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7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先治畦隴,治地;正修平滿相的時候,就是下種子;那麼後面圓滿它的時候,等于說以糞水澆溉,這樣子使種子能夠圓滿地長出來。

  

  那麼修叁十二相也是,一個相需要一百個福來莊嚴,前面五十個修治身器,後面五十個來圓滿它。“修足既然,余相亦爾”,足下平滿相如此,那麼其他叁十一個相,同樣,都要一百個福莊嚴。

  

  

  

  五十思者,謂十善道,各有五思。且初不殺業,有五思者:一、離殺思,二、勸導思,叁、贊美思,四、隨喜思,五、回向思。乃至正見,應知亦爾,是名五十思。問:何名爲一福量?答:有說唯除近佛菩薩,所余一切有情富樂果業,名一福量。有說感大千世界業,爲一福量。有說量無邊際,唯佛能知。

  

  那麼五十思是什麼?“謂十善道”,十善業道,“各有五思”,十善業道,十個善,這個不簡單,我們看修叁十二相離不開十善業道,每一個業道有五個思。打個比喻,先說“初不殺”,身叁口四,身不殺,第一個。“且初不殺業”,有五個思圍繞它:“一、離殺思”;“二、勸導思”,勸人家不要殺;“叁、贊美思”,贊歎不殺;“四、隨喜思”,人家不殺,他隨喜;“五、回向思”,總的回向。那麼一個業道有五個思,十個業道。“乃至正見”,最後無貪、無瞋、正見,都是如此,“應知亦爾”。這就是五十個思。我們說前面五十思,五十思就是這個東西。十善業道,每一個有五個,十個五就是五十。

  

  “問:何名爲一福量”,那麼思心所達到怎麼樣子的一個數字叫一個福呢?

  

  “答:有說唯除近佛菩薩,所余一切有情福樂果業,名一福量”,這個福,一百個福來莊嚴,那麼每一個福有多大呢?這個量是不可比了。有的人這樣子說,除了近佛菩薩,快要成佛的菩薩之外,其余所有一切有情,包括一切的有情、菩薩、聲聞等等,所有的福氣、福樂的果、業,全部加起來,相等于一個福的量,那是大得不得了。“有說感大千世界業”,有的人說,感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福報的業,就是一個福的量。“有說量無邊際,唯佛能知”,再說,這個福太大了,沒有邊,沒有際,我們的思惟沒有辦法來測量這個福的大小,只有佛知道。反正這個福是極大,每一個相由一百個福來莊嚴,每一個福它的數量是無邊無際,就是這麼樣子,所以佛的功德是不可說。

  

  

  

   丙叁 明供養佛

  

   丁一 明佛數

  

  從此第叁,明供養佛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佛數,二、明所逢佛。初明佛數者,論雲:今我大師,昔爲菩薩,于叁無數劫,供養幾佛耶?頌曰:

  

  于叁無數劫  各供養七萬  又如次供養  五六七千佛

  

  釋曰:初無數劫,供養七萬五千佛;第二無數劫,供養七萬六千佛;第叁無數劫,供養七萬七千佛。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供養佛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佛數,二、明所逢佛”,要成佛,要承侍供養很多的佛,那麼承侍供養多少呢?有數的。“初明佛數者,論雲:今我大師,昔爲菩薩,于叁無數劫,供養幾佛”,我們的大師、導師,就是釋迦牟尼佛,過去做菩薩的時候,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持、修行,每一個阿僧祗劫,他供養多少佛?我們從來不提這個問題,他也提的,有數字的。

  

  “頌曰:于叁無數劫,各供養七萬,又如次供養,五六七千佛”,叁無數劫,基數是七萬,每一個阿僧祗劫都供養七萬;那麼零數呢?挨了次第,“五、六、七千”,那就是第一個阿僧祗劫,供養七萬五千佛;第二個阿僧祗劫,供養七萬六千佛;第叁個阿僧祗劫,供養七萬七千佛,這樣子。所以《俱舍論》是聰明論,這些問題都清清楚楚告訴你,你拿個書去查,恐怕很難查到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“釋曰:初無數劫,供養七萬五千佛;第二無數劫,供養七萬六千佛;第叁無數劫,供養七萬七千佛”,那麼下邊,供養的數字說了,還不稀奇。

  

  

  

   丁二 明所逢佛

  

  從此第二,明所逢佛。論雲:叁無數劫,一一滿時,及初發心,各逢何佛?頌曰:

  

  叁無數劫滿  逆次逢勝觀  燃燈寶髻佛  初釋迦牟尼

  

  下面還要每一個無數的劫,最後的供養的是哪一尊佛?那麼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的是碰到哪一尊佛?這個也要說一下。

  

  “頌曰:叁無數劫滿,逆次逢勝觀,燃燈寶髻佛,初釋迦牟尼”,叁無數劫滿的時候,“逆次”就是反過來,最後一個阿僧祗劫滿的時候碰到勝觀佛,中間那個燃燈佛,最前那個寶髻佛。那麼釋迦牟尼佛發心的時候,第一個碰到的佛是釋迦牟尼佛,跟他一樣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言逆次者,自後向前,謂于第叁無數劫滿,逢勝觀佛;第二劫滿,逢燃燈佛;第一劫滿,逢寶髻佛;最初發心,逢釋迦牟尼,發弘誓言:願我當作佛,一如今世尊。彼佛世尊,末劫出世,正法住一千年,故今如來一一同彼。

  

  “釋曰:言逆次者,自後向前”,謂第叁阿僧祗劫滿的時候,碰到的是勝觀佛;第二阿僧祗劫滿的時候,碰到燃燈佛;第一阿僧祗劫滿的時候,碰到是寶髻佛。這個,每一個阿僧祗劫圓滿時候,碰到的叁尊佛,都有名字的。

  

  那麼釋迦牟尼佛最初發心的時候碰到哪一尊佛?碰到的是釋迦牟尼佛,“發弘誓言:願我當作佛,一如今世尊。彼佛世尊,末劫出世,正法住一千年,故今如來一一同彼”,這就是說,在無量劫以前,釋迦牟尼佛,那時候是做一個陶冶子,就是做陶器的家裏的。他這個時候,他就碰到一尊佛,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出現,這是以前的老釋迦牟尼佛。他碰到這個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他起了極大的信心,清淨的信心,他用香油等東西,香水了,供養佛。然後,發大的四弘誓願,他就是說,于將來,所有的功德跟現在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。發了這個願之後,後來累劫累世修行,都是依據那個願去修的。最後釋迦牟尼佛成佛,同以前他碰到的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。當時,那一尊釋迦牟尼佛,他在末劫出世的,正法住一千年;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末劫出世,也是正法住一千年,一模一樣。

  

  正法住一千年,這個在經典裏邊有不同的說法[14]。 《毗婆沙》跟其他的都這麼說,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本來是一千年,後來因爲度了摩诃波提(他的姨母),度了女衆之後,正法就減五百年。這個女衆就是對正法有害的。我們不是輕視女衆,因爲女人的習氣、煩惱,對正法有一定的障礙。但是要行八敬法,如果行了八敬法之後,依舊正法可以維持一千年。就是說本來減了五百年之後,只要女衆行八敬法的話,正法還是延續,回複以前的一千年,這個五百年可以補回去。那麼這個八敬法很重要的,它的重要也可以看出來了,正法的命運,一半就寄托在八敬法上面,這五百年完全是八敬法實行之後才延長的,否則,就只有五百年了。

  

  那麼現在聽說,有的人他們在討論要廢除八敬法,這個是滅正法的一個現象。我們做佛弟子的,不能隨喜這些事情。那麼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邊說,正法只有五百年。這個怎麼說呢?佛度了他的姨母之後,就只有五百年了。但是後邊那個行八敬法的事情,他沒有把它說上去,那麼就剩五百年。如果你完整地說,只要行八敬法,正法還是一千年。所以我們要護持正法的人,對八敬法不能忽視。但是八敬法的條件,在現在的社會看起來,好象對女衆是非常之輕視。女衆不能舉大衆僧的過;一百歲的尼,就是安了一百居的尼,對新安居一歲的比丘要頂禮,而且很多事情,不能離開僧衆、僧團住,等等。這些條件,在我們凡夫眼光來看,好象是輕視女人,在佛的智慧中間,卻是維護正法。這個我們沒有智慧的話,不要亂說。

  

  

  

   丙四 明六度圓

  

  從此第四,明六度圓者。論雲:我釋迦牟尼,于何位中,何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?頌曰:

  

  但由悲普施  被折身無忿  贊歎底沙佛  次無上菩提

  

  六波羅蜜多  于如是四位  一二又一二  如次修圓滿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六度圓”,這個六度是怎麼圓滿的?這是大乘的事情,哪個說小乘?所以說如果你們學了《俱舍》,再聽到人家說小乘還承認的話,那你沒有學,等于沒有學一樣。講了那麼多的大乘的事情,你說沒有。我們說《俱舍》是叁乘都講的,並不是專門說大乘,也不是專門說小乘,叁乘都講的。而中間是,所以切近的,聲聞乘講得多一點,緣覺乘講得最少,大乘講得相當多。

  

  下邊六度如何圓滿的?“論雲:我釋迦牟尼,于何位中,何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”,在什麼時候,哪一個時候,哪一個波羅蜜多圓滿?就是說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多在什麼時候圓滿的?忍辱波羅蜜多、持戒波羅蜜多等等,每一個,它什麼樣子的時候圓滿的?

  

  “頌曰:但由悲普施,被折身無忿,贊歎底沙佛,次無上菩提,六波羅蜜多,于如是四位,一二又一二,如次修圓滿”,在四個時間圓滿六波羅蜜多。哪四個時間?第一是“但由悲普施”,單是由悲心來普遍地一切地布施,沒有其它雜念,這是布施波羅蜜多圓滿,這是第一個位。“被折身無忿”,這個“折”,有的地方叫“析”。這個古代的字,寫的時候,手旁、木旁搞不清楚了,在《俱舍論》的論本裏邊,頌裏是“折”,後邊的解釋是“析”,分析的“析”。那麼這個裏邊就不可靠了,反正意思也差不多。“被折身無忿”,割截身體,沒有一點點的瞋恨心,這個時候持戒波羅蜜多跟忍辱波羅蜜多圓滿,這一位是兩個波羅蜜多圓滿。所以“一二”,第一位是一個波羅蜜多——布施,第二個是忍辱跟持戒。第叁個“贊歎底沙佛”,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圓滿。四,“無上菩提”,金剛喻定的時候,圓滿兩個,禅定跟般若波羅蜜多。“一二又一二”,四個位,第一個圓滿一個,布施,第二個兩個,持戒、忍辱,第叁個一個,精進,第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