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起見聞覺知,四種言說,于第六境,除見有叁”,這個是歸納,我們說六根所對六境,眼耳鼻舌身意所對的色聲香味觸法,要麼從前面的這個原則定下來,那麼我們一比就比出來了,自己可以推想了,色聲香味觸,這五個境都能夠起見聞覺知。就是說五識所對的境,色聲香味觸,根據前面講的,見聞覺知都可以有。

  

  但是,“于第六境”,就是法境,這個“見”沒有的,因爲五根的現量,它沒有的,法境不是五根的境,五根的現量的法境是沒有的。所以說,五根現量,這第一個見聞覺知的見是不能有這個第六境的法境,要除掉。那麼它有叁種,聞覺知都可以有。聞,傳聞的法可以知道,覺,推度的法可以知道,知,意識親自證到的現量境,也可以知道。那麼這可以通叁種,但是見不行,五根現量,它沒有,法不能是五根的現量,五根的現量是色聲香味觸,所以說法不在裏邊。

  

  那麼這個是總結下來,五個境裏邊,前面五境,色聲香味觸,都能有見聞覺知,而第六個法境只能有聞覺知,不能有見。

  

   “解雲:第六境者,謂法境,無見有聞覺知叁也。意識名現量者,從五識後,親起意識,所證五境,定中意識,親證六境,名現量意識也”,他這裏就是講一下現量,什麼叫意識的現量?我們說我們先緣外境,假使眼睛看個東西,眼睛看了東西之後,那麼眼識之後,隨即起一個意識,這個意識還不太, 分別就觀那個前面的境,那個時候是現量;等到你第二念起了分別,那麼已經不是現量了。那麼在定中,意識也有現量境,定中的意識,它親自證到的定境,也是色聲香味觸法都可以,那麼這個定境,是現量境,定中都是現量境。

  

  

  

  論雲:先軌範師,作如是說:眼所現見,名爲所見;從他傳聞,名爲所聞;自運己心,諸所思構,名爲所覺;自內所受,及自所證,名爲所知解雲:自內所受者,謂耳鼻舌身識,所證四境,名內所受,自所證者,謂現量意識,所證六境也,由上准知,色境具四言說,余聲等五,唯叁言說,除所見一,應審思之耳。

  

  “論雲:先軌範師,作如是說”,先軌範師,這是有一類論師,一般說就是經部的先驅,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完全轉到經部,經部裏也好幾派,這是經部前面的,還沒有正規地成一派。

  

  “作如是說,眼所現見”,就是眼根的現量,眼所現見,叫所見,這個與有部還差不多,因爲才從有部分系出來,還沒有成立經部,所以他們有相同之處。“從他傳聞,名爲所聞”,眼根所現見到的現量叫所見,從他所聽得來的叫所聞,這個跟經部相符,差不多。“自運己心,諸所思構,名爲所覺”,自己用比量,用心推測出來的,叫所覺。“自內所受,及自所證,名爲所知”,這個跟經部有些不一樣,“自內所證”,耳鼻舌身,自己內身所得到的現量境,“及自所證”,意識的現量境,這個兩種都叫所知。他的解釋介于經部、有部之中,有些像經部,有些像有部,那麼有一些是自己的,跟經部也不一樣,有部也不一樣。

  

  “解雲:自內所受者”,就是指的鼻舌身,他自己內身所證到的四個境,耳鼻舌身。耳鼻舌身,它所證到境就是聲香味觸。因爲眼除開,叫所見,那麼其余這四個把它並攏來,叫它們所證到的,所親自受到的,那就是也屬于所知。還有一個,再加一個,自所證,就是意,現量的意識所證的境界,這個境界可以包括色聲香味觸,意識都可以緣了,這個什麼境都能緣的。那麼這六境,它是親自證到的,也叫自所證。

  

  那麼這個兩種都在先軌範師裏邊,都屬于所知的範圍。“由上准知,色境具四言說”,色境,可以有見聞覺知,那麼“余聲等五”,聲香味觸法只有叁個,沒有見,因爲見只有眼根對的境,所以說見要除掉。那麼這個裏邊,“應審思之耳”,這個你好好思惟。我們現在介紹了叁種的講法,見聞覺知,意思都是大同小異,但是不能摻雜,不能亂套。你講經部的經的時候,或者依經部的法行持的時候,必定要用經部的解釋,你用有部的話,你就有部的解釋,你要做先軌範師他們一家的話,那用他的解釋,因爲他都成體系的。你如果是自己查字典,經部的書,見聞覺知不知道,字典一查,把有部的東西擺上去了,那決定出矛盾,講不通。所以說學法,就是要有體系。

  

  這個一定要注意!我們爲什麼經常強調這個?就因爲我們漢地不像藏地那麼嚴格。藏地、印度是嚴格,師父教了,辯論什麼東西,你差一點點,馬上“擦”就來了。漢地就是學過了就算了,學過算了之後,對人家,對不懂的人誇誇其談,自以爲自己很通達,實際上裏邊矛盾不曉得多少!那麼明眼人看了你,也不好說你,說你誹謗你了,或者妒嫉你了,這個也不好說,隨你去說;真正懂的人就說這個人是胡扯的,就是亂七八糟亂說的,根本不通教理。你再怎麼講得熱鬧的話,不是那回事情。所以真正學教要嚴格的,不能是這個,湊熱鬧是不行的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五 明離間等叁語

  

  從此第五,明離間等叁語。論雲:已辨虛诳語,當辨余叁語。頌曰:

  

  染心壞他語  說名離間語  非愛粗惡語  諸染雜穢語

  

  余說異叁染  佞歌邪論等 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離間等叁語”,虛诳語講過了,還有離間語、雜穢語、粗惡語,這叁個也得要講。“論雲:已辨虛诳語,當辨余叁語”,虛诳語,語四之一,其余叁個,還得要辨。

  

  “頌曰:染心壞他語,說名離間語”,很簡單。“非愛粗惡語”,非愛的,聽起不舒服的,粗惡語。“諸染雜穢語”,以染心出發的話,都是雜穢語。“余說異叁染,佞歌邪論等”,那麼有的人說,(95B)這個雜穢語是除了這個前面的虛诳語、離間語、粗惡語之外的染汙,那麼是叫雜穢語。舉個例,“佞歌邪論”,這些都屬于雜穢語之內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要具四緣,成離間語。染心壞他語者,此有四緣:一染汙心;二發壞他語,若他壞不壞,皆成離間語;叁、所聞者,解所說義,相領解也;四者不誤。後之二緣,從前流來。

  

  “釋曰:要具四緣,成離間語”,離間語四個因緣。 “染心壞他語”,這裏,就是因爲前面有的,就略掉了。

  

  第一是染汙心,染心,起染汙心,要離間他們,這是煩惱心。第二是發壞他語,說離間的話,“若他壞不壞,皆成離間語”,不管他壞也好,不壞也好,你這個話一說,就是離間語。人家相信你,他們兩個本來很要好的,乖違了,成了兩個不要好了,矛盾了;但是人家不相信你的話,他們還是一樣要好,但是你離間語還是離間了,只要你說出口了,人家懂了,就是離間語。 “叁所聞者,解所說義”,聽到的人,知道你說什麼話。“相領解也”,他知道你意思,懂了,管它離間不離間,就是只要他懂你的話,不管你目的達到沒有,都是離間語。第四不誤,後面兩個緣前面過來的,頌裏沒有說。這裏就說了前面這個,染心破壞他的這個語。那麼就是離間語,反正有四個條件。

  

  

  

  非愛粗惡語者,亦具四緣:一染汙心,二發非愛語,毀呰于他,叁者解義,四者不誤,名粗惡語。染心語叁字,並從初句流來。應言:染心非愛語,說名粗惡語,解義不誤,亦從前來。

  

  “非愛粗惡語者”,也有四個條件。第一個是染汙心。一個是發非愛語。這個話說出來,人家心裏不高興的,所以說我們說話要善巧,你不要自以爲自己好象是直心直腸的,說了話,把人家心刺痛了,這就是屬于粗惡語的範圍了。所謂我們對人,佛說的,菩薩道要行愛語,布施、愛語、同事等等,愛語就是說話說了使人家聽了高興,聽了高興,他才能聽你話、受你的教,否則的話,你一句話頂過去,兩句話頂過去,頂了叁句,他不來,不睬你了,以後你要教化他,永遠沒有緣了。那麼你還有一點了,你自己,因爲好象是對一些世間社會的禮節不知道,那麼粗裏粗氣的、東撞西撞的,得罪人的,你還不知道,人家對你有看法的。所以說我們要學威儀了,我們只要把佛教內部的威儀搞好,世間上的事情決定通得過,如果你佛教的威儀不在乎,那你世間上很多事情會碰鼻子。佛教威儀,我們說沙彌律我們講過,裏邊威儀講了很多,很多條威儀,如果你照這個威儀做,世間上不會碰鼻子的;假使你不盡心,漫不經心,學過算數,從來不拿來實行的話,那麼你到處碰鼻子,你也不要怪人家,因爲你沒有照佛教的規矩做。佛教的規矩,佛製很多戒,我們學過菩薩戒,很多是遮戒是避世人譏嫌的,佛早就看出來了,那些事情做了,世間上的人要譏嫌的,那麼就叫你不要做。假設你完全聽佛的話,世間上根本沒有譏嫌,對你就是很尊重。你自己做的,人家譏嫌了,固然是人家對佛教有看法,但是對你來說,你就沒有威信,人家對你不會恭敬的。

  

  我們記得,我們以前在福建一個寺院裏邊,有一位,他資曆比較高,也是過去社會上做事情蠻大的,他總是發牢騷:你們怎麼不恭敬我呢?你們怎麼怎麼。後來人家說:你要看看你自己,你值不值得人家恭敬呢?你做的樣子,不值得人家恭敬,人家怎麼恭敬你呢?所以說,你要人家恭敬,你必須要有恭敬的條件了,人家自會恭敬你的,你自己條件不夠,硬要人家恭敬,越來越糟糕,你越是這麼說,人家越不恭敬你。所以這個,要自己內求,不要外求,我們說了半天,佛教就是內求的,你外邊去求的話,求不到的。財一樣的,你內邊自己布施、供養,財就會來,你自己內邊布施、供養不做,拼命地外面去追求,做生意什麼東西,結果你虧本、破産,這個都靠不住的,你不要說發大財了,內邊沒有因,外邊的緣來,對你不相幹。

  

  我們要舉那個例,這個例大家都知道的。他們就是,這個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,財神菩薩的太太,跟財神菩薩說:你這個人不公平,你看,時間上富的那麼富,窮的那麼窮,你是財神菩薩嘛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