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三个也叫业道,但是它本身分析起来是道,不是业。叫业道的缘故,业是思心所,另外一个东西,思心所在它上面跑,叫业之道,这才是业道的安名。所以说你依持业释来讲的话,你错了,它不是业,它本身是道不是业。
“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”,贪、瞋、邪见同它相应的思心所,这是意业,“说名为业”。“以彼贪等转故思转,彼贪等行故思行,如彼贪等势力,而思有造作故。故贪等三,与思为道”,(你们“与”是什么字啊?“故贪等三”,你们下边什么字啊?“为”,“为”大概是有点问题,应当是“与”,给这个思为道,给予,与思为道。不要改掉,写一个字好了。因为经,不大要去改它,就是大藏经,大正藏你们去看看,它错字不改的,加个小注就完了。)他就是说,贪心所、瞋心所、邪见心所,这个时候,心所法了,它决定还有同时生起的思心所(大地法,决定有思,每一个心生起的时候都有思心所),这个思心所是业,思心所是业嘛。
这个思心所,跟贪等有什么关系啊?“以彼贪等转故彼转”,这贪等生起来,思心所也生起来。“贪等行”,贪等怎么行动,它也怎么行动。“如彼贪等势力而思”,思是决定了,它又根据贪、瞋、邪见的力量来决定事情的,所以说“有造作故”,叫业;而贪等三,与这个思心所这个业作道,在它上面跑。
怎么跑呢?“依贪等转故思转,依贪等行故思行,如彼贪等势力而思”,这个贪就是以与思为道,思在它们上面跑。所以说贪等是道,思是业,业之道故,叫业道。所以说它本身不是业,本身意业是思心所。
第一个问题解决了。十业道里边后边三个,非业是道,但是为什么叫业道呢?是业之道故,思心所在它上边起作用,以贪等势力,思心所随了起作用的。那么这个就是业之道,这个业在它们上面走,业之道故,叫业道。
七业亦道故者,前七是业,身语业故,亦业之道,思所游故。由等起思,托身语转,故身语七,思所游履,亦业之道,故前七业,业之道故,立业道名。上业身语业,下业等起思,故名业业。故业道者,具显业道、业业道义,虽不同类,业道名同。而一业为余业,一道为余道,犹如世间,车牛名同,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。于典籍中,如言识住,虽四识住,性类不同,识住名同,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。离杀等七,无贪等三,立业道名,类前应释。
下边身三口四,不一样了。“七业”,身三口四本身就是业,身业、口业。“亦道故”,也是道,既是业又是道。这个跟前面不一样,它的业道,本身是业,也是业道。
“前七是业,身语业故”,前面七个,身三口四,它本身是业,就是身业、语业,但又是业之道。
“思所游故,由等起思托身语转,故身语七思所游履,亦业之道故”,我们说身语业要发动的时候,一个发动它的思心所就叫等起思,等起就是发动它的,发动它的思心所,决定要动身,身体动起来了,决定要说话,他话就说起来了。那么这个身语的两个地方,就是思心所产生作用的地方,就是它游履的道。身语,就是思心所的道,“思所游履”,思心所在它上面起作用的,在身语上转。“由等起思”,发动身语的思,“托身语”,生起来的。身语的作用转,就是思心所那里发号施令。所以说身语业七个东西,是思所游履的道。“亦业之道”,也叫业道。这个业道呢,是思心所的业,身语七个是道;前面的身语是业,它本身就是业,这个业跟业道的那两个业不一样。
“故前七业,业之道故”,所以前面七个(前七,就是身三口四)是业,也是业之道,它两个意思。它们叫业道,是“亦业之道”,本身是业,又是思心所这个意业的道,所以它叫业道;跟前面意三,单是思心所的道不一样,它本身还是业。所以它们有相同之处,同是思心所游履的,都是业道,业之道,思心所是业,它们是道。但是身语业本身也是业,贪等邪见本身不是业,差在这里。
前七呢,是业也是道,有两个意思叫业道名。这个业道跟前面三个意三业道不一样。意三业道只是思心所游履的道,叫业道;前面七个,它本身是业,又是思心所这个业的道,叫业道,这个内涵不一样,更丰富。
“上业”,业业之道,上面那个业,身语业,本身是业;下面那个业,等起的思,思心所是业,思心所游履的地方叫道,“故名业业”,两个业。“故业道者,具显业道、业业道义”,所以说十业道这两个字,包含的意思有两种,一个是对后三个业道来说是业道,思心所游履的地方叫业道;对前七个业道来说,是业业之道,本身是业,又是业道。所以说,这个业道,包涵这么多的意思。
“虽不同类,业道名同”,虽然这样子讲,一个是业道,一个是业业道,不一样,但是业道的名字相同的,都叫业道。“而一业为余业,一道为余道,犹如世间车牛名同,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”,这是打比喻,这个业道两个不一样,怎么都叫业道呢?他就打个比喻了,世间上呢,这个车,这个牛,这个也叫车,那个也叫车,都是一样的名字,都叫车,都叫牛,每一个牛不一样,每一个车也不一样,但是都可以叫车,都可以叫牛。那么业道也是,这个业道是一个意思,那个业道又是一个意思,不一样,但都是业道,也可以用。
那么在经里边也举个例子来,“于典籍中”,佛教里边。“如言识住”,四识住。“虽四识住,性类不同”,这个识住我们在世间品讲过,识住在色里边,识住在受里边,识住在想里边,识住在行里边。这是色受想行识,前面四个是所住,后识是能住,四识住。虽然它的性质不同,色受想行,它四个不同的,但是都是识住,识住一样,都叫识住,因为识住在它们上边。“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”,我们说,一个识住,假使识住在色里边,一个识住在受里边,不一样,但是都叫识住。这个说了半天,就是说业道两个名字虽然它内涵不同,都可以叫业道。我们经典里边有例子,世间上也有同例,所以说没有问题,可以用。
下面说,“离杀等七,无贪等三,立业道名,类前应释”,那么这(前面)讲的是恶业道了。“离杀等七”,不杀、不淫、不盗等这七个,身三口四的善的业道;还有无贪、无瞋、正见这个意的业道,它为什么叫业道呢?同样,跟这个十恶业道的意思一样的,也是业道,业业之道。这个也很好解释了,因为它解释的时候没有善恶的区别的,只是它一个是业,它游履的地方叫业道,一个它本身是业,管你善的恶的,都可以叫业;然后思心所,管你善的恶的,它在身语上游履,推动它,都叫业道。所以恶的业道是这么安立,善业道同样也能安立,也是这个意思。
那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业道的名字讲清楚了。前面也出现过很多业道,粗显的叫业道,思所游履叫业道,说了很多,现在我们把整个业道可以总结一下。粗显的叫业道,这是一个,从它的程度上说。为什么叫业道?这个要分两层说,意三业道,本身不是业,但是是思心所的这个业游履的道,叫业道,是业之道,依主释。那么这个身三口四,本身是业,这个也是持业释;但又是业之道,这个业又是思心所的道,也是依主释。所以说这个里边,业道这个名字,包括的意思就那么宽。那么现在我们到这里为止,人家说十善业道、十恶业道,不会迷糊了,讲什么意思都清楚了。
另外我们再补充一点,加行、后起为什么不叫业道?当然了,我们说前面说过的,粗显的叫业道,杀人命终的时候,是最厉害的时候,叫业道。加行,从你起了杀心,拿了刀,一直到刀刺下去,没有命终,虽然是凶暴,但是没有命终,不是顶严重,加行;后起,它已经死掉了,把它割了吃,或者是埋了等等,固然也是凶恶,但是不如杀的时候那么严重。所以说,正命终的时候是业道,最重、最粗显,这是一个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,我们说加行、后起都是为根本服务的,为了根本,要做这个事情,才起加行的。你说杀猪,就是为了要把这个猪杀死,你才去磨刀、买猪等等,这加行是服务于根本业道的。那么后起的呢?要根本业道成功了,后起才生起来,都是附带性的,而重点的是根本。这是第二个原因。
第三个原因,这个就是意思要转个弯了,就是说恶业道假使增的话,是我们内外的东西都有变化。假使恶业道增,内外,内就是内身,自己身上的寿命、视力、健康等等。假使恶业道增,使内、外好的东西减下去,恶的东西增起来,外边是环境嘛。不管你环境也好,内身的寿命、健康等等也好,恶业道一来,使好的要减,恶的要增,这是恶业道。假使不增不减的不能叫恶业道。那么善业道同样的,善业道增长的话,使我们内外的好的东西能够增长,恶的东西减少,那么安立业道。就是它的力量大了,说了半天,也就是粗显的意思。
总的来说,在经典上,就是以这三个理由来安立为什么根本业道叫业道,加行、后起不叫业道。这是总结的三个原因。
到此为止,我们把业道的事情基本上清楚了。明天是善根的问题,我们讲业道最后是邪见,恶业道里边最后一个邪见。邪见能断善根,怎么断?这个问题。我们下边就要讲,今天当然来不及了。善根断了,怎么断的?然后善根要重新恢复的时候,又怎么恢复的?这也是属于业道里边附带要讲的一些问题。
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第八十七讲(第250页下第11行-第252页下第13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业道的一些分析,业道的名字昨天已经详细讲了。下边就是说十恶业道最后意三里边一个邪见,邪见能断善根,这个以前讲过的。如何断?断了之后如何地继续?这里广讲。
丙三 义便明断善
从此第三,义便明断善。论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