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过男女根变掉了。“杀必成逆”,所以杀了也成逆罪,这是转形的问题。
第二个,“问:设有一女人,羯剌蓝堕,余女人收取,置产门中生子,杀何成害母逆”,他说假使有个女人,她的羯剌蓝,就是才成胎,精血才合拢来,这个一剎那的东西,她就堕下,就是堕胎了,就没有了,掉下来了。那么其他的女人,把它收到自己的产门,摆在自己的肚子里边去,这样子,在另外一个女人肚子里长大,生下来的孩子,那么他杀哪一个女人算成五逆罪?
“答:颂言母谓因彼血”,真正的母是血分所成的。后边那个母亲,虽然把它肚子里养大,但是血分是前面那个母亲的,所以杀前面那个母亲是五逆罪,杀后边那个,虽然是罪很大,但是不成五逆罪,因为他的血分不是她的。所以说血分来说是恩,恩田重点还在血分上,“身生本故”。“言彼血者,本生母也”,因为父精母血,羯剌蓝就是原来的那个母亲的血,本身的母亲,杀她的话,即使从其他养出来的,也成逆罪。
现在经常有人提这个问题,试管养的孩子,试管养的孩子,父精母血还是人的了,尽管是试管里养大,杀了还是逆罪,因为一样坏恩田。所以说不要说是试管养大的,托儿所长大的,对父亲、母亲就没有关系了,这个是错误的论点。在佛教里边看,主要的是,他的身体的本在她那边,这是恩田了。“身生本故”,因为他身体的本,是在母血,在原来那个母亲,有血分的母亲,你杀她是逆罪。
“虽杀后母,无有逆罪”,后面那个母亲,虽然把他养在肚子里养大,从小把他抚养成人,但是杀了之后,不是五逆罪,当然罪是很大了,但不属于五逆罪。“诸有所作,应谘后母”,这个后面的母亲,虽然不是生母那么亲,但是因为她养大的,有什么事情都要问她。“养汝身故”,因为把你身体她养大的,那就是佛教里边报恩,两面都要报了,前面是生母,固然她对你毫无关系,但是要报,假使杀的话,成逆罪;后面那个虽然不成逆罪,但是她养你大的,什么事情都要请问她。这是小孩子母亲的问题。
误等无或有者,无谓由逆罪,拟杀父母,误杀余人;拟杀余人,误杀父母,皆不成逆。等者等取害余人,无有表也。如有一人起一加行,害母及余人,有二无表。表唯有一,唯母上有表,余人上无其表。以无间业势力强故,必有表也。尊者妙音,说有二表,表是积集,极微成故。表微各异,由有表业,他命方断,故必有表。或有者,若害阿罗汉,无阿罗汉想。于彼身上,起定杀心,无简别故,亦有逆罪。故云或有。若有害父,父是阿罗汉,得一逆罪,身是一故。
“误等无或有”,“误”,杀错有没有逆罪?“无”,没有,或者“有”,这要看情况,有的时候没有逆罪,有的时候有逆罪。
什么时候没有逆罪?“无谓由逆罪,疑杀父母,误杀余人,疑杀余人,误杀父母,皆不成逆”,假使要杀父母,结果杀错了,杀了另外一个人,那么不成逆罪;再说要杀其他的人,杀错了,把自己父母杀了,他没有心杀父母的,不成逆罪。当然这个因果还是很大了,但是逆罪是安不上去,因为他没有发心杀父母。
所以从这边看,佛教完全是辩证的,没有唯心的色彩,也没有唯物的色彩。我们说前面,他要杀父母,心是要杀父母的,但是杀了其他的人,他并不是唯心主义——你要杀父母,决定是逆罪,即使杀错人,因为你心是要杀父母的。他没有这样子说,因为你要杀的是父母,客观的效果,其他的人死了,所以也不叫逆罪。那么另外一个他发心是杀其他人的,他把自己父母杀掉了,也不成逆罪。所以说单从客观效果上看,杀了父母是逆罪;单从发心来看,要杀父母,杀错了,也是逆罪,都不是。我们这里,既不是从发心看,也不是从效果上看,结合的看,辩证地统一。所以佛教里边,唯心主义、唯物主义都安不上。
“等者,等取害余人,无有表也”,这是另外一个问题。“等”,就是杀等。这个“等”字的意思就是说,要害其他的人,没有表业。这是什么情况呢?
“如有一人起一加行,害父及余人,有二无表,表唯有一。唯母上有表,余人上无其表。以无间业势力强故,必有表也”,假使他杀下去,本来要杀一个人的,杀母亲的,但是母亲旁边还有一个人,一刀下去,两个人一起死掉了。那么这个时候,他的无表业,两个人,两条命,两个无表业,杀了两个人。但是表业,只有一个,他毕竟下去是一刀,就杀一个人了,这是另外一个带了死掉的,所以表业只在母亲身上,因为母亲上是逆罪,无间业,这个力量强,所以这个罪表业在母亲身上。其他那个人,他是附带死的,又不是无间罪,力量弱,这个表业就算到他母亲身上去了,那个人就没有,只有一个表业了。所以母亲身上,逆罪,无间的有表,而无表却是两个都有的。那么重点,罪还在无表上了。那么一个逆罪,一个杀人的罪,都成立的。
“尊者妙音说有二表,表是积集,极微成故。表微各异,由有表业,他命方断,故必有表”,这是妙音尊者,他的说法,他说即使杀了一下子,一下子杀的,两个人断命,表业还是两个。他说所谓表业,是很多极微把它弄起来的。那么杀一个人的表业,跟杀另外一个人的表业不一样。有了表业,这个命才断,没有表业,命不断。照这样子看,应当是两个表业。这个是妙音尊者的说法,是另外一个说法,摆在这里做参考的。
“或有”,或者有无间罪,这个什么情况呢?“若害阿罗汉,无阿罗汉想,于彼身上起定杀心,无简别故,亦有逆罪”,假使这个阿罗汉,你要想把他杀掉了,你不知道他是阿罗汉,并没有想到他是阿罗汉,但是,在这个人你必定要把他杀掉的心是有的。那么没有简别,没有其他的分别,就是说必定要把他杀,这个人必定要杀掉的,决定心起了。那么这样子把他杀掉了,虽然你不知道他是阿罗汉,没有把他当阿罗汉想,也是逆罪,什么原因?这下面要讲,什么原因。
“故云或有”,就是有的时候,也成逆罪。“误”,误的时候,有的时候不成逆罪,有的时候也有成逆罪。假使这个阿罗汉,虽然不知他是阿罗汉,把他杀掉了,还是逆罪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个是因为阿罗汉,他是没有标志的,你怎么知道他是阿罗汉呢?只要这个人他是阿罗汉,把他杀掉了,以什么样的心杀的,都是逆罪。父母容易认得出来,把父母都搞错了,那你是真地搞错,不是安心地搞错的,那么这个就不成逆罪。
另外有一个问题,各式各样的情况,他都说了很多。他说有,有一个人想害父亲,他的父亲是阿罗汉,“得一逆罪,身是一故”,他说他父亲是阿罗汉,又是父亲,你把他杀掉了,到底几个逆罪?本来是五逆罪,一个是杀父,一个杀阿罗汉,该两个了,现在说只有一个,因为他身体是一个,得一个逆罪。
打心出佛血,害后无学无者,无者无无间也,此无字通两处:一、不起杀心,但起打心,出佛身血,无无间罪。二、杀后无学,亦无无间,谓杀时未成无学,将死时方成无学,名后无学也。
“打心出佛血,害后无学无”,没有无间罪,这两个情况没有无间罪。
一个是“打心出佛血”,你要杀心出佛血,佛是杀不了的,只要出一点血,就成五逆罪。“打心”,不是想杀害的心,就是瞋恨起来,打两下子,这个把佛的血出了,那这样子犯的罪,不叫逆罪,因为没有杀心,但起打心。“一、不起杀心,但起打心,出佛身血”,没有无间罪。
“二、杀后无学,亦无无间罪”。什么叫“杀后无学”呢?这个人,杀的时候,他不是阿罗汉,但是,他杀了之后,快死的时候,他证了阿罗汉。那么这个时候杀下去,他死掉了,算不算五逆罪呢?不算。因为杀他的时候,还没有成阿罗汉,他自己命终的时候,他感到无常到了,一用功,他就成阿罗汉了。这个时候不算杀阿罗汉,但是不要说,没杀阿罗汉便宜了。这一点也不便宜,杀了那么一个至少是有学的一个僧人,罪还是大得不得了,仅不过没有成无间罪就完了,还是在地狱里,受不晓得多少时间的苦,这个没什么大便宜的,所以说杀僧绝对是招地狱报的,没有啥好说的。
这里说罪的重跟轻的简别,这里是在说这个,把各式各样的一些可能性都讲完了,下边要讲加行。成了业道,固然是无间罪,加行算不算无间罪?
丁四 明加行定无间
从此第四,明加行定无间。论云:若造无间,如加行定成不可转,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?颂曰:
造逆定加行 无离染得果
“从此第四,明加行定无间”,加行里边是不是无间呢?“定无间”,加行也无间。“论云:若造无间,如加行定成不可转,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”,假使你要造无间罪,加行决定了,不可转了,这样子的话,你能不能够这一辈子离染(就是出离了)?或者得证圣果呢?那就是说,成了逆罪就这一辈子没有可能离染,也不能得圣果了;那么他假使单是加行决定了,是不是成五逆罪?不成五逆罪的话,这一辈子有希望离染,也可以得圣果;如果他是无间罪的话,那这一辈子不能离染,也不能得圣果。主要是问这个加行是不是无间。
“造逆定加行,无离染得果”,假使你造逆的加行是决定要干了,那么虽然还没有正式地断命,这个无间罪是成就的,离染得果是不可能了。
释曰:五逆加行,若必定成,中间决定,无离染得果。
“释曰:五逆加行,若必定成,中间决定,无离染得果”,离染得果的话是没有了。他这里算“无离染得果”,没有说到底是无间罪,因为有两个说法,《顺正理论》[13]就说,加行有近有远的,近的加行不可转,远的加行可转。所以说近的加行是也属于无间的,不能离染得果;那么远的加行,他说不是决定的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