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一次講過的,提婆達多把一個大象打死在路上,他就可以把那個大象撈起來拋到城外去,那麼大氣力。他射箭的時候,比武的時候,他普通的弓經不起一拉就斷掉的,他氣力大。他們祖王的弓,那個是以前曆代傳下來的傳家寶,後人都拉不動的,他拿來拉,一拉之後,一射,七個金鼓全部射穿,這箭透過七個金鼓之後,還埋在地下很深,那這個射的力量極大。所以說菩薩到了最後身菩薩,他一切功德都修成了,那是什麼都超勝。這是根是殊勝的,根具足,“無缺減故”,既不缺又不減。
第四,“男定”,決定生男身,不會受女身。我們說佛都是男身的,一般是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就是男相了,不會有女相。那麼龍女成佛,她是變了男相的。這個學過《法華經》都知道,沒有學過《法華經》的,“龍女成佛,女的也成佛了,女的”,她化成男相了,不是龍女的身。
第五,“念定”,“常憶宿命”,他的念決定是能夠記得住宿命的事情的。
第六,“堅固定”,“所作善事,常無退屈”,做的好事情,從來不會退的。“謂于利樂諸有情中,他來違逆,皆能堪忍,心無厭倦”,這個事情,並不是做壞事,又不是做無益的事情,對于利樂有情的事情。他在做的時候,不管其他的人怎麼來違逆,來給他擾亂,都能夠忍下去,“心無厭倦”,對做好事,沒有討厭,沒有疲倦。這個很難了,做好事,好象毛主席也說過的,做一個、兩個好事不難,一輩子做好事的人就極少,很難很難。“發心非難難常繼”,你發心做好事,做一兩件好事,不太難,要不斷地做好事,而且在做好事的時候,什麼困難阻礙來的時候,能夠不退,能夠堅定地堪忍,一切苦能夠忍下去,這個極難。那就是佛在住定菩薩的時候,才能夠達到這個功德。
“如世傳有無價馱婆”,世間上,這是印度的一些世俗的傳說,他們裏邊有一個無價的馱婆,就是不要錢買的奴才一樣的,什麼東西沒有代價地給你幹,什麼都幹。“當知此言,目彼菩薩”,這個我們說,不是真的說奴才,是指住定菩薩。他“由久修習無緣大悲,任運恒時,系屬他故。普觀衆生,皆攝同己,或常觀己,如彼仆使。謂于一切難求事中,皆能堪忍,勞迫事中,皆能荷負”,他就是說這個住定菩薩,因爲有很長的時間修這個“無緣大悲”。“無緣大悲”,就是說沒有緣的也能夠生起大悲心。那麼這是當然各式各樣的解釋,“無緣大悲”,在這裏這麼解;真正講中觀,“無緣大悲”,知一切衆生本性是空的,但是仍舊能夠起大悲心。
“任運恒時,系屬他故”,“任運”,不要起心動念的,不要去心裏故意作個意,他天然如此;“恒時”,沒有停的,經常這樣子;“系屬他故”,屬于他,就是一切爲衆生服務的。“普觀衆生,皆攝同己”,把一切衆生都攝歸自己。或者反過來說,把自己當作他們的仆使。一切衆生“皆攝同己”,這個時候,有人會起慢心,“我是至高無上的,我來攝受他們”,反過來,你是他的奴才,這個你就慢心起不來了。一切衆生要做什麼,都要聽他們的話,給他們去做,無價的奴才,不要代價的,什麼事都要做的。“謂于一切難求事中”,最難做的事情,“能堪忍”,“勞迫事中”,最辛苦的事情,“負荷”,能夠擔任起來,這是解釋前面的“無價馱婆”。這個住定菩薩,好象世間上的那些不要代價的奴才一樣,什麼事情苦事什麼都能幹,爲了衆生,這是自覺的,不是強迫的。那麼這樣子就是菩薩的利他了,“無緣大悲”。這是講住定菩薩的功德。
丙二 明修相業
從此第二,明修相業。論雲:修妙相業,其相雲何?頌曰:
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
“從此第二,明修相業”,那麼前面說到修叁十二相的妙相業的時候叫住定菩薩,那麼這妙相怎麼修的?這裏要講一下。“論雲:修妙相業,其相雲何”,前面說要修妙相叫住定,那麼怎麼修這個妙相業?
“頌曰:贍部男對佛,佛思思所成,余百劫方修,各百福嚴飾”,這是修妙相的一些具體情況。第一是南贍部洲的人,我們說要修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決定是人,而且是南洲的人。南洲的人,堪能士夫嘛,我們學《現觀》,一開頭就要講,南洲的士夫有十六個殊勝,一切好的事情都需要南洲士夫來當,乃至成佛的大事,也要南贍部洲的大丈夫、士夫。所以說生在南洲的男的,是了不得的,要珍惜這個身體,不要去做壞事,做壞事那就是浪費了這個身體了。
釋曰:贍部男對佛者,修妙相業,唯贍部洲人,覺慧利故。要男子身,已超女故。言對佛者,唯現對佛也。
“贍部男對佛者,修妙相業”,只有贍部洲的人才能修。爲什麼?“覺慧利故”,在南贍部洲的人,他的覺慧敏利,其他的洲,享受好的一點,覺慧不那麼敏利。“要男子身,已超女故”,決定要男子身。已經在住定的時候,他早已超脫女身了,不再受女身。所以說有的人說要轉女成男,那你到了住定菩薩,是決定了,轉掉了,再也不會回到女身去。“對佛”,修的時候怎麼修?要對了佛修,“唯現對佛”,要現前對了佛修。
佛思思所成者,此妙相業,觀佛超思,思所成攝。
“佛思思所成”,這個妙相業,就是觀佛起思心所的思,就是意業。這是我們說聞所成、思所成、修所成的功德裏邊,是思所成所攝的,它所攝的。那麼爲什麼不是聞所成呢?聞所成是粗,沒有思所成的深細。爲什麼不是修所成?欲界,它是散地,不是入定的定地,修決定是定中的,所以說這是思所成的功德。
余百劫方修者,叁無數外,余百大劫,修妙相業。諸佛因中,法應如是,唯釋迦佛,精進熾然,能超九劫,九十一劫,修妙相成也。
“余百劫方修”,什麼時候修?要叁大阿僧祗劫以外,再修一百個大劫,來修妙相業。“叁無數”,就是叁大阿僧祗劫。修滿之後,余下還要一百大劫來修妙相業。“諸佛因中,法應如是”,在修佛的因地當中,天然是應當這樣子的,都是一百個大劫。
但有例外,“唯釋迦佛,精進熾然,能超九劫,九十一劫,修妙相成也”。釋迦牟尼佛特別精進,“熾然”地精進,“熾然”就是火焰,不斷地發出一些很厲害的精進。這樣子精進,超九劫,本來是一百大劫,一般的佛都是一百劫,釋迦牟尼佛超過九劫,先成佛,那就是九十一劫。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超九劫?後邊馬上就要講的。
大概的意思就是說,當時有位佛出世,他有兩大弟子,兩個上首弟子,一個是彌勒菩薩前身,一個是釋迦牟尼前身。當時,這個佛觀察他的弟子當中,釋迦牟尼佛因緣——成佛的因緣遲一點,彌勒佛該先成佛。但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弟子教化的因緣成熟在早,而彌勒菩薩教化弟子因緣成熟在後。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該成熟了,而釋迦牟尼本身,卻是要遲一點成佛。那麼這一尊佛,就是定光佛,他就想個善巧方便,使釋迦牟尼佛能夠早一點成佛。所以他用一些方便,使他起大精進,然後超九劫成佛,在彌勒佛以前成佛。那是本來是彌勒佛該成佛的,因爲他的弟子,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先成熟,彌勒佛的弟子後成熟,那麼佛的智慧就把他調一下,讓釋迦牟尼佛先成佛。因爲一個人精進趕上去容易,要他所化的弟子那麼多,都要把他拉到上來,使彌勒佛先成佛的話,困難。所以說,他用善巧方便,使釋迦牟尼佛先往前沖,先精進,先超過九劫,先成佛,那麼他的弟子正好扣上那麼個機緣。詳細的後邊都要講,我們到後邊再說。所以釋迦牟尼佛,他能夠超過九劫,九十一劫妙相業完成。
各百福嚴飾者,叁十二相業,各百福莊嚴。百個善思,名爲百福。如修足下平滿相時,先起五十思,修治身器,使令清淨;次起一思,正牽引彼;後起五十思,令其圓滿。譬如農夫先治畦隴,次下種子,後以糞水,而覆溉之。修足既然,余相亦爾。
“各百福嚴飾”,這個妙相業,叁十二相,每一相都要一百個福來莊嚴它。“叁十二相業,各百福莊嚴”,什麼叫“百福莊嚴”呢?“百個善思”,一百個善的思心所,就是思業了,叫一百個福,思心所就是福,前面講過的。
他打個比喻,“如修足下平滿相時”,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之一,最下面的是“足下平滿相”。假使說要修這個相的時候,“先起五十思,修治身器”,先起五十個思心所,善的思心所,“修治身器”,把身器,身,依止的身,使它清淨。要修法,依止的身心、環境要清淨,所以要先五十個思,把他的身器修清淨。“次起一思,正牽引彼”,再起一個思,身器清淨之後,然後起一個思,把這個“足下平滿相”牽引出來,就是真正的圓滿的足下平滿相。“後起五十個思,令其圓滿”,然後後邊再起五十個思,把它引出的平滿相圓滿起來。而我們也是,受叁皈也好,受八戒也好,受其他的戒也好,都要忏悔在前,爲什麼?也是淨治身器。你說要受戒,要受皈依,身器不幹淨就受不好的,所以說一定先要身心清淨。那麼這裏他要花的功夫很大,要五十個思心所來修治身器;然後,一個思心所正起平滿相;然後,起了之後,再有五十個思心所來圓滿它。所以一百個思心所來莊嚴中間那個思心所,就叫百福莊嚴。
那麼打個比喻,爲什麼這樣做呢?“譬如農夫,先治畦隴,次下種子,後以糞水,而覆溉之”,那麼他打個世間上的比喻,也是應當這樣子。假使農夫他是要種地的話,“先治畦隴”,就是先把地要平整好。如果地先沒有耕好的話,種子下去長不大的。平地,就是等于“修治身器”,“次下種子”,就是正修那個平滿相。種子下去之後,是不是完了,沒有事了?還要糞水而覆溉之。還要上糞、上料、澆水了,這樣子圓滿它,這個種子才能長。所以說前面五十思是修治身器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