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7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齊此所修,戒忍圓滿。折身不報,淨戒圓滿;心無忿故,忍辱圓滿。

  

  “被折身無忿”,把身體,割截身體沒有忿,一點也不氣憤,這是持戒、忍辱圓滿。“若時菩薩被折身支,心無少忿,齊此所修,戒忍圓滿”,這一般就是歌利王割截身體,一刀一刀地割了之後,問他恨不恨?不恨。那麼這就是說,忍辱波羅蜜多,這麼大的苦,把身體一塊一塊地割下來(蘇州女人罵人,叫殺千刀,要斬一千刀,那是罵人罵得很凶的話),他真的是一千刀,一塊一塊地割下來,那麼這樣子,他心裏一點也不恨,那麼就是忍辱波羅蜜多圓滿。他戒怎麼圓滿呢?他受了這麼的委屈,他身口不動聲色,既不罵,也不跟他鬥,所以說“折身不報”,不報複,這是戒波羅蜜圓滿。戒是指身口的,他身口都是一點也沒有起不規則的行動,他無緣無故地把他身體割截了一塊一塊的,不報複。“心無忿故”,內心一點也沒有起忿的,那就是忍波羅蜜多圓滿。所以這一個時候,兩個波羅蜜多圓滿,戒跟忍。

  

  

  

  贊歎底沙佛此雲圓滿者,此明精進。若時菩薩,勇猛精進,因行遇見底沙如來,坐寶龛中,入火界定,威光赫奕,特異于常。專誠瞻仰,忘下一足,經七日夜,以無怠淨心,以妙伽陀,贊彼佛曰:天地此界多聞室,逝宮天處十方無,丈夫牛王大沙門,尋地山林遍無等。釋曰:天地者,天上地下也。此界者,此叁千界也。毗沙門宮,此雲多聞室,信敬名聞滿十方故。逝宮者,大梵天王宮也,外道執彼爲常,佛爲破彼,呼爲逝宮。天處者,諸余天處也。非直逝宮等,無有似佛;十方世界,亦無似佛。尋地、尋山、尋林,遍無與佛等也。如是贊已,便超九劫。齊此精進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。

  

  第叁,“贊歎底沙佛”,“底沙佛”是印度話,圓滿。“此明精進”,這個是精進波羅蜜多圓滿。“若時菩薩,勇猛精進,因行遇見底沙如來,坐寶龛中,入火界定,威光赫奕,特異于常,專誠瞻仰,忘下一足,經七日夜,以無怠淨心,以妙伽陀,贊彼佛曰:天地此界多聞室,逝宮天處十方無,丈夫牛王大沙門,尋地山林遍無等”,這個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圓滿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就是底沙佛那個時候,他的弟子是兩個,一個彌勒菩薩,一個是釋迦牟尼佛。因爲彌勒菩薩的因緣先成佛,釋迦牟尼佛後成佛。但是釋迦牟尼所化的衆生卻是先成熟,彌勒菩薩的所化的衆生後成熟。這個原因經書也講了一些。因爲釋迦牟尼佛他是利他爲勝,一切爲利他的事情,所以他度的衆生非常多,衆生也先成熟,自己卻是功德還沒夠,自利的少一點。而彌勒菩薩以自利爲主,自己的功德圓滿,該成佛了,但是利他的事情做得沒有釋迦牟尼那麼多,就是他所化的衆生還沒有成熟。那麼這個佛就慈悲了,他想,要那麼多的衆生,把他拉到前面來,來湊合彌勒菩薩成佛,倒不如把釋迦牟尼佛往前提,讓他度的衆生先受教化。所以他想辦法,他就告訴釋迦牟尼佛,他是他的大弟子了,他說我到山上去一下,你等一下來好了。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對他的師傅,非常之恭敬,佩仰了。他師父走了之後,他就去找他去,過了一會兒就找他去。找他去,這個底沙佛在一個琉璃的龛裏邊入火界定,那個光明是好看得不得了。這個釋迦牟尼看了之後,是全心全意地贊歎,他走路了,邊走邊贊了,邊走邊在尋了。等到尋到底沙佛坐在龛子裏之後,他一個腳站在那裏,一個腳翹著還沒踩下去,就在那裏站在那裏,唱贊歎佛的贊詞,七天七夜沒有動,一心地贊歎,以這樣子的精進,超過九劫,先成佛。這個“七日翹勤”,就是這個公案。

  

  “若時菩薩”,這個菩薩,“勇猛精進”,他本來是很勇猛精進,“因行”他去找底沙佛,就在路上看到底沙佛坐在“寶龛”琉璃龛裏邊入“火界定”,那個光明極好,“威光赫奕,特異于常,專誠瞻仰”,正在走路,走了一半了,一個腳擡起來,還沒下去,看到之後就拼命贊歎,七日七夜的沒有動的。“以無怠淨心”,沒有懈怠的淨心,“以妙伽陀”,以一個好的頌來贊。這個頌就是“天上天下無如佛”,意思一樣的,那麼這裏翻譯是這樣子。

  

  “天地此界多聞室”,“天地”,天上天下、地上,這個天地。“此界”,叁千大千世界。“多聞室”,多聞天王,毗沙門天王,地上地下,乃至上去到須彌山的中間,四天王的王宮,四天王就是四大天王,裏邊一個毗沙門來代替四大天王。“毗沙門宮,此雲多聞室,信敬名聞滿十方故”,因爲毗沙門他的名聞,他的淨信,十方都知道,多聞,大家都知道多聞天王。那就是說天上天下,這個娑婆世界,所有的天上地下,都沒有跟佛一樣的。那麼包括多聞室,就是從地上慢慢上去了,到毗沙門天王那個須彌山中腰。那麼“逝宮”,大梵天王的宮殿,色界了,那就是到超過欲界。以毗沙門天王代替欲界天;以大梵天王代替色界的天。

  

  “逝宮”是大梵天王宮,“外道執彼爲常,佛爲破彼,呼爲逝宮”。前面說過的,大梵天王能創造一切,以爲大梵天王是常的,他們都是大梵天王生的。佛就破他,你說常嗎?不常,“逝”,逝就是無常,“逝”要走的。“逝宮”,大梵天王的宮,就叫逝宮。那麼大梵天王的宮殿裏,也找不到跟佛一樣的。“逝宮天處十方無”,“天處”,不但是毗沙門天宮、欲界天、大梵天王天,其他的無色界等等,都沒有跟佛一樣的,都沒有像佛一樣的。“十方世界,亦無似佛”,十方世界也沒有跟佛一樣的。“尋地、尋山、尋林,遍無與佛等也”,你到處山上去找,林間去找,地上去找,到處去找,沒有跟佛一樣的。

  

  那麼這裏中間一句,“丈夫牛王大沙門”,“丈夫”是調禦丈夫,這是最大的一個丈夫,最高等的人格。“牛王”,牛王一般在經典裏邊經常用牛王來比喻力量最大的、不可勝的,無能勝就是牛王。那麼牛王就是說佛,這個“大沙門”,沙門就是修行的人,這是大丈夫,是不能勝的牛王一樣的,一切不能勝的,這樣子的修行人,在世間上天上、地下到處去尋,是沒有的。

  

  那麼這個頌,就是我們經常念的那個,“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,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”,就是那個頌,這裏翻譯不同。

  

  那麼這樣子,他因爲看到佛那麼偉大,他就是贊歎,這個偈子贊歎,七天七夜,一心專致地贊歎。一個腳本來走了一半,一個腳提在中間,也沒有踩下去,七日夜一個腳站在那裏,這個是精進的力量。以這樣子的精進,超過九劫。“如是贊已,便超九劫。齊此精進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”,這樣子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,他以精進的力量超九劫,在彌勒佛之前,先成佛。

  

  

  

  次無上菩提者,此明定慧也。金剛喻定,鄰次成佛,名次無上。齊此定慧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。

  

  “次無上菩提”,這是定慧圓滿,無上菩提就是金剛喻定。“金剛喻定,鄰次成佛”,金剛喻定跟成佛就是挨到了。金剛喻定,馬上就斷了最後的那些,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兩個冥(一個是所知障,一個是煩惱障,習氣,一個是習氣),一切冥跟諸冥都滅掉的。就是那個金剛喻定,這個時間,滅掉之後,就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所以金剛喻定,是鄰次就成佛,在佛的旁邊,挨到次第,再上一步就是佛,叫“次無上”,這個金剛喻定叫“次無上”,就是挨到最高的、無上的佛位。就在這個金剛喻定的時候,圓滿定、慧波羅蜜多,“齊此定慧波羅蜜多,修習圓滿”,在金剛喻定的時候,圓滿了禅定、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

  

  

  于如是四位者,初施位,第二無忿位,第叁精進位,第四次無上位也。一二又一二者,一者初施位,一波羅蜜多也。二者無忿位,二波羅蜜多也。又一者,于精進位,一波羅蜜多也。又二者,次無上位,二波羅蜜多也。

  

  “于如是四位”,就在這個四位,四位就是前面說的,“但由悲普施”,第二個是“被折身無忿”,第叁是“贊歎底沙佛”,第四是“次無上菩提”,在這四個時候,圓滿六個波羅蜜多。那麼第一個波羅蜜多是布施波羅蜜多,一個;第二個是“無忿位”,是兩個波羅蜜多;第叁“精進位”,一個;第四,“次無上位”又是兩個——定、慧。“一二又一二”,就是四個位裏邊,第一個是“一”,波羅蜜多——布施,第二個位是忍辱、持戒兩個;“又一二”,第叁在這個“贊歎底沙佛”是一個波羅蜜多——精進,最後“次無上菩提”,是兩個波羅蜜多——禅定、般若。所以說“一二又一二”,挨了次第,一個一個圓滿。這是說佛的六波羅蜜多圓滿的時候,在什麼時候圓滿的。

  

  

  

   乙七 明施戒修

  

   丙一 略明施戒修

  

  從此大文第七,明施戒修。就中分二:一、略明施戒修,二、廣明施戒修。此下第一略明者,論雲:契經說,有叁福業事:一、施類福業事,二、戒類福業事,叁、修類福業事。此雲何立,福業事名?頌曰:

  

   施戒修叁類  各隨其所應  受福業事名  差別如業道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七,明施戒修”,一種叫施,一種叫戒,一種叫修。前面我們說的,施類的福、戒類的福、修類的福,就是這個事情,這裏要廣講。“一、略明施戒修,二、廣明施戒修”。先略說,“此下第一略明者,論雲:契經說,有叁福業事:一、施類福業事,二、戒類福業事,叁、修類福業事”,這個論先提個問,它說經裏邊經常說有叁種的福業事,第一種,施一類的福業事,第二種,戒一類的福業事,第叁是修一類的福業事,那麼這些到底爲什麼叫福業事?這個名詞怎麼安的?那就是問這叁個東西怎麼回事情?

  

  “頌曰:施戒修叁類,各隨其所應,受福業事名,差別如業道”,施、戒、修這叁個類,“隨其所應”,它們所造福、所造業,做的事,它的名字,它的差別,跟業道一樣。這個怎麼跟業道一樣?下邊要講的,我們看下去。

  

  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