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世间的业果一分一毫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,一点不差的,这个就是佛的智慧。所以佛以这个智慧制戒的,没有这个智慧不能制戒,所以说等觉菩萨也不能制戒。现在有的人要改戒,不晓得是哪一位的菩萨?菩萨也不行。佛化身,那么可以,但是佛化身制戒都是以佛身来说的,没有说化一个居士身来制戒,不会的。那么恶行妙行的异熟果是没有,这些都是邪见。

  

  “无此世间,无彼世间”,无此世间、无彼世间,就是说,这个世间是过去的果,是未来的因;彼世间是这个世间的因,或者是那个世间的果,这是没有,将因果的事情都推翻。

  

  “无父无母”,父母都不承认了。这个无父无母,没有父母,并不是说他是石头里冒出来的,不是父母养的,并不是否定父母的体,而是父母能够感他们的能够生孩子的业报,不承认。你投生到他那里,做他的孩子,决定有过去的因缘的、业报的,他不承认这个。他是偶然的,父母交合了,就生孩子了。我记得我们在中学的时候,就有这么一个海外的作家,他写了本书,那当然是杂秽语了,不但是杂秽语,是邪见了。他怎么说呢?父亲、母亲用不着孝敬他的,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养我的男人,母亲只不过是养我的女人,就是一个男人、女人。你这个话说出来,这辈子养你的,跟普通男人、女人不一样的了。所以说,这些话都是后来的邪见,就是把父母跟众生平等起来。有的人很有趣,我们要把众生跟父母一样地看待,结果他说,我们把父母跟众生一样的看待,把父母当个蚂蚁,众生嘛,这个样子的。这个是邪见。

  

  “无化生有情”,化生有情,我们说就是四生,胎、卵、湿、化。胎生,这个司空见惯,那不稀奇,胎里生的。湿生,虫虫那些东西,水里长的多,大家也承认。卵生,蛋里孵出来的,这个也看到的。化生没有见过,不承认,这是一种。还有一种,化生有情指中阴,说没有中阴的,人死掉就完了,或者人死了,直接投生了,中阴身是没有的。

  

  这里我们讲出来一个问题,有本书,不是人体科学什么东西?这本书,大家在看了,看看里边那些公案是可以的,就是证明有前世、后世了。但是里边的理论却是不能看的,什么灵魂了,什么有一个离开物质的精神的东西等等,都是外道的话。我们说中阴身不是灵魂,中阴身是有色法的,是五蕴。这个你们前面学过的,中阴是五蕴。但是这个五蕴很微薄,能够穿过铁围山,须弥山都能穿得过,这是很微薄的五蕴,但是有色法,不是说绝对没有色法的、纯粹是精神的东西。灵魂,这个是外道的话,我们佛教里边没有这么一个东西。很多人把灵魂跟我们的中阴要交起来,写这些文章的也有个别佛教徒,一些灵魂灵魂写了很多,那他的水平也可想而知了。

  

  

  

  婆沙论云:现在世既见,何以言无?答:外道无明所盲,虽能眼见,亦拨为无,不应责无眼者、愚盲者堕坑也。或可无此世者,不谤世体,但谤因果,无此世为他世因,无此世为他世果。无父母者,谤无父母感子业也。无施等者,谤因邪见。无果等者,谤果邪见。无沙门等者,谤圣邪见。颂言拨善恶等者,是谤因邪见,等取谤果,及谤圣也。

  

  这个后边有。“无此世者,无现在也,无彼世者,无过未世也”,过去、未来不承认,已经是说不过了,你说怎么没有过去的,没有过去你怎么来的?这个世间没有过去的话,突然间跳出一个世间来了?所以这个不是这个意思。

  

  “婆沙论云:现在世既见,何以言无”,你说过去未来看不到,你说没有,也勉强说,现在摆在你面前,你怎么说没有啊?

  

  “答:外道无明所盲,虽能眼见,亦拨为无,不应责无眼者,愚盲者堕坑也”,两个解释,一个说外道无明所盲,他无明很厉害,把他的智慧已经泯没了,什么都看不清了,“虽能眼见,亦拨为无”,即使眼睛看到东西,也说没有的。“不应责无眼者,愚盲者堕坑也”,我们说没有眼睛的人,愚痴的人、盲目的人,他掉了火坑里去,他是掉下去了,眼睛看不到,或者是愚痴,人家说前面火坑不要去了,也不管,一直走,好!掉下去了,烧死了。这个你怪哪个呢?你说你为什么要去啊?他没有眼睛了,他愚痴,他掉下去了。那么外道一样,愚痴啊,明明现在世间有的,他说没有,那明明告诉他有火坑的,他不相信。他说,眼睛看不到嘛,它就是没有啊。眼睛看不到的,你说有,他说没有,你怎么说呢?一定要他掉下去了,烧死了,然后才是有,有么来不及了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
  

  另外一个解释,“或可无此世者,不谤世体”,并不是说这个世界没有,“但谤因果,无此世为他世因”,这一辈子是造因,他世感果,这个不承认。“无此世为他世果”,或者是前一世是这一世的因,这一世是前一世的果了,这个他不承认。所以说无此世间,无彼世间,就是指这个东西。

  

  “无父母者,谤无父母感子业也”,父母要生孩子,有他的共业的,他不承认这个。你要做他的孩子,过去有这个因缘的,你只有做他孩子,不能做他父亲,那么这个他不承认;并不是说父母没有的,父母没有,你哪里来呢?

  

  “无施等者,谤因邪见”,前面说没有施,这些谤因的邪见。因,诽谤,这是属于邪见之一。

  

  “无果等者,谤果邪见”,也是邪见之一。

  

  “无沙门等者,谤圣邪见”,那么这里就是说,谤因的邪见就是集谛下的烦恼,集谛见了就可以断;谤果的邪见是苦谛下的烦恼,见了苦之后就断。见嘛,都是迷理的那些烦恼。迷理烦恼八十八使,都在见道的时候一起断完的。所以谤因邪见是见集谛的时候就能断;谤果的邪见,见苦谛的时候就能断;谤圣的邪见,见道谛的时候能断。那么在《毗婆沙》里边还有谤灭的邪见,这个见灭谛时候断,这一个他没有引,但是在《毗婆沙》,就引了《发智论》,它也有谤灭的邪见,这个我们大概知道邪见就完了。

  

  “颂言拨善恶等者,是谤因邪见”,没有善恶的因果,不感善恶的果。“等”,谤果及谤圣。那就是对苦集灭道不能了解,要产生诽谤,甚至邪见。所以说我们说见道见什么?苦、集、灭、道。苦集灭道知道了,就不会邪见,不会谤了,把因果看得清清楚楚,苦集灭道看清楚了,缘起当下性空,就是见空性了。你不能够如法地知缘起,空性是见不到的,你如实地知了缘起,缘起就是性空,你如实地知道之后,你性空就知道了,那么就是证空性了。所以说你证四谛也好,证空性也好,都是一个话,就是见道。那么我们说,你是见道、证空性,我们不是苦谛下面有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吗?那不是空性是什么东西呢?还有灭谛里边也是空性之类的东西,从缘起上看,四谛,从它的性空上看,空性,这是见道的内涵。

  

  好,这个第十六卷我们讲过了。今天还有点时间,十七卷开一个头。什么时候考?我们要看一看,业品很长,大概有六卷。我们所以现在不考,因为气候还比较好,还能讲。因为我们去年的经验,最热的时候,热得不可耐,你说坐在那里都难过,你想听经,这个是恐怕不容易。那么我们就想,尽量讲,把业品能够讲完最好,考的时候就一下考。一下考不是一场考完,一品一品考,或者两品两品考,连续地考,今天考,隔两天又考,再隔两天又考。考的时候,还要口试笔试都要来,还要背诵。我们这是,反正天热,没有事情干了,讲也不好讲,我们就慢慢地考,等到那个时候再说,现在还是讲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

  

  分别业品第四之五

  

  

  

   丙二 释业道名义

  

  从此大文第二,释业道名义。论云:如是已辨十业道相,依何义名业道?颂曰:

  

  此中三唯道  七业亦道故

  

  “从此大文第二,释业道名义”,有的人问过了,什么叫业道?前面已经讲了,思所游履的叫道,业之道也。讲过了,这里再重复一遍。那么我们经常说十恶业道、十善业道,这个话哪个都会说。业道是什么?好,将军了,不晓得业道是啥东西。业道就是业道,就这个,没什么问的,业道就是业道就对了嘛。那么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嘛,十善业道,这个是对不对?也对。但是你是还没有解决问题,什么叫业道,什么叫业,什么道,为什么叫业道呢?还没有讲业。

  

  道的名义。“论云:如是已辨十业道相”,十业道的相,就是事讲好了。理——什么叫业道,道理也讲一下。“依何义名业道?颂曰:此中三唯道,七业亦道故”,这个问题提出来,你就不知所云了。十个业道里边三个是道,七个是业,也是道,业道;三个不能叫业道,只能叫道。那你业道这样子一讲的话,把你将军将倒了。你不讲这个还可以,业道嘛就是业道,就是不杀,不要什么,这是善的业道;杀盗淫妄等等是恶的业道,那么就叫业道。这个讲起来,老太婆听听可以了,真正要讲法相,不够。什么叫业道?那要分析了。十个业道里边,三个只是道,只能做道,不能做业道;七个是业,也是业道,那么这样子分析,业道的意思才出来了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此中三唯道者,此十业道中,贪等三唯道也。业之道故,立业道名。谓贪等相应思,说名为业。以彼贪等转故思转,彼贪等行故思行,如彼贪等势力而思,有造作故,故贪等三,与思为道。

  

  “释曰:此中三唯道者,此十业道中”,意三,贪等三,贪、瞋、邪见,这三个只是道,不是业。我们知道意业是什么?思心所。只有意业,那么贪、瞋、邪见不是意业,不是业,单是道。思心所在它身上跑的,思心所跟了它跑的,它是思心所游履的道,所以只是道,不是业。“业之道故”,思心所所跑的地方,思心所就在贪、瞋、邪见里边跑,这是业之道,只是道,不能叫业。“业之道故,立业道名”,这是依主释,本身不是业,是业的道,也可以叫业道。所以说十业道里后边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