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子不善业道可以一至八,可以同时与思心所(俱转)。思心所,发动了造坏事的那个是因等起,后来跟这个业道同时生起的那个思心所就是剎那等起。思心所在那里的时候,就跟它同时生起来,一共是一个也可以,乃至二个、三个,一直到八个,这是不善业道。
所以说分析过了之后,预习一下是不难的,很顺利地讲过,也没有几分钟。但是你没有预习的话,那说起来就麻烦。因为对这些业道,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,什么一了、八了,什么东西的,不知所云。所以预习一下,有一定的好处。
这个不善的讲完。善的也同样,也不太困难。
善总开至十者,十善业道,通据隐显,名为总开。隐谓处中善,显谓律仪也。隐显通论,有十俱转。别据显相,无一、无八、无五俱转。唯据律仪,不约处中,名为显也。
“善总开至十”,善的业道,总的说来可以一个,乃至十个。“十善业道,通据隐显,名为总开”,就是隐的、显的一起说,那么叫总开。总开,隐的、显的一起说,从, 一个乃至十个都可以。什么叫隐、显?“隐谓处中善,显谓律仪也”,就是说善当中有处中善,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地做善事,也可以成业道,那么这个包进去,叫隐的。显的,受律仪,七支的律仪,这是显的。那么显的,就是律仪跟处中律仪一起算的话,一个乃至十个都可以有。如果分开的话,那就是下边那个颂了,“总开一至十,别遮一八五”,假如分别来说,一、八、五是没有的,别解脱戒一、八、五没有。
这里下边我们看,隐是处中善,显是律仪。“隐显通论”,两个一起说,有十个俱转的。假使“别据显相”,单从律仪来说,一、八、五是没有的,“无一、无八、无五俱转”,这个一、八、五同时生起是没有的。
“唯据律仪,不约处中,名为显也”,那么这个显、隐,把它搞搞清楚就对了。单是律仪,不包括处中律仪的业道的,这叫显。这个里边,从一到十里边,少三个,一俱转、八俱转、五俱转是没有的。如果把处中律仪加进去,那么把一俱转、八俱转、五俱转补上去了,处中律仪可以有这个,那么一至十都满的。所以说总的来说,显的、隐的一起说,一到十;如果别,把显的单说,隐的不要,那么缺一、缺八、缺五。
且约显中二俱转者,此有二种:且初二者,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,无散善七。以善五识,故有无贪无瞋,无分别故,无正见一。第二二者,谓依无色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,无散善七。依无色故,无定戒七。尽无生故,有无贪瞋。以息求故,无正见也无散善者谓不受欲界散律仪也。
“且约显中”,先说显的。从律仪来说,一没有的,一俱转没有。
“二俱转者,此有两种”,两种二俱转。“且初二者,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,无散善七,以善五识,故有无贪无瞋,无分别故,无正见一”,这是两个业道,就是说你善的五识现在前,这个人他就是散的善的七个没有,就是说律仪的七个没有。但是他起一个心,善的五识,不是意识。这个注意,五识里边没有分别的,不能起正见,正见是见,决定是有分别的。那么无贪、无瞋却可以,跟五识也可以相应,因为不是见性的,它是属于有寻伺就可以有无贪、无瞋。那么这样子他这个前五识,善的,他有无贪、无瞋,两个业道是有。但是正见不能有,因为它是无分别的,所以没有正见。那么这一共是两个业道俱转,是第一种“二”。
第二种“二”,“谓依无色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,无散善七,依无色故,无定戒七,尽无生故,有无贪瞋,以息求故,无正见也”,这是第二种二。那么这一种二是哪一种人呢?他是依无色,他就是说依无色界的身体,他在无色界,他生起了尽智、无生智,现在前,就是成了阿罗汉。尽智,一切烦恼都消灭掉了,无生智,知道烦恼再也不会生起来了。尽智就是说“我身已尽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”。那么无生智就是知道烦恼灭了,以后再也不会再生了。利根的阿罗汉有无生智,钝根的阿罗汉只有尽智。那么当尽智、无生智生起的时候,这个智是成阿罗汉了,没有追求了,所以说没有正见,这个分别的心是没有,没有希求,分别心没有,正见也就不起。因为它是善的,尽智、无生智是善的,决定有无贪、无瞋;那么他因为在无色界,律仪戒的七支是没有的,没有定戒的七,定共戒里边七个他是没有的,因为在无色界;那么他只是成就两个,就是无贪、无瞋两个业道。这是二俱转里边第二种。
下边小字,“无散善者,谓不受欲界散律仪也”,欲界散的律仪他没有受,无色界就不受了,没有受欲界的。“依无色故,无定戒七”,无色界里边没有无表色,所以说定共戒的七支也没有,单有二个,无贪、无瞋。这是第二个二。
三俱转者,谓与正见,相应意识,现在前时,无七色善。以是正见故,必有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业道也。无七色者,谓不受戒,及不入定,无七善色也。
“三俱转者,谓与正见相应意识”,不是前五识了,前五识没有正见,第六意识有正见的。第六意识相应的正见现前的时候,他也没有受七种律仪,没有七色善,就是律仪的身三口四的善没有。因为正见,无贪、无瞋决定有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本来三个是分不开的,因为前五识没有分别,它没有正见。第六意识有分别,有正见,必定也有无贪、无瞋,那么三个业道同时生起,这是三俱转。
“无七色者,谓不受戒及不入定,无七善色也”,既没有受别解脱戒,这七支没有,也没有入定,定共戒也没有起,那么这就是单是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个,三俱转。
四俱转者,谓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,得近事、近住、勤策律仪。以恶无记故,无无贪等三。受近住等戒,故有四善律仪,谓身三语一谓四支戒也。
“四俱转者,谓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”,他的心起的是恶心,或者是无记心,那就是无贪、无瞋、正见没有起。“得近事、近住、勤策律仪”,那么得戒的时候,他的心就是恶心或者是无记心,不是善心。“以恶无记故,无无贪等三”,“受近住等戒,故有四善律仪”,近住、近事、勤策,他是身三口一,一个语只有诳语。具足戒,语就是四种,苾刍戒里边把妄语、绮语、恶口都标出来的。前面的那个律仪只有四个了,四个色,身三个、口一个,所以说身三口一是四俱转。他意业道,善的没有,因为他起的无记心,或者是恶心,那么善的(无贪、无瞋、正见)没有起来,那就是四俱转。
六俱转者,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,得上三戒,谓近事等。以善五识故,有无贪无瞋于前四上,加无贪瞋,故成六也。
六俱转;五没有的,前面说过的,一、八、五是没有的。“六俱转者,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”,善五识就是简别没有正见。“得上三戒”,当你受戒的时候,是前五识起善心,善的五识,意识没有善心,那么这个上面的戒,身三口一,四个,加上无贪、无瞋是六个。你不可能无贪、无瞋只起一个,所以说第五是没有的,无贪、无瞋是连起来的,要起决定同时起,要不都不起。“于前四上”,前面四个得戒了,近事、勤策、近住,他们是身三口一,四个,再加上这个无贪、无瞋,那么一共是六个,六俱转。
七俱转者,此有二种:且第一七者,谓善意识,无随转色,正见相应,现在前时,得上三戒,谓近事等。正见相应,故必有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也。得近事等戒故,复有四支。故成七也。第二七者,或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,成七善无表也。
“七俱转者,此有二种”,两种七俱转。
第一个七,“谓善意识,无随转色”,没有随转色就是没有定共戒、道共戒。“正见相应”,因为是意识可以跟正见相应。“现在前时,得上三戒”,得勤策、近住、近事。得戒的时候,善的意识现前,那么有正见,有正见必定有无贪、无瞋,近事等戒有身三口一,一共是七个。“得上三戒,谓近事等,正见相应,故必有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也”,意业道有三个,有正见决定有无贪、无瞋,有无贪、无瞋不一定有正见。假使没有无贪,无瞋也不会有,假使没有无瞋,无贪也不会有,无贪、无瞋是连起的。正见在第六意识是连起的,因为前五识没有分别,所以说正见在前五识没有,这是第六意识的善心。那么正见、无贪、无瞋都有,再加上身三口一,一共是七个,这是第一个七。
第二个七,“谓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”,起的不是善心。“得苾刍戒”,苾刍戒是七支,身三口四,那么这是七支。心里边的业道没有,起的无记心或者是恶心,善的无贪、无瞋、正见都没有起,那么就身口七支。这是第二个七。
(98A)那么八是没有的,要跳过去。
九俱转者,此有三种:第一九者,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。善五识故,有无贪无瞋;得苾刍戒,有七色善。故成九也。第二九者,或依无色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。以尽无生智故,无正见一,有无贪无瞋二。得苾刍戒,有七色善,故成九也。第三九者,谓静虑摄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,以静虑故,有定戒七;尽无生故,有无贪无瞋,故成九也。
“九俱转者,此有三种”,九有三个九。
第一个九,“谓善五识,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”,善五识,它有无贪、无瞋。得苾刍戒,身三口四,七。七个加两个,九个,这是第一个九。
第二个九,“依无色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”,他依无色界的定,起尽智、无生智,受苾刍戒,得戒。因为尽智、无生智没有正见,他不追求了。那么他有无贪、无瞋。得苾刍戒是七个,身三口四,加上无贪、无瞋,一共是九个。
第三个九,“谓静虑摄,尽无生智,现在前时,以静虑故,有定戒七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