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6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中觀見完全正確地明白了,這些條件你們這個書上看好了。這個條件問一問自己有沒有,有的話,都具足,你四十五天會成佛;沒有的話,那你放下,還是腳踏實地的,從頭《菩提道次第》看,好好地從下士道開始修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叁障者,標也。無間業者,出業障體,謂五無間業,名爲業障:一害母、二殺父、叁害阿羅漢、四破和合僧、五出佛身血。

  

  “釋曰:叁障者,標也”,叁個障就是標題,我們的題目也講的是叁障,叁障什麼東西呢?

  

  “無間業”,業障,出業障的體,無間業就是業障體,五無間罪。“謂五無間業”,五個無間業,這個業造了之後,無間決定要下地獄的,中間沒有空閑的,你造了這個罪,你想中間,去其它地方去跑一跑,不行的,馬上給你拉地獄去的。這個是業障的體。哪五個無間罪?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,出佛身血——佛是害不死的,佛的報你沒有辦法把他害死,提婆達多積心處慮地要把佛害死,害了好多次,都害不死,那麼只能惡心出佛的血,以殺的心,把佛的身上出一點點血,就是無間罪。那麼這個是業障的體,假使你沒有這個業障,那你一輩子有希望入道——聖道,不要自暴自棄。

  

  

  

  及數行煩惱者,出煩惱障體。煩惱有二:一者數行,謂恒起煩惱,通上下品;二者猛利,謂上品煩惱。唯約數行,爲煩惱障。上品煩惱,非數行者,雖複猛利,非恒起故,易可伏除,不說爲障;下品煩惱,雖非猛利,若數行者,難可數除,故說爲障。故煩惱中,無論上下,但數行者,名煩惱障。

  

  “及數行煩惱”,這是煩惱障的體,“出煩惱障體”。“煩惱有二,一者數行,謂恒起煩惱”,經常起的煩惱,經常要犯的。我們看到有些人,他就是對女人放不下,再怎麼忏悔,再怎麼調地方,再怎麼把前面的甩掉了,碰到新的了又粘住了,這個東西實在是粘性太厲害了,一碰就粘住,這是恒起煩惱。這樣的煩惱的話,沒有辦法入道。這個煩惱,不一定是上品煩惱,“通上下品”,當然中也在裏邊了,上品、下品不管,只要你是恒常起的,哪怕是小煩惱,也是煩惱障,很厲害。只要你是恒常起的,這個力量就大得不得了。

  

  “二者猛利”。一種是數行,經常發生的,一種是猛利的煩惱,就是極大的煩惱,“謂上品煩惱”,這是上品煩惱。“唯約數行,爲煩惱障”,我們這裏說煩惱障,只是說數行煩惱是煩惱障,經常要生的煩惱是煩惱障。上品的偶爾發一次的,“非數行者,雖複猛利,非恒起故,易可調伏,不說爲障”,上品的煩惱只要不是經常發生的,偶爾發一次,它雖然很厲害,但是可以調伏。這個你們自己試試就知道了,你做事犯了錯誤,犯了一次錯誤,你感到很慚愧,馬上去改正,改得過的。如果你經常要犯的過失,雖然小,叫你去改,改不了。吃香煙的,小事情,香煙他抽慣了,你叫他戒煙,難得不得了。我們以前在上海,那個時候是文化大革命,開始的時候,還是講的蠻嚴格的,大家戒煙了什麼。有幾個退休老人,他也下決心戒煙,戒了叁個月,沒有吃,很好。他在學習會上,也自己說自己下了決心,已經叁個月沒有吃,現在是放得下的。但是叁個月之後,後來碰到其它一點小事情,又吸上去了,後來他們說他又吸起來了。那就是難放了,這個東西,難調伏。吃酒也同樣的,要放下,非下大決心不可。是不是不能放呢?當然也放得了,但是沒有大決心的話,這是比較困難的。所以說,大的煩惱,猛利的雖然是猛利,只要不是經常起的,沒有習慣性的,你要去對治,還是容易對治的,不叫障。

  

  “下品煩惱,雖非猛利,若數行者,難可數除,故說爲障。故煩惱中,無論上下,但數行者,名煩惱障”,下品的煩惱,煩惱再小,雖然不猛利,但是你只要是經常起的煩惱,也除不了,難可除,這個就是障,除不掉的就是障,除得掉的就不叫障。所以說煩惱裏邊,不管你是上品的也好,下品的也好,中品的也好,只要你是經常起的,那個就叫障,煩惱障。不是經常起的,再是上品也不叫障,因爲容易調除。

  

  那麼我們是修行的人,就要自己警惕,自己先摸摸自己的心,問問看,你哪些煩惱是經常要起放不下的?這些就是煩惱障。如果這個煩惱障你不對治掉的話,那你這一輩子要想見道了什麼的,沒有可能性的。有些人,我經常說這個話,他自己也不問自己障有沒有,他就是經常要求最高的法,最好要碰到佛出現了,佛化身了,或者一下子教他一個無上法,大圓滿或者是大手印,或者是什麼生圓次第,拿到之後,這麼子一修成就,叁身成就。那很好,很理想,我們學佛,也是要叁身成就,但是你自己,煩惱又不除,功夫又不用,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呢?世間上做一個木匠,叁年的學徒,這叁年裏邊,要好好地敬重師傅,學他的技術,師傅不高興,就不教你。那麼你要學的時候,教了你,好好學,你不好心學的話,雖然教你,你還是搞不來,懂是懂了,做起來不行,毛手毛腳的。這個世間法尚且如此,那麼簡單一個事情要如此,你要成佛,那談何容易?

  

  

  

  並一切惡趣,北洲無想天者,出報障體。叁惡趣全,北洲無想天,是異熟障。問:此障何法?答:謂障聖道及聖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。

  

  “一切惡趣,北洲無想天”,這是報障的體。“叁惡趣全”,一切惡趣就是叁個惡趣——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那是進不了道的,沒有辦法的。沒有在叁惡趣,那就是不在這個報障裏邊。北俱盧洲,他因爲是沒有苦,也不能入道。無想天,那是外道天,他既沒有思想,在定中,怎麼入道呢?這就是異熟障,報障。那麼在這個裏邊,這些異熟障,這樣子的地方的有情,當然沒有辦法入道了。

  

  我們現在在座的都不是這個障,也沒有造五無間罪,你看自己有沒有數行煩惱?如果沒有數行煩惱的話,這一輩子,聖道或者聖道加行是有希望的,不要自己放棄這個大好的良機!

  

  “問:此障何法?”障!障!障什麼東西呢?“答:障聖道及聖道加行”,障聖道。聖道,見道、修道,當然第一個是見道。聖道的門還進不去,後頭的修道、無學道那就不要談了。不但是障見道——聖道,還要障聖道的加行——加行道。

  

  這個加行是什麼呢?七方便行。什麼叫七方便行?我們在見道之前,有七個階段,要修這個七個東西。這個七個東西修好之後,就能進入見道。那麼你假使有這叁個障的話,不但是見道,聖道進不去,就是修這七個方便也沒有辦法。七方便,可能很多人知道的。第一個是五停心觀,不淨觀,瞋恚有情修慈心觀,散亂有情修數息觀等等,五個停心觀,這是第一個進門的。第二個是別相念住,四念住分開修(別相,分別的別,相貌的相),別相地修四念住,分開修的。那麼最後合攏來修,總相念住。這個叁個修好了,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這個修,修什麼?具體內容怎麼樣?這些後邊在《賢聖品》要廣講,這裏只要知道一個什麼叫七加行就行了。七加行就是五停心位,五停心觀的那個位次叫第一個,第二是別相念住位,總相念住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一共七個方便。這個七個方便是入聖道的方便,前面是資糧道,後頭四個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是加行道。那麼假使有叁個障的話,不但是聖道障住了,聖道加行也障住了,修不起的。

  

  

  

  論雲:此叁障中,煩惱與業,二障皆重,以有此者,第二生內亦不可治解雲:于第二生亦不得道,名不可治也。又論雲:毗婆沙師作如是釋,由前能引後故,後輕于前解雲:煩惱引業,業引異熟也。

  

  “論雲:此叁障中,煩惱與業,二障皆重,以有此者,第二生內,亦不可治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就是說叁個障裏邊,哪個輕,哪個重?那麼《俱舍論》裏邊,就把這個問題這麼來一個結論。它說這叁障裏邊,煩惱障跟業障是重的。因爲這兩個障,第二生也不能治,就是第二生也不可見聖道,起碼要第叁生以後。而報障卻不是如此,報障,就是異熟障,這一輩子固然是不能入聖道、聖道加行,第二輩子有可能性。

  

  那麼這個煩惱障跟業障爲什麼第二輩子還不能入聖道呢?煩惱障、業障重的,第二輩子惡道去了,你惡道裏怎麼能見道呢?入聖道不可能的。報障,這一輩子報完了,也可能第二輩子還在人間,又聞到佛法,入聖道,這是有可能性。所以說,重的是煩惱障跟業障,這兩個重,從它得聖道的時間來說,第二生也不可能的,這一輩子固然不可能,第二輩子也不可能,從這一點說它是重。這是第一個論師的說法,論輕重了。

  

  “又論雲”,這是第二個法師解釋,“毗婆沙師”,有部裏邊論師。“作如是釋”,他的解釋是這樣子。他說,“由前能引後故,後輕于前”,前面的能引後面的,前面的是引,能夠産生後面的,引起後面的果,那麼前面的重,後面的要輕一些。因爲它重了才拉的起後頭的,後頭是被拉出來的,當然輕一點了。我們犯罪一樣的,主犯是重的,隨犯那是輕一點了,這也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“解雲:煩惱引業,業引異熟也”,那麼它們怎麼引呢?先是起煩惱,因爲煩惱起了之後,才産生業,造業;有了業之後,才産生果,異熟障。那麼這裏邊他就比較,就是說,煩惱障最重,業障其次,那個異熟障是最輕,跟前面的基本上一樣。前面說煩惱障、業障都重,這兩個沒有比較;這個論師,他就是說煩惱、業障兩個比起來,煩惱障重;報障最輕(這是一樣的)。

  

  

  

  約異熟果,決定更無余業余生能爲間隔,故名無間;或造此業,必墮地獄,中無間隔,故名無間。

  

  下邊是解釋另外一個問題。爲什麼叫無間?就是說無間業,什麼叫無間業?無間兩個什麼意思呢?

  

  “約異熟果,決定更無余業余生能爲間隔,故名無間”,這個無間的意思,就是說這個異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