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明主等异。论云:前已总明施招大富,今次当辨施果别因。颂曰:
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
“从此第三,明施果别因”,这个就是说,我们经常有人问的,到底布施哪些功德大?那么这个就是,下面好几个方面都是辨这些问题,有好几个科。
“一明主等异,二明主财田”。“此下第一,明主等异。论云:前已总明施招大富”,前面总的说过布施的果报招大的富,大富。那么下边说,布施的果报差别有什么原因?
“颂曰:由主财田异,故施果差别”,布施的果报有大有小,固然说大富,都是招财富,但是里边大有差别,这个差别从哪里来的?那就是有“主、财、田”不同,那么你布施的果报也不同。
释曰:施果差别,由三种因,谓主、财、田,施差别故,果有差别。
“释曰:施果差别,由三种因”,三个因不同:一个是主,就是布施那个人;一个是财,你布施的东西好不好;第三是田,布施的对象是福田、恩田等等。那就是,有这些不同,那你果报差别也不同。所以说这一科讲了之后,以后你们对什么供养哪个福气大,供养什么福气大了?这个问题全部解决。经上、或者其它的书上,它总是讲的,没有那么全面的,它是讲了一边。假使《四十二章经》较量功德的时候,供养一个须陀洹,供养一个斯陀含等等,等等,一个比上去,这些田的差别,还有主的差别,还有财的差别,那么一起把它合拢来,才是完整的。
己二 明主财田
庚一 明主异
从此第二,明主财田。就中分三:一、明主,二、明财,三、明田。此下第一,明主。论云:且由施主,差别云何?颂曰:
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
“从此第二”,这里,先说主财田,那么主财田先分三科:一个是主,一个是财,一个田。第一个明主,主就是施主,布施的那个人。布施的人,他的功德不一样,果报也不一样。我们经常说的,你一样念一句佛,你信心具足地念跟信心不具足地念,这个功德差异极大。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,你在五台山念一句佛,或者念一座经,比你在大城市里边念一千座功德还要大一些。那就是说心清净,功德就大,这个是主的不同。
“此下第一,明主。论云:且由施主,差别云何”,第一个问。主、财、田,先说主,施主的不同,它的果报也不同,那么这是怎么回事?
“颂曰:主异由信等,行敬重等施,得尊重广爱,应时难夺果”,施主不同,由“信等”不同。“信等”,就是信、戒、闻、慧、舍、惭、愧,七圣财。七圣财具足的,那供养的功德就极大;七圣财不具足的,具足一个、二个、三个,或者甚至一个也没有的,那么这个果报当然要相对的要小。另外,在布施的时候,是轻率布施的,恭恭敬敬地布施的等等,感的果报也不一样。
释曰:主异由信等者,谓施主异,由有信等七种圣财,差别功德也。一深信,二持戒,三多闻,四智慧,五舍施,六惭,七愧。或有具七,或有不具,故名主异。由主异故,施之与果,俱有差别。
“释曰:主异由信等者”,这是第一句,布施的施主的差别,他由信等七种圣财的有没有,差别功德。就是这个布施的施主,如果他具足七圣财的,那么他的功德就特别大;如果你七圣财里边,具六个、五个、三个、四个、两个、一个,那么功德就相对地减少;如果一个也不具,功德就小得不得了。
所以我们说学法的人是大便宜,很多人还不知道,你在学法,你信、戒、惭、愧、闻、舍、慧,这七圣财不断地增长,一样念一句佛,行一个布施,供养一个灯,你的功德比人家就大得不晓得多少倍。你如果不学不修,你这个就是普普通通、糊糊涂涂一个人去,你供了大量的供养,供一百个灯,不如有七圣财的人供一个灯,这个就是施主的差别不一样了。所以说要充实自己的功德,那个其它的功德也同样地会增长,所以这个在佛教里边,就是一个带一个是连锁关系的,你这个地方差了,你其它地方决定也差下去,你如果在僧团里边疲疲蹋蹋的,糟蹋信施的,自己不修行的,妨碍大众的,这样的人,你再怎么努力去供事,供养好了,你功德极少,这个就是主的差别。
那么什么七圣财呢?就是下边这些。
“深信”,对三宝的信心,要深的信心,不是马马虎虎的、肤浅的信心,这个第一个条件。我们经常对初来的那些居士,先修四皈依,把信心让他充实起来。这个是七圣财之一,有了这个七圣财,你其它的功德才会大起来。你说信心都没有,“道源功德母”,信心没有,这个功德母都没有了,你功德哪里来呢?没有母亲就没有孩子,所以说这个信心是最重要的。
第二持戒,所以说不要忽视持戒,“我只要心好好了,持戒不在乎”。持戒就是个七圣财之一,你有了持戒,你点一个灯,念一句佛,跟人家不持戒的人,点一个灯,念一句佛,大大的不同。所以说不要看小了这些功德,这些对自己修持是极大关系的。
第三多闻。不要听,不要听你就没有多闻,所以这个你自己放弃了。有的人说他听了经头痛,那是没有福报的业障的表现,你赶快忏悔都来不及,拉起跑掉,你不是愚痴到透顶吗?愚痴的,最大的愚痴的果报就是畜生。你其它的坏事都不要做好了,你单是愚痴,就是感的畜生报。即使这个畜生是“象王戴璎珞”,这个福报很好!没有做坏事,也布施,也什么,他的果报很好,但是一个象,畜生,尽管你璎珞戴满了,你还是一个象。那个没啥意思的,修行修不来的,人家也不会怎么,对你怎么样子好的看法,毕竟是一个畜生。
第四智慧。多闻是得智慧的因。智慧,自己真正得到了,就是这个智慧。
第五舍施,是有布施的心。
第六第七惭、愧,这是两个最宝贝的。你没有惭愧,什么坏事都会做。有惭愧的,即使烦恼习气大,自己会克制自己,可以不犯,或者最多是小犯,不会大犯,能够克制力量强一点,就简直不犯。所以惭愧心最重要的,有了惭愧,持戒才有办法,没有惭愧,谈不上持戒了。
那么这七个当然都有连带关系。但是就立了这七个项目。这个七圣财是真正的财富,我们佛教徒都是要求七圣财。世间的人要求发财,我们要求的是发这个财,不要去争那个人民币的财,要争,争这七个。
那么这个我们就看了,有没有道也就这个地方看。以前我们有几位,在这里就要争人民币,就是要人民币要多一点好。我们很明白地写出来的,我们这地方持戒道场,要尽量地向原始佛教看齐,银钱戒,虽然不能严格地持,但是要限制到最小的限度。这个章程,我到处散了,大家看了来的。结果跑到里边来,又是要造反,要人民币了,这干什么?你不欢喜这一个方式,你不来好了,来了之后,来造反,这个自己造业。你到一个道场里来,给整个道场唱对台,你有什么好处?就是在造很大的罪,僧团里边造极大的罪,划不来。你不愿意的话,你乖乖地,你走好了,不要在这里闹什么反。闹也闹不出名堂来的,这个毕竟不是一般的庙,一般的庙,你天天发财去好了,你一天到晚人民币拿了去,不关我的事,这个庙不是你办的,你也没有办法的。
我们要七圣财,这七圣财是一切功德的根本,有这个东西,修行才有资粮,没有这七个修行就没有资粮。等于说做事情,没有财就办不来事。那么佛教里要修行,这七个东西是不可少的。希望大家留意!信、戒、闻、慧、舍、惭、愧,这几个哪一个不够的,尽量补,把它补够,然后才谈得上修行,才谈得上有没有成就。这七个东西,一个也没有,你说你要成就,成就什么呢?这个你自己问问自己。
“或有具七,或有不具”,这是施主,或者这个七圣财都具足,或者这个七圣财少量地具足,或者一个也不具,这个就是施主的差别。
“由主异故,施之与果,俱有差别”,因为施主的功德不一样,“异”,差别,那么施的果报,同样有差别。具足七圣财的,供养一点东西,功德就极大。不具足七圣财的,供养的东西,功德就不大。
我们记得在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老人,国王请佛应供,国王设了很多的供养,请佛应供。结果有一个老人是要饭的,他听到国王请佛,佛是一个大功德的人,他感到非常之恭敬,他这样大的人,他一定要参加一份供养。结果他自己,他因为很穷,只有一个麻布口袋,每天披了麻布口袋去要饭的。这一天,他要供养,他又拿不出东西来,只有把那个麻布口袋去卖了,卖了,他自己没有衣服,又不好跑过来,就托人家,把麻布口袋卖了之后,卖掉,买一点点油,装了个灯供佛。结果佛,这个灯供上去,佛就把这个灯摆在最中间。这个国王很奇怪,他说,这么一个小灯,一点点油,摆在中间,把国王供的大灯,什么好的灯放在一边,什么意思?他说这个人的发心大,虽然他穷,他的信心具足。
(105B)所以说具了圣财的人,他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。差别,有差别。那么供养的时候,也有差别。
行敬重等施者,等取自手、应时、无损三施也。若有施主,具七圣财,行敬重等四施,能招尊重等四果。谓若施主,行敬重施,感他尊重;若自手施,感广大财,爱乐受用;若应时施,感应时财,所须应时故;若无损施,感难夺财,不被偷劫,及火等坏。
“行敬重等施者,等取自手、应时、无损,三施也”,就是说你布施,有七圣财的人,供养的施主,他敬重的时候,还有四个功德。那么这样子感到的果报,就有四种不同的好的果报。
“敬重等施”,第一种是“敬重施”。假使施主供养的时候,很恭恭敬敬,很慎重的,那么感的果报,不但是大富,而且,还有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