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及能发身语”,这个“此”就是指的无贪的心,能够发的身语,能发布施的身语,做布施那个动作的身语业。“方能舍财物”,你这个之后,才能舍财物。“故无贪等是真施体”,所以说无贪跟那个身语业,真正的布施的体。因为靠了这个才能布施财物,没有这个的话,财物就不能布施了。所以真正布施的体,就是这个东西,无贪心、能发的身语。
“谓为供为益者,谓为供养、饶益有情,故行施也”,这是为什么要布施?就是要供养、饶益有情,有的是供养福田,有的是饶益悲田,这是布施的原因。
身语及能发者,此明舍具,谓身语业,及此能发,名为舍具。言能发者,谓无贪心,及一聚心心所故。有颂曰:若人以净心无贪心也,辍已而行施,此剎那善蕴此有五蕴能发有四蕴所发身语是色蕴也,总立以施名。准此颂文,故知布施,五蕴为体。言施类福者,类之言体,意明此福,以施为体,如叶类器,此器以叶为体也。戒修类福,准此应释。
“身语及能发者,此明舍具,谓身语业,及此能发”,能发身语业的,这个就是无贪舍心,这个身语业跟能发的,这个叫“舍具”。什么叫能发?“谓无贪心,及一聚心心所故”,能发的,发动这个身语来布施的,是无贪的心,这个当然还有心王心所,这一个叫能发。那么我们说这个能发的心(无贪心),跟身语,这个总的来说叫舍具。身语业及此能发的无贪心,心王、心所,叫舍具,舍的工具了,要舍就靠这些东西。
下边是说一个颂来讲布施的事情,“故有颂曰:若人以净心,辍己而行施,此剎那善蕴,总立以施名”,这是身语的布施,前面讲的这个舍具就是布施的体。假使一个人以清净的心,就是无贪的心,“辍己而行施”,自己的享受停下来,拿来布施人家。“此剎那善蕴”,这个剎那的善的五蕴,能发的有四个蕴,所发的身语是色蕴。能发的心王心所,还有不相应行法,受心所、想心所,还有行心所,就是行蕴其它的心所法,还有识蕴的心王,这个四个蕴能发;所发的身语业是色法,色蕴。一共是五个蕴都全的,这个就叫作布施。这布施的体,就是能发的无贪心跟它的心王心所,以及所发动的身语业,这个就是布施的体。
“准此颂文,故知布施,五蕴为体”,根据这个颂文知道,布施以什么为体呢?五蕴为体。那么这个五蕴,当然不是泛泛的五蕴,是能发的无贪心跟它的心王心所,不相应行的四相跟得,还有所发动的身语业的色蕴,那就是施的体。
什么叫施类福?“类之言体”,“类”就是“体”的意思,它的一类,这一类的体。“意明此福,以施为体”,这个意思就是说,这个福气以布施为体的,以布施为一类,以布施的一类为它的体。打个比喻,“如叶类器”,过去印度有一种家具了,调匙或者是什么东西,用树叶子做的。凡是树叶子做的东西,这一类的,叶类器,都是属于树叶子一类的,“此器以叶为体也”。那么布施的施类福也是,这一类的福气都是以布施的那一类为它的体的,叫施类福。“戒修类福,准此应释”,戒类福、修类福也一样。属于戒的一类的,以戒为体的;修的一类的,以修为体的。就是定中的一类的福,跟持戒一类的福。这个就叫施类福、戒类福、修类福。
这是先明布施,带便地讲一下戒修,它的安名是同样安的,而重点,讲布施的能发的这个舍具。舍具就是身语的能发。我们说舍具就是什么东西呢?就是布施的那个工具。到底具体是什么呢?就是身语业,能发的心,无贪的心,这是真正的布施的体,就是这些东西。那么布施的目的是供养、饶益有情。布施的果,就是大富果。这是讲布施。
下边,讲利益。利益自己,利益人家,这个有差别,就是发心,为什么?这个我们明天讲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第九十四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讲到布施,施类福,布施的意义,布施的体是什么,昨天讲过了。今天接下去。
戊二 明施益差别
从此第二,明施益差别。论云:为何所益,而行施耶?颂曰:
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
“从此第二,明施益差别”,布施的利益,它不同的各方面。
“论云:为何所益,而行施耶”,为什么要布施?有什么好处?就是说,有什么利益而行布施?
“颂曰:为益自他俱,不为二行施”,布施的目的很多,有的是为自己,有的是为他,也有为“自他俱”,也有“不为”,什么都不为的,这个就是各式各样的布施。一般说布施都是有所求,求的目的,求自己的好处、利益,或者求人家的利益,或者自他的利益,但是还有一种,没有什么求的,这是一共有那么多。
释曰:为益自者,为益自身,而行施也。谓未离欲,若凡若圣,及离欲贪,诸异生类,奉施制多,此名自益,招异熟故。制多无益,不受用故。为益他者,为益他身,而行布施也。谓离欲圣,施诸有情,自身无益,于第二生,不受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。为俱益者,俱谓自他,为益自他,而行施也。谓未离欲贪,若圣若凡,及离欲异生,施诸有情,自身为益。于第二生,受施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。
“释曰:为益自者,为益自身,而行施也”,为利益自己而行布施,这个最普遍的,一般的,都是为自己。
“谓未离欲,若凡若圣,及离欲贪,诸异生类,奉施制多,此名自益,招异熟故。制多无益,不受用故”,他这里就是说,单是为自己,对方是不受什么好处的。那么这里就包括很多了,没有离欲的凡夫、圣者。没有离欲的圣者是什么人呢?你们想想看,还有离贪欲的异生。他供养制多,供养佛塔,这个是自利,怎么叫自利呢?感的异熟果,殊胜的异熟果。但是,对方佛塔,它并不受用你的布施的东西。“制多无益”,你所供养的对方,它毫无利益,它也不要受你的东西,佛塔,它又不要吃的,它也不要穿的,你东西供养它,它并不受用,但是,供养的人却能够感殊胜的异熟果,这是为自,单是为自己。
这里边提一个问题,你们去思考,没有离欲的凡夫是没有问题,(未)离欲的圣者是什么?还有离欲的异生,为什么离欲的圣者不说?这些你们都去回去讨论的时候,要考虑这些问题。
“为益他者,为益他身,而行布施也”,单是利益他。
“谓离欲圣,施诸有情,自身无益,于第二生,不受果故。于他有益,他受用故”,这是专门利他的了,对自己毫无好处。“离欲圣”,这个里边已经告诉你了,离欲的圣者,他布施有情的时候,对方受了他布施,得益了,但自己不受益,为什么?他已经离欲了,第二辈子他不来了,他的异熟果,再也不受欲界异熟果,所以说对异熟果来说,他并不受了,但是他布施,对方却是能当下获益,或者将来获益。这是单是利他,自己并不感什么利益。这是第二种。
第一种是纯粹自利,毫不利他的;第二种是纯粹利他,对自己毫无好处的。第三种,就是自他俱利的。“为俱益者,俱谓自他”,“俱”就是自他两个一起,合起来了。“为益自他,而行施也”,为了利益自己、利益人家而布施。那么就是前面的,把它兜拢来就是了。没有离贪欲的圣者、凡夫,及一切离欲的异生,当然,也不包括离欲的圣者。为什么原因?你们慢慢去想,前面已经讲过了。那么离欲的异生,他布施了有情之后,自己有好处,第二生受异熟果,对方受他布施之后,马上当下受用,所以说这个是自他都有益处。
那么我们这里再说一下,离欲的圣者,他是欲界不来了,异熟果是不感了,欲界异熟果不感了,那么色界的异熟果却是另外一回事,他是定中的。那么离欲的异生,虽然说他得了初禅,生初禅天,但是他初禅天之后,将来还要退下来,欲界来的时候,还可以受报,那么就是顺后生报。所以说离欲的异生,行布施的时候,还是自他俱利;而离欲的圣者布施人家的时候,只是利对方,自己不再受果报了,欲界不来了。
不为二行施者,不为自他而行施也。谓离欲圣,奉施制多,自不招果,他不受用,俱无有益,唯为恭敬报恩故也。
“不为二行施”,那是最高的一种,既不为自己也不为他而布施。
“谓离欲圣”,已经离欲的圣者。“奉施制多”,自己是“离欲圣”,也不感异熟果,对方是佛塔,也不是受用的。“自己不招果,他不受用”,两方面都没有利益。“唯为恭敬报恩故也”,只是恭敬、报恩。这样的供养,实际上是最大的供养。他不求果报,对方也不受他的什么利益,佛塔嘛,佛塔又不受他的。你把佛塔庄严,有的人他把佛塔供了很多吃的、用的、穿的,甚至于把红布把佛塔,把彩旗挂起来,这个佛塔又不在乎的,它是无情,它又不是有情。但是这样子他恭敬心、报恩心的缘故,这是这一类的。
那么后边就要讲,他这样子做,固然是为恭敬报恩,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除贪心、得瑜伽,乃至证涅槃,庄严心,这是最大的布施,后边跟着就要讲的。
这里就自他的利益分了四等:一是单是利益自己,对方没有好处;一个专门利益人家,自己没有好处;一个是自他俱利;另一个是,自也不利,他也不利。
不过这个利益我们要知道,这都是指的异熟果,异熟有漏的果报。出世的功德,当然是不在此例。你说,离欲的阿罗汉,三果,他供养佛塔,他修持的时候,当然他还是他的这个修持的功德上是有增进的,有漏的果报,他是不受,那些出世的功德,他还是有的。这单是从有漏果报来说的。
戊三 明施果别因
己一 明主等异
从此第三,明施果别因。就中分二:一、明主等异,二、明主财田。此下第一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