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见起码要分这四种,自界缘的,他界缘的,有漏缘的,无漏缘的。不管你哪一种,“如是邪见,皆能断善”,这些邪见,一切都能够断善根,不管你是什么邪见。
“有余师说:唯自界缘,及有漏缘,方能断善,余不能断。为对彼说,故言一切”,为什么要说一切,要摆在这里强调说一下呢?因为有的论师认为,断善根只有缘自界的(就是欲界的,缘欲界法的),跟有漏的缘(有漏法的那个邪见)才能断善根。其它的,缘他界的、缘无漏法的不能断善根,那么这个错误了。所以“为对彼说”,正要对治他的那个不对的言论,所以说“一切”,一切邪见都能断善根。
渐断者,明断善根渐断而非顿断。谓九品邪见,断九品善根,逆顺相对断。初下下品邪见,能断上上品善根;乃至上上品邪见,能断下下品善根。善根从上品至下品名逆也,邪见从下至上名顺也。二俱舍者,二谓善根及律仪也。断善根时,二俱时舍。
那么下边就是善根怎么断的。它断的时候怎么样子断的?“渐断”,善根断的时候不是一下子断完的,是一点一点断的,就是一品一品断的。“渐断而非顿断”,它是一品一品断,不是一下子断完。
“谓九品邪见,断九品善根”,印度以前总是把一切法,它的层次分九品,三三九了,先是上中下,然后是上上、上中、上下,中上、中中、中下,下上、下中、下下,这样子分九品。我们莲花也是九品,都是以九品来分的。那么这个九品的邪见,把邪见厉害的一品一品分,分成九品,把善根也分成九品。
这样子呢,“逆顺相对”,什么叫逆顺相对呢?它就是上上品不是断上上品的善根,它是反起来对的,下边就讲了。
“初下下品邪见,能断上上品善根”,最下下品的邪见,断的是上上品的善根。“乃至上上品邪见,能断下下品善根”,恰恰反起来,下下品的邪见是断上品的善;那么上上品,最厉害的上品邪见,断最后的一个下下品的善根。因为善根断的时候,总是把高阶的断、断,断到最后,最微细的一个断,断掉了,一点点断。而那个能断那个邪见,开始断最初的,就是下下品够了,最微细的那个善根,它却是要大功夫,要上上品的,才把最后的一个断掉,所以说反起来对治的。“善根从上品至下品名逆也,邪见从下至上名顺也”,一个顺,一个逆,这样对治来断。
“渐断二俱舍”,“渐断”,就是说邪见断善根是怎么断的?不是一下子断完的,是一品一品断。怎么一品一品断?下下的邪见,断上上的善根,乃至最后上上的邪见断下下的善根。所以说最后的善根(生得善)断完了,是上上品的邪见断的,最后的上上品邪见把最后余下的一点点的善根都把它消灭完了,那么就是什么善都没有了,这个叫断善根,因为善法全部没有了。
下边就是“二俱舍”,断善根的时候,不但是善根没有了,律仪也没有了。受的律仪,善根一没有,等于树的根没有了,树上的枝末、花果也就没有了。
“二谓善根,及律仪也”,二俱舍,断的时候渐断,但是舍的时候两个一起舍,善根跟律仪都舍掉了。“断善根时,二俱时舍”,真正地断善根的时候,律仪跟善根同时地舍掉了。固然是善根断掉了,但是律仪,它建筑在善根上的东西,上层建筑也断掉了。因为下边的基础没有了,它也没有了,不存在了。
论云:若彼律仪,是此品心,所等起果。此品心断,舍彼律仪。以果与因,品类同故。解云:九品善心,各能发戒,戒是其果。若断下品善,唯舍下品戒,乃至断上品善,唯舍上品戒也。诸律仪果,有从加行,有从生得善心所生。若从加行善心生者,律仪先舍,后断善根。解云:断善根加行,舍加行善,舍加行时,加行善根所生律仪同一时舍。此言先舍者,据先加行位舍也。
“论云:若彼律仪,是此品心所等起果,此品心断,舍彼律仪,以果与因,品类同故”,那么这就是《俱舍论》的话,它下面有解释,先把小字念一下。
“解云:九品善心,各能发戒”,我们发戒的时候,善心发的了。这个发戒,看你发什么心,发的上上品的就是得上上品的律仪了,发中下品的就得中下品的律仪,这根据发心。每一品心都能够发戒,“戒是其果”,善心是因,若断下品的善,只舍下品的戒,乃至断上品的善,就舍上品的戒。那么就是失一品善根就断一品律仪,哪一品律仪是这个善根发的,当这个善根断的时候这一品的律仪也就没有了。
所以论里边就是这么说,“若彼律仪,是此品心所等起果”,假使这个律仪是九品的善根里这一品,就是随便哪一品它所等起的,发动的一个果;那么这一品善根心断了之后,它所发动的等起果的律仪也同时就没有了,舍掉了。
“以果与因,品类同故”,因为因果它的品是同的,上品的就断上品的律仪,中品的心断了,中品的律仪就断了。
有的人想不通,怎么下下品的邪见断上上品的善根,一个下下品怎么断上上品呢?我们这个洗衣服就可以很明显地知道这个道理。衣服里边最粗的泥,脏东西,你手一搓就掉了,所以说小小的邪见把这个就去掉了;而最微细的,嵌在衣服里边洗不掉的东西,却要上上品地洗,又要最好的肥皂,又要拼命地搓,然后才洗掉。所以说越是小的越是要费大劲,越是很粗显的,却是你轻轻地一下子就掉掉了,这就是下下品的邪见断上上品善根,乃至上上品的邪见断下下品的善根。这个道理用这个配着去想一想就想通了。
“诸律仪果,有从加行,有从生得善心所生。若从加行善心生者,律仪先舍,后断善根”,这是《俱舍雹论》(《顺正理论》)的文,这《顺正理论》,为什么世亲菩萨他把它改一个名字呢?本来是“雹论”,是摧毁《俱舍》的论,是它的敌对方面的,现在叫它《顺正理论》,顺着正理的,就是顺着我《俱舍》的道理的,就是很多地方它也帮了《俱舍》发明一些道理,《俱舍》这个问题没有讲的,它可以补充,所以说叫顺正理。那么它这里补充一个,就是《顺正理论》的文。
它说“诸律仪果”,这个受的戒,这个果有的是从加行善生的,有的是生得善生的。这个《俱舍》里没有这么分析,它给你分析一下。那么就是说有的是加行善心所生,有的是生得善心所生。假使你是从加行善心生的这个律仪,那么你加行善断的时候,这个律仪也断掉。那么当然前了,加行善先断了,然后断生得善了。假使这个律仪是生得善生起来的,那么断加行善的时候,这个律仪还在;一定要等到产生这个律仪的那一品生得善善心断掉了,那么那一品律仪也就没有了。所以这样子讲,把《俱舍论》的文字更补充了一下,所以叫《顺正理》,是有道理的。
“解云:断善根加行,舍加行善,舍加行时,加行善根所生律仪,同一时舍。此言先舍者,据先加行位舍也”,我们说断善根,正在加行的时候,它就把加行善舍掉了。那么舍加行善的时候,这个加行善所生的律仪也就同时舍掉了。为什么叫先舍呢?因为加行在前,先就起加行,再来断善根,真正地断生得善嘛,你起加行的时候,加行善已经舍掉,那么再去断的时候,就是要断生得善。好,这是断善根的一些情况,断善根后的后果,都讲完了。
人三洲男女者,明能断善根处及人也。人趣三洲,非在恶趣,染不染慧,不坚牢故;亦非在天趣,现见善恶诸业果故;除北俱卢洲,彼无极恶阿世耶故此云意乐。唯男女身,志意定故。
哪些人能断善根呢?这要再分析一下。“人三洲男女者,明能断善根处及人也”,什么地方的有情,怎么样子的有情能断善根?“人三洲男女”,五趣里边决定是人趣,人趣的人能断善根,恶趣不能断,天趣也不能断。天趣为什么不能断?不是天上的人心力不强,天上有天眼,善恶业果他看清楚的:这个人过去做什么坏事,现在在哪里受苦;这个人生到天上来了,过去做什么好事。他看到的,不会谤因果,他邪见生不起来,所以说天上不会有邪见。那么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苦趣的众生不像人那么敏利、智慧,他的意志不坚强,慧的力量也不坚强,所以说也不能断善根。只有人趣,人趣里边只有三洲。这个趣就是五趣之一,五趣里边人趣也不是全部的人类,三洲的的人能断善根,北俱卢洲要除掉。
“明能断善根处及人也。人趣三洲,非在恶趣”,要断善根,决定在人趣,而且是三洲,恶趣里不会断善根。什么原因?“染不染慧,不坚牢故”,染污的慧也好,不染污的慧也好,在恶趣里边都不坚强的。既然不坚强,就是好事做不大,坏事也做不大,所以说断善根的大坏事,在恶趣里边也做不了。
那么天趣是不是能断?“亦非在天趣,现见善恶诸业果故”,天趣里边,他天眼能看到业果。当然我们说天眼能看到的只是比较近的,要像佛那样子看到一切因果的话,那就是菩萨也还不行。天人、天趣不是说一点不知道,也能知道一点,既然知道一点的话,拨无因果的邪见就不会起来,所以也不会断善根。
那么人趣,又要把北俱卢洲除掉。为什么要除北俱卢洲?“彼无极恶阿世耶故”,阿世耶是意乐,这个前面讲过的,他没有极坏的意乐心,那么这个上品的邪见也不会有。
在人里边,“唯男女身,志意定故”,人要简别黄门、二形,因为这些人的意志不坚定,心志浮动的。那么男的、女的,他(她)能够意志坚定,才能断。所以别解脱戒一定要男女身,那个二形、黄门是不能得戒的,因为他意志不坚定,不能持戒了。反正这些人持不了戒的,他今天这么说,明天碰到环境心就变掉了,不坚固的。
见行断非得者,此断字通上下。唯见行人能断善根,非爱行者。诸爱行者,恶阿世耶,极躁动故。诸见行者,恶阿世耶,极坚深故。由此理趣,非扇搋等能断善根,爱行类故。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