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見起碼要分這四種,自界緣的,他界緣的,有漏緣的,無漏緣的。不管你哪一種,“如是邪見,皆能斷善”,這些邪見,一切都能夠斷善根,不管你是什麼邪見。
“有余師說:唯自界緣,及有漏緣,方能斷善,余不能斷。爲對彼說,故言一切”,爲什麼要說一切,要擺在這裏強調說一下呢?因爲有的論師認爲,斷善根只有緣自界的(就是欲界的,緣欲界法的),跟有漏的緣(有漏法的那個邪見)才能斷善根。其它的,緣他界的、緣無漏法的不能斷善根,那麼這個錯誤了。所以“爲對彼說”,正要對治他的那個不對的言論,所以說“一切”,一切邪見都能斷善根。
漸斷者,明斷善根漸斷而非頓斷。謂九品邪見,斷九品善根,逆順相對斷。初下下品邪見,能斷上上品善根;乃至上上品邪見,能斷下下品善根。善根從上品至下品名逆也,邪見從下至上名順也。二俱舍者,二謂善根及律儀也。斷善根時,二俱時舍。
那麼下邊就是善根怎麼斷的。它斷的時候怎麼樣子斷的?“漸斷”,善根斷的時候不是一下子斷完的,是一點一點斷的,就是一品一品斷的。“漸斷而非頓斷”,它是一品一品斷,不是一下子斷完。
“謂九品邪見,斷九品善根”,印度以前總是把一切法,它的層次分九品,叁叁九了,先是上中下,然後是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中上、中中、中下,下上、下中、下下,這樣子分九品。我們蓮花也是九品,都是以九品來分的。那麼這個九品的邪見,把邪見厲害的一品一品分,分成九品,把善根也分成九品。
這樣子呢,“逆順相對”,什麼叫逆順相對呢?它就是上上品不是斷上上品的善根,它是反起來對的,下邊就講了。
“初下下品邪見,能斷上上品善根”,最下下品的邪見,斷的是上上品的善根。“乃至上上品邪見,能斷下下品善根”,恰恰反起來,下下品的邪見是斷上品的善;那麼上上品,最厲害的上品邪見,斷最後的一個下下品的善根。因爲善根斷的時候,總是把高階的斷、斷,斷到最後,最微細的一個斷,斷掉了,一點點斷。而那個能斷那個邪見,開始斷最初的,就是下下品夠了,最微細的那個善根,它卻是要大功夫,要上上品的,才把最後的一個斷掉,所以說反起來對治的。“善根從上品至下品名逆也,邪見從下至上名順也”,一個順,一個逆,這樣對治來斷。
“漸斷二俱舍”,“漸斷”,就是說邪見斷善根是怎麼斷的?不是一下子斷完的,是一品一品斷。怎麼一品一品斷?下下的邪見,斷上上的善根,乃至最後上上的邪見斷下下的善根。所以說最後的善根(生得善)斷完了,是上上品的邪見斷的,最後的上上品邪見把最後余下的一點點的善根都把它消滅完了,那麼就是什麼善都沒有了,這個叫斷善根,因爲善法全部沒有了。
下邊就是“二俱舍”,斷善根的時候,不但是善根沒有了,律儀也沒有了。受的律儀,善根一沒有,等于樹的根沒有了,樹上的枝末、花果也就沒有了。
“二謂善根,及律儀也”,二俱舍,斷的時候漸斷,但是舍的時候兩個一起舍,善根跟律儀都舍掉了。“斷善根時,二俱時舍”,真正地斷善根的時候,律儀跟善根同時地舍掉了。固然是善根斷掉了,但是律儀,它建築在善根上的東西,上層建築也斷掉了。因爲下邊的基礎沒有了,它也沒有了,不存在了。
論雲:若彼律儀,是此品心,所等起果。此品心斷,舍彼律儀。以果與因,品類同故。解雲:九品善心,各能發戒,戒是其果。若斷下品善,唯舍下品戒,乃至斷上品善,唯舍上品戒也。諸律儀果,有從加行,有從生得善心所生。若從加行善心生者,律儀先舍,後斷善根。解雲:斷善根加行,舍加行善,舍加行時,加行善根所生律儀同一時舍。此言先舍者,據先加行位舍也。
“論雲:若彼律儀,是此品心所等起果,此品心斷,舍彼律儀,以果與因,品類同故”,那麼這就是《俱舍論》的話,它下面有解釋,先把小字念一下。
“解雲:九品善心,各能發戒”,我們發戒的時候,善心發的了。這個發戒,看你發什麼心,發的上上品的就是得上上品的律儀了,發中下品的就得中下品的律儀,這根據發心。每一品心都能夠發戒,“戒是其果”,善心是因,若斷下品的善,只舍下品的戒,乃至斷上品的善,就舍上品的戒。那麼就是失一品善根就斷一品律儀,哪一品律儀是這個善根發的,當這個善根斷的時候這一品的律儀也就沒有了。
所以論裏邊就是這麼說,“若彼律儀,是此品心所等起果”,假使這個律儀是九品的善根裏這一品,就是隨便哪一品它所等起的,發動的一個果;那麼這一品善根心斷了之後,它所發動的等起果的律儀也同時就沒有了,舍掉了。
“以果與因,品類同故”,因爲因果它的品是同的,上品的就斷上品的律儀,中品的心斷了,中品的律儀就斷了。
有的人想不通,怎麼下下品的邪見斷上上品的善根,一個下下品怎麼斷上上品呢?我們這個洗衣服就可以很明顯地知道這個道理。衣服裏邊最粗的泥,髒東西,你手一搓就掉了,所以說小小的邪見把這個就去掉了;而最微細的,嵌在衣服裏邊洗不掉的東西,卻要上上品地洗,又要最好的肥皂,又要拼命地搓,然後才洗掉。所以說越是小的越是要費大勁,越是很粗顯的,卻是你輕輕地一下子就掉掉了,這就是下下品的邪見斷上上品善根,乃至上上品的邪見斷下下品的善根。這個道理用這個配著去想一想就想通了。
“諸律儀果,有從加行,有從生得善心所生。若從加行善心生者,律儀先舍,後斷善根”,這是《俱舍雹論》(《順正理論》)的文,這《順正理論》,爲什麼世親菩薩他把它改一個名字呢?本來是“雹論”,是摧毀《俱舍》的論,是它的敵對方面的,現在叫它《順正理論》,順著正理的,就是順著我《俱舍》的道理的,就是很多地方它也幫了《俱舍》發明一些道理,《俱舍》這個問題沒有講的,它可以補充,所以說叫順正理。那麼它這裏補充一個,就是《順正理論》的文。
它說“諸律儀果”,這個受的戒,這個果有的是從加行善生的,有的是生得善生的。這個《俱舍》裏沒有這麼分析,它給你分析一下。那麼就是說有的是加行善心所生,有的是生得善心所生。假使你是從加行善心生的這個律儀,那麼你加行善斷的時候,這個律儀也斷掉。那麼當然前了,加行善先斷了,然後斷生得善了。假使這個律儀是生得善生起來的,那麼斷加行善的時候,這個律儀還在;一定要等到産生這個律儀的那一品生得善善心斷掉了,那麼那一品律儀也就沒有了。所以這樣子講,把《俱舍論》的文字更補充了一下,所以叫《順正理》,是有道理的。
“解雲:斷善根加行,舍加行善,舍加行時,加行善根所生律儀,同一時舍。此言先舍者,據先加行位舍也”,我們說斷善根,正在加行的時候,它就把加行善舍掉了。那麼舍加行善的時候,這個加行善所生的律儀也就同時舍掉了。爲什麼叫先舍呢?因爲加行在前,先就起加行,再來斷善根,真正地斷生得善嘛,你起加行的時候,加行善已經舍掉,那麼再去斷的時候,就是要斷生得善。好,這是斷善根的一些情況,斷善根後的後果,都講完了。
人叁洲男女者,明能斷善根處及人也。人趣叁洲,非在惡趣,染不染慧,不堅牢故;亦非在天趣,現見善惡諸業果故;除北俱盧洲,彼無極惡阿世耶故此雲意樂。唯男女身,志意定故。
哪些人能斷善根呢?這要再分析一下。“人叁洲男女者,明能斷善根處及人也”,什麼地方的有情,怎麼樣子的有情能斷善根?“人叁洲男女”,五趣裏邊決定是人趣,人趣的人能斷善根,惡趣不能斷,天趣也不能斷。天趣爲什麼不能斷?不是天上的人心力不強,天上有天眼,善惡業果他看清楚的:這個人過去做什麼壞事,現在在哪裏受苦;這個人生到天上來了,過去做什麼好事。他看到的,不會謗因果,他邪見生不起來,所以說天上不會有邪見。那麼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苦趣的衆生不像人那麼敏利、智慧,他的意志不堅強,慧的力量也不堅強,所以說也不能斷善根。只有人趣,人趣裏邊只有叁洲。這個趣就是五趣之一,五趣裏邊人趣也不是全部的人類,叁洲的的人能斷善根,北俱盧洲要除掉。
“明能斷善根處及人也。人趣叁洲,非在惡趣”,要斷善根,決定在人趣,而且是叁洲,惡趣裏不會斷善根。什麼原因?“染不染慧,不堅牢故”,染汙的慧也好,不染汙的慧也好,在惡趣裏邊都不堅強的。既然不堅強,就是好事做不大,壞事也做不大,所以說斷善根的大壞事,在惡趣裏邊也做不了。
那麼天趣是不是能斷?“亦非在天趣,現見善惡諸業果故”,天趣裏邊,他天眼能看到業果。當然我們說天眼能看到的只是比較近的,要像佛那樣子看到一切因果的話,那就是菩薩也還不行。天人、天趣不是說一點不知道,也能知道一點,既然知道一點的話,撥無因果的邪見就不會起來,所以也不會斷善根。
那麼人趣,又要把北俱盧洲除掉。爲什麼要除北俱盧洲?“彼無極惡阿世耶故”,阿世耶是意樂,這個前面講過的,他沒有極壞的意樂心,那麼這個上品的邪見也不會有。
在人裏邊,“唯男女身,志意定故”,人要簡別黃門、二形,因爲這些人的意志不堅定,心志浮動的。那麼男的、女的,他(她)能夠意志堅定,才能斷。所以別解脫戒一定要男女身,那個二形、黃門是不能得戒的,因爲他意志不堅定,不能持戒了。反正這些人持不了戒的,他今天這麼說,明天碰到環境心就變掉了,不堅固的。
見行斷非得者,此斷字通上下。唯見行人能斷善根,非愛行者。諸愛行者,惡阿世耶,極躁動故。諸見行者,惡阿世耶,極堅深故。由此理趣,非扇搋等能斷善根,愛行類故。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