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辦法,只好打住算掉了。難不難?一點也不難。如果你天天對帳的話,一分錢也不會錯的。
我以前在清涼橋當了十幾年的會計,沒有賠一分錢,也沒有軋掉一次帳。爲什麼?我很仔細,經常對帳的,錢跟帳經常對,每一個月,出入冊都做的,所以說錯不了。你說盡不對,時間長了,又換了幾個人,怎麼搞起來了。本來很簡單的事情,成了一個不可解,那就是懶不得。我以前是清涼橋的會計,從進去一直當到文化大革命,沒有動。所以說,這個帳也不大會錯,就是一個人經手的,那你也錯不了。現在我們這裏是,一會兒調這個,一會兒調那個,調來調去,調的帳也搞不清楚了。這就是說,我們心仔細一點,算帳是不難的,這不是什麼困難得不得了。我們說學會計的,在學校裏大家知道,最難的是理工科,搞物理、化學乃至原子、量子等等的東西是最難的,文學、社會科學的是第二種難,最容易的是會計,會計是最容易的這一科。那麼如果你說會計難的話,那現在社會上就擺在那裏,不是那一回事情,會計是容易的。
好,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八十九講(第252頁下第13行-第256頁下第3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了思俱轉。思俱轉,就是跟思心所同時生起來的那些業,善的、惡的分開講。有一個俱轉、兩個俱轉乃至八個俱轉的,這是惡業;善業可以說一到十,但是,單是律儀的,要除掉一、八、五,如果加了處中律儀,那就是一到十是滿的。這就是思俱轉的情況。下邊是哪些成就的?哪些是現行的?這個也講過了。
那麼這裏我們要補充一個以前的問題,有人就提那個問題:善根斷的時候,上上品先斷,下下品的邪見斷上上品的善根。這個一般很多人想不通,好象是下下品的邪見應當斷下下品的善根,這個反過來的。
第一個,我們先這麼說,有一個下下品的邪見,就是小的邪見,這個人本來是上品的善人,你說他是什麼啦?有一個下下品的邪見,當然不是上上品的善人了,上中品的了,那麼上上品的就斷掉了。如果這個還想不通,那麼洗衣服的喻我們是不用,用褪色的喻,用善根比作我們的衣服。以前我們在五臺山的時候,染衣服,那個黃色,現成的是買不到的,那個時候沒有的,只有自己染的。染了之後,是新的,顔色很好。但是一洗的話,就是褪了,第一次洗的時候,洗的水就是黃水,那就是輕輕的一漂,黃水就去了很多。那是下下品的那個,就可以把那本來是很鮮的黃顔色淡了,那就不是上上品的黃色了。但是你上中品一直洗,洗到最後的時候,你要把它最下的黃顔色去掉,要洗的跟白布一樣,那可不容易。所以說上上品的邪見,才能破下下品的善根。你要把那個布洗得白色的,跟沒有染一樣,那是不容易的,非得上上品的把它洗掉。你一般地洗,總是帶點黃色的,雖然褪,褪得很快,但是再褪,總是黃布,淡是淡了,但還是黃布。你要把它洗得一點也沒有黃顔色,成整個的白布一樣,那就是要上上品的邪見才能行,沒有這樣子的厲害的,是洗不掉的。這個喻,我想大概可以想得通了。
那麼反過來,煩惱也是九品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下下品。對治道起的時候,下下品的對治道也是斷的上上品的煩惱,這個一模一樣的。最大的壞人,你如果對治道起一點,下下品的對治道起了,他就不是最壞的了,是上中品的壞人了,不能說是上上品的壞人。那麼這個就是用洗衣服的比喻了,洗衣服的髒,這個煩惱是髒了,最粗的髒,假使你下雨天跑出去,很多泥漿在身上,這些泥漿你一搓就搓掉了--就是上上品的最大的那些髒(煩惱),下下品的對治道就對治掉了。那麼你把這個衣服徹底洗幹淨,那就是要上上品的對治道。這個意思,兩個一樣的,反正對治道,跟所對治的東西是反起來的,下下品的除上上品,上上品的除下下品,這個煩惱也好,善根也好,兩個都一樣的。
那麼今天我們接下去講下邊的,得異熟果。
丙六 明業道叁果
從此第六,明業道叁果。論雲:不善、善業道,所得果雲何?頌曰:
皆能招異熟 等流增上果 此令他受苦 斷命壞威故
“從此第六,明業道叁果”,既然造了業,就要感果了。“論雲:不善善業道,所得果雲何”,根據《俱舍論》的提問,不善業道跟善業道,它所感的果是怎麼一回事?
“皆能招異熟,等流增上果,此令他受苦,斷命壞威故”,那麼這個就是說,十善業道也好,十惡業道也好,它能招幾個果呢?招叁個果。
一個是異熟果,那肯定的,你做了大壞事,或者做了好的事,以後的異熟果決定要受。殺人的,下地獄;那麼做了大好事的,人天了,這是異熟果。
等流果,它的果跟因相似。這個等流果,實際上,假使你是壞心、瞋恨心,下輩子還是瞋恨心重的,這個是真的等流。那麼你假使這一輩子殺人,那個生了異熟果之後,以後生了人間之後,出了惡道,還是感到短命,這是等流果。因爲斷人家的命,感自己的命短。實際上,這個等流果是安立的等流果,它離不開異熟果、增上果的。這個等流果,因爲它有相似之處,就叫等流果。
還有增上果,那就是環境。異熟果是受的正報,增上果是依報,這兩個是決定的。那麼等流果,因爲因果有相似之處,就安立一個等流果。
那麼爲什麼要感異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呢?原因是,“此令他受苦,斷命壞威故”,他以十惡道業的殺生來作比喻。殺生,第一是令他受苦,你把他殺下去,他痛苦得不得了,要把他活活地殺死,當然受極大的痛苦了。因爲你使人家受苦,你要感苦的異熟果——地獄,地獄裏經常受苦,自己要受苦。第二個是斷命,你使他的命斷了,他本來可以活下去的,你把他斷掉了,殺掉他了,那麼你自己感的果,等流果就是短命,自己的命也不長。那麼你最後是壞他的威,本來他是活的,他的威儀很好的,你現在把他殺死了,顔色也變了,人也不象樣了,這樣子把他威儀壞了之後,感增上果,感的依報不好。這就是爲什麼要感到叁個果的原因。下邊是廣釋。
釋曰:初兩句總明叁界,下兩句別釋所以也。
“釋曰:初兩句總明叁界”,開頭兩句講的是,十惡業道也好,十善業道也好,要感叁種果——異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。“下兩句別釋所以也”,就是說爲什麼要感這些果?異熟果是因爲使他受苦;等流果,因爲是斷他的命;增上果,因爲壞他的威儀,所以說是要感叁種果。
那麼,十善業道、十惡業道都有這個叁種果。那麼一個一個講的話就很長,它這裏是依十惡業道裏邊的那些講了一些,十善業道,你反過來,自己就可以依此類推,這個反過來的方向就行了。
十惡業道皆招異熟、等流、增上叁果者。從此命終生捺落迦,是異熟果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這個十惡業道,先講十惡業道,十善反十惡就可以了。“皆招異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叁個果者”,爲什麼要招這叁個果?它怎麼回事呢?
“從此命終,生捺落迦,是異熟果”,十惡業道是大的、重的罪,他死了以後,他的依身、報身生在捺落迦,生地獄,這是他的異熟果。這個我們要知道,反正異熟果是正報,增上果是依報,這是決定的。那麼你一般就是看了那個比喻,異熟果、增上果會混淆,這個你把它界限分明,就是異熟果決定是正報,增上果是依報。那麼假使是做了十惡業道的,他將來的異熟果,決定是在地獄裏邊受生,地獄的身,異熟果。
來生人中,受等流果:謂殺生者,壽量短促;不與取者,資財乏匮;欲邪行者,妻不貞良;虛诳語故,多遭誹謗;離間語者,親友乖穆;粗惡語者,常聞惡聲;雜穢語故,言不威肅;貪者貪盛;瞋者瞋增;邪見者癡。
“來生人中”,地獄的苦受完了,到人間來的時候,還要受他的其余的余報,就是等流果。“謂殺生者,壽量短促”,那麼就是以十惡道來說,殺生的,假使做了殺生的業的,地獄的苦受好以後,即使生到人間來(罪已經沒有了,受完了,生到人間來),但是還是要受前面的余報——短命。因爲把人家的命斷了,自己也感到短命的報,即使生人間,還得要受短命的報。
“不與取者,資財乏匮”,假使你是偷盜的,那麼地獄出來之後,你自己的錢總是不會多的,窮的。或者是即使好容易得一些錢之後,就會給水火盜賊把你搶劫去了,或者沖掉了,或者燒掉了,反正你財聚不起來的。
欲邪行的人,他的妻子決定不貞良,這是等流。因爲侵犯人家的妻子,結果自己妻子也不規矩,給人家侵犯,這是一報還一報。
“虛诳語故,多遭誹謗”,你歡喜打诳語的,將來都會碰到誹謗,人家說你壞話。那麼這裏我們又是經常人間就碰到了,有些人,他總是埋怨,他自己做得好好的,爲什麼人家盡說他壞話。這個,我們有的人就想不通,好象他自己也信佛、也吃素,什麼都好,爲什麼還有人去誹謗他呢?這是因果不明了。如果你明白因果的話,你肯定以前是虛诳語,打虛诳語的,就是經常打诳語的,你打了诳語之後,你受了叁惡道的報,受完了,即使生了人間,還得要受誹謗的報。那你是償過去報,不要埋怨了,好象自己不平了,好象怨天尤人了,這樣子不必。這是你過去自己自作自受的,那麼受了之後就沒有了,應該高興了。這個誹謗又不痛又不癢的,隨他去說好了,你把事情申明一下,搞清楚,他信不信不關你的事,這樣子你就不會埋怨人家了,也把過去報就償清了。如果你心裏放不下的話,起煩惱,甚至于跟人家鬥爭,又造新的罪了。 《金剛經》裏說的,你念《金剛經》,這一輩子受點人家的誹謗,那你過去重罪給你輕輕地就消掉了,這是大好事,不要認爲這是壞事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