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4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尽无生故,有无贪无瞋,故成九也”,前面是他尽智、无生智现前的时候得苾刍戒,现在是定中,定中起的尽、无生智。定中本来有定共戒七支,那么尽、无生智起的时候,决定有无贪、无瞋。那么一共七支的定共戒再加上无贪、无瞋,那就是九个。当然道共戒也在里头了,既然有无生智,决定是无漏的,他也有道共戒。管你道共戒也好,定共戒也好,都是七支。七支再加无贪、无瞋,九支,一共是九个业道俱转。那么三个九讲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十俱转者,此有二种:第一十者,谓善意识,无随转色,正见相应,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。以正见故,有无贪等三;得苾刍戒,有七色善。故成十也。第二十者,谓余一切,有随转色,正见相应,心正起位。以随转色,有定戒七;正见相应故,有正见等三。名十俱转也。

  

  最后,十俱转也有两种。第一个十俱转,“谓善意识,无随转色”,善意识没有入定,没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因为善的意识,它有正见相应。那么“现在前时,得苾刍戒”,这个时候得苾刍戒,正见决定有无贪、无瞋,三个善的意业道,再加上得苾刍戒,身三口四,一共是七个别解脱戒业道。这样子,一共是十个,三个加七个是十个。有七色善的,就是苾刍戒的七个身三口四的律仪,七个色善;再加心里的意识三,无贪、无瞋、正见,一共是十个。

  

  第二个十,“谓余一切,有随转色,正见相应,心正起位”,第二个十,就是除了前面的一切有随转色。有随转色的就是入定的。在入定的时候,有正见相应的心,正在起的时候。那么因为随转色,它就是定共戒、道共戒,定的戒有七支;“正见相应”,又有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个,也是十俱转。

  

  这样子,把律仪的十俱转讲完了,但是中间跳了三个是没有的,一、八、五,没有的。为什么没有,你们去配嘛。照这个情况,配来配不出一个一。因为无贪、无瞋是不会离开的,最少是两个。那么八、五也没有的,你们怎么去配也配不出来。

  

  

  

  论云:别据显相,所遮如是;通据隐显,则无所遮。谓离律仪,有一、八、五解云:处中善名离律仪,谓非律仪故也。

  

  “论云:别据显相,所遮如是”,单从显,就是从律仪戒来说,所遮的一、八、五,前面讲过了。“通据隐显,则无所遮”,假使把处中律仪加进去,隐的、显的一起来算,这么不要遮,一、八、五也是有的。“谓离律仪,有一、八、五”,离开律仪之外,处中善有一、八、五。“解云:处中善名离律仪”,离开律仪的善,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,它里边善的有一、八、五。那么这个怎么叫一、八、五呢?下边就举例。

  

  

  

  一俱转者,谓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,得一支远离受一支戒也。五俱转者,谓善意识,无随转色,正见相应,得二支等解云:正见相应,有正见等三也。又得二支远离便成五也。等者等取恶无记心中得五支远离也。八俱转者,谓此意识,现在前时,得五支等解云:此前意识有正见等三,更得五支,便成八也。等谓等取善五识,现在前得六支远离也。

  

  “一俱转者,谓恶无记心,现在前时,得一支远离”,他以恶的无记心,起心的时候得一支远离,就是受一个戒。这个指的什么呢?处中律仪,那就不是人了。鬼神怎么受戒?他只能生妙行,处中律仪,不能得别解脱戒的,他是只有一个俱转,但是也可以成业道。

  

  五俱转,谓善的意识现在前的时候,没有随转色。因为在善意识有正见、无贪、无瞋三个。没有随转色,七支没有,“得二支等”。

  

  “解云:正见相应,有正见等三”,无贪、无瞋、正见三个,又得两支律仪,得两支,受两个戒,两个加三个,五个,“便成五也”。“等者,等取恶无记心中,得五支远离也”,那么这里也就包含,假使你起的恶无记心,受五条戒,这里边也是五个俱转。恶无记心,没有正见,没有无贪、无瞋,意业道没有;但是有善的处中律仪,五支是有的,那么就是五俱转。

  

  “八俱转者,谓此意识,现在前时,得五支等”,你受五支戒,善的意识现在前,五支有五个业道。那么你善的意识在前的时候,有正见,有无贪、无瞋,五个加上三个,八个。

  

  “解云:此前意识,有正见等三,更得五支,便成八也”,既然是意识,是善的,有正见的,那绝对还有无贪、无瞋,一共三个意业道,再受五条戒,身语里边有五个,那么一共就是八个。

  

  “等谓等取善五识,现在前得六支远离也”,善五识现前的时候,无贪、无瞋两个。得六支戒,受六支的戒,这个当然不是受戒了,六支戒是没有,就是处中律仪,持六条,不是律仪,是处中律仪,是好的事情做六个,那么你就可以六个业道。再加上这个无贪、无瞋,那是八个。

  

  所以说八俱转、五俱转、一俱转,只有处中律仪可以是有,所以总的来说,把处中跟律仪一起算的话,与善里边的业道,一个到十个都可以有。因为处中律仪也有善业道,这个一到十都有。如果单从律仪的显的来说,不算处中律仪,一、八、五是没有的。那么一、八、五处中律仪加进去,一到十全部有。

  

  这一笔帐,就是做会计了,你算了半天,如果没有预习,头要痛了。如果预习过的也很简单,八个、三个、五个,几个加一加就可以了。原则性前面都讲过,就是应用一下,把它分一下。

  

  我们为什么这样明细分析呢?一个是阿毗达磨智慧的锻炼,把心磨细,便于入定。二个,我们说修行,在下士道就是要明业果。业果你明了,不是糊里糊涂的、马马虎虎,“善因得善报,恶因得恶报,好了,我懂了”。这个你明业果,不顶用的。真正要修业果的时候,就要明细得什么都搞得清清楚楚,然后你修业果这一支成就了,那就是下士道成就了。如果你这一个业果搞不清楚的话,下士道也成就不了,中士道、上士道你不要谈了,你说马上要生圆次第了,那个太高了。你业果都搞不清楚,你怎么生圆次第呢?所以这些都是业果的问题。我们说《俱舍》跟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的下士道、中士道配合的,也就是这个。下士道、中士道讲业果是讲了一些,但是没有像《俱舍》那么明细。而且它很多都是引《俱舍》的,你说不是修行,就是修行。你如果业果不明的话,那你下士道还够不上。那么中士道里边的东西,很多也是《俱舍》里边的,三十七道品等等,后边都要讲。

  

  

  

   丙五 约处成善恶

  

  从此第五,约处成善恶。论云:善恶业道,于何果趣处,几唯成就?几亦通现行?颂曰:

  

  不善地狱中  粗杂瞋通二  贪邪见成就  北洲成后三

  

  杂语通现成  余欲十通二  善于一切处  后三通现成

  

  无色无想天  前七唯成就  余处通成现  除地狱北洲

  

  “从此第五,约处成善恶”,这个又比较具体一点了,没有那么抽象。“论云:善恶业道,于何界趣处,几唯成就,几通现行”,这个也是算帐一类,但是东西比较拿得出来一点。在三界里边哪一界,五趣里边哪一趣,处里边(处是很多了,我们说色界就有很多处,欲界有很多处),哪些是成就的,哪些也通现行的?就问这个问题,那问题就很多。

  

  “颂曰:不善地狱中”,分开地回答,不善的业道,在地狱里边。“粗杂瞋通二,贪邪见成就”,不善业道,先从地狱说。粗恶语、杂秽语、瞋恚,及心,这个意业道通二,现行、成就都有。现行就是说它能够现起来,成就,它没有断掉,但是缘不够,没有现起来。那么在地狱里边,粗恶语是会有的,他们受了痛苦,他就是乱骂起来了,这些粗恶语;杂秽语也有,杂秽语是染污心说的话,都是杂秽语;瞋恨心当然会有,地狱里边人都是瞋心很大的。文化大革命的时候,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工人,那些装卸工,车子到了,他很重的东西要把它卸下来,他要用很大气力,他心烦起来了,就边推边骂了,骂起来,他的力量大一点。装卸工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,口里很不干净,一边要把那个大的包包往下推的时候,一边口里乱骂。这个东西就是属于业道,这个是粗恶语。那么地狱里的人也是受了大苦的时候,心里不耐烦了,就是乱骂,这个粗恶语乱骂。杂秽语,染污心说的话,都是杂秽语。瞋恨心,那是地狱里受了苦,怎么没有瞋恨心呢?当然。

  

  “贪邪见成就”,贪心、邪见成就。贪心地狱里起不了,没有可爱的境,但是它不是断掉,种子还在,成就,但是不能现行。邪见,地狱里边因果是看清楚的,他为什么生到地狱里边去,他知道他以前造什么业,现在感这个果,所以说邪见也不会起了。所以说人不到黄河心不死,一直到地狱,你自己看到业果,你这个邪见才去掉,再也生不起来;但是成就,它还种子没有断,等到苦息下去,又出去了,以后邪见还会长出来了。这是讲地狱。

  

  “北洲成后三”,北俱卢洲成就后三,就是贪、瞋、邪见,它不现行,因为他烦恼轻。“杂秽通现成”,杂秽语,这是北俱卢洲也有,有轻的杂秽语。

  

  “余欲十通二”,欲界里边其他的地方,十个业道里边都通现行、成就,两个都有。这是不善的讲完了。

  

  善的,“善于一切处,后三通现成”,善的业道在一切处,不管哪里。“后三”,无贪、无瞋、正见,“通现成”,现行,成就都可以有。

  

  “无色无想天,前七唯成就”,在无色界,或者无想天,前面七个,身三口四,他不会有的,那么只有成就,后三个可能有。“余处通成现”,除了这些地方,其他的地方,那么现行、成就都有,除地狱、北洲,但是把地狱、北洲要除掉,为什么除?下边都要讲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不善地狱中,粗杂瞋通二者,十不善业,于地狱中,唯粗恶语、杂秽语、瞋,此三通二,谓成就、现行二种也。由相骂故,有粗恶语;由悲叫故,有杂秽语;由互相憎故,有瞋恚。

  

 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