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五逆罪,但是沒有斷善根。是什麼?“謂未生怨等”,未生怨就是阿阇世王。“阿阇世王,造逆墮邪定”,他把他父親關起來餓死,要殺母親,結果當然沒有殺掉,佛救了,沒有殺,他是犯了五逆罪。他雖然犯了五逆罪,邪定聚,但是信佛,不斷善根,他對佛是相信的,善根沒有斷。這是第二句,是邪定不斷善根。
第叁句,“謂天授等”。既斷善根,又是造五逆。那麼是天授等,等嘛是其他的人,還蠻多的,最突出的是天授。天授是什麼?提婆達多,提婆就是天。那麼天授,提婆達多,他是有邪見,又是斷善根,又是造了五逆罪,他造了叁個業。哪叁個業?第一個是出佛身血。提婆達多,他是要害佛,用心積慮地要害佛,搞了好幾次。他開始放大象,醉象,要害佛,結果佛的五個指一伸出去,就化了五個獅子,一齊大吼起來,把象嚇得屎尿都撒了地下了,那麼這是害不成了。因爲佛他有這個威德,他不要作意的,他碰到這個事情,五個指他伸出去自然有五個大獅子,嘩!一起吼起來,那個象就嚇得趴在地下,屎尿都屙出來了,那動不敢動了,動不了了,害不到。
後來呢,佛在山下經行,他就爬到山上,用很大的石頭,提婆達多氣力很大,很大的石頭從山頂上,從佛經過的路上摔下來。那個摔下來呢,藏巴拉,就是毗沙門的大太子,他來救佛,他用肩把這個石頭頂起,這個石頭就從他旁邊摔過去了,石頭打在地下迸開來了,小的石片,一點點,碰到佛的小趾上,出了一點血。出佛身血,五逆罪成了,這個第一五逆罪造了。
後來,他又是破僧。他給阿阇世王怎麼說的?他叫阿阇世王殺他的父親,做新王,他嘛殺掉佛,做新佛。兩個人約好了這麼做。阿阇世王聽他的話,就把他父親關起來,把他餓死了。那麼這個提婆達多就要害佛了。害佛,幾次害不成,他就破僧了。他對一部分新來的那些僧人,知見不堅定的,他就說了很多,自己說了一些苦行的事情,不吃鹽,不吃什麼東西了,好象裝得很有修行,說佛那裏不對,結果把這一批人引到另一個山上去了,聽他說法,破了僧了,領了很多人去了,這是新學的幼稚的人。但是後來,佛就派舍利弗、目犍連到他們那裏說法,把他們帶回來了。但是破僧罪已經成功了,是第二個逆罪。
第叁個逆罪,蓮花色苾刍尼,她是阿羅漢尼,她看到提婆達多做這麼多壞事,她就呵斥提婆達多。提婆達多生氣了,“她是苾刍尼怎麼罵起我來了呢?”他就一拳打過去把她打死了。提婆達多力氣很大的。提婆達多小時候的事情可能你們有人知道了。佛還沒有出家之前,要出去了。街上有一個大象。這個難陀,跑過去一拳把大象打倒了。這個大象大概在路上,就是要妨礙那些行人了,他一拳把它打倒,打在地下,他就走了,把這個害去掉了。提婆達多,後來跑過來,那個大象在路中間擺起,路也不通了,車子也不好走了,怎麼辦?就把它拉了一邊,大象很大,他一拖,把它拖到路邊上去了。後來呢,釋迦牟尼,悉達太子,那個時候是太子了。出來了,看見怎麼路邊一個大象,他就把大象舉起來往城外邊一扔扔出去,把它扔得遠遠的,在城外邊,掉在地下,一個大坑,就是一個象坑,這個古迹唐朝的時候還在,現在在不在不知道。那麼這是表現他們叁個堂兄弟,氣力都是很大的,當然佛的氣力最大。提婆達多也不是氣力小的人,他有叁十一相,他一拳打過去把蓮花色尼打死了,這個叁個逆罪。造了叁個逆罪,又是破僧,害佛,這個是起邪見了,又是斷善根。這是提婆達多,又斷善根,又造逆罪,這是第叁類。
第四句,既不斷善根,又不造五逆罪,那一般的人很多了,把前面叁個除掉,都是。那麼這裏,我們說,把善根的斷跟續,這個應當知道的知識都講完了。下邊一科是比較困難一些,那是比較細致了,也不是很難了。
丙四 明業道與思俱轉
從此第四,明思俱轉。論雲:已乘義便,辨斷善根,今複應明本業道義。所說善惡,二業道中,有幾並生,與思俱轉。頌曰:
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
“從此第四”,我們再講一點,“明思俱轉”,這個造的業道,跟思心所同時生起的可能性,把它全部拿出來,“明思俱轉”。
“論雲:已乘義便,辨斷善根”,我們講到這裏,順便地把斷善根、續善根的事情講完了。“今複應明本業道義”,那麼我們又回過來講業道了。這裏主要的科題是講業道。因爲講起業道的中間,有個邪見,邪見的作用能斷善根,所以帶便地把善根的斷、善根的續講了一下。這個講完,又回到業道的本上來,“本業道義”,還要再說業道的事情。
“所說善惡,二業道中,有幾並生,與思俱轉”,善、惡兩個業道,十善業道,十惡業道,這兩類中間,有幾個同時生起,與思可以一起轉?就是跟思心所同時生起的業道,可以有幾個?善的裏邊有幾個,惡的裏邊有幾個?那是一個智慧的問題,也是阿毗達磨的問題,也是分類的問題。難不太難,但是很細致,就是叫你去分,我估計你們分不出來。那麼他分好了之後,你能夠領會已經算好了。如果他分好了,你還領會不下來,那這就不行了,那就好好地去多看幾遍。那麼他的問題,就是善、惡兩個業道裏邊,有幾個業道可以同時生起?同時跟思心所這個意業一起生?問這個問題。
“頌曰:業道思俱轉,不善一至八”,業道跟思心所同時生起的,那麼善的業道、不善的業道要分開。不善的業道,一個到八個,可以一個俱轉,兩個俱轉,叁個俱轉,乃至八個俱轉。善的裏邊一共有十個,可以十個,從一到十都有。但是“別遮一八五”,裏邊,從善業道說一俱轉、八個俱轉、五個俱轉沒有的,空缺的。什麼原因?後邊都要講。如果不是業道,處中善也算進去,那麼一到十都會有。那麼這個問題難是不難了,講得很長,就是很細致的問題。
今天我們當然只是開一個頭,把它的主題講一下,它到底講什麼東西。明天要講之前,希望你們先預習一下,不要把今天的討論的作業題討論完了,就完成任務了,沒有事了。明天這一科,如果不預習的話,可能是不大好理解的,那麼你去看一看,自己下了一些功夫,思考一下不難,那麼明天講的時候可以很順利地通過。實際上是不難的,但是裏邊頭緒繁紛,就是感到有點兒麻煩,所以說這個預習是必要的。希望今天,你們先預習,不要把作業題討論完了就大事了結,還得把明天要講的,也可以在討論中間自己看一看,不懂的互相討論一下,先提出一些問題來,那麼明天講的時候更容易接受,更容易了解。
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八十八講(第252頁下第13行-第256頁下第3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邪見如何斷、如何續,講完了。那麼業品一共是六卷,現在講到第五卷,跟著第六卷就快完了。那麼業品完了之後要考試,考試的時候是兩卷一考,考幾天,兩卷一考。那麼中間還有一些,哪些頌要緊的要背的,第六卷講的時候我們再標一下。我們現在講下面第四。
從此第四,明思俱轉。論雲:已乘義便辨斷善根,今複應明本業道義。所說善惡二業道中,有幾並生,與思俱轉。頌曰:
業道思俱轉 不善一至八 善總開至十 別遮一八五
“從此第四,明思俱轉。論雲:已乘義便辨斷善根,今複應明本業道義”,前面就是帶便地講到邪見業道能斷善根,把善根講了一下,現在回過來講業道的意思。“所說善惡二業道中,有幾並生,與思俱轉”,這個裏邊有兩個問題,善、惡兩個業道,有幾個業道可以同時生起來?跟思心所同時生的,一共有多少?就是說跟思心所同時生起來的有幾個業道可以同時生?一個,或二個同時,或者八個、十個一起生,辨這個問題。那麼我們昨天說了,比較細致的,叫大家去預習一下,如果預習好了,我看就念下去,沒有什麼困難。
釋曰:業道思俱轉者,標也。思謂剎那等起思也。此明業道與能起思,同一剎那俱時而轉。
“釋曰:業道思俱轉者,標也”,業道,十惡業道、十善業道,它跟思心所同時生起的,這個是思俱轉。我們說業道,前面的是身語七個,那麼跟思心所是不是同時生起的?同時生起的,可以同時存在有幾個?後頭叁個意業道,是貪、瞋、邪見,或者是無貪、無瞋、正見,它也可以跟思心所同時生起來,這個可以同時生的有幾個?
思是什麼呢?“剎那等起思也”,這個思心所是指剎那等起,就是說發動它的等起有兩種,一種是剎那等起,跟它同時的;一個是在前的,推動它的。那麼這是指剎那的等起心所,思心所。“此明業道與能起思”,發動它的思心所,“同一剎那,俱時而轉”,這樣子的業道可以同時存在的有幾個?
不善一至八者,明不善業道,或一至八,與思俱轉。
“不善一至八”,那麼這個善的業道跟不善業道要分開講。“明不善業道,或一至八,與思俱轉”,不善業道,跟思心所俱轉的,可以一個或者兩個,或者叁個,乃至八個都可以,那麼有八種情況。
第一個,“不善業道,或一至八,與思俱轉”,不善業道一共十個,它一個,或者兩個,或者叁個,或者四個,乃至八個,可以跟思心所俱轉。九個、十個沒有,什麼原因?下邊要講。
一俱轉者,有兩種一:且初一者,謂離所余七惡色業,貪等叁中,隨一現起,貪瞋邪見,必不俱生,故隨一起,與思俱轉。第二一者,謂先加行,遣使殺等,造六惡業,不染心時,于前六中,隨一究竟。善無記心,名爲不染。染心究竟,成二俱轉,故言不染,謂簡染心成二俱轉也。
“一俱轉者”,具體的例子,一俱轉的有兩種。“且初一”,第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