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過男女根變掉了。“殺必成逆”,所以殺了也成逆罪,這是轉形的問題。
第二個,“問:設有一女人,羯剌藍墮,余女人收取,置産門中生子,殺何成害母逆”,他說假使有個女人,她的羯剌藍,就是才成胎,精血才合攏來,這個一剎那的東西,她就墮下,就是墮胎了,就沒有了,掉下來了。那麼其他的女人,把它收到自己的産門,擺在自己的肚子裏邊去,這樣子,在另外一個女人肚子裏長大,生下來的孩子,那麼他殺哪一個女人算成五逆罪?
“答:頌言母謂因彼血”,真正的母是血分所成的。後邊那個母親,雖然把它肚子裏養大,但是血分是前面那個母親的,所以殺前面那個母親是五逆罪,殺後邊那個,雖然是罪很大,但是不成五逆罪,因爲他的血分不是她的。所以說血分來說是恩,恩田重點還在血分上,“身生本故”。“言彼血者,本生母也”,因爲父精母血,羯剌藍就是原來的那個母親的血,本身的母親,殺她的話,即使從其他養出來的,也成逆罪。
現在經常有人提這個問題,試管養的孩子,試管養的孩子,父精母血還是人的了,盡管是試管裏養大,殺了還是逆罪,因爲一樣壞恩田。所以說不要說是試管養大的,托兒所長大的,對父親、母親就沒有關系了,這個是錯誤的論點。在佛教裏邊看,主要的是,他的身體的本在她那邊,這是恩田了。“身生本故”,因爲他身體的本,是在母血,在原來那個母親,有血分的母親,你殺她是逆罪。
“雖殺後母,無有逆罪”,後面那個母親,雖然把他養在肚子裏養大,從小把他撫養成人,但是殺了之後,不是五逆罪,當然罪是很大了,但不屬于五逆罪。“諸有所作,應谘後母”,這個後面的母親,雖然不是生母那麼親,但是因爲她養大的,有什麼事情都要問她。“養汝身故”,因爲把你身體她養大的,那就是佛教裏邊報恩,兩面都要報了,前面是生母,固然她對你毫無關系,但是要報,假使殺的話,成逆罪;後面那個雖然不成逆罪,但是她養你大的,什麼事情都要請問她。這是小孩子母親的問題。
誤等無或有者,無謂由逆罪,擬殺父母,誤殺余人;擬殺余人,誤殺父母,皆不成逆。等者等取害余人,無有表也。如有一人起一加行,害母及余人,有二無表。表唯有一,唯母上有表,余人上無其表。以無間業勢力強故,必有表也。尊者妙音,說有二表,表是積集,極微成故。表微各異,由有表業,他命方斷,故必有表。或有者,若害阿羅漢,無阿羅漢想。于彼身上,起定殺心,無簡別故,亦有逆罪。故雲或有。若有害父,父是阿羅漢,得一逆罪,身是一故。
“誤等無或有”,“誤”,殺錯有沒有逆罪?“無”,沒有,或者“有”,這要看情況,有的時候沒有逆罪,有的時候有逆罪。
什麼時候沒有逆罪?“無謂由逆罪,疑殺父母,誤殺余人,疑殺余人,誤殺父母,皆不成逆”,假使要殺父母,結果殺錯了,殺了另外一個人,那麼不成逆罪;再說要殺其他的人,殺錯了,把自己父母殺了,他沒有心殺父母的,不成逆罪。當然這個因果還是很大了,但是逆罪是安不上去,因爲他沒有發心殺父母。
所以從這邊看,佛教完全是辯證的,沒有唯心的色彩,也沒有唯物的色彩。我們說前面,他要殺父母,心是要殺父母的,但是殺了其他的人,他並不是唯心主義——你要殺父母,決定是逆罪,即使殺錯人,因爲你心是要殺父母的。他沒有這樣子說,因爲你要殺的是父母,客觀的效果,其他的人死了,所以也不叫逆罪。那麼另外一個他發心是殺其他人的,他把自己父母殺掉了,也不成逆罪。所以說單從客觀效果上看,殺了父母是逆罪;單從發心來看,要殺父母,殺錯了,也是逆罪,都不是。我們這裏,既不是從發心看,也不是從效果上看,結合的看,辯證地統一。所以佛教裏邊,唯心主義、唯物主義都安不上。
“等者,等取害余人,無有表也”,這是另外一個問題。“等”,就是殺等。這個“等”字的意思就是說,要害其他的人,沒有表業。這是什麼情況呢?
“如有一人起一加行,害父及余人,有二無表,表唯有一。唯母上有表,余人上無其表。以無間業勢力強故,必有表也”,假使他殺下去,本來要殺一個人的,殺母親的,但是母親旁邊還有一個人,一刀下去,兩個人一起死掉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他的無表業,兩個人,兩條命,兩個無表業,殺了兩個人。但是表業,只有一個,他畢竟下去是一刀,就殺一個人了,這是另外一個帶了死掉的,所以表業只在母親身上,因爲母親上是逆罪,無間業,這個力量強,所以這個罪表業在母親身上。其他那個人,他是附帶死的,又不是無間罪,力量弱,這個表業就算到他母親身上去了,那個人就沒有,只有一個表業了。所以母親身上,逆罪,無間的有表,而無表卻是兩個都有的。那麼重點,罪還在無表上了。那麼一個逆罪,一個殺人的罪,都成立的。
“尊者妙音說有二表,表是積集,極微成故。表微各異,由有表業,他命方斷,故必有表”,這是妙音尊者,他的說法,他說即使殺了一下子,一下子殺的,兩個人斷命,表業還是兩個。他說所謂表業,是很多極微把它弄起來的。那麼殺一個人的表業,跟殺另外一個人的表業不一樣。有了表業,這個命才斷,沒有表業,命不斷。照這樣子看,應當是兩個表業。這個是妙音尊者的說法,是另外一個說法,擺在這裏做參考的。
“或有”,或者有無間罪,這個什麼情況呢?“若害阿羅漢,無阿羅漢想,于彼身上起定殺心,無簡別故,亦有逆罪”,假使這個阿羅漢,你要想把他殺掉了,你不知道他是阿羅漢,並沒有想到他是阿羅漢,但是,在這個人你必定要把他殺掉的心是有的。那麼沒有簡別,沒有其他的分別,就是說必定要把他殺,這個人必定要殺掉的,決定心起了。那麼這樣子把他殺掉了,雖然你不知道他是阿羅漢,沒有把他當阿羅漢想,也是逆罪,什麼原因?這下面要講,什麼原因。
“故雲或有”,就是有的時候,也成逆罪。“誤”,誤的時候,有的時候不成逆罪,有的時候也有成逆罪。假使這個阿羅漢,雖然不知他是阿羅漢,把他殺掉了,還是逆罪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個是因爲阿羅漢,他是沒有標志的,你怎麼知道他是阿羅漢呢?只要這個人他是阿羅漢,把他殺掉了,以什麼樣的心殺的,都是逆罪。父母容易認得出來,把父母都搞錯了,那你是真地搞錯,不是安心地搞錯的,那麼這個就不成逆罪。
另外有一個問題,各式各樣的情況,他都說了很多。他說有,有一個人想害父親,他的父親是阿羅漢,“得一逆罪,身是一故”,他說他父親是阿羅漢,又是父親,你把他殺掉了,到底幾個逆罪?本來是五逆罪,一個是殺父,一個殺阿羅漢,該兩個了,現在說只有一個,因爲他身體是一個,得一個逆罪。
打心出佛血,害後無學無者,無者無無間也,此無字通兩處:一、不起殺心,但起打心,出佛身血,無無間罪。二、殺後無學,亦無無間,謂殺時未成無學,將死時方成無學,名後無學也。
“打心出佛血,害後無學無”,沒有無間罪,這兩個情況沒有無間罪。
一個是“打心出佛血”,你要殺心出佛血,佛是殺不了的,只要出一點血,就成五逆罪。“打心”,不是想殺害的心,就是瞋恨起來,打兩下子,這個把佛的血出了,那這樣子犯的罪,不叫逆罪,因爲沒有殺心,但起打心。“一、不起殺心,但起打心,出佛身血”,沒有無間罪。
“二、殺後無學,亦無無間罪”。什麼叫“殺後無學”呢?這個人,殺的時候,他不是阿羅漢,但是,他殺了之後,快死的時候,他證了阿羅漢。那麼這個時候殺下去,他死掉了,算不算五逆罪呢?不算。因爲殺他的時候,還沒有成阿羅漢,他自己命終的時候,他感到無常到了,一用功,他就成阿羅漢了。這個時候不算殺阿羅漢,但是不要說,沒殺阿羅漢便宜了。這一點也不便宜,殺了那麼一個至少是有學的一個僧人,罪還是大得不得了,僅不過沒有成無間罪就完了,還是在地獄裏,受不曉得多少時間的苦,這個沒什麼大便宜的,所以說殺僧絕對是招地獄報的,沒有啥好說的。
這裏說罪的重跟輕的簡別,這裏是在說這個,把各式各樣的一些可能性都講完了,下邊要講加行。成了業道,固然是無間罪,加行算不算無間罪?
丁四 明加行定無間
從此第四,明加行定無間。論雲:若造無間,如加行定成不可轉,爲有離染及得聖果耶?頌曰:
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
“從此第四,明加行定無間”,加行裏邊是不是無間呢?“定無間”,加行也無間。“論雲:若造無間,如加行定成不可轉,爲有離染及得聖果耶”,假使你要造無間罪,加行決定了,不可轉了,這樣子的話,你能不能夠這一輩子離染(就是出離了)?或者得證聖果呢?那就是說,成了逆罪就這一輩子沒有可能離染,也不能得聖果了;那麼他假使單是加行決定了,是不是成五逆罪?不成五逆罪的話,這一輩子有希望離染,也可以得聖果;如果他是無間罪的話,那這一輩子不能離染,也不能得聖果。主要是問這個加行是不是無間。
“造逆定加行,無離染得果”,假使你造逆的加行是決定要幹了,那麼雖然還沒有正式地斷命,這個無間罪是成就的,離染得果是不可能了。
釋曰:五逆加行,若必定成,中間決定,無離染得果。
“釋曰:五逆加行,若必定成,中間決定,無離染得果”,離染得果的話是沒有了。他這裏算“無離染得果”,沒有說到底是無間罪,因爲有兩個說法,《順正理論》[13]就說,加行有近有遠的,近的加行不可轉,遠的加行可轉。所以說近的加行是也屬于無間的,不能離染得果;那麼遠的加行,他說不是決定的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