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语。所以真正的佛教徒,修行都来不及,这些东西当然没有功夫看。那么你要度众生,你要度那些人,当然你也可以看一看,但是目的不是欣赏文学,也不是欣赏艺术,这是为了度众生,悲心出发。这些东西,我们在沙弥戒讲过的,明明知道它是有害的,但是为了度众生,就是勉强地去学一学,而且时间有规定的,三分学内,一分学外,这样子有限制的。过去有个人,什么学外语起来了,你好象法都学好了,要学外语来了,要对欧洲人弘法去了,这太早吧?你自己都莫名其妙,什么都不懂,你说要来不及学外语去了,你学了外语干什么呢?恐怕还有文章在里边了。当然你学了外语,你现在法又弘不了,可能财产、钱会多一些,你做做翻译,或者做做什么工作,那钱可以多一些的,但弘法是谈不上的。你法都没学,你弘什么法呢?

  

  “若言传习无有罪者,此语加行,从痴所生[4]”,他们说这些邪论,吠陀典,这些邪论,杂秽语,它们是杂秽语所摄的。假使你说学习这些东西没有罪的,那就是有罪了,有加行,杂秽语的加行,这一类都属于痴所生。所以说语四业,从痴生的,他给你举了几个例;从贪生的,从瞋生的,那很很容易,大家一想就知道。

  

  

  

  问:杀生等七,皆有加行,从三根生;贪瞋邪见,既无别加行,如何可说从三根生?答:颂言彼无间生故,贪等三根生,谓彼不善三根,无间生贪等三故,说贪等从三根生,谓或有时,从贪无间,生贪业道,从二亦然。瞋及邪见,从三亦尔。前念名根,后名业道,根道义别,故说业道从三根生。[5]

  

  下边提个问题,“杀生等七,皆有加行,从三根生;贪瞋邪见,既无别加行,如何可说从三根生”,那么杀生,身三口四这七个,前面说过的,有加行、有后起。那么他有加行,从三不善根生,这个可以说。前面说过的,贪、瞋、邪见,意里边的三恶行,它没有加行的,也没有后起的,你说从三根生,这个不好说了。三根生嘛,有加行了,你加行都没有的,怎么说三根生呢?

  

  “答:颂言彼无间生故,贪等三根生”,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,后边两句就解释这个问题。“谓彼不善三根,无间生贪等三,故说贪等,从三根生”,这个贪瞋邪见,它等无间缘,就是前面有一个三不善根生起之后,无间就生贪等三个业道,那么这也就是说从三根生,说贪瞋邪见从这个不善的三根所生。这是从无间生的那个方面来说,从三根生,并不是说它是有加行,跟前面的意思有一点不一样,但是也可以说从三根生。

  

  (94A)“谓或有时,从贪无间,生贪业道,从二亦然;瞋及邪见,从三亦尔”,这么在举例,他说“或时”,有的时候贪无间,先起个贪心,跟着就生起贪的业道,那么就是从贪生了。“从二亦然”,假使先生瞋心,瞋心无间生贪业道,也是同样;或者,从痴心无间生贪业道。“从二”,就是瞋、痴同样。那么瞋、邪见,贪说过,还有瞋、邪见呢?“从三”,三不善根,从贪、瞋、痴,从这三个不善根生,同样,贪、瞋、痴也可以生起瞋,也可以生起邪见,这都叫从三根生。

  

  “前念名根”,前面那个念头叫根,“后名业道”,那么从三根生了。前一个念头,无间的念头,等无间缘就叫根,后面那个贪、瞋、邪见是业道,所以也叫从三根生。“根道义别,故说业道从三根生”,根跟道,两个意思不一样的,所以说业道从三根生。所以说业道从三根生,身三口四好了解,意三业道,不好了解,那么他特别地强调地讲了一下。

  

  现在我们再讲一段,还有点时间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二 明生善三位

  

  从此第二,明生善三位。论云:已说不善从三根生,善复云何?颂曰:

  

  善于三位中  皆三善根起

  

  “从此第二”,恶的讲完了,讲善的。“明生善三位”,恶的讲了,贪、瞋、痴不善根生十恶业道,那么善业道怎么生呢?“论云:已说不善从三根生,善复云何”,不善的业道从三根,贪、瞋、邪见三不善根生,那么善业道怎样生呢?

  

  “颂曰:善于三位中,皆三善根起”,善业道于三位中,根本、加行、后起,它都是三善根起。三善根,要么不起,要起一起起,因为都是善的,它们都是有联系,有连带关系的,不像贪起了之后,瞋不一定会起来,因为它们行相相反的。无贪、无瞋、正见,这三个善根都是行相相同的,它们可以同时起来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十善业道,加行、根本、后起三位,以是善故,皆无贪等,三善根生,无贪等三,必相应故,故皆具三。善三位者,离恶加行、根本、后起,名善加行、根本、后起。且如勤策受具戒时,来入戒场,乃至一白二羯磨等,皆名善业道加行,第三羯磨竟一剎那中,表无表业,名根本业道。从此已后,至说四依,及余依前相续随转表无表业,皆名后起四依者,常乞食,树下坐,着粪扫衣,食陈弃药,余依前者,谓未死已来身也。

  

  “十善业道,加行、根本、后起三位,以是善故,皆无贪等三善根生”,那么十个善的业道,它的加行也好,它的根本也好,它的后起也好,这三个位置来说,因为它是善的,那当然从三个善根起了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这个三个善根。

  

  三善根跟三业道,大家把它简别一下,三业道是无贪、无瞋、正见,三善根是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同样,三不善根是贪、瞋、痴,三个业道是贪、瞋、邪见,这个差一点点,不要混淆。

  

  那么这十个善业道都是从三善根生的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这三个东西,它是行相相同,“必相应故”,要起一起起来。所以都具足三个善根。

  

  “善三位者,离恶加行根本后起”,叫善的加行,离开恶的加行,离开恶的根本,离开恶的后起,就是善的加行、善的根本、善的后起。那么打个比喻,“且如勤策受具戒时,来入戒场乃至一白二羯磨等,皆名善业道加行。第三羯磨竟,一剎那中,表无表业,名根本业道。从此已后,至说四依,及余依前相续,随转表无表业,皆名后起”,那么善的加行、后起、根本,就是离开恶的加行、根本、后起,就是善的。那么这个到底怎么了解呢?不好了解,举个例,他说一个勤策,一个沙弥了,他要升苾刍坛,受苾刍戒,他离恶嘛,离开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乃至不非时食什么东西。

  

  我们强调一下,沙弥也好,八关斋戒也好,都离非时食的。如果苾刍晚上吃东西,你怎么说啊?苾刍你晚上吃东西的话,你还是不要作苾刍了。蕅益大师说的,如果你有病,不能吃两顿的话,你就作个居士好了,不犯戒,可以修行。你作了苾刍了,你犯了戒,你不但修不了行,还下地狱。咽咽波逸提,一口就是一个波逸提,就是一个地狱了,要去一次。那去的时间很长,我们举过了,咽一口要下一次,咽两口,下两次,吃一顿饭,你几口,你算算看,一次下去多少年?你这个吃一顿饭,你入地狱的时间,不晓得哪一天出来,何必呢?我看不吃也不会死掉了。你这个地狱里边,却是万生万死,这个不好受的。这是慈悲,不是叫你挨饿了。你自己想一想哪个划得来就知道了。

  

  沙弥要进苾刍戒堂,他要受苾刍戒,他衣服穿好,走到戒场上去,那么上面的三师七尊给他白羯磨。羯磨师白羯磨,一白二羯磨,一共有一白三羯磨,前面一白,白好了,两个羯磨一说,等,这个时候都是加行;到第三个羯磨说完的一剎那,这是根本,他的戒体生起来了,这时候的表、无表业是根本业道,是善的根本业道;从此以后,得了戒以后,然后给他说四依。

  

  四依嘛,常乞食、树下坐、粪扫衣、陈弃药,这是苾刍的四依。我们看看,标准的苾刍生活是这样子的。常乞食,乞食,什么营养,好吃不好吃?人家给你吃什么就吃什么,没有你选择的余地,要饭的了,人家给你吃一点,蛮好了,你还要“这个营养不够,你再给我一个什么东西,这个不好吃,给我那个”。弘一法师,他在吃饭,他一个弟子丰子恺去看他。他说,师傅你吃得太清淡了,没有味道。他说淡嘛也是个味道,这个淡是淡味,你说盐嘛盐味,甜嘛甜味,淡嘛是淡味,怎么没有味道呢?这个回答得很好了。那我们说吃东西,常乞食,为什么佛要叫苾刍乞食,就是治你贪心了。你自己煮饭吃,总要煮好的,味道好,什么好的。乞食,人家给你吃什么就吃什么,而且不能多给的,最多乞七家,七家过了之后,管你钵里有饭没有饭,该走了,不能再要了。饿一天嘛就饿一天,两天也得饿两天。这样的生活是苾刍生活,你想我们现在怎么比呢?还要嫌这个不好、那个不好,你怎么说得过去?你是要作苾刍啊,不是要作老爷啊!常乞食,常乞食不是一天、两天乞食,经常的,一辈子乞食。

  

  第二是树下住。没有屋子的,就是树下边住。蚊子、苍蝇多得不得了,怎么住啊?你就这么住。我们说还要蚊香,还要纱窗,还要屋子漏了补一下,热了还要电风扇了。什么都没有的,最简单的生活,这是我们的标准。我们说不是叫我们大家去马上做,做是做不到,现在根机差了,但是标准是这样子,应该向这个目的向往,这才有成道的希望。如果苾刍的资格都做不到,你说我要成道,圆成次第,大圆满,你怎么说吗?最起码的条件都没有做到,你说最高的条件,你一下子拿到了,自己想想好了,你能不能拿到?

  

  粪扫衣,人家不要的衣服,丢掉的,拿来之后,把它埋在泥土里边,洗七次,拿来穿了,不管什么衣服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个婆罗门,他们是外道迷信了,他一件衣服老鼠咬了个洞,唉呀,他说这个是大不吉祥。他自己不敢碰了,碰了这个衣服不吉祥的,就差他的佣人,这个他的奴隶拿一个钳子,很长的钳子钳起,不要碰到,远远的叉起,送到路上丢掉。结果佛跑过来,他说你干啥,拿一个这样子叉起一个衣服?他说这衣服是老鼠咬过的,穿了倒霉的。佛说:要倒霉的啊,我不怕,给我好了。粪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