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你搞不清楚的。这个智慧的心有了之后,那么什么事情是善的,你把什么引到那里去是善的,这个标准有了,就不会错了。如果这个标准没有的,乱引,“我认为只要心是善就好了”。什么叫善、不善?“我认为善就是善”,那就错到透顶。哪一个人说自己是错的?每一个哲学都说自己善的,每一个宗教都说自己是善的,那么这个善有多少呢?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哲学,也都说自己善的,到底哪个善呢?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用智慧来辨别的,佛教从头到底不能离开一点智慧,佛是智慧的教,佛是佛陀——觉者,觉就是智慧,有智慧才能觉,没有智慧觉不了。
如果你们有空的话,去看看南传佛教的一些公案,这个里边的味道,就跟我们中国流通的一些有一点点不一样,始终强调释迦牟尼佛,在因地也好,在哪里什么也好,都是绝对用智慧来处理一切问题的。有的时候,我们还想不通的,在一般人情认为不对的,却是他用这个智慧来冲过去的,来解决这些问题的。这个我们说有机会的话,可以看一看。这是看看佛的智慧到底是怎么样子的,是怎样子的尊重那个智慧,怎样子地要求那个智慧。
我们强调智慧,就是再再地要劝告那些盲目修行的人,你心是好,但是这个好的、坏的,你还分不清楚。你想成佛是好心,但是怎么成佛你也不知道。你眼睛闭起来,腿收起来,是不是能成佛你还湖里糊涂,你这样做,后果很麻烦的。以前我一个在广化的侍者师,他是某山住过的,他说那些山顶上住茅蓬的人,那很多啊,在这个山头跑,那个山头跑。“哇!”大叫,跑来跑去。什么呢?发狂了,着魔了,就是满山跑,满山叫,这样子的。你说可不可惜呢?他发心是想成道,想开悟,想证果的,结果成了一个狂人,山头上到处喊,到处跑,这个很惨的。那么问题在哪里呢?没有智慧,没有修法,就自己蛮干。所以这一些,出毛病的是不少。但是偏偏现在还有很多人,欢喜走这一条路。问题也就是辟途,不费心,不费劲,偷懒,可以不要动脑筋,什么都不要学,就可以修了。这个想的是天真了,不是那回事。世间上没有智慧是处理不了事情的,世间法尚且如此,你要做一个事情,要办一个事情,没有智慧,就会出岔子,甚至做生意的没有智慧,会破产,很严峻。你这个成佛,你就开玩笑了,没有智慧乱搞起来,当然不行的。所以说再再强调,佛说多闻多闻,我们一定要多闻。
有的人,“《俱舍》那么难学,我不要学,我一样去念阿弥陀佛好了”。阿弥陀佛念了,你说到了极乐世界,你《俱舍》不学,你要成佛了?那没有那个事情,到那边还得要学。你那边去学,你还不如这边学,这边学一天,胜过那边一百年了。这个经上有的,在娑婆世界末法时期,修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一百年。这个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。那地方的缘太好了,修行是慢的。这里缘是不好,磨刀就是要石头来磨的,不能拿个棉花去磨刀,(棉花)软倒是软的,刀怎么磨得快呢?一块铁,你把棉花去磨它的话不晓得磨哪一年去了!你一块铁在磨刀石里磨,刀口就出来了。所以说修行不要偷懒的。世间上的事情尚且不能偷懒,何况修行的这个大事情呢?世间上的事情,我们无始以来都经过的,至少多少过去辈还经过一次,有经过几次,经过好多次或者,有那些过去的经验在阿赖耶识里可以利用,而成佛出世的事情,无始以来,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,你想凭自己的乱闯,怎么会成功呢?过去你本钱一点也拿不出来的,非要听佛的话不可。所以我们再再强调要学教,也是这个道理。那么禅宗是不是不要学了?禅宗有大善知识他提示你,他依他的那个教化之下,你跟着他跑是可以的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善知识,恐怕是这个路不好乱走的,所以说学教是稳妥一点。
今天时间差不多了,讲到这里。
第九十三讲(第252页下第13行-第256页下第3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上一次我们讲到“将得忍不还,无学业为障”,三障,这个过了就是三个位的障。三时障,在得忍的时候,一切恶趣的业为障,因为他得忍之后恶趣再不来了;得不还果得时候,一切欲界的业要障,因为得了不还果欲界再也不来受了;那么得阿罗汉果的时候,色、无色界的业要障,因为阿罗汉出了三界之后再不受后有,这个时候不还的话,以后就没有时间还。所以这三个时候一定有障的。
那么现法受,在不还果与阿罗汉果,现法受的罪业,可以先受,所以不一定障,这个是当下可以受了;后辈子的业那就是要障的。所以说我们平时要忏悔业障也是这个关系,如果忏悔不干净的话,你证果是有障碍的;那么业障假使忏悔得很轻了,成了不定业,那么问题就不大了。
乙六 明菩萨相
丙一 明住定位
从此大文第六,明菩萨相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住定位,二、明修相业,三、明供养佛,四、明六度圆。此下第一、明住定位。论云:如上所言,住定菩萨,为从何位得住定名?彼复云何,说名为定?颂曰:
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固
前面说的五无间罪的同类,里边有杀住定菩萨与杀父的罪同类,那么住定菩萨这个字还没有交代,这里马上就要讲。所以《俱舍论》,有的时候看到一个陌生的名相,不要着急的,它跟着就会解释的。这里要讲什么叫住定菩萨。
“从此大文第六,明菩萨相。就中分四:一、明住定位”,就是住定菩萨的位,在这个位的菩萨就是住定菩萨。“二、明修相业”,修三十二相的业。“三、明供养佛”,要成佛中间三大阿僧祗劫,每一个劫要供养多少多少的佛,这个都有明白的数字。“四、明六度圆”,六度要圆满,这个六个波罗蜜多该怎么样子圆满?这是都是成佛的。所以有的人说《俱舍》是小乘论,我们看看,这哪里是小乘论呢?所以说前面的那个序里边讲得很明白,这个不是小乘,也不是有部,这里就是讲大乘的。
“此下第一,明住定位”,先说什么叫住定位。“论云:如上所言,住定菩萨,为从何位得住定名?彼复云何说名为定”,前面说的住定菩萨,杀了他之后跟杀父的罪同类,也是五逆罪的同类罪。那么这个住定菩萨前面讲了,什么叫住定菩萨?菩萨在哪一个地位叫住定菩萨?他为什么叫住定?
“颂曰:从修妙相业,菩萨得定名,生善趣贵家,具男念坚固”,这个先是解释什么时候得住定菩萨的名字。“从修妙相业”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时候,这个时候开始,菩萨就叫住定菩萨的名字。那么得了住定菩萨,为什么叫住定呢?他有六个殊胜的事情:第一个是决定“生善趣”,不会生恶趣了;第二是生“贵家”,在善趣人间里边,都是生富贵人家,或剎帝利、婆罗门等等,长者大富人家;第三是“具”,“具”就是诸根具足;第四是“男”,不受女身,住定菩萨在这个时候不会再受女身了;第五是“念”,能够忆宿命,住定菩萨的时候,过去生的事情都能够忆念得到;最后是“坚固”,不会退,做善事情、修行不会后退。这就是住定菩萨的为什么叫住定。前面是什么时候叫住定菩萨?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时候。那么为什么叫住定?因为有这个功德,不会退的功德。
释曰:从修妙相业者,谓三无数劫外,于百大劫,修三十二妙相果业,得住定名。此有六义,得名为定:一、善趣定,常生人天,非恶趣故。二、生贵家定,常生婆罗门,或剎帝利、巨富长者、大婆罗门家此云豪族。三、具根定,于贵家中,常具胜根,无缺减故。四、男定,常受男身,不为女故。五、念定,常忆宿命。六、坚固定,所作善事,常无退屈。谓于利乐诸有情中,他来违逆,皆能堪忍,心无厌倦。如世传有无价驮婆此云无价奴不由钱买名无价奴也。当知此言,目彼菩萨,由久修习无缘无缘亦起故名无缘大悲,任运恒时,系属他故。普观众生,皆摄同已;或常观已,如彼仆使。谓于一切难求事中,皆能堪忍,劳迫事中,皆能荷负。
“释曰:从修妙相业者,谓三无数劫外,于百大劫,修三十二妙相果业,得住定名”,什么叫“从修妙相业”呢?在菩萨修行,三大阿僧祗劫,第一阿僧祗劫,第二、第三,这个下边都要讲。现在就是说,三大阿僧祗劫修满之后,要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这个妙相,需要一百个大劫的时间修这个三十二相。所以说我们成佛,不但是功德圆满,还要相圆满。所以说,三大阿僧祗劫的福德资粮圆满之后,还要修妙相业,也要修一百大劫,这个也是很长的时间。这个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不是随便来的,是修来的。那么这个时候的菩萨就叫住定,这个时候的菩萨叫住定菩萨。(104A)“此有六义”,为什么叫“定”?有六个义,“得名为定”。
第一,“善趣定”,到了这个时候的菩萨,决定生善趣、人天,恶道不会去的,这是第一个定,定生善趣。
第二,“生贵家定”,他是生了人天之后,总是生富贵家,婆罗门、剎帝利,或者是大富的长者。这个大婆罗门是豪族。这是第二个,生富贵家决定的,不会生贫贱的家里。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后身菩萨,他功德早已圆满了,所以说他决定生最富贵的家——国王,作男相,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具足。这是过去修来的,不是偶然来的,不要贪便宜,要一百大劫的时候才修得到这个东西。
第三,“具根定”,在富贵家中,“常具胜根”。这个六根,不但是具足,而且是殊胜,眼睛比人家看得远,耳朵比人家听得远。释迦牟尼佛的故事,大家都看过。释迦牟尼佛在小时候,念书特别聪明,小孩子的时候学婆罗门的法,学到七岁,他的老师没有好教的,什么都教完了,他有那么聪明,人家七岁才开始学,他七岁就毕业了。他的智慧有那么大,他的气力也极大。我们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