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中观见完全正确地明白了,这些条件你们这个书上看好了。这个条件问一问自己有没有,有的话,都具足,你四十五天会成佛;没有的话,那你放下,还是脚踏实地的,从头《菩提道次第》看,好好地从下士道开始修。
释曰:三障者,标也。无间业者,出业障体,谓五无间业,名为业障:一害母、二杀父、三害阿罗汉、四破和合僧、五出佛身血。
“释曰:三障者,标也”,三个障就是标题,我们的题目也讲的是三障,三障什么东西呢?
“无间业”,业障,出业障的体,无间业就是业障体,五无间罪。“谓五无间业”,五个无间业,这个业造了之后,无间决定要下地狱的,中间没有空闲的,你造了这个罪,你想中间,去其它地方去跑一跑,不行的,马上给你拉地狱去的。这个是业障的体。哪五个无间罪?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破和合僧,出佛身血——佛是害不死的,佛的报你没有办法把他害死,提婆达多积心处虑地要把佛害死,害了好多次,都害不死,那么只能恶心出佛的血,以杀的心,把佛的身上出一点点血,就是无间罪。那么这个是业障的体,假使你没有这个业障,那你一辈子有希望入道——圣道,不要自暴自弃。
及数行烦恼者,出烦恼障体。烦恼有二:一者数行,谓恒起烦恼,通上下品;二者猛利,谓上品烦恼。唯约数行,为烦恼障。上品烦恼,非数行者,虽复猛利,非恒起故,易可伏除,不说为障;下品烦恼,虽非猛利,若数行者,难可数除,故说为障。故烦恼中,无论上下,但数行者,名烦恼障。
“及数行烦恼”,这是烦恼障的体,“出烦恼障体”。“烦恼有二,一者数行,谓恒起烦恼”,经常起的烦恼,经常要犯的。我们看到有些人,他就是对女人放不下,再怎么忏悔,再怎么调地方,再怎么把前面的甩掉了,碰到新的了又粘住了,这个东西实在是粘性太厉害了,一碰就粘住,这是恒起烦恼。这样的烦恼的话,没有办法入道。这个烦恼,不一定是上品烦恼,“通上下品”,当然中也在里边了,上品、下品不管,只要你是恒常起的,哪怕是小烦恼,也是烦恼障,很厉害。只要你是恒常起的,这个力量就大得不得了。
“二者猛利”。一种是数行,经常发生的,一种是猛利的烦恼,就是极大的烦恼,“谓上品烦恼”,这是上品烦恼。“唯约数行,为烦恼障”,我们这里说烦恼障,只是说数行烦恼是烦恼障,经常要生的烦恼是烦恼障。上品的偶尔发一次的,“非数行者,虽复猛利,非恒起故,易可调伏,不说为障”,上品的烦恼只要不是经常发生的,偶尔发一次,它虽然很厉害,但是可以调伏。这个你们自己试试就知道了,你做事犯了错误,犯了一次错误,你感到很惭愧,马上去改正,改得过的。如果你经常要犯的过失,虽然小,叫你去改,改不了。吃香烟的,小事情,香烟他抽惯了,你叫他戒烟,难得不得了。我们以前在上海,那个时候是文化大革命,开始的时候,还是讲的蛮严格的,大家戒烟了什么。有几个退休老人,他也下决心戒烟,戒了三个月,没有吃,很好。他在学习会上,也自己说自己下了决心,已经三个月没有吃,现在是放得下的。但是三个月之后,后来碰到其它一点小事情,又吸上去了,后来他们说他又吸起来了。那就是难放了,这个东西,难调伏。吃酒也同样的,要放下,非下大决心不可。是不是不能放呢?当然也放得了,但是没有大决心的话,这是比较困难的。所以说,大的烦恼,猛利的虽然是猛利,只要不是经常起的,没有习惯性的,你要去对治,还是容易对治的,不叫障。
“下品烦恼,虽非猛利,若数行者,难可数除,故说为障。故烦恼中,无论上下,但数行者,名烦恼障”,下品的烦恼,烦恼再小,虽然不猛利,但是你只要是经常起的烦恼,也除不了,难可除,这个就是障,除不掉的就是障,除得掉的就不叫障。所以说烦恼里边,不管你是上品的也好,下品的也好,中品的也好,只要你是经常起的,那个就叫障,烦恼障。不是经常起的,再是上品也不叫障,因为容易调除。
那么我们是修行的人,就要自己警惕,自己先摸摸自己的心,问问看,你哪些烦恼是经常要起放不下的?这些就是烦恼障。如果这个烦恼障你不对治掉的话,那你这一辈子要想见道了什么的,没有可能性的。有些人,我经常说这个话,他自己也不问自己障有没有,他就是经常要求最高的法,最好要碰到佛出现了,佛化身了,或者一下子教他一个无上法,大圆满或者是大手印,或者是什么生圆次第,拿到之后,这么子一修成就,三身成就。那很好,很理想,我们学佛,也是要三身成就,但是你自己,烦恼又不除,功夫又不用,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呢?世间上做一个木匠,三年的学徒,这三年里边,要好好地敬重师傅,学他的技术,师傅不高兴,就不教你。那么你要学的时候,教了你,好好学,你不好心学的话,虽然教你,你还是搞不来,懂是懂了,做起来不行,毛手毛脚的。这个世间法尚且如此,那么简单一个事情要如此,你要成佛,那谈何容易?
并一切恶趣,北洲无想天者,出报障体。三恶趣全,北洲无想天,是异熟障。问:此障何法?答:谓障圣道及圣道加行加行者七方便行也。
“一切恶趣,北洲无想天”,这是报障的体。“三恶趣全”,一切恶趣就是三个恶趣——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那是进不了道的,没有办法的。没有在三恶趣,那就是不在这个报障里边。北俱卢洲,他因为是没有苦,也不能入道。无想天,那是外道天,他既没有思想,在定中,怎么入道呢?这就是异熟障,报障。那么在这个里边,这些异熟障,这样子的地方的有情,当然没有办法入道了。
我们现在在座的都不是这个障,也没有造五无间罪,你看自己有没有数行烦恼?如果没有数行烦恼的话,这一辈子,圣道或者圣道加行是有希望的,不要自己放弃这个大好的良机!
“问:此障何法?”障!障!障什么东西呢?“答:障圣道及圣道加行”,障圣道。圣道,见道、修道,当然第一个是见道。圣道的门还进不去,后头的修道、无学道那就不要谈了。不但是障见道——圣道,还要障圣道的加行——加行道。
这个加行是什么呢?七方便行。什么叫七方便行?我们在见道之前,有七个阶段,要修这个七个东西。这个七个东西修好之后,就能进入见道。那么你假使有这三个障的话,不但是见道,圣道进不去,就是修这七个方便也没有办法。七方便,可能很多人知道的。第一个是五停心观,不净观,瞋恚有情修慈心观,散乱有情修数息观等等,五个停心观,这是第一个进门的。第二个是别相念住,四念住分开修(别相,分别的别,相貌的相),别相地修四念住,分开修的。那么最后合拢来修,总相念住。这个三个修好了,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这个修,修什么?具体内容怎么样?这些后边在《贤圣品》要广讲,这里只要知道一个什么叫七加行就行了。七加行就是五停心位,五停心观的那个位次叫第一个,第二是别相念住位,总相念住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一共七个方便。这个七个方便是入圣道的方便,前面是资粮道,后头四个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是加行道。那么假使有三个障的话,不但是圣道障住了,圣道加行也障住了,修不起的。
论云:此三障中,烦恼与业,二障皆重,以有此者,第二生内亦不可治解云:于第二生亦不得道,名不可治也。又论云:毗婆沙师作如是释,由前能引后故,后轻于前解云:烦恼引业,业引异熟也。
“论云:此三障中,烦恼与业,二障皆重,以有此者,第二生内,亦不可治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就是说三个障里边,哪个轻,哪个重?那么《俱舍论》里边,就把这个问题这么来一个结论。它说这三障里边,烦恼障跟业障是重的。因为这两个障,第二生也不能治,就是第二生也不可见圣道,起码要第三生以后。而报障却不是如此,报障,就是异熟障,这一辈子固然是不能入圣道、圣道加行,第二辈子有可能性。
那么这个烦恼障跟业障为什么第二辈子还不能入圣道呢?烦恼障、业障重的,第二辈子恶道去了,你恶道里怎么能见道呢?入圣道不可能的。报障,这一辈子报完了,也可能第二辈子还在人间,又闻到佛法,入圣道,这是有可能性。所以说,重的是烦恼障跟业障,这两个重,从它得圣道的时间来说,第二生也不可能的,这一辈子固然不可能,第二辈子也不可能,从这一点说它是重。这是第一个论师的说法,论轻重了。
“又论云”,这是第二个法师解释,“毗婆沙师”,有部里边论师。“作如是释”,他的解释是这样子。他说,“由前能引后故,后轻于前”,前面的能引后面的,前面的是引,能够产生后面的,引起后面的果,那么前面的重,后面的要轻一些。因为它重了才拉的起后头的,后头是被拉出来的,当然轻一点了。我们犯罪一样的,主犯是重的,随犯那是轻一点了,这也是这个意思。
“解云:烦恼引业,业引异熟也”,那么它们怎么引呢?先是起烦恼,因为烦恼起了之后,才产生业,造业;有了业之后,才产生果,异熟障。那么这里边他就比较,就是说,烦恼障最重,业障其次,那个异熟障是最轻,跟前面的基本上一样。前面说烦恼障、业障都重,这两个没有比较;这个论师,他就是说烦恼、业障两个比起来,烦恼障重;报障最轻(这是一样的)。
约异熟果,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,故名无间;或造此业,必堕地狱,中无间隔,故名无间。
下边是解释另外一个问题。为什么叫无间?就是说无间业,什么叫无间业?无间两个什么意思呢?
“约异熟果,决定更无余业余生能为间隔,故名无间”,这个无间的意思,就是说这个异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