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4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。我們在叁寶的福田的寺院裏邊,你這一輩子造業,你這一輩子現世就有得報的,多得很,你不做。當下受報的機會還是有的,你也沒有做了。所以說你怪哪個呢?你自己總怪這個不好,那個不好。你好的又不做,你壞的怨,這就是沒有學佛法。我們說學了佛法,學了佛法,最起碼的是要正知見、明因果,這是下士道。如果下士道的效果還沒有,來不及要生圓次第、大圓滿,要即身成佛,那不是笑話了?

  

  所以這最起碼的因果明白之後,在世間上決不會有一些怨天怨地的想不通的事情,不會了。所以佛教徒,一般真正的佛教徒自殺的很少,而世間上那些自殺的人很多,尤其是歐洲,他們統計自殺的人比例很高。我們佛教徒裏邊,真正學得好的,決定一個也不會有,學的差一點的也少,也不見得多的。這個就是說,真正明白因果,對現實的遭遇,絕對不會起一點點懷疑。有的人經常說,“啊呀,你看這個人這麼壞,他又什麼地位又高,享受又好”,自己怎麼好,怎麼怎麼好,倒是又窮又什麼,家庭環境又不好,什麼什麼又不好。有一個居士,他就是說,他現在是非常之用功修持,就是家庭環境不好——房間一點點大,吵鬧得很,修持的環境不好。這個當然你這一輩子修行是好事,但是過去的業還是要還了,你過去造的業就感到這個報,環境不好、地方吵鬧、房間也小、修持不方便,這個報,好好地把它修持,這一輩子好好修持,會改過來的,只要你真心的修持。這個《菩提道次第》裏邊有喻,實際上,我們客觀上碰到的人也很多,你只要這一輩子好好修行,決定後半生會轉變的,沒有福報的會有福報,壽命不長的會長壽。那麼其它方面你本來是不懂的會懂,這個不要說了,學了法當然會懂。

  

  《菩提道次第》就講了一個大德,他開始修行的時候,因爲很窮,供的香只能供草香,最差的香,就是我們買的一捆一捆的那個香。這個草香供養,但是他並不是因爲沒有錢就不供了,“反正我錢也沒有,幹脆不供,觀想觀想好了”,不!他還是盡他有的錢,買草香來供養。結果到了後來,他說他慢慢地修行修行,後來供養的人越來越多、越來越多,他自己說現在用的是旃檀香,很貴的牛頭旃檀香做的,經常來供養,那就是福報大得不得了了,這個香是很貴很貴的,他都供得起了。那就是真正修行的話,福報自然會增長的,這一輩子就見效的。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真正修行的人,他上半世跟後半世截然不一樣的多的是,這個要自己好好觀察。那麼自己也可以從自己上做試驗,把自己做個試驗,看你本來不好的,多病的什麼的,你好好修的話,看你是不是轉過來,決定轉得過來,這個沒有耍花招,因果就是法爾如此。

  

  那麼十善業道,生等流果是長壽;那麼它的增上果,前面是光澤鮮少,(這裏)就是光澤鮮,就是光澤多了,到處碰到一個好的事情,光澤都好的,住的地方又風景好,什麼好,反正都是不殺生的報,這是增上果。

  

  “如理應說”,照這個依此類推,照這個地方說下去好了,當然會太長,就不說了。這個很容易,自己想一想也推得出來。

  

  

  

   乙十一 別明邪命

  

  從此大文第十一,別明邪命。論雲:又契經說,八邪支中,分色業爲叁,謂邪語、業、命。離邪語業,邪命是何?雖離彼無,而別說者。頌曰:

  

  貪生身語業  邪命難除故  執命資貪生  違經故非理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十一,別明邪命”,這幾科是容易的,後頭算帳的要來了,那是比較麻煩的還是有,那麼這幾科是容易的。邪命,什麼叫邪命?這個一般人就不大知道的,以爲邪命總是“詐現奇特相,自說己功能,占相示吉凶,高聲現威相,于此自得利,而向彼處說”,這五邪命對的,經常說的。是不是局限于這五種?還有,邪命的範圍還要寬。

  

  什麼叫邪命?“別明邪命”。“論雲:又契經說,八邪支中,分色業爲叁,謂邪語、邪業、邪命”,邪的語、業、命。我們說八正道,反過來是八邪,八邪裏邊有邪的語、邪的業、邪的命。“離邪語業,邪命是何”,邪命,離不開身業,離不開語業,那麼你現在既然有邪語、邪業,應當邪命就在裏邊,爲什麼還要立個邪命?離開了邪的語,離開了邪的身業,到底什麼叫邪命呢?什麼叫邪命?這個問題,一般人好象沒有去思惟,思想細致一點的就會考慮這個問題。邪命也離不開邪語、邪業:身上做一些,因爲我們說“詐現奇特相”,是身顯的相;“自說己功能”是自己語業;你若是占相,給人家看相,蔔吉凶,說那些凶的事情,身業、語業都有;那你說“高聲現威相”,那是高聲說話,語業;但是“于此自得利,而向彼處說”,這裏拿了供養,對那個說,“我這裏某某居士供養我一萬塊,你呢”,這個樣子說要他供養,這也是語業。既然邪命就是語業、身業,你還有這個邪命是怎麼安立的呢?這個問題,你們想過沒有啊?

  

  “雖離彼無,而別說者”,離開了邪語、邪業,沒有邪命。但是,雖然離開邪語、邪業沒有邪命,而另外要說邪命,把它另外立出來說的,什麼原因?

  

  “頌曰”,這個頌來回答這個問題。“貪生身語業,邪命難除故”,從貪所生的身業、語業叫邪命。邪語、邪業,不好的語、不好的業,一般從貪瞋癡所發的,我們把貪生的比例劃出來,作邪命,而瞋、癡發的語業、身業,叫邪語、邪業,而把貪的叫邪命。什麼緣故?“難除故”,邪命最難除,所以把它另立一科。

  

  那麼什麼叫邪命?“執命資貪生,違經故非理”,那就是從貪生的那些身語業都叫邪命,所以說邪命並沒有離開身語業,爲了貪出發的都是邪命。那麼有的人說,爲了自身的資具生貪的,這樣子的貪叫邪命,就是說自己生活上的東西起貪心的,這個叫邪命。這個是不對,“違經故非理”,跟經上說的話不合,所以這個道理不對。我們一般都會想的,爲了自己的生活要求起貪心的叫邪命,好象是很對,但是“非理”,不對,跟經不合。這個道理是有辯論,我們看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如于不善語業道中,若貪所起名爲邪語,亦名邪命,爲命起故;瞋癡所起但名邪語,不名邪命,不爲命而起故。于不善身業道中,若貪所起名爲邪業,亦名邪命;瞋癡所起但名邪業,不名邪命。[8]

  

  那麼這裏,我們再把《大毗婆沙》的一個文補充一下,可以把邪命更陳述得清楚一點。它是怎麼說呢?《大毗婆沙》裏邊說,“如于不善語業道中,若貪所起名爲邪語,亦名邪命”,在不善的語業道,就是語的業道,不善的四種裏邊,假使貪心所發動的、所起的,這個也可以叫邪語,但是也叫邪命。因爲爲了貪,總爲了自己的活命的事情而起的,叫邪命,也叫邪語,也叫邪命;從瞋、從癡所起的,只叫邪語,不能叫邪命,所以說貪生的可以叫邪命。而我們《俱舍論》裏邊,幹脆把貪生的叫邪命;邪語、邪業,就是瞋、癡所生的,叫邪語、邪業,不叫邪命;《大毗婆沙》跟《俱舍》相仿,但是有一點不同。這是語業道。

  

  不善的身業道裏邊,貪心所起的,叫邪業,也叫邪命;瞋、癡所起的,只能叫邪業,不能叫邪命。那麼在《大毗婆沙》裏面,把身語業不善的,既叫邪語、邪業,也可以叫邪命;而瞋、癡所起的語業,叫邪語,所起的身業,叫邪業,不能叫邪命。

  

  

  

  問:若爾何故說邪語等叁種,及于經中說八支聖道正語業外別說正命耶?答:佛以邪命诳惑于人,微細難覺故,與語業俱時示現複別示現。如賊軍將同衆誅戮複別枭首。複有說者,以諸邪命難可淨除,故與語業俱時呵責。複別呵責猶如女人與諸事欲及煩惱欲,俱時說過複別呵責。雲何邪命難可淨除?謂有二法難除難舍,即在家者邪見,及出家者邪命。諸在家人雖極聰慧受持五戒,若苦所逼,則以種種香花飲食祠禱天神;諸出家人雖極聰慧受持具戒,資身命緣系屬他故,見施主時便整威儀現親善相。是故別說邪命、正命,契經及施設論皆作是說。

  

  那麼下邊,又問:既然這樣子,邪語、邪命跟邪業都是一個東西,爲什麼要安立一個邪命呢?爲什麼離開身語二業,再安邪命、正命呢?

  

  “答:佛以邪命,诳惑于人,微細難覺故”,就因爲“難除故”。邪命,一般人覺察不到,很微細,要騙人的,就是“诳惑于人”,把人家蒙倒的,因爲太微細,感覺不到。所以特別要強調,把邪命提出來,叫我們注意,不要做邪命的事情。那麼這是跟《俱舍》一樣的,“難除故”,一個是難以覺察,一個是難以除掉。這個是爲了自己生命,總是要貪著的,所以很難除。

  

  另外一種說法,“複有說者,以諸邪命,難可淨除故”,這就是跟《俱舍》一模一樣的,邪命,要把它除幹淨是很困難很困難的。

  

  那麼爲什麼困難?“雲何邪命難可淨除?唯有二法,難除難舍”,怎麼邪命是難除幹淨的呢?他說,有兩個法是最難除、最難舍的。那麼兩個法,什麼法呢?在家、出家,“即在家者邪見,及出家者邪命”,在家的人,邪見是難除,出家的人,邪命難除。當然了這是指當時的人。我們現在的人,出家人裏邊邪見也不少。出家人裏邊邪見不少的,我們不曉得碰到幾個,到這裏來的。當然了,他有邪見也住不住了,沒有辦法了,我們總不能委曲,因爲你邪見,我們也來個邪見,幫你開許一下子,我們大家邪吧!那不行的了,我們是正法道場,邪跟正又合不攏的,他只好走了,有啥辦法呢?又不是我們催他走,他自己住不住了。

  

  我們記得有一位,人很好、很老實,他說他聽過六遍《廣論》,磁帶聽過六道,好得很。他非常之欣慕格魯的法,到這裏來了。這麼很好,我說這個人可以培養,到新樂庵那次講《俱舍》,就帶他去,我的意思是培養他。結果,他跑那裏,坐立不安,開始兩天還可以,第叁、第四天就是不行了。看到一位師父來了,馬上把他拉住,“你做侍者,我回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