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一次讲过的,提婆达多把一个大象打死在路上,他就可以把那个大象捞起来拋到城外去,那么大气力。他射箭的时候,比武的时候,他普通的弓经不起一拉就断掉的,他气力大。他们祖王的弓,那个是以前历代传下来的传家宝,后人都拉不动的,他拿来拉,一拉之后,一射,七个金鼓全部射穿,这箭透过七个金鼓之后,还埋在地下很深,那这个射的力量极大。所以说菩萨到了最后身菩萨,他一切功德都修成了,那是什么都超胜。这是根是殊胜的,根具足,“无缺减故”,既不缺又不减。
第四,“男定”,决定生男身,不会受女身。我们说佛都是男身的,一般是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就是男相了,不会有女相。那么龙女成佛,她是变了男相的。这个学过《法华经》都知道,没有学过《法华经》的,“龙女成佛,女的也成佛了,女的”,她化成男相了,不是龙女的身。
第五,“念定”,“常忆宿命”,他的念决定是能够记得住宿命的事情的。
第六,“坚固定”,“所作善事,常无退屈”,做的好事情,从来不会退的。“谓于利乐诸有情中,他来违逆,皆能堪忍,心无厌倦”,这个事情,并不是做坏事,又不是做无益的事情,对于利乐有情的事情。他在做的时候,不管其他的人怎么来违逆,来给他扰乱,都能够忍下去,“心无厌倦”,对做好事,没有讨厌,没有疲倦。这个很难了,做好事,好象毛主席也说过的,做一个、两个好事不难,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就极少,很难很难。“发心非难难常继”,你发心做好事,做一两件好事,不太难,要不断地做好事,而且在做好事的时候,什么困难阻碍来的时候,能够不退,能够坚定地堪忍,一切苦能够忍下去,这个极难。那就是佛在住定菩萨的时候,才能够达到这个功德。
“如世传有无价驮婆”,世间上,这是印度的一些世俗的传说,他们里边有一个无价的驮婆,就是不要钱买的奴才一样的,什么东西没有代价地给你干,什么都干。“当知此言,目彼菩萨”,这个我们说,不是真的说奴才,是指住定菩萨。他“由久修习无缘大悲,任运恒时,系属他故。普观众生,皆摄同己,或常观己,如彼仆使。谓于一切难求事中,皆能堪忍,劳迫事中,皆能荷负”,他就是说这个住定菩萨,因为有很长的时间修这个“无缘大悲”。“无缘大悲”,就是说没有缘的也能够生起大悲心。那么这是当然各式各样的解释,“无缘大悲”,在这里这么解;真正讲中观,“无缘大悲”,知一切众生本性是空的,但是仍旧能够起大悲心。
“任运恒时,系属他故”,“任运”,不要起心动念的,不要去心里故意作个意,他天然如此;“恒时”,没有停的,经常这样子;“系属他故”,属于他,就是一切为众生服务的。“普观众生,皆摄同己”,把一切众生都摄归自己。或者反过来说,把自己当作他们的仆使。一切众生“皆摄同己”,这个时候,有人会起慢心,“我是至高无上的,我来摄受他们”,反过来,你是他的奴才,这个你就慢心起不来了。一切众生要做什么,都要听他们的话,给他们去做,无价的奴才,不要代价的,什么事都要做的。“谓于一切难求事中”,最难做的事情,“能堪忍”,“劳迫事中”,最辛苦的事情,“负荷”,能够担任起来,这是解释前面的“无价驮婆”。这个住定菩萨,好象世间上的那些不要代价的奴才一样,什么事情苦事什么都能干,为了众生,这是自觉的,不是强迫的。那么这样子就是菩萨的利他了,“无缘大悲”。这是讲住定菩萨的功德。
丙二 明修相业
从此第二,明修相业。论云:修妙相业,其相云何?颂曰:
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
“从此第二,明修相业”,那么前面说到修三十二相的妙相业的时候叫住定菩萨,那么这妙相怎么修的?这里要讲一下。“论云:修妙相业,其相云何”,前面说要修妙相叫住定,那么怎么修这个妙相业?
“颂曰:赡部男对佛,佛思思所成,余百劫方修,各百福严饰”,这是修妙相的一些具体情况。第一是南赡部洲的人,我们说要修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决定是人,而且是南洲的人。南洲的人,堪能士夫嘛,我们学《现观》,一开头就要讲,南洲的士夫有十六个殊胜,一切好的事情都需要南洲士夫来当,乃至成佛的大事,也要南赡部洲的大丈夫、士夫。所以说生在南洲的男的,是了不得的,要珍惜这个身体,不要去做坏事,做坏事那就是浪费了这个身体了。
释曰:赡部男对佛者,修妙相业,唯赡部洲人,觉慧利故。要男子身,已超女故。言对佛者,唯现对佛也。
“赡部男对佛者,修妙相业”,只有赡部洲的人才能修。为什么?“觉慧利故”,在南赡部洲的人,他的觉慧敏利,其他的洲,享受好的一点,觉慧不那么敏利。“要男子身,已超女故”,决定要男子身。已经在住定的时候,他早已超脱女身了,不再受女身。所以说有的人说要转女成男,那你到了住定菩萨,是决定了,转掉了,再也不会回到女身去。“对佛”,修的时候怎么修?要对了佛修,“唯现对佛”,要现前对了佛修。
佛思思所成者,此妙相业,观佛超思,思所成摄。
“佛思思所成”,这个妙相业,就是观佛起思心所的思,就是意业。这是我们说闻所成、思所成、修所成的功德里边,是思所成所摄的,它所摄的。那么为什么不是闻所成呢?闻所成是粗,没有思所成的深细。为什么不是修所成?欲界,它是散地,不是入定的定地,修决定是定中的,所以说这是思所成的功德。
余百劫方修者,三无数外,余百大劫,修妙相业。诸佛因中,法应如是,唯释迦佛,精进炽然,能超九劫,九十一劫,修妙相成也。
“余百劫方修”,什么时候修?要三大阿僧祗劫以外,再修一百个大劫,来修妙相业。“三无数”,就是三大阿僧祗劫。修满之后,余下还要一百大劫来修妙相业。“诸佛因中,法应如是”,在修佛的因地当中,天然是应当这样子的,都是一百个大劫。
但有例外,“唯释迦佛,精进炽然,能超九劫,九十一劫,修妙相成也”。释迦牟尼佛特别精进,“炽然”地精进,“炽然”就是火焰,不断地发出一些很厉害的精进。这样子精进,超九劫,本来是一百大劫,一般的佛都是一百劫,释迦牟尼佛超过九劫,先成佛,那就是九十一劫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超九劫?后边马上就要讲的。
大概的意思就是说,当时有位佛出世,他有两大弟子,两个上首弟子,一个是弥勒菩萨前身,一个是释迦牟尼前身。当时,这个佛观察他的弟子当中,释迦牟尼佛因缘——成佛的因缘迟一点,弥勒佛该先成佛。但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弟子教化的因缘成熟在早,而弥勒菩萨教化弟子因缘成熟在后。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该成熟了,而释迦牟尼本身,却是要迟一点成佛。那么这一尊佛,就是定光佛,他就想个善巧方便,使释迦牟尼佛能够早一点成佛。所以他用一些方便,使他起大精进,然后超九劫成佛,在弥勒佛以前成佛。那是本来是弥勒佛该成佛的,因为他的弟子,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先成熟,弥勒佛的弟子后成熟,那么佛的智慧就把他调一下,让释迦牟尼佛先成佛。因为一个人精进赶上去容易,要他所化的弟子那么多,都要把他拉到上来,使弥勒佛先成佛的话,困难。所以说,他用善巧方便,使释迦牟尼佛先往前冲,先精进,先超过九劫,先成佛,那么他的弟子正好扣上那么个机缘。详细的后边都要讲,我们到后边再说。所以释迦牟尼佛,他能够超过九劫,九十一劫妙相业完成。
各百福严饰者,三十二相业,各百福庄严。百个善思,名为百福。如修足下平满相时,先起五十思,修治身器,使令清净;次起一思,正牵引彼;后起五十思,令其圆满。譬如农夫先治畦陇,次下种子,后以粪水,而覆溉之。修足既然,余相亦尔。
“各百福严饰”,这个妙相业,三十二相,每一相都要一百个福来庄严它。“三十二相业,各百福庄严”,什么叫“百福庄严”呢?“百个善思”,一百个善的思心所,就是思业了,叫一百个福,思心所就是福,前面讲过的。
他打个比喻,“如修足下平满相时”,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一,最下面的是“足下平满相”。假使说要修这个相的时候,“先起五十思,修治身器”,先起五十个思心所,善的思心所,“修治身器”,把身器,身,依止的身,使它清净。要修法,依止的身心、环境要清净,所以要先五十个思,把他的身器修清净。“次起一思,正牵引彼”,再起一个思,身器清净之后,然后起一个思,把这个“足下平满相”牵引出来,就是真正的圆满的足下平满相。“后起五十个思,令其圆满”,然后后边再起五十个思,把它引出的平满相圆满起来。而我们也是,受三皈也好,受八戒也好,受其他的戒也好,都要忏悔在前,为什么?也是净治身器。你说要受戒,要受皈依,身器不干净就受不好的,所以说一定先要身心清净。那么这里他要花的功夫很大,要五十个思心所来修治身器;然后,一个思心所正起平满相;然后,起了之后,再有五十个思心所来圆满它。所以一百个思心所来庄严中间那个思心所,就叫百福庄严。
那么打个比喻,为什么这样做呢?“譬如农夫,先治畦陇,次下种子,后以粪水,而覆溉之”,那么他打个世间上的比喻,也是应当这样子。假使农夫他是要种地的话,“先治畦陇”,就是先把地要平整好。如果地先没有耕好的话,种子下去长不大的。平地,就是等于“修治身器”,“次下种子”,就是正修那个平满相。种子下去之后,是不是完了,没有事了?还要粪水而覆溉之。还要上粪、上料、浇水了,这样子圆满它,这个种子才能长。所以说前面五十思是修治身器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