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叁個也叫業道,但是它本身分析起來是道,不是業。叫業道的緣故,業是思心所,另外一個東西,思心所在它上面跑,叫業之道,這才是業道的安名。所以說你依持業釋來講的話,你錯了,它不是業,它本身是道不是業。

  

  “謂貪等相應思說名爲業”,貪、瞋、邪見同它相應的思心所,這是意業,“說名爲業”。“以彼貪等轉故思轉,彼貪等行故思行,如彼貪等勢力,而思有造作故。故貪等叁,與思爲道”,(你們“與”是什麼字啊?“故貪等叁”,你們下邊什麼字啊?“爲”,“爲”大概是有點問題,應當是“與”,給這個思爲道,給予,與思爲道。不要改掉,寫一個字好了。因爲經,不大要去改它,就是大藏經,大正藏你們去看看,它錯字不改的,加個小注就完了。)他就是說,貪心所、瞋心所、邪見心所,這個時候,心所法了,它決定還有同時生起的思心所(大地法,決定有思,每一個心生起的時候都有思心所),這個思心所是業,思心所是業嘛。

  

  這個思心所,跟貪等有什麼關系啊?“以彼貪等轉故彼轉”,這貪等生起來,思心所也生起來。“貪等行”,貪等怎麼行動,它也怎麼行動。“如彼貪等勢力而思”,思是決定了,它又根據貪、瞋、邪見的力量來決定事情的,所以說“有造作故”,叫業;而貪等叁,與這個思心所這個業作道,在它上面跑。

  

  怎麼跑呢?“依貪等轉故思轉,依貪等行故思行,如彼貪等勢力而思”,這個貪就是以與思爲道,思在它們上面跑。所以說貪等是道,思是業,業之道故,叫業道。所以說它本身不是業,本身意業是思心所。

  

 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。十業道裏邊後邊叁個,非業是道,但是爲什麼叫業道呢?是業之道故,思心所在它上邊起作用,以貪等勢力,思心所隨了起作用的。那麼這個就是業之道,這個業在它們上面走,業之道故,叫業道。

  

  

  

  七業亦道故者,前七是業,身語業故,亦業之道,思所遊故。由等起思,托身語轉,故身語七,思所遊履,亦業之道,故前七業,業之道故,立業道名。上業身語業,下業等起思,故名業業。故業道者,具顯業道、業業道義,雖不同類,業道名同。而一業爲余業,一道爲余道,猶如世間,車牛名同,而一車牛名爲余車牛故。于典籍中,如言識住,雖四識住,性類不同,識住名同,而一識住名爲余識住故。離殺等七,無貪等叁,立業道名,類前應釋。

  

  下邊身叁口四,不一樣了。“七業”,身叁口四本身就是業,身業、口業。“亦道故”,也是道,既是業又是道。這個跟前面不一樣,它的業道,本身是業,也是業道。

  

  “前七是業,身語業故”,前面七個,身叁口四,它本身是業,就是身業、語業,但又是業之道。

  

  “思所遊故,由等起思托身語轉,故身語七思所遊履,亦業之道故”,我們說身語業要發動的時候,一個發動它的思心所就叫等起思,等起就是發動它的,發動它的思心所,決定要動身,身體動起來了,決定要說話,他話就說起來了。那麼這個身語的兩個地方,就是思心所産生作用的地方,就是它遊履的道。身語,就是思心所的道,“思所遊履”,思心所在它上面起作用的,在身語上轉。“由等起思”,發動身語的思,“托身語”,生起來的。身語的作用轉,就是思心所那裏發號施令。所以說身語業七個東西,是思所遊履的道。“亦業之道”,也叫業道。這個業道呢,是思心所的業,身語七個是道;前面的身語是業,它本身就是業,這個業跟業道的那兩個業不一樣。

  

  “故前七業,業之道故”,所以前面七個(前七,就是身叁口四)是業,也是業之道,它兩個意思。它們叫業道,是“亦業之道”,本身是業,又是思心所這個意業的道,所以它叫業道;跟前面意叁,單是思心所的道不一樣,它本身還是業。所以它們有相同之處,同是思心所遊履的,都是業道,業之道,思心所是業,它們是道。但是身語業本身也是業,貪等邪見本身不是業,差在這裏。

  

  前七呢,是業也是道,有兩個意思叫業道名。這個業道跟前面叁個意叁業道不一樣。意叁業道只是思心所遊履的道,叫業道;前面七個,它本身是業,又是思心所這個業的道,叫業道,這個內涵不一樣,更豐富。

  

  “上業”,業業之道,上面那個業,身語業,本身是業;下面那個業,等起的思,思心所是業,思心所遊履的地方叫道,“故名業業”,兩個業。“故業道者,具顯業道、業業道義”,所以說十業道這兩個字,包含的意思有兩種,一個是對後叁個業道來說是業道,思心所遊履的地方叫業道;對前七個業道來說,是業業之道,本身是業,又是業道。所以說,這個業道,包涵這麼多的意思。

  

  “雖不同類,業道名同”,雖然這樣子講,一個是業道,一個是業業道,不一樣,但是業道的名字相同的,都叫業道。“而一業爲余業,一道爲余道,猶如世間車牛名同,而一車牛名爲余車牛故”,這是打比喻,這個業道兩個不一樣,怎麼都叫業道呢?他就打個比喻了,世間上呢,這個車,這個牛,這個也叫車,那個也叫車,都是一樣的名字,都叫車,都叫牛,每一個牛不一樣,每一個車也不一樣,但是都可以叫車,都可以叫牛。那麼業道也是,這個業道是一個意思,那個業道又是一個意思,不一樣,但都是業道,也可以用。

  

  那麼在經裏邊也舉個例子來,“于典籍中”,佛教裏邊。“如言識住”,四識住。“雖四識住,性類不同”,這個識住我們在世間品講過,識住在色裏邊,識住在受裏邊,識住在想裏邊,識住在行裏邊。這是色受想行識,前面四個是所住,後識是能住,四識住。雖然它的性質不同,色受想行,它四個不同的,但是都是識住,識住一樣,都叫識住,因爲識住在它們上邊。“而一識住名爲余識住故”,我們說,一個識住,假使識住在色裏邊,一個識住在受裏邊,不一樣,但是都叫識住。這個說了半天,就是說業道兩個名字雖然它內涵不同,都可以叫業道。我們經典裏邊有例子,世間上也有同例,所以說沒有問題,可以用。

  

  下面說,“離殺等七,無貪等叁,立業道名,類前應釋”,那麼這(前面)講的是惡業道了。“離殺等七”,不殺、不淫、不盜等這七個,身叁口四的善的業道;還有無貪、無瞋、正見這個意的業道,它爲什麼叫業道呢?同樣,跟這個十惡業道的意思一樣的,也是業道,業業之道。這個也很好解釋了,因爲它解釋的時候沒有善惡的區別的,只是它一個是業,它遊履的地方叫業道,一個它本身是業,管你善的惡的,都可以叫業;然後思心所,管你善的惡的,它在身語上遊履,推動它,都叫業道。所以惡的業道是這麼安立,善業道同樣也能安立,也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那麼到此爲止我們已經把業道的名字講清楚了。前面也出現過很多業道,粗顯的叫業道,思所遊履叫業道,說了很多,現在我們把整個業道可以總結一下。粗顯的叫業道,這是一個,從它的程度上說。爲什麼叫業道?這個要分兩層說,意叁業道,本身不是業,但是是思心所的這個業遊履的道,叫業道,是業之道,依主釋。那麼這個身叁口四,本身是業,這個也是持業釋;但又是業之道,這個業又是思心所的道,也是依主釋。所以說這個裏邊,業道這個名字,包括的意思就那麼寬。那麼現在我們到這裏爲止,人家說十善業道、十惡業道,不會迷糊了,講什麼意思都清楚了。

  

  另外我們再補充一點,加行、後起爲什麼不叫業道?當然了,我們說前面說過的,粗顯的叫業道,殺人命終的時候,是最厲害的時候,叫業道。加行,從你起了殺心,拿了刀,一直到刀刺下去,沒有命終,雖然是凶暴,但是沒有命終,不是頂嚴重,加行;後起,它已經死掉了,把它割了吃,或者是埋了等等,固然也是凶惡,但是不如殺的時候那麼嚴重。所以說,正命終的時候是業道,最重、最粗顯,這是一個原因。

  

  第二個原因,我們說加行、後起都是爲根本服務的,爲了根本,要做這個事情,才起加行的。你說殺豬,就是爲了要把這個豬殺死,你才去磨刀、買豬等等,這加行是服務于根本業道的。那麼後起的呢?要根本業道成功了,後起才生起來,都是附帶性的,而重點的是根本。這是第二個原因。

  

  第叁個原因,這個就是意思要轉個彎了,就是說惡業道假使增的話,是我們內外的東西都有變化。假使惡業道增,內外,內就是內身,自己身上的壽命、視力、健康等等。假使惡業道增,使內、外好的東西減下去,惡的東西增起來,外邊是環境嘛。不管你環境也好,內身的壽命、健康等等也好,惡業道一來,使好的要減,惡的要增,這是惡業道。假使不增不減的不能叫惡業道。那麼善業道同樣的,善業道增長的話,使我們內外的好的東西能夠增長,惡的東西減少,那麼安立業道。就是它的力量大了,說了半天,也就是粗顯的意思。

  

  總的來說,在經典上,就是以這叁個理由來安立爲什麼根本業道叫業道,加行、後起不叫業道。這是總結的叁個原因。

  

  到此爲止,我們把業道的事情基本上清楚了。明天是善根的問題,我們講業道最後是邪見,惡業道裏邊最後一個邪見。邪見能斷善根,怎麼斷?這個問題。我們下邊就要講,今天當然來不及了。善根斷了,怎麼斷的?然後善根要重新恢複的時候,又怎麼恢複的?這也是屬于業道裏邊附帶要講的一些問題。

  

  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十七講(第250頁下第11行-第252頁下第13行)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業道的一些分析,業道的名字昨天已經詳細講了。下邊就是說十惡業道最後意叁裏邊一個邪見,邪見能斷善根,這個以前講過的。如何斷?斷了之後如何地繼續?這裏廣講。

  

  

  

   丙叁 義便明斷善

  

  從此第叁,義便明斷善。論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