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子不善業道可以一至八,可以同時與思心所(俱轉)。思心所,發動了造壞事的那個是因等起,後來跟這個業道同時生起的那個思心所就是剎那等起。思心所在那裏的時候,就跟它同時生起來,一共是一個也可以,乃至二個、叁個,一直到八個,這是不善業道。
所以說分析過了之後,預習一下是不難的,很順利地講過,也沒有幾分鍾。但是你沒有預習的話,那說起來就麻煩。因爲對這些業道,心裏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,什麼一了、八了,什麼東西的,不知所雲。所以預習一下,有一定的好處。
這個不善的講完。善的也同樣,也不太困難。
善總開至十者,十善業道,通據隱顯,名爲總開。隱謂處中善,顯謂律儀也。隱顯通論,有十俱轉。別據顯相,無一、無八、無五俱轉。唯據律儀,不約處中,名爲顯也。
“善總開至十”,善的業道,總的說來可以一個,乃至十個。“十善業道,通據隱顯,名爲總開”,就是隱的、顯的一起說,那麼叫總開。總開,隱的、顯的一起說,從, 一個乃至十個都可以。什麼叫隱、顯?“隱謂處中善,顯謂律儀也”,就是說善當中有處中善,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地做善事,也可以成業道,那麼這個包進去,叫隱的。顯的,受律儀,七支的律儀,這是顯的。那麼顯的,就是律儀跟處中律儀一起算的話,一個乃至十個都可以有。如果分開的話,那就是下邊那個頌了,“總開一至十,別遮一八五”,假如分別來說,一、八、五是沒有的,別解脫戒一、八、五沒有。
這裏下邊我們看,隱是處中善,顯是律儀。“隱顯通論”,兩個一起說,有十個俱轉的。假使“別據顯相”,單從律儀來說,一、八、五是沒有的,“無一、無八、無五俱轉”,這個一、八、五同時生起是沒有的。
“唯據律儀,不約處中,名爲顯也”,那麼這個顯、隱,把它搞搞清楚就對了。單是律儀,不包括處中律儀的業道的,這叫顯。這個裏邊,從一到十裏邊,少叁個,一俱轉、八俱轉、五俱轉是沒有的。如果把處中律儀加進去,那麼把一俱轉、八俱轉、五俱轉補上去了,處中律儀可以有這個,那麼一至十都滿的。所以說總的來說,顯的、隱的一起說,一到十;如果別,把顯的單說,隱的不要,那麼缺一、缺八、缺五。
且約顯中二俱轉者,此有二種:且初二者,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,無散善七。以善五識,故有無貪無瞋,無分別故,無正見一。第二二者,謂依無色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,無散善七。依無色故,無定戒七。盡無生故,有無貪瞋。以息求故,無正見也無散善者謂不受欲界散律儀也。
“且約顯中”,先說顯的。從律儀來說,一沒有的,一俱轉沒有。
“二俱轉者,此有兩種”,兩種二俱轉。“且初二者,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,無散善七,以善五識,故有無貪無瞋,無分別故,無正見一”,這是兩個業道,就是說你善的五識現在前,這個人他就是散的善的七個沒有,就是說律儀的七個沒有。但是他起一個心,善的五識,不是意識。這個注意,五識裏邊沒有分別的,不能起正見,正見是見,決定是有分別的。那麼無貪、無瞋卻可以,跟五識也可以相應,因爲不是見性的,它是屬于有尋伺就可以有無貪、無瞋。那麼這樣子他這個前五識,善的,他有無貪、無瞋,兩個業道是有。但是正見不能有,因爲它是無分別的,所以沒有正見。那麼這一共是兩個業道俱轉,是第一種“二”。
第二種“二”,“謂依無色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,無散善七,依無色故,無定戒七,盡無生故,有無貪瞋,以息求故,無正見也”,這是第二種二。那麼這一種二是哪一種人呢?他是依無色,他就是說依無色界的身體,他在無色界,他生起了盡智、無生智,現在前,就是成了阿羅漢。盡智,一切煩惱都消滅掉了,無生智,知道煩惱再也不會生起來了。盡智就是說“我身已盡,梵行已立,不受後有”。那麼無生智就是知道煩惱滅了,以後再也不會再生了。利根的阿羅漢有無生智,鈍根的阿羅漢只有盡智。那麼當盡智、無生智生起的時候,這個智是成阿羅漢了,沒有追求了,所以說沒有正見,這個分別的心是沒有,沒有希求,分別心沒有,正見也就不起。因爲它是善的,盡智、無生智是善的,決定有無貪、無瞋;那麼他因爲在無色界,律儀戒的七支是沒有的,沒有定戒的七,定共戒裏邊七個他是沒有的,因爲在無色界;那麼他只是成就兩個,就是無貪、無瞋兩個業道。這是二俱轉裏邊第二種。
下邊小字,“無散善者,謂不受欲界散律儀也”,欲界散的律儀他沒有受,無色界就不受了,沒有受欲界的。“依無色故,無定戒七”,無色界裏邊沒有無表色,所以說定共戒的七支也沒有,單有二個,無貪、無瞋。這是第二個二。
叁俱轉者,謂與正見,相應意識,現在前時,無七色善。以是正見故,必有無貪、無瞋、正見叁業道也。無七色者,謂不受戒,及不入定,無七善色也。
“叁俱轉者,謂與正見相應意識”,不是前五識了,前五識沒有正見,第六意識有正見的。第六意識相應的正見現前的時候,他也沒有受七種律儀,沒有七色善,就是律儀的身叁口四的善沒有。因爲正見,無貪、無瞋決定有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本來叁個是分不開的,因爲前五識沒有分別,它沒有正見。第六意識有分別,有正見,必定也有無貪、無瞋,那麼叁個業道同時生起,這是叁俱轉。
“無七色者,謂不受戒及不入定,無七善色也”,既沒有受別解脫戒,這七支沒有,也沒有入定,定共戒也沒有起,那麼這就是單是無貪、無瞋、正見叁個,叁俱轉。
四俱轉者,謂惡無記心,現在前時,得近事、近住、勤策律儀。以惡無記故,無無貪等叁。受近住等戒,故有四善律儀,謂身叁語一謂四支戒也。
“四俱轉者,謂惡無記心,現在前時”,他的心起的是惡心,或者是無記心,那就是無貪、無瞋、正見沒有起。“得近事、近住、勤策律儀”,那麼得戒的時候,他的心就是惡心或者是無記心,不是善心。“以惡無記故,無無貪等叁”,“受近住等戒,故有四善律儀”,近住、近事、勤策,他是身叁口一,一個語只有诳語。具足戒,語就是四種,苾刍戒裏邊把妄語、绮語、惡口都標出來的。前面的那個律儀只有四個了,四個色,身叁個、口一個,所以說身叁口一是四俱轉。他意業道,善的沒有,因爲他起的無記心,或者是惡心,那麼善的(無貪、無瞋、正見)沒有起來,那就是四俱轉。
六俱轉者,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,得上叁戒,謂近事等。以善五識故,有無貪無瞋于前四上,加無貪瞋,故成六也。
六俱轉;五沒有的,前面說過的,一、八、五是沒有的。“六俱轉者,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”,善五識就是簡別沒有正見。“得上叁戒”,當你受戒的時候,是前五識起善心,善的五識,意識沒有善心,那麼這個上面的戒,身叁口一,四個,加上無貪、無瞋是六個。你不可能無貪、無瞋只起一個,所以說第五是沒有的,無貪、無瞋是連起來的,要起決定同時起,要不都不起。“于前四上”,前面四個得戒了,近事、勤策、近住,他們是身叁口一,四個,再加上這個無貪、無瞋,那麼一共是六個,六俱轉。
七俱轉者,此有二種:且第一七者,謂善意識,無隨轉色,正見相應,現在前時,得上叁戒,謂近事等。正見相應,故必有無貪、無瞋、正見叁也。得近事等戒故,複有四支。故成七也。第二七者,或惡無記心,現在前時,得苾刍戒,成七善無表也。
“七俱轉者,此有二種”,兩種七俱轉。
第一個七,“謂善意識,無隨轉色”,沒有隨轉色就是沒有定共戒、道共戒。“正見相應”,因爲是意識可以跟正見相應。“現在前時,得上叁戒”,得勤策、近住、近事。得戒的時候,善的意識現前,那麼有正見,有正見必定有無貪、無瞋,近事等戒有身叁口一,一共是七個。“得上叁戒,謂近事等,正見相應,故必有無貪、無瞋、正見叁也”,意業道有叁個,有正見決定有無貪、無瞋,有無貪、無瞋不一定有正見。假使沒有無貪,無瞋也不會有,假使沒有無瞋,無貪也不會有,無貪、無瞋是連起的。正見在第六意識是連起的,因爲前五識沒有分別,所以說正見在前五識沒有,這是第六意識的善心。那麼正見、無貪、無瞋都有,再加上身叁口一,一共是七個,這是第一個七。
第二個七,“謂惡無記心,現在前時”,起的不是善心。“得苾刍戒”,苾刍戒是七支,身叁口四,那麼這是七支。心裏邊的業道沒有,起的無記心或者是惡心,善的無貪、無瞋、正見都沒有起,那麼就身口七支。這是第二個七。
(98A)那麼八是沒有的,要跳過去。
九俱轉者,此有叁種:第一九者,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,得苾刍戒。善五識故,有無貪無瞋;得苾刍戒,有七色善。故成九也。第二九者,或依無色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,得苾刍戒。以盡無生智故,無正見一,有無貪無瞋二。得苾刍戒,有七色善,故成九也。第叁九者,謂靜慮攝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,以靜慮故,有定戒七;盡無生故,有無貪無瞋,故成九也。
“九俱轉者,此有叁種”,九有叁個九。
第一個九,“謂善五識,現在前時,得苾刍戒”,善五識,它有無貪、無瞋。得苾刍戒,身叁口四,七。七個加兩個,九個,這是第一個九。
第二個九,“依無色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”,他依無色界的定,起盡智、無生智,受苾刍戒,得戒。因爲盡智、無生智沒有正見,他不追求了。那麼他有無貪、無瞋。得苾刍戒是七個,身叁口四,加上無貪、無瞋,一共是九個。
第叁個九,“謂靜慮攝,盡無生智,現在前時,以靜慮故,有定戒七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