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四者不誤。前叁頌有,不誤前來。若所诳者,未解言義,雜穢語攝,非诳業道。
虛诳語的因緣,成虛诳業道有四個緣。“一、于所诳境界,異想發言”,你所說的謊話,那個事情,“異想發言”,就是你說的話跟你的想不符合的,你心裏想的是看到的,你說沒有看到,你實在是聽到的,你說沒有聽到,想跟說兩個異、不一樣。那麼你發言的話跟你的想是不一樣的,這樣子發言就是一個條件,第一個條件。
第二,“所诳者,解所說義”,對方聽了你的話之後,不一定相信你的話,只要他懂你的話好了,罪就有。“相領會也”,你所說的意思他懂了。
第叁,“起染心者”,起染汙心,這個染汙心就是欺騙的心,這個是煩惱心,就是打诳語的心。你沒有打诳語,說錯了,這個不能說你打诳語。你假使是口誤,人家問你看到沒有?你自己也稀裏糊塗,噢,看到了,看到了,心裏沒有想到這是沒看到,說錯的,那個不能算打诳語。這是染汙心,有打诳語的心。
第四,“不誤”,就是這個話,沒有說錯。
“前叁頌有,不誤前來”,一、二、叁,叁個緣,第一個就是“所诳境界,異想發言”,解所說義,起染汙心。染,這個頌詞都有,染在第一個字,異想發言第二個,在第一句;這第二句來看解義。這叁個條件,叁個緣,這個頌詞裏有。那麼還有不誤,說的話沒有說錯,這個前面等流下來的。那麼這樣子四個緣具足,虛诳業道就成功。
“若所诳者,未解言義,雜穢語攝,非诳業道”,假使對方不知道你說什麼話,他不了解,你說了一片,他不懂,那麼這個虛诳的罪沒有,是不是沒有罪?有罪,雖然不是虛诳語,是雜穢語。他不懂是雜穢語,他懂了,是虛诳語,反正你犯一條。
怎麼叫異想發言?我們把前面的那一段,先念掉它。
庚二 明見聞等
從此第二,明見聞等。論雲:經說諸言,略有十六,謂于不見、不聞、不覺、不知,言實見等,或于所見、所聞、所覺、所知中,言不見等,如是八種,名非聖言;若于不見,乃至不知,言不見等,或于所見,乃至所知,言實見等,如是八種,名爲聖言。何等名爲所見等相?
“從此第二,明見聞等”,見聞覺知,等就是覺知。“論雲:經說诳言,略有十六”,經裏邊說打虛诳語有十六種。他就把經裏的話先引一道。“謂于不見、不聞、不覺、不知,言實見等”,不見的說見,說我實在看到的;不聞的,說我實在聞到的;不覺的,說我實在覺到的;不知的,說我實在知的,這個就是虛诳語。“或于所見、所聞、所覺、所知中,言不見等”,那麼他明明看到的,說我沒看到;明明聽到的,說我沒有聽到;明明覺到的,說我沒有覺到;明明知道的,說我不知道,這個也是一類。這八種,“名非聖言”,聖者不會說這些話的,這非聖言。
“若于不見,乃至不知,言不見等,或于所見,乃至所知,言實見等,如是八種,名爲聖言”,不見就是不見,不知說不知,乃至見說見,知說知,這個是聖言,聖者是如實語,這樣如實見的,就是見到。
那麼這裏邊就是說,凡是打虛诳語的,非聖言的八種裏邊,總是一種,或多或少總是屬于非聖言的。那麼十六種,就是八種是非聖言,八種是聖言,那麼虛诳語就在十六種言裏邊的前面八種。
下邊就要辨,什麼叫所見、所聞、所覺、所知。見聞覺知這個話,我們聽得很多,什麼叫見聞覺知?下邊要廣辨。所以這些資料我感到很可貴,你查字典,不一定查得那麼仔細。什麼叫見聞覺知?這裏講了,至少有兩個解釋,還有第叁個解釋,反正這個很可貴。那麼今天因爲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八十六講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虛诳語,前面一段講過了。“染異想發言,解義虛诳語”,虛诳語的條件,就是四個緣,第一個是異想發言,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;第二個是對方懂你說的話;第叁有染汙心,有欺騙的心;第四不誤,沒有說錯,沒有搞錯。
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,虛诳語,“異想發言”裏邊就是不見言見,見言不見,那後邊就講了十六句,這十六句裏邊,八句是非聖言,就是虛诳語,下邊八句就是聖言,如實的,見的就是見,不見的就不見。
那麼下邊就是見聞覺知,我們說了見聞覺知,什麼叫見聞覺知?這個需要解釋一下。他說,“如是八種,名爲聖言,何等名爲所見等相”,見聞覺知,它的相是什麼?這個,我們要把它辨一下。
“頌曰:由眼耳意識,並余叁所證,如次第名爲,所見聞知覺”,眼睛看到的、證到的,所見。耳朵所證到的(什麼證呢?就是現量),叫所聞。意識所證到的,叫所知。鼻、舌、身叁個所證到的,叫覺。這是見聞覺知,就是這麼分。這是第一個解釋,那麼下邊還有其它的解釋。
釋曰:若境由眼識所證,名爲所見,謂色是也。若境由耳識所證,名爲所聞,謂聲是也。若境由意識所證,名爲所知,謂法境。若境由鼻舌身叁識所證,名爲所覺,謂香味觸也。頌言余叁者,即鼻舌身叁識也。色聲及法,皆通叁性,唯香味觸,是無記性。謂無記性,如死無覺,故能證者,偏立覺名。
“釋曰:若境由眼識所證”,眼睛親自證到,就是看到的。“謂色是也”,就是說眼睛所證的叫所見,所見的什麼?就是色,色境。
“若境由耳識所證,名爲所聞,謂聲是也”,耳朵親自聽到的,那就是說所聞,所聞的什麼?就是聲音。
那麼意識所證到的。“若境由意識所證,名爲所知”,就是法境,意根對的境就是法,意識所能夠證到的,就是所了別的,就是法境,叫所知。
那麼另外的鼻舌身叁個識所證的境界,“名爲所覺”,所覺的就是香味觸,鼻子所證到的是香,舌所證到的是味,身所證到的是觸。
所以這個見聞覺知拿六根來分,見是眼所證,聞是耳所證,知是意識所證,覺就是鼻舌身叁個所證。
“頌言余叁者,即鼻舌身叁識也”,眼耳意六個識裏邊,眼識,耳識,意識講完,余叁個,那就是鼻舌身,所以說余叁,就是指這鼻舌身叁個識。
“色聲及法,皆通叁性,唯香味觸,是無記性,謂無記性,如死無覺,故能證者,偏立覺名”,這裏就是說,爲什麼眼耳意,它是各一個名,眼所證的叫見,耳所證到的叫所聞,意識所證叫所知,而鼻舌身爲什麼把它合起來?它原因就是說,前面的叁個識所證的境,是通叁性,有善、有惡、有無記,而鼻舌身所對的境,就是香味觸,一般都是無記的,所以說把叁個把它合起來,有相同的地方。另外一個,那麼既然相同的,把它合起來了,爲什麼叫所覺呢?無記心,它這個力量很弱,沒有什麼警覺性,所以說跟死無覺,好象死一樣沒有知覺的,那麼你能夠證到它的,那就叫覺。
所以說它這叁個東西合起來,因爲它們都是證的無記性,而無記是沒有覺,那麼它證到它,就叫覺。所以他所覺的名字,也這麼安立的。這是有部的說法。
依經部宗,若是五根,現量所證色等五境,名爲所見;若是從他傳聞六境,名爲所聞;若運自心,以種種理,比度所許六境,名爲所覺;若意現量證得六境,名爲所知;于五境中,一一容起見聞覺知四種言說,于第六境,除見有叁解雲:第六境者,謂法境,無見,有聞覺知叁也。意識名現量者,從五識後,親起意識,所證五境,定中意識親證六境,名現量意識也。
那麼下邊經部的看法不同。“依經部宗,若是五根,現量所證,色等五境,名爲所見”,經部宗的見聞覺知,它的範圍跟有部不一樣了。他說這個境,假使五根,五根,眼耳鼻舌身了,現量所證。現量是現前,當前顯現,這個現量的意思。當前就是東西就在面前,時間是現在,東西是顯現的,不像茶杯裏邊擺的東西,你看不到,它現在外邊的。這個現量的現有叁個意思,那麼這個現量所證的,就是不加那些虛妄分別的,直接地根境相應産生那個,這叫所見。不管眼睛、鼻子、耳朵,都叫所見。
“若是從他,傳聞六境,名爲所聞”,不管你色聲香味觸法,只要是從他那裏聽來的,那麼聖教量也是,從佛講的,這樣子來的,不是自己親自證到的,那麼叫所聞。不管你是眼睛看到的,耳朵聽到的,都叫所聞。
“若運自心,以種種理,比度所許,六境名爲所覺”,前面的五根是現量,那麼是從他的傳聞,是聖教量,或者是教量,佛教裏邊就是聖教量,那麼從自己,用心思,用種種道理推度出來的這個六個境,比量。這是叁個量,一個是比量。自己推度出來的,那麼這個六境,不管你是色聲香味觸法,都叫所覺,就是用自己的心,用種種道理把它推論出來的,比量得到的。
“若意現量,證得六境,名爲所知”,意識的現量境,前面講的眼耳鼻色聲,這個五根的現量境,所得到的是所見,而意識的現量境叫所知。第六意識,它有現量境的,就是親自證到的,現前、當下不帶這個分別心的那些,這是所知。
那麼它的解釋,見聞覺知,也是跟有部不一樣。所以說我們又看到了,所以說你說的經部的,要經部的義來解的,有部的有部解的,你把有部的解經部,經部的解有部的,就不對頭了。一個說所見是眼根,眼識所證的;一個說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現量境叫所見,要把這兩個東西,把經部的拿到有部去,不是要出矛盾嗎?把有部的拿到經部來,也不是講不通了嗎?所以說這個學法一定要有系統、有體系,要沒有體系的話,就是一團糟了。有的人自以爲拿了本字典,請了很多書,什麼書都要,拿了去,自以爲可以做大法師了,不行的了,你沒有傳承,你自己搞,亂七八糟一大堆都是零件,什麼機器也配不來的。
“于五境中,一一容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