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3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起见闻觉知,四种言说,于第六境,除见有三”,这个是归纳,我们说六根所对六境,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,要么从前面的这个原则定下来,那么我们一比就比出来了,自己可以推想了,色声香味触,这五个境都能够起见闻觉知。就是说五识所对的境,色声香味触,根据前面讲的,见闻觉知都可以有。

  

  但是,“于第六境”,就是法境,这个“见”没有的,因为五根的现量,它没有的,法境不是五根的境,五根的现量的法境是没有的。所以说,五根现量,这第一个见闻觉知的见是不能有这个第六境的法境,要除掉。那么它有三种,闻觉知都可以有。闻,传闻的法可以知道,觉,推度的法可以知道,知,意识亲自证到的现量境,也可以知道。那么这可以通三种,但是见不行,五根现量,它没有,法不能是五根的现量,五根的现量是色声香味触,所以说法不在里边。

  

  那么这个是总结下来,五个境里边,前面五境,色声香味触,都能有见闻觉知,而第六个法境只能有闻觉知,不能有见。

  

   “解云:第六境者,谓法境,无见有闻觉知三也。意识名现量者,从五识后,亲起意识,所证五境,定中意识,亲证六境,名现量意识也”,他这里就是讲一下现量,什么叫意识的现量?我们说我们先缘外境,假使眼睛看个东西,眼睛看了东西之后,那么眼识之后,随即起一个意识,这个意识还不太, 分别就观那个前面的境,那个时候是现量;等到你第二念起了分别,那么已经不是现量了。那么在定中,意识也有现量境,定中的意识,它亲自证到的定境,也是色声香味触法都可以,那么这个定境,是现量境,定中都是现量境。

  

  

  

  论云:先轨范师,作如是说:眼所现见,名为所见;从他传闻,名为所闻;自运己心,诸所思构,名为所觉;自内所受,及自所证,名为所知解云:自内所受者,谓耳鼻舌身识,所证四境,名内所受,自所证者,谓现量意识,所证六境也,由上准知,色境具四言说,余声等五,唯三言说,除所见一,应审思之耳。

  

  “论云:先轨范师,作如是说”,先轨范师,这是有一类论师,一般说就是经部的先驱,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完全转到经部,经部里也好几派,这是经部前面的,还没有正规地成一派。

  

  “作如是说,眼所现见”,就是眼根的现量,眼所现见,叫所见,这个与有部还差不多,因为才从有部分系出来,还没有成立经部,所以他们有相同之处。“从他传闻,名为所闻”,眼根所现见到的现量叫所见,从他所听得来的叫所闻,这个跟经部相符,差不多。“自运己心,诸所思构,名为所觉”,自己用比量,用心推测出来的,叫所觉。“自内所受,及自所证,名为所知”,这个跟经部有些不一样,“自内所证”,耳鼻舌身,自己内身所得到的现量境,“及自所证”,意识的现量境,这个两种都叫所知。他的解释介于经部、有部之中,有些像经部,有些像有部,那么有一些是自己的,跟经部也不一样,有部也不一样。

  

  “解云:自内所受者”,就是指的鼻舌身,他自己内身所证到的四个境,耳鼻舌身。耳鼻舌身,它所证到境就是声香味触。因为眼除开,叫所见,那么其余这四个把它并拢来,叫它们所证到的,所亲自受到的,那就是也属于所知。还有一个,再加一个,自所证,就是意,现量的意识所证的境界,这个境界可以包括色声香味触,意识都可以缘了,这个什么境都能缘的。那么这六境,它是亲自证到的,也叫自所证。

  

  那么这个两种都在先轨范师里边,都属于所知的范围。“由上准知,色境具四言说”,色境,可以有见闻觉知,那么“余声等五”,声香味触法只有三个,没有见,因为见只有眼根对的境,所以说见要除掉。那么这个里边,“应审思之耳”,这个你好好思惟。我们现在介绍了三种的讲法,见闻觉知,意思都是大同小异,但是不能掺杂,不能乱套。你讲经部的经的时候,或者依经部的法行持的时候,必定要用经部的解释,你用有部的话,你就有部的解释,你要做先轨范师他们一家的话,那用他的解释,因为他都成体系的。你如果是自己查字典,经部的书,见闻觉知不知道,字典一查,把有部的东西摆上去了,那决定出矛盾,讲不通。所以说学法,就是要有体系。

  

  这个一定要注意!我们为什么经常强调这个?就因为我们汉地不像藏地那么严格。藏地、印度是严格,师父教了,辩论什么东西,你差一点点,马上“擦”就来了。汉地就是学过了就算了,学过算了之后,对人家,对不懂的人夸夸其谈,自以为自己很通达,实际上里边矛盾不晓得多少!那么明眼人看了你,也不好说你,说你诽谤你了,或者妒嫉你了,这个也不好说,随你去说;真正懂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胡扯的,就是乱七八糟乱说的,根本不通教理。你再怎么讲得热闹的话,不是那回事情。所以真正学教要严格的,不能是这个,凑热闹是不行的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五 明离间等三语

  

  从此第五,明离间等三语。论云:已辨虚诳语,当辨余三语。颂曰:

  

  染心坏他语  说名离间语  非爱粗恶语  诸染杂秽语

  

  余说异三染  佞歌邪论等 

  

  “从此第五,明离间等三语”,虚诳语讲过了,还有离间语、杂秽语、粗恶语,这三个也得要讲。“论云:已辨虚诳语,当辨余三语”,虚诳语,语四之一,其余三个,还得要辨。

  

  “颂曰:染心坏他语,说名离间语”,很简单。“非爱粗恶语”,非爱的,听起不舒服的,粗恶语。“诸染杂秽语”,以染心出发的话,都是杂秽语。“余说异三染,佞歌邪论等”,那么有的人说,(95B)这个杂秽语是除了这个前面的虚诳语、离间语、粗恶语之外的染污,那么是叫杂秽语。举个例,“佞歌邪论”,这些都属于杂秽语之内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要具四缘,成离间语。染心坏他语者,此有四缘:一染污心;二发坏他语,若他坏不坏,皆成离间语;三、所闻者,解所说义,相领解也;四者不误。后之二缘,从前流来。

  

  “释曰:要具四缘,成离间语”,离间语四个因缘。 “染心坏他语”,这里,就是因为前面有的,就略掉了。

  

  第一是染污心,染心,起染污心,要离间他们,这是烦恼心。第二是发坏他语,说离间的话,“若他坏不坏,皆成离间语”,不管他坏也好,不坏也好,你这个话一说,就是离间语。人家相信你,他们两个本来很要好的,乖违了,成了两个不要好了,矛盾了;但是人家不相信你的话,他们还是一样要好,但是你离间语还是离间了,只要你说出口了,人家懂了,就是离间语。 “三所闻者,解所说义”,听到的人,知道你说什么话。“相领解也”,他知道你意思,懂了,管它离间不离间,就是只要他懂你的话,不管你目的达到没有,都是离间语。第四不误,后面两个缘前面过来的,颂里没有说。这里就说了前面这个,染心破坏他的这个语。那么就是离间语,反正有四个条件。

  

  

  

  非爱粗恶语者,亦具四缘:一染污心,二发非爱语,毁呰于他,三者解义,四者不误,名粗恶语。染心语三字,并从初句流来。应言:染心非爱语,说名粗恶语,解义不误,亦从前来。

  

  “非爱粗恶语者”,也有四个条件。第一个是染污心。一个是发非爱语。这个话说出来,人家心里不高兴的,所以说我们说话要善巧,你不要自以为自己好象是直心直肠的,说了话,把人家心刺痛了,这就是属于粗恶语的范围了。所谓我们对人,佛说的,菩萨道要行爱语,布施、爱语、同事等等,爱语就是说话说了使人家听了高兴,听了高兴,他才能听你话、受你的教,否则的话,你一句话顶过去,两句话顶过去,顶了三句,他不来,不睬你了,以后你要教化他,永远没有缘了。那么你还有一点了,你自己,因为好象是对一些世间社会的礼节不知道,那么粗里粗气的、东撞西撞的,得罪人的,你还不知道,人家对你有看法的。所以说我们要学威仪了,我们只要把佛教内部的威仪搞好,世间上的事情决定通得过,如果你佛教的威仪不在乎,那你世间上很多事情会碰鼻子。佛教威仪,我们说沙弥律我们讲过,里边威仪讲了很多,很多条威仪,如果你照这个威仪做,世间上不会碰鼻子的;假使你不尽心,漫不经心,学过算数,从来不拿来实行的话,那么你到处碰鼻子,你也不要怪人家,因为你没有照佛教的规矩做。佛教的规矩,佛制很多戒,我们学过菩萨戒,很多是遮戒是避世人讥嫌的,佛早就看出来了,那些事情做了,世间上的人要讥嫌的,那么就叫你不要做。假设你完全听佛的话,世间上根本没有讥嫌,对你就是很尊重。你自己做的,人家讥嫌了,固然是人家对佛教有看法,但是对你来说,你就没有威信,人家对你不会恭敬的。

  

  我们记得,我们以前在福建一个寺院里边,有一位,他资历比较高,也是过去社会上做事情蛮大的,他总是发牢骚:你们怎么不恭敬我呢?你们怎么怎么。后来人家说:你要看看你自己,你值不值得人家恭敬呢?你做的样子,不值得人家恭敬,人家怎么恭敬你呢?所以说,你要人家恭敬,你必须要有恭敬的条件了,人家自会恭敬你的,你自己条件不够,硬要人家恭敬,越来越糟糕,你越是这么说,人家越不恭敬你。所以这个,要自己内求,不要外求,我们说了半天,佛教就是内求的,你外边去求的话,求不到的。财一样的,你内边自己布施、供养,财就会来,你自己内边布施、供养不做,拼命地外面去追求,做生意什么东西,结果你亏本、破产,这个都靠不住的,你不要说发大财了,内边没有因,外边的缘来,对你不相干。

  

  我们要举那个例,这个例大家都知道的。他们就是,这个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,财神菩萨的太太,跟财神菩萨说:你这个人不公平,你看,时间上富的那么富,穷的那么穷,你是财神菩萨嘛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