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就是先治畦陇,治地;正修平满相的时候,就是下种子;那么后面圆满它的时候,等于说以粪水浇溉,这样子使种子能够圆满地长出来。
那么修三十二相也是,一个相需要一百个福来庄严,前面五十个修治身器,后面五十个来圆满它。“修足既然,余相亦尔”,足下平满相如此,那么其他三十一个相,同样,都要一百个福庄严。
五十思者,谓十善道,各有五思。且初不杀业,有五思者:一、离杀思,二、劝导思,三、赞美思,四、随喜思,五、回向思。乃至正见,应知亦尔,是名五十思。问:何名为一福量?答:有说唯除近佛菩萨,所余一切有情富乐果业,名一福量。有说感大千世界业,为一福量。有说量无边际,唯佛能知。
那么五十思是什么?“谓十善道”,十善业道,“各有五思”,十善业道,十个善,这个不简单,我们看修三十二相离不开十善业道,每一个业道有五个思。打个比喻,先说“初不杀”,身三口四,身不杀,第一个。“且初不杀业”,有五个思围绕它:“一、离杀思”;“二、劝导思”,劝人家不要杀;“三、赞美思”,赞叹不杀;“四、随喜思”,人家不杀,他随喜;“五、回向思”,总的回向。那么一个业道有五个思,十个业道。“乃至正见”,最后无贪、无瞋、正见,都是如此,“应知亦尔”。这就是五十个思。我们说前面五十思,五十思就是这个东西。十善业道,每一个有五个,十个五就是五十。
“问:何名为一福量”,那么思心所达到怎么样子的一个数字叫一个福呢?
“答:有说唯除近佛菩萨,所余一切有情福乐果业,名一福量”,这个福,一百个福来庄严,那么每一个福有多大呢?这个量是不可比了。有的人这样子说,除了近佛菩萨,快要成佛的菩萨之外,其余所有一切有情,包括一切的有情、菩萨、声闻等等,所有的福气、福乐的果、业,全部加起来,相等于一个福的量,那是大得不得了。“有说感大千世界业”,有的人说,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福报的业,就是一个福的量。“有说量无边际,唯佛能知”,再说,这个福太大了,没有边,没有际,我们的思惟没有办法来测量这个福的大小,只有佛知道。反正这个福是极大,每一个相由一百个福来庄严,每一个福它的数量是无边无际,就是这么样子,所以佛的功德是不可说。
丙三 明供养佛
丁一 明佛数
从此第三,明供养佛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佛数,二、明所逢佛。初明佛数者,论云:今我大师,昔为菩萨,于三无数劫,供养几佛耶?颂曰:
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
释曰:初无数劫,供养七万五千佛;第二无数劫,供养七万六千佛;第三无数劫,供养七万七千佛。
“从此第三,明供养佛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佛数,二、明所逢佛”,要成佛,要承侍供养很多的佛,那么承侍供养多少呢?有数的。“初明佛数者,论云:今我大师,昔为菩萨,于三无数劫,供养几佛”,我们的大师、导师,就是释迦牟尼佛,过去做菩萨的时候,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、修行,每一个阿僧祗劫,他供养多少佛?我们从来不提这个问题,他也提的,有数字的。
“颂曰:于三无数劫,各供养七万,又如次供养,五六七千佛”,三无数劫,基数是七万,每一个阿僧祗劫都供养七万;那么零数呢?挨了次第,“五、六、七千”,那就是第一个阿僧祗劫,供养七万五千佛;第二个阿僧祗劫,供养七万六千佛;第三个阿僧祗劫,供养七万七千佛,这样子。所以《俱舍论》是聪明论,这些问题都清清楚楚告诉你,你拿个书去查,恐怕很难查到。
“释曰:初无数劫,供养七万五千佛;第二无数劫,供养七万六千佛;第三无数劫,供养七万七千佛”,那么下边,供养的数字说了,还不稀奇。
丁二 明所逢佛
从此第二,明所逢佛。论云:三无数劫,一一满时,及初发心,各逢何佛?颂曰:
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
下面还要每一个无数的劫,最后的供养的是哪一尊佛?那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是碰到哪一尊佛?这个也要说一下。
“颂曰:三无数劫满,逆次逢胜观,燃灯宝髻佛,初释迦牟尼”,三无数劫满的时候,“逆次”就是反过来,最后一个阿僧祗劫满的时候碰到胜观佛,中间那个燃灯佛,最前那个宝髻佛。那么释迦牟尼佛发心的时候,第一个碰到的佛是释迦牟尼佛,跟他一样的。
释曰:言逆次者,自后向前,谓于第三无数劫满,逢胜观佛;第二劫满,逢燃灯佛;第一劫满,逢宝髻佛;最初发心,逢释迦牟尼,发弘誓言:愿我当作佛,一如今世尊。彼佛世尊,末劫出世,正法住一千年,故今如来一一同彼。
“释曰:言逆次者,自后向前”,谓第三阿僧祗劫满的时候,碰到的是胜观佛;第二阿僧祗劫满的时候,碰到燃灯佛;第一阿僧祗劫满的时候,碰到是宝髻佛。这个,每一个阿僧祗劫圆满时候,碰到的三尊佛,都有名字的。
那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碰到哪一尊佛?碰到的是释迦牟尼佛,“发弘誓言:愿我当作佛,一如今世尊。彼佛世尊,末劫出世,正法住一千年,故今如来一一同彼”,这就是说,在无量劫以前,释迦牟尼佛,那时候是做一个陶冶子,就是做陶器的家里的。他这个时候,他就碰到一尊佛,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出现,这是以前的老释迦牟尼佛。他碰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他起了极大的信心,清净的信心,他用香油等东西,香水了,供养佛。然后,发大的四弘誓愿,他就是说,于将来,所有的功德跟现在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。发了这个愿之后,后来累劫累世修行,都是依据那个愿去修的。最后释迦牟尼佛成佛,同以前他碰到的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。当时,那一尊释迦牟尼佛,他在末劫出世的,正法住一千年;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末劫出世,也是正法住一千年,一模一样。
正法住一千年,这个在经典里边有不同的说法[14]。 《毗婆沙》跟其他的都这么说,释迦牟尼佛的正法本来是一千年,后来因为度了摩诃波提(他的姨母),度了女众之后,正法就减五百年。这个女众就是对正法有害的。我们不是轻视女众,因为女人的习气、烦恼,对正法有一定的障碍。但是要行八敬法,如果行了八敬法之后,依旧正法可以维持一千年。就是说本来减了五百年之后,只要女众行八敬法的话,正法还是延续,回复以前的一千年,这个五百年可以补回去。那么这个八敬法很重要的,它的重要也可以看出来了,正法的命运,一半就寄托在八敬法上面,这五百年完全是八敬法实行之后才延长的,否则,就只有五百年了。
那么现在听说,有的人他们在讨论要废除八敬法,这个是灭正法的一个现象。我们做佛弟子的,不能随喜这些事情。那么在《大智度论》里边说,正法只有五百年。这个怎么说呢?佛度了他的姨母之后,就只有五百年了。但是后边那个行八敬法的事情,他没有把它说上去,那么就剩五百年。如果你完整地说,只要行八敬法,正法还是一千年。所以我们要护持正法的人,对八敬法不能忽视。但是八敬法的条件,在现在的社会看起来,好象对女众是非常之轻视。女众不能举大众僧的过;一百岁的尼,就是安了一百居的尼,对新安居一岁的比丘要顶礼,而且很多事情,不能离开僧众、僧团住,等等。这些条件,在我们凡夫眼光来看,好象是轻视女人,在佛的智慧中间,却是维护正法。这个我们没有智慧的话,不要乱说。
丙四 明六度圆
从此第四,明六度圆者。论云:我释迦牟尼,于何位中,何波罗蜜多,修习圆满?颂曰:
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
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
“从此第四,明六度圆”,这个六度是怎么圆满的?这是大乘的事情,哪个说小乘?所以说如果你们学了《俱舍》,再听到人家说小乘还承认的话,那你没有学,等于没有学一样。讲了那么多的大乘的事情,你说没有。我们说《俱舍》是三乘都讲的,并不是专门说大乘,也不是专门说小乘,三乘都讲的。而中间是,所以切近的,声闻乘讲得多一点,缘觉乘讲得最少,大乘讲得相当多。
下边六度如何圆满的?“论云:我释迦牟尼,于何位中,何波罗蜜多,修习圆满”,在什么时候,哪一个时候,哪一个波罗蜜多圆满?就是说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在什么时候圆满的?忍辱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等等,每一个,它什么样子的时候圆满的?
“颂曰:但由悲普施,被折身无忿,赞叹底沙佛,次无上菩提,六波罗蜜多,于如是四位,一二又一二,如次修圆满”,在四个时间圆满六波罗蜜多。哪四个时间?第一是“但由悲普施”,单是由悲心来普遍地一切地布施,没有其它杂念,这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,这是第一个位。“被折身无忿”,这个“折”,有的地方叫“析”。这个古代的字,写的时候,手旁、木旁搞不清楚了,在《俱舍论》的论本里边,颂里是“折”,后边的解释是“析”,分析的“析”。那么这个里边就不可靠了,反正意思也差不多。“被折身无忿”,割截身体,没有一点点的瞋恨心,这个时候持戒波罗蜜多跟忍辱波罗蜜多圆满,这一位是两个波罗蜜多圆满。所以“一二”,第一位是一个波罗蜜多——布施,第二个是忍辱跟持戒。第三个“赞叹底沙佛”,就是精进波罗蜜多圆满。四,“无上菩提”,金刚喻定的时候,圆满两个,禅定跟般若波罗蜜多。“一二又一二”,四个位,第一个圆满一个,布施,第二个两个,持戒、忍辱,第三个一个,精进,第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