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5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了”,回去了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後來人家問他,他說有兩個小人兒,晚上來給他說話,叫他趕快走。不相應啊!他因爲是練氣功的,氣功裏邊有兩個小人兒來給他說話了:你這個地方不對啊,你趕快走啊。他就非走不可了,再勸也勸不住,他說:好好好好!好了半天就是趕快跑了,這個東西不相應了。所以這個邪見,過去是在家人邪見,現在出家人也有這個不正之見,所以很麻煩。

  

  要把見能夠正知正見,我們《廣論》的要求,第一個,我們不說那麼高,毗缽舍那馬上證空性,但是證空性也好,從開始起明因果都是樹立正知正見,你有了正知正見,明因果,知道戒定慧的重要,然後能得到空性,證到空性的,真正的正知正見證到。緣起性空,從緣起下手,“先得法住智,後得涅槃智”,這是龍樹菩薩的教誡口訣,修行必定要這樣子,從緣起的因果下手,最後能證到空性。如果你因果搞不清楚,你說證空性,開悟。笑話,這個違背我們的法則的,這個客觀的規律是不可能的。你說因果都不知道,你說開悟了,你空性證到了,這個騙哪個呢?騙那些沒有學過教的人可以,我們學過教的人,騙不到的。你如果因果都不明白,你說你開悟了,騙哪個呢?這個我們也可以衡量一個人,到底你開悟了沒開悟,看你因果明不明白。你因果做的,根據戒的,……。什麼叫因果對不對?當然我們說十惡業道、十善業道很粗了,大家一看都知道。微細的,從戒上看,你做的事情,合不合別解脫戒?合不合菩薩戒?這就是佛最大的智慧給你下的因果。你如果合符菩薩戒、別解脫戒的,決定能出離,能證菩提。如果你修行的人,行動既不符合別解脫戒,又不符合菩薩戒,甚至于五戒十善都合不上,那你說你要開悟了,我是不相信的。

  

  他還要接下去,他說在家的人的邪見難斷、難舍,出家人的邪命,因爲出家人的生活資料在人家的手裏,人家供養的,不像我們現在的出家人,百萬富翁都有了。有些大法師就是可能是有好多萬的,那最小的那些趕個經忏的,萬把塊錢,聽說是有的,一個月上千塊,一年就上萬了,這樣子,現在的和尚是不如法了。爲什麼我們的道場要錢少一點呢?不說一個不給,一個不給現在是他們受不了了,商品社會裏,一個錢也沒有怎麼辦呢?實際上,商品社會,斯裏蘭卡跟緬甸、泰國,就是一個錢也沒有,他一樣生活,膽子大一點,沒有錢也不要怕。

  

  他說在家人再聰明,他也受五戒,信佛,受皈依。那很好了,這是信佛受五戒的是上等,居士裏邊說是好的了,單受了叁皈,還沒有受五戒,還是才進門。受了五戒的是正規的居士,那麼已經很聰明了,他知道皈依叁寶,知道受五戒,依了佛的教誡戒律去做,將來能夠出離,能夠證菩提,那是很聰明。但是他“若苦所逼,則以種種香花飲食祠禱天神”,但是他受苦的時候,有的時候想不通,就去拿這個香、花什麼去祭天去了。

  

  我們這裏也有一位,他害了病,病得很痛苦,他就害怕了,他就相信氣功去了。這個你信的佛就不堅定了,這正是考驗你了,考驗你到底信得真不真。你這點考驗經不住,你說你要成佛,叁大阿僧祇劫頭目腦髓都犧牲,爲衆生行菩薩道,你騙哪個去呢?這一點點苦都受不了了,自己的苦還受不了,還爲衆生受苦,那不要談了。我們說在家人,他再聰明,受叁皈五戒,但是受了苦的時候,就去祭神了。因爲一般人,好象神因爲跟人接近一點了,他畢竟不太遠,跟人的習氣也相近,你去祭它,有的時候是有感應,他就祭神去了,那就是說對叁寶的違背了。受了叁皈,“甯舍生命,終不皈依天魔外道”,去皈依天魔外道,叁皈也放下了,是邪見。這是在家的人邪見難除,即使這樣子聰明,受了叁皈五戒,只要受一點苦,他又去拜神去了。不要說拜神,有些居士做生意的,他就是盡來問:我去神廟裏去祭祭可不可以啊?你是叁皈弟子,不要去了,你求觀音菩薩一樣發財。因爲大家在神廟拜,他好象心裏感到不拜的話發不了財。爲了發財,尚且放不下,要去拜神,那怎麼修行呢?難說了。這是邪見的根重。

  

  出家人,因爲生活的資緣在人家手裏,因爲過去的出家人,正規的是沒有錢的,他要吃飯、要穿衣服,都要施主供養的,那麼他這個討好施主了,做那個樣子,就是要使施主歡喜,好供養你好的吃、好的穿,這個邪命。因爲出家雖然極聰明,也受了具足戒,佛是慈悲,就不一定蓄錢,最好修行,那麼要靠居士供養。但是供養,你吃了飽,你穿了夠,就可以了。我們上一次說的,乞食,七家人家給你有了飯了,假使叁家飯已經夠了,那就回去了,不要再要了,也不要說到第四家,以爲好的,再給我一點,我多要兩家;最多七家,七家要是要不到的話,回去了,餓一天就餓一天了,這佛是安排得非常好。現在的人會想不通的,叫我們出家人餓肚子啊?這個要反對,要造反了。這個你跟佛造反,你還修什麼佛呢?還學什麼佛呢?佛的安排,你的智慧不知道,你是愚癡,是凡夫、衆生,不能領會佛的智慧,你不要造反,你就聽佛的話,乖乖地做就完了,你說跟佛去造起反來了,你將來的果是哪裏?你自己想想看,不是叁惡道是哪裏呢?

  

  出家人的資生資具系屬于他,看見施主的時候,他就裝了,裝模作樣地很威儀,裝那樣子,說話很文雅,什麼東西做出來,什麼?邪命來了。所以這就是邪命了,或者給那些施主很客氣,說話,愛語說了很多,討他歡喜的話說了很多,這個就是邪命。我們說這個邪命很微細,你不要看到,我們出家人看到居士是要那個威儀的,威儀是對的,你心裏怎麼想的?就問在這裏。你心裏是不是要討好人家?使人家恭敬我?這個心就不對了,假使你沒有這個心,威儀是對的。所以我記得西藏有一位大德,好象是施主來了,這是個大施主,好象這麼說,記不清楚了。他本來想做得好,規矩一點,後來一想不對,是邪命,馬上就把房間裏頭弄得很髒,施主來了,你來好了,就這麼樣子。這個就是說沒有邪命,雖然他弄得髒一點,好象看衣服還沒穿得那麼整齊,好象是不大如法,但是他對治他的邪命。這個大老板來了,我不去湊合他,就給他看看,我是這麼樣子的。這個是他們贊歎,贊歎這個大德是很有修行。那麼我們說確實,他這麼微細的地方能夠對治自己的邪命的心,那就是最好的,高等的修行的人。什麼成就?這就是一個成就。很多人(以爲)成就好象要神通了,見了什麼東西了,你能夠看到施主你沒有邪命,不去貪那個,做那些討好的樣子,這就是一個行上的成就。(99B)

  

  

  

  釋曰:瞋癡生語業名邪語,瞋癡生身業名邪業。從貪所生,身語二業,以難除故,別立邪命。謂貪能奪諸有情心,彼所起業,難可救護。爲于正命令殷重修故,佛離前別說爲一。如有頌曰:俗邪見難除俗人,由恒執異見,道邪命難護道出家人,由資具屬他。

  

  “釋曰:瞋癡生語業名邪語”,瞋的心、癡的心所産生的,所推動的、發動的語業,這叫邪語。瞋恨的心、愚癡的心發動的身業,叫邪業。那麼反過來,從貪所生的身業也好,語業也好,就叫邪命。

  

  爲什麼?邪命微細難除,所以說佛特別要把它立一科,叫你對治邪命。在《菩提道次第科頌》裏邊說的邪命相,這就是特別的厲害的五個樣子告訴你。“詐現奇特相”,在施主面前,故意現一個跟人家不一樣,我是特殊的,特別修行的人,不倒單,坐在那裏不動,坐起,這個詐現奇相。或者“自說己功能”,在居士面前說,我怎麼樣子,我不倒單的,我什麼樣,我年紀很大,把人家都蓋掉了,怎麼怎麼,我幹起事來是一天不怕辛苦的。給居士說幹啥啦?你說的功德那麼大,就是要供養,這個有啥,一看就看出來了。有功德,不要說的了。你說了之後,第一就是你量小,一點點就滿出來了,那還會有好大功德呢?瓶子越大的,東西擺進去看不到的,大海的水,你水再多,天下再大的雨,它還是那麼多。你一點點小瓶子,一點水就滿了,那個你修行的量太小,有一點點功德來不及告訴你,到處宣傳,最好登報,那個何必呢?目的在哪裏呢?還不是要人家恭敬了?“占相示吉凶”,給人家算命、看相等等,這些都是邪命。“高聲現威相”,裝出自己好象很有這個,很了不得,“哇!哇……”,這樣子說話,好象是聽起來,這個人很厲害。邪命,這個佛教裏說這是五邪命之一。那麼這裏得利養向彼處說,某某人他昨天供養我多少多少,他意思就是說:你該供養比他再多一點吧?這個意思都是邪命的樣子,這是最厲害的邪命相。好象是《大智度論》[9]裏,立了這麼五條,這是五邪命。但是從真正的邪命來說,微細的還多,這是特別嚴重的五條。那些微細的,居士面前,衣服穿端端正正的,平時在佛面前馬馬虎虎,居士來了,裝模裝樣。這個你想想看,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天天見了釋迦牟尼佛在那裏,菩薩那麼多,看了,隨便,甚至于打瞌睡。見了居士了,哇!居士比佛還厲害,要這麼樣子啊!這個一看就看出來了。所以呢,這個因爲“難除故”,別立邪命。因爲這個邪命是難除了,所以另外立一科,叫你特別注意,要對治這個東西。

  

  “謂貪能奪諸有情心,彼所起業,難可救護,爲于正命令殷重修,故佛離前別說爲一”,貪最能夠吸引人的心。瞋心把人家,最好把它離開,討厭的;癡心,吸引力也沒有那麼大,而貪心的吸引力特別大。“奪諸有情心”,把有情的心奪去了,就是吸引過去了。所以說從貪心起的業最難除,一方面叫你除貪心的邪命,另一方面叫你好好修正命,所以佛特別立邪命這一科,就從貪生的身語業,特別立一個邪命。一方面叫你要提高警惕,把它除掉,因爲貪生的身語業難除;另一方面,叫你好好地學正命,這是佛的慈悲,所以把邪命另立一科。

  

  “如有頌曰”,引一個頌來證明這個事情,“俗邪見難除,由恒執異見,道邪命難護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