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7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及能發身語”,這個“此”就是指的無貪的心,能夠發的身語,能發布施的身語,做布施那個動作的身語業。“方能舍財物”,你這個之後,才能舍財物。“故無貪等是真施體”,所以說無貪跟那個身語業,真正的布施的體。因爲靠了這個才能布施財物,沒有這個的話,財物就不能布施了。所以真正布施的體,就是這個東西,無貪心、能發的身語。

  

  “謂爲供爲益者,謂爲供養、饒益有情,故行施也”,這是爲什麼要布施?就是要供養、饒益有情,有的是供養福田,有的是饒益悲田,這是布施的原因。

  

  

  

  身語及能發者,此明舍具,謂身語業,及此能發,名爲舍具。言能發者,謂無貪心,及一聚心心所故。有頌曰:若人以淨心無貪心也,辍已而行施,此剎那善蘊此有五蘊能發有四蘊所發身語是色蘊也,總立以施名。准此頌文,故知布施,五蘊爲體。言施類福者,類之言體,意明此福,以施爲體,如葉類器,此器以葉爲體也。戒修類福,准此應釋。

  

  “身語及能發者,此明舍具,謂身語業,及此能發”,能發身語業的,這個就是無貪舍心,這個身語業跟能發的,這個叫“舍具”。什麼叫能發?“謂無貪心,及一聚心心所故”,能發的,發動這個身語來布施的,是無貪的心,這個當然還有心王心所,這一個叫能發。那麼我們說這個能發的心(無貪心),跟身語,這個總的來說叫舍具。身語業及此能發的無貪心,心王、心所,叫舍具,舍的工具了,要舍就靠這些東西。

  

  下邊是說一個頌來講布施的事情,“故有頌曰:若人以淨心,辍己而行施,此剎那善蘊,總立以施名”,這是身語的布施,前面講的這個舍具就是布施的體。假使一個人以清淨的心,就是無貪的心,“辍己而行施”,自己的享受停下來,拿來布施人家。“此剎那善蘊”,這個剎那的善的五蘊,能發的有四個蘊,所發的身語是色蘊。能發的心王心所,還有不相應行法,受心所、想心所,還有行心所,就是行蘊其它的心所法,還有識蘊的心王,這個四個蘊能發;所發的身語業是色法,色蘊。一共是五個蘊都全的,這個就叫作布施。這布施的體,就是能發的無貪心跟它的心王心所,以及所發動的身語業,這個就是布施的體。

  

  “准此頌文,故知布施,五蘊爲體”,根據這個頌文知道,布施以什麼爲體呢?五蘊爲體。那麼這個五蘊,當然不是泛泛的五蘊,是能發的無貪心跟它的心王心所,不相應行的四相跟得,還有所發動的身語業的色蘊,那就是施的體。

  

  什麼叫施類福?“類之言體”,“類”就是“體”的意思,它的一類,這一類的體。“意明此福,以施爲體”,這個意思就是說,這個福氣以布施爲體的,以布施爲一類,以布施的一類爲它的體。打個比喻,“如葉類器”,過去印度有一種家具了,調匙或者是什麼東西,用樹葉子做的。凡是樹葉子做的東西,這一類的,葉類器,都是屬于樹葉子一類的,“此器以葉爲體也”。那麼布施的施類福也是,這一類的福氣都是以布施的那一類爲它的體的,叫施類福。“戒修類福,准此應釋”,戒類福、修類福也一樣。屬于戒的一類的,以戒爲體的;修的一類的,以修爲體的。就是定中的一類的福,跟持戒一類的福。這個就叫施類福、戒類福、修類福。

  

  這是先明布施,帶便地講一下戒修,它的安名是同樣安的,而重點,講布施的能發的這個舍具。舍具就是身語的能發。我們說舍具就是什麼東西呢?就是布施的那個工具。到底具體是什麼呢?就是身語業,能發的心,無貪的心,這是真正的布施的體,就是這些東西。那麼布施的目的是供養、饒益有情。布施的果,就是大富果。這是講布施。

  

  下邊,講利益。利益自己,利益人家,這個有差別,就是發心,爲什麼?這個我們明天講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九十四講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講到布施,施類福,布施的意義,布施的體是什麼,昨天講過了。今天接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 戊二 明施益差別

  

  從此第二,明施益差別。論雲:爲何所益,而行施耶?頌曰:

  

  爲益自他俱  不爲二行施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施益差別”,布施的利益,它不同的各方面。

  

  “論雲:爲何所益,而行施耶”,爲什麼要布施?有什麼好處?就是說,有什麼利益而行布施?

  

  “頌曰:爲益自他俱,不爲二行施”,布施的目的很多,有的是爲自己,有的是爲他,也有爲“自他俱”,也有“不爲”,什麼都不爲的,這個就是各式各樣的布施。一般說布施都是有所求,求的目的,求自己的好處、利益,或者求人家的利益,或者自他的利益,但是還有一種,沒有什麼求的,這是一共有那麼多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爲益自者,爲益自身,而行施也。謂未離欲,若凡若聖,及離欲貪,諸異生類,奉施製多,此名自益,招異熟故。製多無益,不受用故。爲益他者,爲益他身,而行布施也。謂離欲聖,施諸有情,自身無益,于第二生,不受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。爲俱益者,俱謂自他,爲益自他,而行施也。謂未離欲貪,若聖若凡,及離欲異生,施諸有情,自身爲益。于第二生,受施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。

  

  “釋曰:爲益自者,爲益自身,而行施也”,爲利益自己而行布施,這個最普遍的,一般的,都是爲自己。

  

  “謂未離欲,若凡若聖,及離欲貪,諸異生類,奉施製多,此名自益,招異熟故。製多無益,不受用故”,他這裏就是說,單是爲自己,對方是不受什麼好處的。那麼這裏就包括很多了,沒有離欲的凡夫、聖者。沒有離欲的聖者是什麼人呢?你們想想看,還有離貪欲的異生。他供養製多,供養佛塔,這個是自利,怎麼叫自利呢?感的異熟果,殊勝的異熟果。但是,對方佛塔,它並不受用你的布施的東西。“製多無益”,你所供養的對方,它毫無利益,它也不要受你的東西,佛塔,它又不要吃的,它也不要穿的,你東西供養它,它並不受用,但是,供養的人卻能夠感殊勝的異熟果,這是爲自,單是爲自己。

  

  這裏邊提一個問題,你們去思考,沒有離欲的凡夫是沒有問題,(未)離欲的聖者是什麼?還有離欲的異生,爲什麼離欲的聖者不說?這些你們都去回去討論的時候,要考慮這些問題。

  

  “爲益他者,爲益他身,而行布施也”,單是利益他。

  

  “謂離欲聖,施諸有情,自身無益,于第二生,不受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”,這是專門利他的了,對自己毫無好處。“離欲聖”,這個裏邊已經告訴你了,離欲的聖者,他布施有情的時候,對方受了他布施,得益了,但自己不受益,爲什麼?他已經離欲了,第二輩子他不來了,他的異熟果,再也不受欲界異熟果,所以說對異熟果來說,他並不受了,但是他布施,對方卻是能當下獲益,或者將來獲益。這是單是利他,自己並不感什麼利益。這是第二種。

  

  第一種是純粹自利,毫不利他的;第二種是純粹利他,對自己毫無好處的。第叁種,就是自他俱利的。“爲俱益者,俱謂自他”,“俱”就是自他兩個一起,合起來了。“爲益自他,而行施也”,爲了利益自己、利益人家而布施。那麼就是前面的,把它兜攏來就是了。沒有離貪欲的聖者、凡夫,及一切離欲的異生,當然,也不包括離欲的聖者。爲什麼原因?你們慢慢去想,前面已經講過了。那麼離欲的異生,他布施了有情之後,自己有好處,第二生受異熟果,對方受他布施之後,馬上當下受用,所以說這個是自他都有益處。

  

  那麼我們這裏再說一下,離欲的聖者,他是欲界不來了,異熟果是不感了,欲界異熟果不感了,那麼色界的異熟果卻是另外一回事,他是定中的。那麼離欲的異生,雖然說他得了初禅,生初禅天,但是他初禅天之後,將來還要退下來,欲界來的時候,還可以受報,那麼就是順後生報。所以說離欲的異生,行布施的時候,還是自他俱利;而離欲的聖者布施人家的時候,只是利對方,自己不再受果報了,欲界不來了。

  

  

  

  不爲二行施者,不爲自他而行施也。謂離欲聖,奉施製多,自不招果,他不受用,俱無有益,唯爲恭敬報恩故也。

  

  “不爲二行施”,那是最高的一種,既不爲自己也不爲他而布施。

  

  “謂離欲聖”,已經離欲的聖者。“奉施製多”,自己是“離欲聖”,也不感異熟果,對方是佛塔,也不是受用的。“自己不招果,他不受用”,兩方面都沒有利益。“唯爲恭敬報恩故也”,只是恭敬、報恩。這樣的供養,實際上是最大的供養。他不求果報,對方也不受他的什麼利益,佛塔嘛,佛塔又不受他的。你把佛塔莊嚴,有的人他把佛塔供了很多吃的、用的、穿的,甚至于把紅布把佛塔,把彩旗挂起來,這個佛塔又不在乎的,它是無情,它又不是有情。但是這樣子他恭敬心、報恩心的緣故,這是這一類的。

  

  那麼後邊就要講,他這樣子做,固然是爲恭敬報恩,一方面也是爲了自己除貪心、得瑜伽,乃至證涅槃,莊嚴心,這是最大的布施,後邊跟著就要講的。

  

  這裏就自他的利益分了四等:一是單是利益自己,對方沒有好處;一個專門利益人家,自己沒有好處;一個是自他俱利;另一個是,自也不利,他也不利。

  

  不過這個利益我們要知道,這都是指的異熟果,異熟有漏的果報。出世的功德,當然是不在此例。你說,離欲的阿羅漢,叁果,他供養佛塔,他修持的時候,當然他還是他的這個修持的功德上是有增進的,有漏的果報,他是不受,那些出世的功德,他還是有的。這單是從有漏果報來說的。

  

  

  

   戊叁 明施果別因

  

   己一 明主等異

  

  從此第叁,明施果別因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主等異,二、明主財田。此下第一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