛,畢竟還是要往上爬,過了幾個平坡還是要往上爬,但是你休息一陣子,再爬也不吃力了。
戊叁 明業道依處
從此第叁,明業道依處。論雲:諸惡業道,何處起行耶?頌曰:
有情具名色 名身等處起
“從此第叁,明業道依處”,業道在依什麼,它的依處是什麼?“論雲:諸惡業道,何處起行耶”,它從哪裏産生的?
“頌曰:有情具名色,名身等處起”,它是從有情、從資具、從名色、還有名身等那些地方起的,這個是業道的依處。
釋曰:此有四節:一有情處,二衆具處,叁名色處,四名身等處,等取句文也。
“釋曰:此有四節”,它四個處,依的地方是什麼。有情處;“具”就是衆具、資具,衆具處;叁是名色處;最後是名身等處。“釋曰:此有四節,一有情處,二衆具處,叁名色處,四名身等處”,“等”就是名句文身,等文句,“等取句文也”,這是講不相應行講過的,名、句、文身,名是一個概念,句是一句完整的意思,文就是字母。那麼講名也是包含這個,這個“等”就是包含了句、文,身什麼,兩個以上的就叫身,叁個以上了都是身,這麼前面翻一翻都可以知道,我們講過的,不重複了。
殺、粗語、瞋恚,于有情處起,雖罵非情,過輕非業道。偷盜、邪行及貪,于衆具處起。若情非情,以是他人所受用具,皆名衆具。若偷畜等,于有情處起,偷金銀等,非情處起。邪淫唯于有情處起,貪通情非情處起也。[7]
“殺、粗語、瞋恚,于有情處起,雖罵非情,過輕非業道”,那麼我們說這個十業道裏邊,殺、粗惡語跟瞋恚,決定是對有情的處,起的地方是有情。對非情也可以起瞋,也可以起粗惡語的罵,有的人,他走路不當心,碰了一下其它的東西,他就把那個東西罵一頓出出氣,這個是不是業道?罵非情不是業道。或者他走路碰到一個樹頭,把他碰了一下,他氣得不得了,把樹頭打一下,打一下,樹頭又不痛的,你痛還痛了自己手上,業道也不成,因爲對方不是有情。殺,你把一棵樹砍掉了,殺了,但不是有情,也不成業道,這是輕了,過失比較輕的。那麼對有情來說,過失就重了,就是業道。所以這個殺也好,粗惡語也好,瞋恚,它要有情處起的,不是有情的話,不成業道的。
“偷盜、邪行及貪,于衆具處起。若情非情,以是他人所受用具,皆名衆具”,這個衆具並不是說一定是物質的衆具,包括有情,包括非情。凡是人家所享受的東西,假使是女人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