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7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搞不清楚的。這個智慧的心有了之後,那麼什麼事情是善的,你把什麼引到那裏去是善的,這個標准有了,就不會錯了。如果這個標准沒有的,亂引,“我認爲只要心是善就好了”。什麼叫善、不善?“我認爲善就是善”,那就錯到透頂。哪一個人說自己是錯的?每一個哲學都說自己善的,每一個宗教都說自己是善的,那麼這個善有多少呢?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哲學,也都說自己善的,到底哪個善呢?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用智慧來辨別的,佛教從頭到底不能離開一點智慧,佛是智慧的教,佛是佛陀——覺者,覺就是智慧,有智慧才能覺,沒有智慧覺不了。

  

  如果你們有空的話,去看看南傳佛教的一些公案,這個裏邊的味道,就跟我們中國流通的一些有一點點不一樣,始終強調釋迦牟尼佛,在因地也好,在哪裏什麼也好,都是絕對用智慧來處理一切問題的。有的時候,我們還想不通的,在一般人情認爲不對的,卻是他用這個智慧來沖過去的,來解決這些問題的。這個我們說有機會的話,可以看一看。這是看看佛的智慧到底是怎麼樣子的,是怎樣子的尊重那個智慧,怎樣子地要求那個智慧。

  

  我們強調智慧,就是再再地要勸告那些盲目修行的人,你心是好,但是這個好的、壞的,你還分不清楚。你想成佛是好心,但是怎麼成佛你也不知道。你眼睛閉起來,腿收起來,是不是能成佛你還湖裏糊塗,你這樣做,後果很麻煩的。以前我一個在廣化的侍者師,他是某山住過的,他說那些山頂上住茅蓬的人,那很多啊,在這個山頭跑,那個山頭跑。“哇!”大叫,跑來跑去。什麼呢?發狂了,著魔了,就是滿山跑,滿山叫,這樣子的。你說可不可惜呢?他發心是想成道,想開悟,想證果的,結果成了一個狂人,山頭上到處喊,到處跑,這個很慘的。那麼問題在哪裏呢?沒有智慧,沒有修法,就自己蠻幹。所以這一些,出毛病的是不少。但是偏偏現在還有很多人,歡喜走這一條路。問題也就是辟途,不費心,不費勁,偷懶,可以不要動腦筋,什麼都不要學,就可以修了。這個想的是天真了,不是那回事。世間上沒有智慧是處理不了事情的,世間法尚且如此,你要做一個事情,要辦一個事情,沒有智慧,就會出岔子,甚至做生意的沒有智慧,會破産,很嚴峻。你這個成佛,你就開玩笑了,沒有智慧亂搞起來,當然不行的。所以說再再強調,佛說多聞多聞,我們一定要多聞。

  

  有的人,“《俱舍》那麼難學,我不要學,我一樣去念阿彌陀佛好了”。阿彌陀佛念了,你說到了極樂世界,你《俱舍》不學,你要成佛了?那沒有那個事情,到那邊還得要學。你那邊去學,你還不如這邊學,這邊學一天,勝過那邊一百年了。這個經上有的,在娑婆世界末法時期,修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修一百年。這個也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。那地方的緣太好了,修行是慢的。這裏緣是不好,磨刀就是要石頭來磨的,不能拿個棉花去磨刀,(棉花)軟倒是軟的,刀怎麼磨得快呢?一塊鐵,你把棉花去磨它的話不曉得磨哪一年去了!你一塊鐵在磨刀石裏磨,刀口就出來了。所以說修行不要偷懶的。世間上的事情尚且不能偷懶,何況修行的這個大事情呢?世間上的事情,我們無始以來都經過的,至少多少過去輩還經過一次,有經過幾次,經過好多次或者,有那些過去的經驗在阿賴耶識裏可以利用,而成佛出世的事情,無始以來,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,你想憑自己的亂闖,怎麼會成功呢?過去你本錢一點也拿不出來的,非要聽佛的話不可。所以我們再再強調要學教,也是這個道理。那麼禅宗是不是不要學了?禅宗有大善知識他提示你,他依他的那個教化之下,你跟著他跑是可以的。如果沒有這樣的大善知識,恐怕是這個路不好亂走的,所以說學教是穩妥一點。

  

 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,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九十叁講(第252頁下第13行-第256頁下第3行)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講到“將得忍不還,無學業爲障”,叁障,這個過了就是叁個位的障。叁時障,在得忍的時候,一切惡趣的業爲障,因爲他得忍之後惡趣再不來了;得不還果得時候,一切欲界的業要障,因爲得了不還果欲界再也不來受了;那麼得阿羅漢果的時候,色、無色界的業要障,因爲阿羅漢出了叁界之後再不受後有,這個時候不還的話,以後就沒有時間還。所以這叁個時候一定有障的。

  

  那麼現法受,在不還果與阿羅漢果,現法受的罪業,可以先受,所以不一定障,這個是當下可以受了;後輩子的業那就是要障的。所以說我們平時要忏悔業障也是這個關系,如果忏悔不幹淨的話,你證果是有障礙的;那麼業障假使忏悔得很輕了,成了不定業,那麼問題就不大了。

  

  

  

   乙六 明菩薩相

  

   丙一 明住定位

  

  從此大文第六,明菩薩相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住定位,二、明修相業,叁、明供養佛,四、明六度圓。此下第一、明住定位。論雲:如上所言,住定菩薩,爲從何位得住定名?彼複雲何,說名爲定?頌曰:

  

   從修妙相業  菩薩得定名  生善趣貴家  具男念堅固

  

  前面說的五無間罪的同類,裏邊有殺住定菩薩與殺父的罪同類,那麼住定菩薩這個字還沒有交代,這裏馬上就要講。所以《俱舍論》,有的時候看到一個陌生的名相,不要著急的,它跟著就會解釋的。這裏要講什麼叫住定菩薩。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六,明菩薩相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住定位”,就是住定菩薩的位,在這個位的菩薩就是住定菩薩。“二、明修相業”,修叁十二相的業。“叁、明供養佛”,要成佛中間叁大阿僧祗劫,每一個劫要供養多少多少的佛,這個都有明白的數字。“四、明六度圓”,六度要圓滿,這個六個波羅蜜多該怎麼樣子圓滿?這是都是成佛的。所以有的人說《俱舍》是小乘論,我們看看,這哪裏是小乘論呢?所以說前面的那個序裏邊講得很明白,這個不是小乘,也不是有部,這裏就是講大乘的。

  

  “此下第一,明住定位”,先說什麼叫住定位。“論雲:如上所言,住定菩薩,爲從何位得住定名?彼複雲何說名爲定”,前面說的住定菩薩,殺了他之後跟殺父的罪同類,也是五逆罪的同類罪。那麼這個住定菩薩前面講了,什麼叫住定菩薩?菩薩在哪一個地位叫住定菩薩?他爲什麼叫住定?

  

  “頌曰:從修妙相業,菩薩得定名,生善趣貴家,具男念堅固”,這個先是解釋什麼時候得住定菩薩的名字。“從修妙相業”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時候,這個時候開始,菩薩就叫住定菩薩的名字。那麼得了住定菩薩,爲什麼叫住定呢?他有六個殊勝的事情:第一個是決定“生善趣”,不會生惡趣了;第二是生“貴家”,在善趣人間裏邊,都是生富貴人家,或剎帝利、婆羅門等等,長者大富人家;第叁是“具”,“具”就是諸根具足;第四是“男”,不受女身,住定菩薩在這個時候不會再受女身了;第五是“念”,能夠憶宿命,住定菩薩的時候,過去生的事情都能夠憶念得到;最後是“堅固”,不會退,做善事情、修行不會後退。這就是住定菩薩的爲什麼叫住定。前面是什麼時候叫住定菩薩?修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時候。那麼爲什麼叫住定?因爲有這個功德,不會退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從修妙相業者,謂叁無數劫外,于百大劫,修叁十二妙相果業,得住定名。此有六義,得名爲定:一、善趣定,常生人天,非惡趣故。二、生貴家定,常生婆羅門,或剎帝利、巨富長者、大婆羅門家此雲豪族。叁、具根定,于貴家中,常具勝根,無缺減故。四、男定,常受男身,不爲女故。五、念定,常憶宿命。六、堅固定,所作善事,常無退屈。謂于利樂諸有情中,他來違逆,皆能堪忍,心無厭倦。如世傳有無價馱婆此雲無價奴不由錢買名無價奴也。當知此言,目彼菩薩,由久修習無緣無緣亦起故名無緣大悲,任運恒時,系屬他故。普觀衆生,皆攝同已;或常觀已,如彼仆使。謂于一切難求事中,皆能堪忍,勞迫事中,皆能荷負。

  

  “釋曰:從修妙相業者,謂叁無數劫外,于百大劫,修叁十二妙相果業,得住定名”,什麼叫“從修妙相業”呢?在菩薩修行,叁大阿僧祗劫,第一阿僧祗劫,第二、第叁,這個下邊都要講。現在就是說,叁大阿僧祗劫修滿之後,要修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這個妙相,需要一百個大劫的時間修這個叁十二相。所以說我們成佛,不但是功德圓滿,還要相圓滿。所以說,叁大阿僧祗劫的福德資糧圓滿之後,還要修妙相業,也要修一百大劫,這個也是很長的時間。這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不是隨便來的,是修來的。那麼這個時候的菩薩就叫住定,這個時候的菩薩叫住定菩薩。(104A)“此有六義”,爲什麼叫“定”?有六個義,“得名爲定”。

  

  第一,“善趣定”,到了這個時候的菩薩,決定生善趣、人天,惡道不會去的,這是第一個定,定生善趣。

  

  第二,“生貴家定”,他是生了人天之後,總是生富貴家,婆羅門、剎帝利,或者是大富的長者。這個大婆羅門是豪族。這是第二個,生富貴家決定的,不會生貧賤的家裏。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後身菩薩,他功德早已圓滿了,所以說他決定生最富貴的家——國王,作男相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具足。這是過去修來的,不是偶然來的,不要貪便宜,要一百大劫的時候才修得到這個東西。

  

  第叁,“具根定”,在富貴家中,“常具勝根”。這個六根,不但是具足,而且是殊勝,眼睛比人家看得遠,耳朵比人家聽得遠。釋迦牟尼佛的故事,大家都看過。釋迦牟尼佛在小時候,念書特別聰明,小孩子的時候學婆羅門的法,學到七歲,他的老師沒有好教的,什麼都教完了,他有那麼聰明,人家七歲才開始學,他七歲就畢業了。他的智慧有那麼大,他的氣力也極大。我們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