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又此類人如惡趣故言見行者,自慧見理而行義也。愛行者,但信他語愛樂而行也。斷非得者,善斷應知,非得爲體。謂斷善位,善得不生,非得續生。非得生位,名斷善根。故斷善根,非得爲體。

  

  “見行斷非得”,那麼人間的男女裏邊,還要區別,見行人、利根的人,他能斷。當然這個利根,不是說善法的利根了,就是意志堅強的人。

  

  “此斷字通上下”,見行斷非得,這個中間那個“斷”,通上通下。什麼人能斷?見行的人能斷。那麼斷的體是什麼?是非得。所以這個“斷”,兩邊用的,這斷字通上通下。

  

  第一個通上面見行斷,見行的人能斷善根。“非愛行者。諸愛行者,惡阿世耶,極躁動故。諸見行者,惡阿世耶,極堅深故。由此理趣,非扇搋等能斷善根,愛行類故。又此類人,如惡趣故”,那麼這裏,什麼叫見行,什麼叫愛行?下邊小字看一看。

  

  “言見行者,自慧見理而行義也”,見行的人,自己的智慧看到道理是怎麼樣子,他就決定該怎麼做。愛行的人,自己的理智薄弱,“但信他語,愛樂而行也”,信了他的話,感到這個好而行。

  

  所以說我們看到很多人了,我們人類大部分實際上是愛行的多。對某一個人他去信仰的時候,就是狂熱了,宗教狂熱。他就是聽大家說好,感到心裏好得不得了,一點壞都沾不去了,你說他壞的話,他跟你拼命了。這些就是宗教狂熱的人,都是愛行者。真正見行者,自己有理智的,他分析問題,也不會那麼狂,都是思想比較深沈的,不是這麼浮動的。所以說這個愛行者,他的惡的阿世耶,從壞的方面說,他的壞的意樂心,“極躁動故”,雖然他也很壞了,但是躁動、不堅定;而諸見行者,他的惡的阿世耶,就是惡的意樂心極堅而且深,深就拔不了,堅就動搖不了。所以這樣的人的意樂心厲害,厲害就斷善根。那麼惡法如此,善法也如此了。反過來,見行人如果去修善法的話,什麼環境之下不會退。爲什麼?他是利根,自己道理看清楚了,你怎麼說不對,他說對,不會受動搖。愛行者就不行了,大家說對,“啊對!”他也去信了,狂熱,甚至于……。但是人家說不對,他也懷疑了,猶豫了,他也可能也認爲這個不大可靠了,所以說這個愛行人要差一點。那麼這裏斷善根,壞事也是見行人才做的了。

  

  “由此理趣,非扇搋等”,扇搋就是半擇迦,就是黃門。“等”,就是等二形,這些人。愛行者尚且不能斷善根,那麼黃門、二形,這些意志更不堅定的人,當然也不能斷善根。所以“非扇搋等,能斷善根,愛行類故”,他們是屬于愛行的一類的,也是躁動的、浮動的,當然這程度更厲害,比愛行者更厲害,就是更浮動,更不堅定。“又此類人,如惡趣故”,一方面,他是愛行這一類;再說呢,這一類人跟惡趣的人差不多,他沒有堅定的智慧的,跟惡趣一樣。所以這個,我們感到很可憐的,這個二形、黃門的人,人的形,是畜生的心,他這個心,他的這一類人跟惡趣差不多,這個就很可憐了。

  

  “斷非得者”,這個是斷了善根的體。“斷善應知,非得爲體”,善根斷了之後,這是有部的說法,當然有部的體系該這麼講。如果其它的,善根斷了,東西沒有了,怎麼還有一個體呢?他說善根斷了,有體的。什麼體?非得爲體。善根生起的時候,得生起來,那麼善根有了;善根沒有了,非得,這個得沒有,就是非得了。所以善根斷了,它是非得,這是有部的體系,他要這麼講的。(97A)如果你說善根斷了,東西就沒有了,沒有體了,那就不對了,那你跟有部的道理就違背了,那你這個話,在有部的經上講起來就講不通了,要矛盾了。所以有部的體系裏邊,它就是善根斷了的體是有東西的,就是非得爲體。有部嘛,叁世一切有,一切法都是有體的。

  

  “謂斷善根,善得不生,非得續生,非得生位,名斷善根故斷善根,非得爲體”,但是爲什麼斷善根是非得爲體呢?他也有理論依據。什麼叫斷善根?善的得沒有了,生不起來了,就叫斷善根。我們說善根生起來的時候,決定有個得,有得的時候有善根。那麼善根沒有了,得也沒有了,得不生了,那麼就是非得,得不生嘛,非得就來了。這兩個東西,要麼是它,要麼是它,不會兩個都沒有,不可能的。你要麼得到,要麼不得到,成就不成就總是,要成就就沒有不成就,要不成就就沒有成就。那麼你得沒有了,非得就來了。所以“非得續生”,善根的得不生的話,馬上就生一個非得。這個非得生的時候,就叫斷善根。斷善根就在善根的非得生的時候,所以非得爲體。

  

  

  

  續善疑有見者,疑謂疑有,見者謂正見。謂因果中生疑有心。此或應有,從疑有心,或發正見,定謂有非無。爾時善根得還續起,故名續善。疑有續善,疑無斷善。爲簡疑無,故言疑有。

  

  “續善疑有見者”,這個善根斷的事情都講完了,然後要講善根又繼續生起來的時候怎麼樣子生。“疑有見”,當你生出這個疑有的見的時候,那就可以繼續生起善根。疑什麼?懷疑了。

  

  “疑謂疑有”,這個疑謂疑有,疑有見,解釋這幾個字,這個疑就是疑有。

  

  見就是正見,有正見就是有因果。你懷疑,可能因果的這個見是對的,或者可能是有因有果的,這麼一個心,猶豫的心,懷疑的心起來之後就能夠繼續你的善根。但是反過來說,疑無見,如果你懷疑,這個因果可能是沒有的,那你會墮入邪見,斷善根。所以這兩個,一個疑有,一個疑無,而它的效果是恰恰相反。

  

  當你有了正見,對因果的正見認爲是有了。“謂因果中生疑有心,此或應有。從疑有心,或發正見,定謂有非無,爾時善根得還續起”,當你在因果裏邊生起這個心,什麼心?就是說因果的心可能是有的,或者是生起這個“此或應有”,這個因果是有的,這個疑心,懷疑它是有的,這個心一生,就會産生正見。從這個心裏邊發展就産生正見,那麼決定是有,不是沒有,那這個善根就生起來了。當你懷疑的時候,正在對這個邪見産生背叛了,那麼你決定、肯定産生正見之後,決定是有的,善根就生起來了。所以說善根只要你相信因果了就起了,你不信因果的話善根就沒有,上品的邪見就把善根給斷掉了。這些人很多了,世間上的不信因果的人,這是多得不可數,而信因果的人卻是很可憐,不多的。那麼,我們說善根可貴也就是這樣子了。

  

  “疑有續善,疑無斷善”,這兩個是相對的,你懷疑因果是有的,懷疑有正見的,正見是對的,那你善根就會生出來,可以重新再長起來;如果你懷疑因果沒有的,那你完了,將來發展下去,肯定沒有的邪見一生的話,善根就斷掉。

  

  “爲簡疑無,故言疑有”,因爲疑可以疑有,可以疑無。那麼你在頌裏邊,這個續善根的這個是疑有的見,不是疑無的見,所以要把疑有寫出來。如果你單說疑,那可以疑無,那就是斷善根的,怎麼續善根呢?兩個有相反作用的,所以一定要把疑有要寫出來,“故言疑有”,所以頌裏邊講疑有。疑有就能産生正見,因爲開始對正見産生信心了,認爲可能是有的,那將來發展過去,就是肯定有,那就正見生起來。正見一生的話,善根也繼續生起來了。

  

  所以說我們說正知正見重要,你如果沒有正知正見,連善根都給你拔掉了,你再做什麼好事情呢?什麼事情都沒有了。而正知正見哪裏來呢?只有從佛經上來,所以很多人不要學,我們總是感到可憐,太可憐了。爲什麼那麼好的佛的法不要聽呢?你要聽什麼呢?不見得你什麼話都不聽,佛的話不聽,而把世間的話聽又進去了,那太可憐了。所以這個正知正見的來源,決定是從佛的正法上來。世間的知見,以無明的爲主的、煩惱的心情況之下,這個正知正見怎麼生得起呢?所以我們所有的正知正見都是從叁寶上來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生生世世不離佛、法、僧,也是這個原因。正知正見,你好好地修行,才能夠達到你的目的,或者是離開叁惡道,也是出離嘛,出離叁惡道,或者是離開整個叁界,乃至最後成佛度衆生,都離不開正見。

  

  我們學過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的磁帶,大家聽過一道,不曉得你們發現沒有,整個的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貫穿的一條脈絡就是正知正見。不管你前面講因果也好,講那些叁皈也好,乃至到後頭的毗缽奢那,空性見,都是正知正見的問題。那麼你如果離開正知正見的話,那就是離開菩提道;離開菩提道的結果,就是惡道了,叁惡道去了。所以說佛教的多聞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偏偏有人不要聞,那麼也只好對他歎惜了,沒有辦法,你把他抓也抓不住,他要跑了,你怎麼辦呢?他不要聽,就走嘛。

  

  

  

  頓現除逆者者,頓謂善根,九品頓續。然後後時,漸漸現起。如頓除病,氣力漸增。現謂現世,現身續善除造逆者,經說造逆,並斷善人,彼定現身,不能續善。定從地獄,將沒將生,方能續善。受地獄果畢名爲將沒。正住中有,未生地獄,名爲將生。若由過去宿習邪見以爲因力,彼斷善根,將死時續;若由現在邪教緣力,彼斷善根,將生時續。由自他力,應知亦爾自謂自推求他謂逢惡友也。

  

  “頓現除逆者”,這個疑有見人繼續生起善根了,善根生起來是什麼情況呢?是不是一品一品生?斷的時候一品一品斷,生的時候是不是一品一品生呢?不是,“頓現”,生起來的一下子九品全部現出來了。

  

  但是,要“除逆者”,這一輩子造了五逆的人,他是沒有希望能夠生善根的,所以說生善根,一定要沒有造逆的人才有可能性。當然了,還有其它因緣,沒有其它因緣,你即使沒有造五逆也不一定生得起來。但是造了五逆的人,即使碰了佛之後,也生不起善根,因爲他造的罪太大了,把它障住了。

  

  “經說造逆”,經裏邊說,造了五逆的罪的人,“並斷善人”,同時又斷了善根的人,那麼這樣子的人,這一世,“現身”這一輩子決定不能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