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。比较明细的,要当法师的,那么就是要另外下功夫了。
现在我们接下去。昨天把这个有漏的讲完了,是断道有漏业,有漏的断道,它有几个果?五种果,一个果、一个果都讲完了。昨天讲到不生的士用果,士用果里边它又分了四种,这个前面讲过的。一个是俱有士用果,就是俱有因,它互为因果,它这个同时一起生起来的那些相应俱有法,这是它的士用果。下边,无间士用果,它引出来的,第二剎那引出来的果,无间道引的解脱道,那就是无间的士用果,也是它力量所产生的。那么隔越士用果,不是马上引出来,将来会引出来的,那就是时间隔越的。不生士用果,就是离系果,它本身就是不生法,不生士用,果也是士用果,因为修道所证,下了功夫的,有士夫的力用在里边。加功用行,是士用果,但是它本身是不生的,无为法,择灭了,那么这就是不生士用果,实际上就是离系果。
增上果者,谓离自性,余有为法,唯除前生。
增上果除了它自己本身,所有的有为法都属于增上果。这个我们讲增上果的时候讲过的,我们说六因里边,有一个叫能作因,它是最宽的,一切法,只要不障碍它,都是能作因。那么五个果里边,一个增上果也是最宽的,除了自己以外,其余的法,对它没有反对的,都属于增上果。但是,要除掉一个,前面的,“唯除前生”,前面的生出的法,不可能是后边的果,因果总是因在前,果在后,没有说果已经生出来了,因才出来,那这个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说一切有为法都属于增上果。但是,在它以前生的法,不能说是增上果,因为它在前,果不能在因之前,所以说要“除前生”。“唯除前生”,前面生的那些法要除掉。那么其它的一些有为法都是它的增上果,除了它自性,除了它自己本身以外,就是断道了,断道除了以外。这是有漏的,五种果都有。
无漏业有四,谓唯除异熟者,于前所断道,若无漏业,具足四果。无漏不招果故,唯除异熟。
无漏的断道,无漏业它有四个果。“无漏业有四,谓唯除异熟”,无漏的业,我们知道无漏是出三界的,不感异熟果的,所以说,在五个果里边,把异熟果要除掉,那么其余的都跟前面一样。
“于前所断道,若无漏业”,前面所说的断道,假使属于无漏的法,就是这个道是无漏道的话,假使属于无漏道,它有四个果,因为无漏法不招异熟果,不属于三界的,异熟果是三界的果,所以说要除异熟。
“无漏不招果故”,无漏不招异熟果,果报,这个“果”不是其他的果,就是说是异熟果,也是果报的那个果,落于三界受报的那个果,这个异熟果要除掉。其他的果都有,就是说等流果、士用果、增上果、离系果,这个都会有,那么就是异熟果要除掉。这个两个断道的说完了。
余有漏善恶,亦四除离系者,异前断道,故说为余。所余有漏,若善若恶,亦有四果,非断道故,除离系果。
“余有漏善恶,亦四除离系”,那么除了断道以外,其它的有漏的善的业,或者是有漏的恶业,那么它也是四个果。四个果,就是五个果里边除个离系果。因为我们说善恶业,不是断道,它不证离系的,不证择灭无为的,那么离系果是没有的。但是它是善恶业,就感异熟果,有漏的善恶业当然感异熟果,受报的。所以说,它把前面四个果里边,把异熟果加进去,把离系果除掉,还是四个果。但是这四个果跟前面无漏道的那个四个果不一样,是加一个异熟果,减一个离系果。
“异前断道,故说为余”,这个“余”就是说断道以外的,前面讲的有漏也好、无漏也好,都是断道,那么这里说,断道以外的“余”,就是其它不是断道的。“若善若恶,亦有四果”,那个不管善的也好、恶的也好,凡是有漏的业,不是断道,那么它也有四个果。哪四个果呢?第一要除掉离系果,因为它不是断道,它不证择灭的,不断烦恼的,也不证择灭离系的,所以说离系果没有。那么其它的四个果都有,等流果、士用果、增上果、异熟果,这四个果都有,就是少一个离系果。那么数字是一样,但是内容不一样。
余无漏无记,三除前所除者,除前断道,所余无漏,及无记法,唯有三果,除前所除异熟离系。以无漏及无记,不招果故,除异熟果;非断道故,除离系果。
“余无漏无记,三除前所除”,那么其它的无漏业跟无记业,这两个都是三个果。前面说的无漏业是断道的业,这个就是不是断道的无漏业;跟不是善恶,无记的业。有漏善、有漏恶讲过了,余下来就是无漏的、不是断道,跟有漏的、是无记,这个还没讲,这两个一样,都是三个果。“三除前所除”,三个果,那么除哪里呢?前面所除的,前面除掉的一个是异熟果,一个是离系果,这两个都除掉,还余下三果。
“除前断道,所余无漏”,除了前面断道的无漏的业之外,其它的无漏业,就是无漏的、不是断道,它的果是三个;那么有漏的无记法,它也是三个果。“除前所除”,那么它,这三个果少哪两个果呢?五个果里边,前面所除掉的,一个是异熟果,一个是离系果,这两个果都没有。
为什么没有异熟果?无漏法不感三界的果报,所以说没有异熟果。那么无记的法,不是善恶的,也不感异熟果。因为我们说异熟果是因有善恶,果为无记,那么既然是无记的业,力量很弱,不感异熟果,所以异熟果要除掉。再说它们两个都不是断道,不证离系择灭,所以也没有离系果。实际上也不难,这个我看看,没的好困难,但是你前面的那些离系果什么果,根本就不知道的话,确实困难了,因为不知所云,这个离系果,隔越士用果,什么士用果,士用果还不知道,还来个四个士用果,什么俱有士用果、无间士用果、隔越士用果、不生士用果,那就是越说越糊涂了。那么这个没办法,这个你暂时不懂跳掉好了,把这个跳了,以后回过来学多一点再看。
丙二 三性相对果
从此第二,三性相对果。论云:已总分别诸业有果,次辨异门。有业果相,于中先辨善等三业果。颂曰:
善等于善等 初有四二三 中有二三四 后二三三果
“三性相对果”。“论云:已总分别诸业有果,次辨异门”,这些业要感果的,什么果什么果,各式各样的都分别好了,现在来“辨异门”,就是各式各样的门类来讲一下。“有业果相,于中先辨善等三业果”,“业果相”,先说善、恶、无记的三个业的果,这又是算帐的事情了。难不难?不难。繁不繁?很繁。就是这么回事情。
“善等于善等,初有四二三,中有二三四,后二三三果”,这就是善的、不善的、无记的,这三种业,它感的善的果、不善的果、无记的果,各有三种,三类的果,各有三类。哪一类里边,有几种果?那就是算起来也是蛮麻烦的,假使会算帐的会计当过的,不麻烦。我以前在清凉桥当了十多年的会计,这一个东西拿来没的好麻烦,因为会计搞惯了,这笔帐也不是很难的帐。我们先把下边看下去,这个颂里边,三二三了,三二一了,这个东西背也不好背,懂也不好懂,那么看了长行就知道是什么事情。
释曰:善等于善等者,上善等是业也,下善等是法也,等取不善及无记也。将善等业,望善等法,以明果数。善等三业,色行二蕴,少分为体;善等三法,五蕴为体。
“善等于善等”,上面一个“善等”,善业、不善业、无记业,“等”就是等不善、无记,这是讲的业;后边是“善等”,是善的果、不善的果、无记的果,又是三种。那么三种业对三种果,各有多少种?就是这个问题。
我们先念长行,“上善是业也”,“善等于善等”,上面这个“善”是业,“等”就是等不善、无记;下边的“善等”是法,它感什么法为果,“等取不善及无记”,善是表一个事,那么还有恶、无记,不善、无记就用“等”来代替。“将善等业,望善等法,以明果数”,它这里的要明白,要讲的是什么呢?善的业,感善的法有多少果,感不善的法有多少果,感无记的法有哪些果?那么不善的业感善的法有哪些果,感不善的法有哪些果,感无记的法又有哪些果?再是最后的无记的业,感善的果有多少,感不善的果有多少,感无记的果有多少?就是那么一笔帐。所以说真正你把它分析一下,也不是很困难。如果你们里边有些人实在不懂的,你们可以画三个表,善的业里边,感善、不善、无记的果;不善的业里边分三支,善、不善、无记的果;然后无记的业又分三支,善、不善、无记的果:那个要比较这个看起来清楚一点。画表,我们说这个《俱舍颂》,没有一个颂不好画表的。以前我在清凉桥自己学的时候,就是每一个颂都画了表的。但是这一本东西,因为是孤本,只有一个年青的僧人抄去了。但是在文革的时候,全部都毁掉了,也找不到了,那么就算了。这个自己也画得出来,不是困难的。
下边一个个对了看。“善等三业”,我们说讲业来说,善业也好,恶业也好,无记业也好,以什么为体?“色行二蕴,少分为体”,色蕴里边一部分,行蕴里边一部分。色蕴,业就是身口,身口是色法,身是形色,口业是声音,或者名句文身,这是色法,有部的语业是声音,也是色法;那么意业是思心所,行蕴,是心所法。所以讲业,它的体就是色蕴一部分,行蕴里边也有少部分。
“善等三法,五蕴为体”,感的果,善、不善、无记的法,“三法”五蕴都有,“五蕴为体”。所以说先要辨“善等于善等”,前面“善等”业,在造业的时候是色蕴、行蕴的一部分,少部分,但当它在感的果的时候,管你善、不善、无记都是五蕴为体,这个先把它原则掌握好。然后下边要看,一个一个的分。
初有四二三者,初谓善业,以善法为四果,除异熟果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