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5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道。

  

  先說第一科,“總明諸業果”,諸業果總地說一下。“論雲:如前所言果有五種,此中何業有幾果耶”,我們前面《根品》講過,果有五種。哪五種,能不能記住了?異熟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士用果、離系果,這個五種果不能忘掉。那麼果有五種,什麼業又感幾個果?弄清楚這個。

  

  “頌曰:斷道有漏業,具足有五果。無漏業有四,謂唯除異熟”,無漏的業不感異熟果,所以要除掉一個,四個果。

  

  “余有漏善惡,亦四除離系”,其余的有漏的善業、惡業,也感四個果,它倒不是異熟果沒有,善惡的感異熟果的,離系果沒有,有漏的法不能證涅槃的,所以離系果沒有的。

  

  “余無漏無記,叁除前所除”,其余的還有無漏的、無記業,有叁個果,就是前面所除的,這個下邊會說。那麼下面就是總的來說,所有的業,它能感幾種果?哪一類的業感幾種果,哪一類業又感幾種果?這一科把它總地說了。這個說過之後,就是下面明細的。明細的就是有些麻煩,又是算帳,這個帳不是粗帳,是細帳。細帳算起來,腦筋差的,頭痛了,但是痛也得把它痛過去,蛇倒退,人不要退,還是要往前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斷道者,諸無間道。以無間道能證無爲斷,及能斷惑,得斷道名。此道有二種者,通有漏無漏也。有漏業,具足有五果者,于前斷道,若有漏業,具足五果:既是有漏,能招自地可愛異熟。等流果者,謂自地中,後若等若勝,諸相似法。離系果者,斷惑所證擇滅無爲。士用果者,謂道所牽俱有士用;謂道所牽,次解脫道,無間士用;謂道所修,未來功德,隔越士用;謂道所證,諸無爲斷,不生士用。

  

  “釋曰:斷道者”,什麼叫斷道?先說“斷道有漏業”,斷道的有漏的業,有五個果。那麼什麼叫斷道?這個就要先說斷道,“諸無間道”就叫斷道。爲什麼無間道叫斷道?“以無間道能證無爲斷”,無間道是斷煩惱的,大家知道,跟煩惱拼搏的那個道就是無間道,它能夠證無爲的斷,無爲的斷德它能夠證,這是無間道的功德,所以說叫斷道。

  

  “及能斷惑,得斷道名”,它又能斷煩惱,又能夠證無爲那個斷德,所以叫斷道。那麼我們說斷道是什麼?就是無間道。無間道爲什麼叫斷道?兩個原因,一個能證無爲的斷德,一個能斷煩惱。有爲的煩惱把它斷掉,無爲的斷德證到,這就是斷道,叫斷。

  

  “此道有二種者,通有漏無漏也”,這個斷道,就是無間道,這是有兩種,一種是有漏的無間道,一種是無漏的無間道。無漏的無間道,就是依佛法修的斷煩惱的方法;有漏的無間道就是依世間的禅定,斷欲界的煩惱,得初禅,斷了初禅的那些惑,得二禅,二禅斷了,得叁禅,一層一層上去,這是有漏的無間道。那麼無漏無間道也好,有漏無間道也好,都能斷煩惱,都能斷惑,但是有漏的斷是暫時斷,無漏的斷是永遠斷,這個有差別,一個是暫時證,一個是永遠證。那麼這個斷道有兩種,一種是有漏的,一種是無漏的。

  

  那麼這裏說有漏的業,就是斷道裏邊有漏的業。斷道,它是造業了,有造作就是造業,這個業是好的業。有漏的來說,它的果有多少?五個果,“斷道有漏業,具足有五果”,就在無間道裏邊的這個業。造作就叫業,不要一定是造孽,什麼殺人放火才叫業,不是這個事情,有所造作的都是業,善的、惡的,有漏的、無漏的都有。那麼這個有漏的無間道的業,它的果是有五個。這是告訴你,最多的是有漏的無間道。

  

  “于前斷道,若有漏業”,假使這個斷道是有漏的話,它的果五個都有。第一,因爲它是有漏的,“能招自地可愛異熟”,它能夠招異熟果,因爲是善的,招可愛的異熟果。爲什麼“自地”?這個業在哪裏感的果,就生在哪裏,不會超地的。欲界的業只感欲界的果,初禅的業感初禅的果,“自地”,不會超越的;如果你是把欲界的煩惱斷了,色界的未到地定起了,是造色界的業,那感的果決定是色界初禅的果,所以說是自地的果。異熟果肯定是有,因爲有漏(善)法決定要感異熟果的,這個善法感有漏可愛的異熟果。

  

  “等流果者,謂自地中,後若等若勝,諸相似法”,就在“自地”,當然感的果都在自地,在上界的果,你還得不到的。你自己地方,你造了這個業以後,“若等”,跟它相等,或者“勝”,“相似法”,就是等流果,你是它的同類因。假使你這個起善心,後來起的善心,或者跟你相等,或者跟你超過、更好,這是果跟因相似的,感的是等流果。

  

  離系果,因爲是斷道、無間道,要證擇滅,證擇滅無爲,證這個斷德。“離系果者,斷惑所證”,斷了煩惱之後,所證到的那個擇滅無爲,斷一品煩惱證一品無爲,前面在《界品》都講過了。所以說這個學《俱舍》,一定要從頭到底,把它一脈貫通,這個才是學起來頭頭是道。否則的話,實在是頭痛,不知所雲,因爲前面的沒有知道,後頭的也知不了。那麼你斷了煩惱之後,就要證擇滅的無爲,那個無爲——擇滅無爲,就是離系果。這個講六因、四緣、五果的時候,把離系果講得很清楚,不生的果就是離系果,這是無爲法。這是離系果。

  

  士用果,“謂道所牽,俱有士用”,道它所引出來的,士用果裏邊,一個俱有士用果,跟它同時生起的,就是它的相應俱有法。你這個斷道,同時生起的相應法、俱有法,它的俱有士用果。

  

  “謂道所牽,次解脫道,無間士用”,無間道,這是俱有士用果跟無間道同時的;第二剎那,解脫道生出來,這個解脫道是它的無間士用果,也是它加工用行而得來的果。但是跟它只差一剎那,無間,沒有隔開的,前一剎那後一剎那的關系,叫無間士用果。士用果有四種,前面講過的。

  

  “謂道所修,未來功德,隔越士用”,還有隔越士用果,就是說你道修習了之後,很多功德現在還沒有生出來,將來會生出來的,隔越士用果。隔一段時間的,好象我們種地,種子下去,種子下到地上去了,澆水、施肥,然後到秋天就會生出來這個果,這是隔越士用果,當下是沒有,但是將來會生出來。

  

  那麼還有一個不生士用果,所證的擇滅無爲,這就是不生士用果。

  

  這裏你們把前面的士用果去看一看,士用果分四種。一種是俱有士用果,跟它同時相應的,相應俱有的那些法,那是同時的、俱有,跟它同時生起來的士用果,這是俱有因、相應因,俱有因互爲因果。這是它的俱有士用果,同時生起的士用果。那麼它所引起的解脫道,無間道第二剎那是解脫道,解脫道是無間道引出來的是它的果,也是士用果,但是只是相差一剎那,叫無間士用果。那麼以後的功德將來要生出來的,叫隔越士用果,它隔一段時間的。最後,不生的士用果,就是證的擇滅無爲,這個擇滅無爲是不生法,是無爲法,無爲法沒有生滅的,叫不生的士用果。那麼士用果總的說有這麼四種。

  

  本來是想把這一段講完,但是我看有點難度,因爲你們還要把前面這個六因、四緣、五果,包括四種士用果都得要去複習一下。前面聽過的,結果忘掉了,也去翻一翻;沒有聽過的,你們在複習的時候把這一段拿出來,給大家討論一下,要把五個果搞清楚。那麼五個果要搞清楚,不得不把六因四緣,要帶便講一下。六因四緣裏邊,什麼因感什麼果,這個也得要大概知道一下。那就得把前面六因、四緣、五果略略地複習一下,那也是包涵在今天的討論範圍裏邊,不要偷懶。

  

  昨天很麻煩的一個科題,晚上一個半小時全部解決,沒有問題,實在不相信,不可思議,那麼聰明啊?那麼聰明的的話,你們《俱舍》早該要成了《俱舍》專家了。他們說半部《論語》可以治天下,我們半部《俱舍》也可以做法師,後邊的,當然要看一看更好了,但是你前面的半部如果真的精通的話,你這個說法的話,給人家說說法,恐怕也勉勉強強可以夠了,做個小小的小法師也夠了,但是就怕你是裝懂不懂,這個就是麻煩了。

  

  所以說我們要學就學透,不要學個道懂不懂的,那個你一本學完了也沒有用。 《論語》半部好治天下,如果你道懂不懂的,一部《論語》,那怕四書五經都背下來,也沒有用的。你學了用不出來,紙上談兵。趙括,他是兵書都背下來了,是趙奢的兒子,這是將門之子,應當是大將,是很好,但是他紙上談兵,軍事兵書背了那麼多,用不來,跟秦國打仗,四十萬趙兵活埋了,這個罪好大。所以說你學東西,要麼不學,要學學好的,不要紙上談兵,嘴裏說一套沒有用的。我們這個要行持的,不但要行持,先要把它理解,真正理解了,行持才跟得上去。

  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九十講(第252頁下第13行-第256頁下第3行)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(100A)昨天我們講到斷道,無漏道講完了。這些就是運用以前的那些學過的原則,這樣子一個一個列出來,本來也不是很難的,就是有點麻煩,有點兒複雜了。假使前面沒有學過的,那就是有困難的。所以說這一段,這裏連了幾段都是這一類的。那麼我們說學《俱舍》,當然了,能夠把它每一句都懂是最頭等。二等的,就是說能夠把聽懂的,那個基本上掌握住,太複雜的暫時跳掉,等到學到以後再回過來,這個方式也可以。因爲一開始的時候,你們學的少了,一些理解不了,那麼幹脆跳過去,以後學多一點,回過來看也是不太困難,那麼這是我們說第二等的。那麼比較學得多的,從頭開到底的,聽到底的,那就要求每一段都能夠理解。才來的,我們說現在這一期暫時不理解,問題不大。因爲你專門去攻這一些,時間花了很多,收獲大概很少,那麼暫時這一些跳掉它也可以。把前面的那些邪命,這一類東西,能夠領會的,跟修行也比較直接有關的,那些把它抓住就可以。反正我們的要求就是能夠得到一定的佛教的教理知識,就可以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