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的業果一分一毫地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,一點不差的,這個就是佛的智慧。所以佛以這個智慧製戒的,沒有這個智慧不能製戒,所以說等覺菩薩也不能製戒。現在有的人要改戒,不曉得是哪一位的菩薩?菩薩也不行。佛化身,那麼可以,但是佛化身製戒都是以佛身來說的,沒有說化一個居士身來製戒,不會的。那麼惡行妙行的異熟果是沒有,這些都是邪見。
“無此世間,無彼世間”,無此世間、無彼世間,就是說,這個世間是過去的果,是未來的因;彼世間是這個世間的因,或者是那個世間的果,這是沒有,將因果的事情都推翻。
“無父無母”,父母都不承認了。這個無父無母,沒有父母,並不是說他是石頭裏冒出來的,不是父母養的,並不是否定父母的體,而是父母能夠感他們的能夠生孩子的業報,不承認。你投生到他那裏,做他的孩子,決定有過去的因緣的、業報的,他不承認這個。他是偶然的,父母交合了,就生孩子了。我記得我們在中學的時候,就有這麼一個海外的作家,他寫了本書,那當然是雜穢語了,不但是雜穢語,是邪見了。他怎麼說呢?父親、母親用不著孝敬他的,父親只不過是一個養我的男人,母親只不過是養我的女人,就是一個男人、女人。你這個話說出來,這輩子養你的,跟普通男人、女人不一樣的了。所以說,這些話都是後來的邪見,就是把父母跟衆生平等起來。有的人很有趣,我們要把衆生跟父母一樣地看待,結果他說,我們把父母跟衆生一樣的看待,把父母當個螞蟻,衆生嘛,這個樣子的。這個是邪見。
“無化生有情”,化生有情,我們說就是四生,胎、卵、濕、化。胎生,這個司空見慣,那不稀奇,胎裏生的。濕生,蟲蟲那些東西,水裏長的多,大家也承認。卵生,蛋裏孵出來的,這個也看到的。化生沒有見過,不承認,這是一種。還有一種,化生有情指中陰,說沒有中陰的,人死掉就完了,或者人死了,直接投生了,中陰身是沒有的。
這裏我們講出來一個問題,有本書,不是人體科學什麼東西?這本書,大家在看了,看看裏邊那些公案是可以的,就是證明有前世、後世了。但是裏邊的理論卻是不能看的,什麼靈魂了,什麼有一個離開物質的精神的東西等等,都是外道的話。我們說中陰身不是靈魂,中陰身是有色法的,是五蘊。這個你們前面學過的,中陰是五蘊。但是這個五蘊很微薄,能夠穿過鐵圍山,須彌山都能穿得過,這是很微薄的五蘊,但是有色法,不是說絕對沒有色法的、純粹是精神的東西。靈魂,這個是外道的話,我們佛教裏邊沒有這麼一個東西。很多人把靈魂跟我們的中陰要交起來,寫這些文章的也有個別佛教徒,一些靈魂靈魂寫了很多,那他的水平也可想而知了。
婆沙論雲:現在世既見,何以言無?答:外道無明所盲,雖能眼見,亦撥爲無,不應責無眼者、愚盲者墮坑也。或可無此世者,不謗世體,但謗因果,無此世爲他世因,無此世爲他世果。無父母者,謗無父母感子業也。無施等者,謗因邪見。無果等者,謗果邪見。無沙門等者,謗聖邪見。頌言撥善惡等者,是謗因邪見,等取謗果,及謗聖也。
這個後邊有。“無此世者,無現在也,無彼世者,無過未世也”,過去、未來不承認,已經是說不過了,你說怎麼沒有過去的,沒有過去你怎麼來的?這個世間沒有過去的話,突然間跳出一個世間來了?所以這個不是這個意思。
“婆沙論雲:現在世既見,何以言無”,你說過去未來看不到,你說沒有,也勉強說,現在擺在你面前,你怎麼說沒有啊?
“答:外道無明所盲,雖能眼見,亦撥爲無,不應責無眼者,愚盲者墮坑也”,兩個解釋,一個說外道無明所盲,他無明很厲害,把他的智慧已經泯沒了,什麼都看不清了,“雖能眼見,亦撥爲無”,即使眼睛看到東西,也說沒有的。“不應責無眼者,愚盲者墮坑也”,我們說沒有眼睛的人,愚癡的人、盲目的人,他掉了火坑裏去,他是掉下去了,眼睛看不到,或者是愚癡,人家說前面火坑不要去了,也不管,一直走,好!掉下去了,燒死了。這個你怪哪個呢?你說你爲什麼要去啊?他沒有眼睛了,他愚癡,他掉下去了。那麼外道一樣,愚癡啊,明明現在世間有的,他說沒有,那明明告訴他有火坑的,他不相信。他說,眼睛看不到嘛,它就是沒有啊。眼睛看不到的,你說有,他說沒有,你怎麼說呢?一定要他掉下去了,燒死了,然後才是有,有麼來不及了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另外一個解釋,“或可無此世者,不謗世體”,並不是說這個世界沒有,“但謗因果,無此世爲他世因”,這一輩子是造因,他世感果,這個不承認。“無此世爲他世果”,或者是前一世是這一世的因,這一世是前一世的果了,這個他不承認。所以說無此世間,無彼世間,就是指這個東西。
“無父母者,謗無父母感子業也”,父母要生孩子,有他的共業的,他不承認這個。你要做他的孩子,過去有這個因緣的,你只有做他孩子,不能做他父親,那麼這個他不承認;並不是說父母沒有的,父母沒有,你哪裏來呢?
“無施等者,謗因邪見”,前面說沒有施,這些謗因的邪見。因,誹謗,這是屬于邪見之一。
“無果等者,謗果邪見”,也是邪見之一。
“無沙門等者,謗聖邪見”,那麼這裏就是說,謗因的邪見就是集谛下的煩惱,集谛見了就可以斷;謗果的邪見是苦谛下的煩惱,見了苦之後就斷。見嘛,都是迷理的那些煩惱。迷理煩惱八十八使,都在見道的時候一起斷完的。所以謗因邪見是見集谛的時候就能斷;謗果的邪見,見苦谛的時候就能斷;謗聖的邪見,見道谛的時候能斷。那麼在《毗婆沙》裏邊還有謗滅的邪見,這個見滅谛時候斷,這一個他沒有引,但是在《毗婆沙》,就引了《發智論》,它也有謗滅的邪見,這個我們大概知道邪見就完了。
“頌言撥善惡等者,是謗因邪見”,沒有善惡的因果,不感善惡的果。“等”,謗果及謗聖。那就是對苦集滅道不能了解,要産生誹謗,甚至邪見。所以說我們說見道見什麼?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滅道知道了,就不會邪見,不會謗了,把因果看得清清楚楚,苦集滅道看清楚了,緣起當下性空,就是見空性了。你不能夠如法地知緣起,空性是見不到的,你如實地知了緣起,緣起就是性空,你如實地知道之後,你性空就知道了,那麼就是證空性了。所以說你證四谛也好,證空性也好,都是一個話,就是見道。那麼我們說,你是見道、證空性,我們不是苦谛下面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嗎?那不是空性是什麼東西呢?還有滅谛裏邊也是空性之類的東西,從緣起上看,四谛,從它的性空上看,空性,這是見道的內涵。
好,這個第十六卷我們講過了。今天還有點時間,十七卷開一個頭。什麼時候考?我們要看一看,業品很長,大概有六卷。我們所以現在不考,因爲氣候還比較好,還能講。因爲我們去年的經驗,最熱的時候,熱得不可耐,你說坐在那裏都難過,你想聽經,這個是恐怕不容易。那麼我們就想,盡量講,把業品能夠講完最好,考的時候就一下考。一下考不是一場考完,一品一品考,或者兩品兩品考,連續地考,今天考,隔兩天又考,再隔兩天又考。考的時候,還要口試筆試都要來,還要背誦。我們這是,反正天熱,沒有事情幹了,講也不好講,我們就慢慢地考,等到那個時候再說,現在還是講下去。
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七
分別業品第四之五
丙二 釋業道名義
從此大文第二,釋業道名義。論雲:如是已辨十業道相,依何義名業道?頌曰:
此中叁唯道 七業亦道故
“從此大文第二,釋業道名義”,有的人問過了,什麼叫業道?前面已經講了,思所遊履的叫道,業之道也。講過了,這裏再重複一遍。那麼我們經常說十惡業道、十善業道,這個話哪個都會說。業道是什麼?好,將軍了,不曉得業道是啥東西。業道就是業道,就這個,沒什麼問的,業道就是業道就對了嘛。那麼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嘛,十善業道,這個是對不對?也對。但是你是還沒有解決問題,什麼叫業道,什麼叫業,什麼道,爲什麼叫業道呢?還沒有講業。
道的名義。“論雲:如是已辨十業道相”,十業道的相,就是事講好了。理——什麼叫業道,道理也講一下。“依何義名業道?頌曰:此中叁唯道,七業亦道故”,這個問題提出來,你就不知所雲了。十個業道裏邊叁個是道,七個是業,也是道,業道;叁個不能叫業道,只能叫道。那你業道這樣子一講的話,把你將軍將倒了。你不講這個還可以,業道嘛就是業道,就是不殺,不要什麼,這是善的業道;殺盜淫妄等等是惡的業道,那麼就叫業道。這個講起來,老太婆聽聽可以了,真正要講法相,不夠。什麼叫業道?那要分析了。十個業道裏邊,叁個只是道,只能做道,不能做業道;七個是業,也是業道,那麼這樣子分析,業道的意思才出來了。
釋曰:此中叁唯道者,此十業道中,貪等叁唯道也。業之道故,立業道名。謂貪等相應思,說名爲業。以彼貪等轉故思轉,彼貪等行故思行,如彼貪等勢力而思,有造作故,故貪等叁,與思爲道。
“釋曰:此中叁唯道者,此十業道中”,意叁,貪等叁,貪、瞋、邪見,這叁個只是道,不是業。我們知道意業是什麼?思心所。只有意業,那麼貪、瞋、邪見不是意業,不是業,單是道。思心所在它身上跑的,思心所跟了它跑的,它是思心所遊履的道,所以只是道,不是業。“業之道故”,思心所所跑的地方,思心所就在貪、瞋、邪見裏邊跑,這是業之道,只是道,不能叫業。“業之道故,立業道名”,這是依主釋,本身不是業,是業的道,也可以叫業道。所以說十業道裏後邊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