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。比較明細的,要當法師的,那麼就是要另外下功夫了。
現在我們接下去。昨天把這個有漏的講完了,是斷道有漏業,有漏的斷道,它有幾個果?五種果,一個果、一個果都講完了。昨天講到不生的士用果,士用果裏邊它又分了四種,這個前面講過的。一個是俱有士用果,就是俱有因,它互爲因果,它這個同時一起生起來的那些相應俱有法,這是它的士用果。下邊,無間士用果,它引出來的,第二剎那引出來的果,無間道引的解脫道,那就是無間的士用果,也是它力量所産生的。那麼隔越士用果,不是馬上引出來,將來會引出來的,那就是時間隔越的。不生士用果,就是離系果,它本身就是不生法,不生士用,果也是士用果,因爲修道所證,下了功夫的,有士夫的力用在裏邊。加功用行,是士用果,但是它本身是不生的,無爲法,擇滅了,那麼這就是不生士用果,實際上就是離系果。
增上果者,謂離自性,余有爲法,唯除前生。
增上果除了它自己本身,所有的有爲法都屬于增上果。這個我們講增上果的時候講過的,我們說六因裏邊,有一個叫能作因,它是最寬的,一切法,只要不障礙它,都是能作因。那麼五個果裏邊,一個增上果也是最寬的,除了自己以外,其余的法,對它沒有反對的,都屬于增上果。但是,要除掉一個,前面的,“唯除前生”,前面的生出的法,不可能是後邊的果,因果總是因在前,果在後,沒有說果已經生出來了,因才出來,那這個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說一切有爲法都屬于增上果。但是,在它以前生的法,不能說是增上果,因爲它在前,果不能在因之前,所以說要“除前生”。“唯除前生”,前面生的那些法要除掉。那麼其它的一些有爲法都是它的增上果,除了它自性,除了它自己本身以外,就是斷道了,斷道除了以外。這是有漏的,五種果都有。
無漏業有四,謂唯除異熟者,于前所斷道,若無漏業,具足四果。無漏不招果故,唯除異熟。
無漏的斷道,無漏業它有四個果。“無漏業有四,謂唯除異熟”,無漏的業,我們知道無漏是出叁界的,不感異熟果的,所以說,在五個果裏邊,把異熟果要除掉,那麼其余的都跟前面一樣。
“于前所斷道,若無漏業”,前面所說的斷道,假使屬于無漏的法,就是這個道是無漏道的話,假使屬于無漏道,它有四個果,因爲無漏法不招異熟果,不屬于叁界的,異熟果是叁界的果,所以說要除異熟。
“無漏不招果故”,無漏不招異熟果,果報,這個“果”不是其他的果,就是說是異熟果,也是果報的那個果,落于叁界受報的那個果,這個異熟果要除掉。其他的果都有,就是說等流果、士用果、增上果、離系果,這個都會有,那麼就是異熟果要除掉。這個兩個斷道的說完了。
余有漏善惡,亦四除離系者,異前斷道,故說爲余。所余有漏,若善若惡,亦有四果,非斷道故,除離系果。
“余有漏善惡,亦四除離系”,那麼除了斷道以外,其它的有漏的善的業,或者是有漏的惡業,那麼它也是四個果。四個果,就是五個果裏邊除個離系果。因爲我們說善惡業,不是斷道,它不證離系的,不證擇滅無爲的,那麼離系果是沒有的。但是它是善惡業,就感異熟果,有漏的善惡業當然感異熟果,受報的。所以說,它把前面四個果裏邊,把異熟果加進去,把離系果除掉,還是四個果。但是這四個果跟前面無漏道的那個四個果不一樣,是加一個異熟果,減一個離系果。
“異前斷道,故說爲余”,這個“余”就是說斷道以外的,前面講的有漏也好、無漏也好,都是斷道,那麼這裏說,斷道以外的“余”,就是其它不是斷道的。“若善若惡,亦有四果”,那個不管善的也好、惡的也好,凡是有漏的業,不是斷道,那麼它也有四個果。哪四個果呢?第一要除掉離系果,因爲它不是斷道,它不證擇滅的,不斷煩惱的,也不證擇滅離系的,所以說離系果沒有。那麼其它的四個果都有,等流果、士用果、增上果、異熟果,這四個果都有,就是少一個離系果。那麼數字是一樣,但是內容不一樣。
余無漏無記,叁除前所除者,除前斷道,所余無漏,及無記法,唯有叁果,除前所除異熟離系。以無漏及無記,不招果故,除異熟果;非斷道故,除離系果。
“余無漏無記,叁除前所除”,那麼其它的無漏業跟無記業,這兩個都是叁個果。前面說的無漏業是斷道的業,這個就是不是斷道的無漏業;跟不是善惡,無記的業。有漏善、有漏惡講過了,余下來就是無漏的、不是斷道,跟有漏的、是無記,這個還沒講,這兩個一樣,都是叁個果。“叁除前所除”,叁個果,那麼除哪裏呢?前面所除的,前面除掉的一個是異熟果,一個是離系果,這兩個都除掉,還余下叁果。
“除前斷道,所余無漏”,除了前面斷道的無漏的業之外,其它的無漏業,就是無漏的、不是斷道,它的果是叁個;那麼有漏的無記法,它也是叁個果。“除前所除”,那麼它,這叁個果少哪兩個果呢?五個果裏邊,前面所除掉的,一個是異熟果,一個是離系果,這兩個果都沒有。
爲什麼沒有異熟果?無漏法不感叁界的果報,所以說沒有異熟果。那麼無記的法,不是善惡的,也不感異熟果。因爲我們說異熟果是因有善惡,果爲無記,那麼既然是無記的業,力量很弱,不感異熟果,所以異熟果要除掉。再說它們兩個都不是斷道,不證離系擇滅,所以也沒有離系果。實際上也不難,這個我看看,沒的好困難,但是你前面的那些離系果什麼果,根本就不知道的話,確實困難了,因爲不知所雲,這個離系果,隔越士用果,什麼士用果,士用果還不知道,還來個四個士用果,什麼俱有士用果、無間士用果、隔越士用果、不生士用果,那就是越說越糊塗了。那麼這個沒辦法,這個你暫時不懂跳掉好了,把這個跳了,以後回過來學多一點再看。
丙二 叁性相對果
從此第二,叁性相對果。論雲:已總分別諸業有果,次辨異門。有業果相,于中先辨善等叁業果。頌曰:
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叁 中有二叁四 後二叁叁果
“叁性相對果”。“論雲:已總分別諸業有果,次辨異門”,這些業要感果的,什麼果什麼果,各式各樣的都分別好了,現在來“辨異門”,就是各式各樣的門類來講一下。“有業果相,于中先辨善等叁業果”,“業果相”,先說善、惡、無記的叁個業的果,這又是算帳的事情了。難不難?不難。繁不繁?很繁。就是這麼回事情。
“善等于善等,初有四二叁,中有二叁四,後二叁叁果”,這就是善的、不善的、無記的,這叁種業,它感的善的果、不善的果、無記的果,各有叁種,叁類的果,各有叁類。哪一類裏邊,有幾種果?那就是算起來也是蠻麻煩的,假使會算帳的會計當過的,不麻煩。我以前在清涼橋當了十多年的會計,這一個東西拿來沒的好麻煩,因爲會計搞慣了,這筆帳也不是很難的帳。我們先把下邊看下去,這個頌裏邊,叁二叁了,叁二一了,這個東西背也不好背,懂也不好懂,那麼看了長行就知道是什麼事情。
釋曰:善等于善等者,上善等是業也,下善等是法也,等取不善及無記也。將善等業,望善等法,以明果數。善等叁業,色行二蘊,少分爲體;善等叁法,五蘊爲體。
“善等于善等”,上面一個“善等”,善業、不善業、無記業,“等”就是等不善、無記,這是講的業;後邊是“善等”,是善的果、不善的果、無記的果,又是叁種。那麼叁種業對叁種果,各有多少種?就是這個問題。
我們先念長行,“上善是業也”,“善等于善等”,上面這個“善”是業,“等”就是等不善、無記;下邊的“善等”是法,它感什麼法爲果,“等取不善及無記”,善是表一個事,那麼還有惡、無記,不善、無記就用“等”來代替。“將善等業,望善等法,以明果數”,它這裏的要明白,要講的是什麼呢?善的業,感善的法有多少果,感不善的法有多少果,感無記的法有哪些果?那麼不善的業感善的法有哪些果,感不善的法有哪些果,感無記的法又有哪些果?再是最後的無記的業,感善的果有多少,感不善的果有多少,感無記的果有多少?就是那麼一筆帳。所以說真正你把它分析一下,也不是很困難。如果你們裏邊有些人實在不懂的,你們可以畫叁個表,善的業裏邊,感善、不善、無記的果;不善的業裏邊分叁支,善、不善、無記的果;然後無記的業又分叁支,善、不善、無記的果:那個要比較這個看起來清楚一點。畫表,我們說這個《俱舍頌》,沒有一個頌不好畫表的。以前我在清涼橋自己學的時候,就是每一個頌都畫了表的。但是這一本東西,因爲是孤本,只有一個年青的僧人抄去了。但是在文革的時候,全部都毀掉了,也找不到了,那麼就算了。這個自己也畫得出來,不是困難的。
下邊一個個對了看。“善等叁業”,我們說講業來說,善業也好,惡業也好,無記業也好,以什麼爲體?“色行二蘊,少分爲體”,色蘊裏邊一部分,行蘊裏邊一部分。色蘊,業就是身口,身口是色法,身是形色,口業是聲音,或者名句文身,這是色法,有部的語業是聲音,也是色法;那麼意業是思心所,行蘊,是心所法。所以講業,它的體就是色蘊一部分,行蘊裏邊也有少部分。
“善等叁法,五蘊爲體”,感的果,善、不善、無記的法,“叁法”五蘊都有,“五蘊爲體”。所以說先要辨“善等于善等”,前面“善等”業,在造業的時候是色蘊、行蘊的一部分,少部分,但當它在感的果的時候,管你善、不善、無記都是五蘊爲體,這個先把它原則掌握好。然後下邊要看,一個一個的分。
初有四二叁者,初謂善業,以善法爲四果,除異熟果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