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四者不误。前三颂有,不误前来。若所诳者,未解言义,杂秽语摄,非诳业道。
虚诳语的因缘,成虚诳业道有四个缘。“一、于所诳境界,异想发言”,你所说的谎话,那个事情,“异想发言”,就是你说的话跟你的想不符合的,你心里想的是看到的,你说没有看到,你实在是听到的,你说没有听到,想跟说两个异、不一样。那么你发言的话跟你的想是不一样的,这样子发言就是一个条件,第一个条件。
第二,“所诳者,解所说义”,对方听了你的话之后,不一定相信你的话,只要他懂你的话好了,罪就有。“相领会也”,你所说的意思他懂了。
第三,“起染心者”,起染污心,这个染污心就是欺骗的心,这个是烦恼心,就是打诳语的心。你没有打诳语,说错了,这个不能说你打诳语。你假使是口误,人家问你看到没有?你自己也稀里糊涂,噢,看到了,看到了,心里没有想到这是没看到,说错的,那个不能算打诳语。这是染污心,有打诳语的心。
第四,“不误”,就是这个话,没有说错。
“前三颂有,不误前来”,一、二、三,三个缘,第一个就是“所诳境界,异想发言”,解所说义,起染污心。染,这个颂词都有,染在第一个字,异想发言第二个,在第一句;这第二句来看解义。这三个条件,三个缘,这个颂词里有。那么还有不误,说的话没有说错,这个前面等流下来的。那么这样子四个缘具足,虚诳业道就成功。
“若所诳者,未解言义,杂秽语摄,非诳业道”,假使对方不知道你说什么话,他不了解,你说了一片,他不懂,那么这个虚诳的罪没有,是不是没有罪?有罪,虽然不是虚诳语,是杂秽语。他不懂是杂秽语,他懂了,是虚诳语,反正你犯一条。
怎么叫异想发言?我们把前面的那一段,先念掉它。
庚二 明见闻等
从此第二,明见闻等。论云:经说诸言,略有十六,谓于不见、不闻、不觉、不知,言实见等,或于所见、所闻、所觉、所知中,言不见等,如是八种,名非圣言;若于不见,乃至不知,言不见等,或于所见,乃至所知,言实见等,如是八种,名为圣言。何等名为所见等相?
“从此第二,明见闻等”,见闻觉知,等就是觉知。“论云:经说诳言,略有十六”,经里边说打虚诳语有十六种。他就把经里的话先引一道。“谓于不见、不闻、不觉、不知,言实见等”,不见的说见,说我实在看到的;不闻的,说我实在闻到的;不觉的,说我实在觉到的;不知的,说我实在知的,这个就是虚诳语。“或于所见、所闻、所觉、所知中,言不见等”,那么他明明看到的,说我没看到;明明听到的,说我没有听到;明明觉到的,说我没有觉到;明明知道的,说我不知道,这个也是一类。这八种,“名非圣言”,圣者不会说这些话的,这非圣言。
“若于不见,乃至不知,言不见等,或于所见,乃至所知,言实见等,如是八种,名为圣言”,不见就是不见,不知说不知,乃至见说见,知说知,这个是圣言,圣者是如实语,这样如实见的,就是见到。
那么这里边就是说,凡是打虚诳语的,非圣言的八种里边,总是一种,或多或少总是属于非圣言的。那么十六种,就是八种是非圣言,八种是圣言,那么虚诳语就在十六种言里边的前面八种。
下边就要辨,什么叫所见、所闻、所觉、所知。见闻觉知这个话,我们听得很多,什么叫见闻觉知?下边要广辨。所以这些资料我感到很可贵,你查字典,不一定查得那么仔细。什么叫见闻觉知?这里讲了,至少有两个解释,还有第三个解释,反正这个很可贵。那么今天因为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八十六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虚诳语,前面一段讲过了。“染异想发言,解义虚诳语”,虚诳语的条件,就是四个缘,第一个是异想发言,见言不见,不见言见;第二个是对方懂你说的话;第三有染污心,有欺骗的心;第四不误,没有说错,没有搞错。
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,虚诳语,“异想发言”里边就是不见言见,见言不见,那后边就讲了十六句,这十六句里边,八句是非圣言,就是虚诳语,下边八句就是圣言,如实的,见的就是见,不见的就不见。
那么下边就是见闻觉知,我们说了见闻觉知,什么叫见闻觉知?这个需要解释一下。他说,“如是八种,名为圣言,何等名为所见等相”,见闻觉知,它的相是什么?这个,我们要把它辨一下。
“颂曰:由眼耳意识,并余三所证,如次第名为,所见闻知觉”,眼睛看到的、证到的,所见。耳朵所证到的(什么证呢?就是现量),叫所闻。意识所证到的,叫所知。鼻、舌、身三个所证到的,叫觉。这是见闻觉知,就是这么分。这是第一个解释,那么下边还有其它的解释。
释曰:若境由眼识所证,名为所见,谓色是也。若境由耳识所证,名为所闻,谓声是也。若境由意识所证,名为所知,谓法境。若境由鼻舌身三识所证,名为所觉,谓香味触也。颂言余三者,即鼻舌身三识也。色声及法,皆通三性,唯香味触,是无记性。谓无记性,如死无觉,故能证者,偏立觉名。
“释曰:若境由眼识所证”,眼睛亲自证到,就是看到的。“谓色是也”,就是说眼睛所证的叫所见,所见的什么?就是色,色境。
“若境由耳识所证,名为所闻,谓声是也”,耳朵亲自听到的,那就是说所闻,所闻的什么?就是声音。
那么意识所证到的。“若境由意识所证,名为所知”,就是法境,意根对的境就是法,意识所能够证到的,就是所了别的,就是法境,叫所知。
那么另外的鼻舌身三个识所证的境界,“名为所觉”,所觉的就是香味触,鼻子所证到的是香,舌所证到的是味,身所证到的是触。
所以这个见闻觉知拿六根来分,见是眼所证,闻是耳所证,知是意识所证,觉就是鼻舌身三个所证。
“颂言余三者,即鼻舌身三识也”,眼耳意六个识里边,眼识,耳识,意识讲完,余三个,那就是鼻舌身,所以说余三,就是指这鼻舌身三个识。
“色声及法,皆通三性,唯香味触,是无记性,谓无记性,如死无觉,故能证者,偏立觉名”,这里就是说,为什么眼耳意,它是各一个名,眼所证的叫见,耳所证到的叫所闻,意识所证叫所知,而鼻舌身为什么把它合起来?它原因就是说,前面的三个识所证的境,是通三性,有善、有恶、有无记,而鼻舌身所对的境,就是香味触,一般都是无记的,所以说把三个把它合起来,有相同的地方。另外一个,那么既然相同的,把它合起来了,为什么叫所觉呢?无记心,它这个力量很弱,没有什么警觉性,所以说跟死无觉,好象死一样没有知觉的,那么你能够证到它的,那就叫觉。
所以说它这三个东西合起来,因为它们都是证的无记性,而无记是没有觉,那么它证到它,就叫觉。所以他所觉的名字,也这么安立的。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依经部宗,若是五根,现量所证色等五境,名为所见;若是从他传闻六境,名为所闻;若运自心,以种种理,比度所许六境,名为所觉;若意现量证得六境,名为所知;于五境中,一一容起见闻觉知四种言说,于第六境,除见有三解云:第六境者,谓法境,无见,有闻觉知三也。意识名现量者,从五识后,亲起意识,所证五境,定中意识亲证六境,名现量意识也。
那么下边经部的看法不同。“依经部宗,若是五根,现量所证,色等五境,名为所见”,经部宗的见闻觉知,它的范围跟有部不一样了。他说这个境,假使五根,五根,眼耳鼻舌身了,现量所证。现量是现前,当前显现,这个现量的意思。当前就是东西就在面前,时间是现在,东西是显现的,不像茶杯里边摆的东西,你看不到,它现在外边的。这个现量的现有三个意思,那么这个现量所证的,就是不加那些虚妄分别的,直接地根境相应产生那个,这叫所见。不管眼睛、鼻子、耳朵,都叫所见。
“若是从他,传闻六境,名为所闻”,不管你色声香味触法,只要是从他那里听来的,那么圣教量也是,从佛讲的,这样子来的,不是自己亲自证到的,那么叫所闻。不管你是眼睛看到的,耳朵听到的,都叫所闻。
“若运自心,以种种理,比度所许,六境名为所觉”,前面的五根是现量,那么是从他的传闻,是圣教量,或者是教量,佛教里边就是圣教量,那么从自己,用心思,用种种道理推度出来的这个六个境,比量。这是三个量,一个是比量。自己推度出来的,那么这个六境,不管你是色声香味触法,都叫所觉,就是用自己的心,用种种道理把它推论出来的,比量得到的。
“若意现量,证得六境,名为所知”,意识的现量境,前面讲的眼耳鼻色声,这个五根的现量境,所得到的是所见,而意识的现量境叫所知。第六意识,它有现量境的,就是亲自证到的,现前、当下不带这个分别心的那些,这是所知。
那么它的解释,见闻觉知,也是跟有部不一样。所以说我们又看到了,所以说你说的经部的,要经部的义来解的,有部的有部解的,你把有部的解经部,经部的解有部的,就不对头了。一个说所见是眼根,眼识所证的;一个说眼耳鼻舌身五根的现量境叫所见,要把这两个东西,把经部的拿到有部去,不是要出矛盾吗?把有部的拿到经部来,也不是讲不通了吗?所以说这个学法一定要有系统、有体系,要没有体系的话,就是一团糟了。有的人自以为拿了本字典,请了很多书,什么书都要,拿了去,自以为可以做大法师了,不行的了,你没有传承,你自己搞,乱七八糟一大堆都是零件,什么机器也配不来的。
“于五境中,一一容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