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曰:前頌不誤、故思及想,此叁流至後門,更不重說。盜具五緣:一、由先發起欲盜故思,從前流來;二、于他物中,自盜非業道;叁、起他物想,自物想非業道,第叁想緣,從前流來;四、或力或竊,起盜加行。五、不誤而取,令屬己身。屬己頌有,不誤前來。具此五緣,方成業道。
“釋曰:前頌不誤故思及想,此叁流至後門”,前面那個頌裏邊,有一個故思,不誤,一個想,這個一直等流下去,以後每一個業道都有這叁個意思在裏邊,所以他就不重複了。那麼這個頌裏邊,當然也有這叁個了,一個是故思,要偷的想,故意要偷了,安了心偷的;一個是沒有搞錯,偷的東西就是要偷這個,沒有錯;第叁個就是,是他的東西這個想也沒有想錯,這個加進去,再加上兩個條件,東西是他的,那麼你偷的加行就是用力或者是偷偷地竊。“屬己”,偷來了,屬于自己的了,那就是成盜罪。那麼前面這叁個,故思、不誤、跟想,因爲前面講過了,一直等流下來,所以後邊就不說了,“更不重說”。
“盜具五緣”,偷盜也是五個緣成根本罪,業道。
“一由先發起欲盜故思”,故思前面有,這裏頌沒有,但是意思還是要擺進去的,就是先起發一個偷的心——“我今天想偷一個什麼東西”,就是安心要偷,這是故思。
第二,“于他物中,自盜非業道”,于他物,這個他物裏邊,要起他的想。(95A)那麼這個爲什麼要說他物呢?偷自己的東西,不是業道。假使想偷東西,結果偷錯了,偷了自己的東西,那成不成業道啊?那當然不成業道,自己的嘛。
那麼還有他物想,雖然是他的東西,你想到是自己的,那也不成業道。“起他物想”,也想到,這是人家的東西,這麼你去偷,業道的緣才夠。所以“自物想非業道”,如果這個東西你當了自己的東西拿過來用了,這個不能算業道,因爲沒有他物想;即使人家的,你弄錯了,以爲是自己的,那也不成業道。“第叁想緣,從前流來”,想這個緣,第叁個緣,是從前面等流過來的,這裏是頌裏沒有擺。
第四,“或力或竊,起盜加行”,起偷盜的加行,就是偷盜的動作了,或者是暴力搶過來,或者是偷偷地偷過來,這兩種都是偷盜的方式,那麼是加行。
最後,“不誤而取”,就是說,是偷那個東西沒有錯;取,拿過來了,屬于我的了。在其它的書裏邊就是說,只要離開本處,這些東西本來擺在這裏的,你以偷的心,也起加行,也想到是人家的東西,這是人家東西。假使我說這個表,你先有這個心要偷:這個表好,它又會鬧又看時間,又很方便,又小,要偷。你知道這不是你的,是人家的,同時你也沒想錯,沒有想到自己的。那你偷偷地,人家不注意的時候把它拿過來了。拿過來,只要離開了本處,這麼動好了,人家發現了,你就放好沒有動了,已經偷盜成了,離開本處就已經成了盜罪。所以說不一定是拿走了,只要離開原來的地方。這個蠻嚴重的,所以說盜戒易犯,盜戒是很容易犯的,這個特別要注意。弘一律師特別有一本關于盜戒的書,很薄一本關于盜戒的,專門講盜戒,因爲盜戒是很容易犯的,一不注意就犯了的。“或力或竊,起盜加行”。“不誤而取”,取了,屬于自己了,那就是成盜罪的根本業道。“令屬己身,屬己頌有,不誤前來”,“屬己”這是頌裏邊有,“不誤”,前面等流過來的,沒有偷錯。
“具此五緣,方成業道”,具五個緣才成業道。反正這裏都有一個不誤,而其他的書裏邊,只要人家的東西你偷過來,離開了本處,是安心偷的,也是起了方便的,價值是五錢以上的,就是根本罪,根本業道。
己叁 明淫
從此第叁,明淫。論雲:已辨不與取,當辨欲邪行。頌曰:
欲邪行四種 行所不應行
“從此第叁,明淫。論雲:已辨不與取,當辨欲邪行。頌曰:欲邪行四種,行所不應行”,欲邪行有四種,他做了一些不應當做的事情,有四種,這個做了之後,就屬于邪淫。哪四種?
釋曰:總有四種,行不應行。一、于非境,謂行他妻,或父或母,或父母親,乃至或王所守護境。二、于非道,謂行自妻口及余道。叁、于非處,謂于寺中、製多、迥處。四、于非時,謂懷胎時、飲兒乳時、受齋戒時,設自妻妾,亦犯邪行。
“釋曰:總有四種,行不應行”,有四種事情不能做的,一做都屬于邪淫。
第一,“于非境,謂行他妻,或父或母、或父母親乃至或王所守護境”,這個裏邊,你們句點不要搞錯。一是淫他妻,這個他妻,或者父母所守護,或者父親守護,或者母親守護的,或者是國王所守護的,總之不是你自己的人,不是你自己的妻子,跟她這樣子的人起淫欲的動作,那就是邪淫。非境,這是屬于第一個,不是境,不是你的對象。
第二,“于非道,謂行自妻口及余道”,非道。非境就是對象,人了。這個人是自己的配偶,那就不犯邪淫。除此以外,不管她是有父母管的,或者有母親單個管的,或者是父親單個管的,或者是她丈夫管的,乃至是什麼人都沒有管的,是國王的,這個國家裏邊的公民,她屬于國王管的,那麼你侵犯她,都有邪淫罪,這是非境。第二個非道,非道就是說,即使你自己的妻子,但不是那個道,也是犯邪淫。不是道,就是大便道、口了,你在口裏邊或者大便道行淫的話,即使自己的妻子,也是邪淫。
第叁,“于非處”,地方不對頭。“謂于寺中”,寺院裏邊。製多是塔。迥處,有鬼神的那些地方,很遠的曠野地方。這些地方不應淫欲的,哪怕你自己的妻子,也是邪淫。
第四,“于非時”,不是那個時候。什麼時候?“謂懷胎時,飲兒乳時,受齋戒時”,受八關齋戒的時候。“設自妻妾,亦犯邪行”,像這些東西,就是自己的妻子,尚且是邪淫,那麼人家的妻子更不要說了。所以說第一個非境,這是限製于自己妻子,其他的人都不能犯;而下面叁條,非道、非處、非時,即使自己的正式配偶,你犯了這叁條,也是邪淫,當然是要輕一點。
于苾刍尼,行非梵行,一解從國王邊得罪,不忍許故,第二解、于自妻妾,受齋戒時,尚不應犯,況出家者,舉重況輕,但有侵陵,成邪行罪。若犯童女,于所許處得罪,未許他者,于能護人,此及所余皆于王得。
“于苾刍尼,行非梵行”,這是對哪個有罪?苾刍尼出家了,她已經脫離家庭,父母也不管了,丈夫也沒有,不管她了,那麼從哪個得罪呢?
“一解,從國王邊得罪,不忍許故”,第一個解釋。論師各式各樣的解釋,第一種解釋,從國王邊得罪,因爲你違背王法,你不能侵犯苾刍尼的,這是國王邊得罪。
“第二解,于自妻妾,受齋戒時,尚不應犯,況出家者,舉重況輕,但有侵陵,成邪行罪”,第二個講,不要在國王面前的,因爲她身上有戒的。你自己的妻子受了八關齋戒的時候,你跟她淫欲,已經是犯了罪,何況她受了叁百四十八(條苾刍尼戒),那麼大戒的苾刍尼,你犯了之後,這個罪更重。所以說,你侵犯她的戒,那就成罪,不一定要對國王。
再一個,“若犯童女”,假使童女,就是女孩子還沒有嫁人的,那麼你侵犯了她之後,“于所許處得罪”,假使她已經配給人家,已經定了婚的,那麼對那個對面的對象,那個地方你得罪。如果沒有許人的,那麼她的父母,那個管她的人,從那邊得罪。
“此及所余”,這些人,或者其他的沒有說的,王面前都得罪。凡是他國王所管的人,你侵犯她了之後,在國王面前,都犯了邪淫罪,(犯)王法,都有罪,這是邪淫。
那麼下邊,妄語,虛诳語,他講得就比較多了。今天我們很遲才開始講,還要再講下去,虛诳語先講一段。後來這個見聞覺知比較長了,我們想擺了明天講,虛诳語前面的一個先講一下。
己四 明诳語
庚一 明诳語
從此第四,明诳語。一、明诳語,二、明見聞等。且第一明诳語者,論雲:已說欲邪行,當辨虛诳語。頌曰:
染異想發言 解義虛诳語
“從此第四,明诳語。一明诳語,二明見聞等”,第一個是明诳語,第二個見聞覺知。因爲講到诳語,一定要把見聞覺知講一講。因爲虛诳語就是不見言見,不聞言聞,不覺言覺,不知言知,這樣子口是心非的,這叫诳語。但是什麼叫見,什麼叫聞,什麼叫覺,什麼叫知?那你必須要交待清楚不可,這第二科就交待這個問題。
邪淫的事情,我們在這裏講了,所以說你們以後碰到居士,他受五戒的,應當把這個事情也要告訴他們,你不要說五戒,自己的妻子就不犯邪淫,你亂搞的話,同樣是邪淫。當然了,我們講的時候要嚴肅了,不要嘻嘻哈哈地開玩笑,有些女居士不要隨便、不尊重的方式說,那就不好。假使男居士,那也要鄭重地說。像這些是犯戒的事情,都是衆生的煩惱所現的一些現象,應當感到羞恥。因爲什麼呢?自己雖然出家了,但也是從凡夫來的,煩惱沒有斷掉,這些事情都是凡夫的罪根子,講的時候要端肅,這是海公上師的傳承,不能輕笑了,或者以不莊重的方式來講,那是不行的,講這些要很嚴重的端肅的情況之下才能講。
“已說欲邪行,當辨虛诳語。頌曰:染異想發言,解義虛诳語”,染,染汙心。異想,想的跟心不一樣,就是說你明明看到的說沒有看到,你有另外一種不正直的想,知道是看到說沒有看到,想是跟事實不一樣的,這個想。“發言”,說了話了。“解義”,對方了解你的話,這個虛诳語。不誤,還有一個條件,前面有,這裏沒有說了。
釋曰:要具四緣,成诳業道:一、于所诳境界,異想發言,謂見言不見等;二、所诳者,解所說義,相領會也;叁、起染心;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