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主等異。論雲:前已總明施招大富,今次當辨施果別因。頌曰:
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
“從此第叁,明施果別因”,這個就是說,我們經常有人問的,到底布施哪些功德大?那麼這個就是,下面好幾個方面都是辨這些問題,有好幾個科。
“一明主等異,二明主財田”。“此下第一,明主等異。論雲:前已總明施招大富”,前面總的說過布施的果報招大的富,大富。那麼下邊說,布施的果報差別有什麼原因?
“頌曰:由主財田異,故施果差別”,布施的果報有大有小,固然說大富,都是招財富,但是裏邊大有差別,這個差別從哪裏來的?那就是有“主、財、田”不同,那麼你布施的果報也不同。
釋曰:施果差別,由叁種因,謂主、財、田,施差別故,果有差別。
“釋曰:施果差別,由叁種因”,叁個因不同:一個是主,就是布施那個人;一個是財,你布施的東西好不好;第叁是田,布施的對象是福田、恩田等等。那就是,有這些不同,那你果報差別也不同。所以說這一科講了之後,以後你們對什麼供養哪個福氣大,供養什麼福氣大了?這個問題全部解決。經上、或者其它的書上,它總是講的,沒有那麼全面的,它是講了一邊。假使《四十二章經》較量功德的時候,供養一個須陀洹,供養一個斯陀含等等,等等,一個比上去,這些田的差別,還有主的差別,還有財的差別,那麼一起把它合攏來,才是完整的。
己二 明主財田
庚一 明主異
從此第二,明主財田。就中分叁:一、明主,二、明財,叁、明田。此下第一,明主。論雲:且由施主,差別雲何?頌曰:
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
“從此第二”,這裏,先說主財田,那麼主財田先分叁科:一個是主,一個是財,一個田。第一個明主,主就是施主,布施的那個人。布施的人,他的功德不一樣,果報也不一樣。我們經常說的,你一樣念一句佛,你信心具足地念跟信心不具足地念,這個功德差異極大。那麼我們海公上師經常說的,你在五臺山念一句佛,或者念一座經,比你在大城市裏邊念一千座功德還要大一些。那就是說心清淨,功德就大,這個是主的不同。
“此下第一,明主。論雲:且由施主,差別雲何”,第一個問。主、財、田,先說主,施主的不同,它的果報也不同,那麼這是怎麼回事?
“頌曰:主異由信等,行敬重等施,得尊重廣愛,應時難奪果”,施主不同,由“信等”不同。“信等”,就是信、戒、聞、慧、舍、慚、愧,七聖財。七聖財具足的,那供養的功德就極大;七聖財不具足的,具足一個、二個、叁個,或者甚至一個也沒有的,那麼這個果報當然要相對的要小。另外,在布施的時候,是輕率布施的,恭恭敬敬地布施的等等,感的果報也不一樣。
釋曰:主異由信等者,謂施主異,由有信等七種聖財,差別功德也。一深信,二持戒,叁多聞,四智慧,五舍施,六慚,七愧。或有具七,或有不具,故名主異。由主異故,施之與果,俱有差別。
“釋曰:主異由信等者”,這是第一句,布施的施主的差別,他由信等七種聖財的有沒有,差別功德。就是這個布施的施主,如果他具足七聖財的,那麼他的功德就特別大;如果你七聖財裏邊,具六個、五個、叁個、四個、兩個、一個,那麼功德就相對地減少;如果一個也不具,功德就小得不得了。
所以我們說學法的人是大便宜,很多人還不知道,你在學法,你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舍、慧,這七聖財不斷地增長,一樣念一句佛,行一個布施,供養一個燈,你的功德比人家就大得不曉得多少倍。你如果不學不修,你這個就是普普通通、糊糊塗塗一個人去,你供了大量的供養,供一百個燈,不如有七聖財的人供一個燈,這個就是施主的差別不一樣了。所以說要充實自己的功德,那個其它的功德也同樣地會增長,所以這個在佛教裏邊,就是一個帶一個是連鎖關系的,你這個地方差了,你其它地方決定也差下去,你如果在僧團裏邊疲疲蹋蹋的,糟蹋信施的,自己不修行的,妨礙大衆的,這樣的人,你再怎麼努力去供事,供養好了,你功德極少,這個就是主的差別。
那麼什麼七聖財呢?就是下邊這些。
“深信”,對叁寶的信心,要深的信心,不是馬馬虎虎的、膚淺的信心,這個第一個條件。我們經常對初來的那些居士,先修四皈依,把信心讓他充實起來。這個是七聖財之一,有了這個七聖財,你其它的功德才會大起來。你說信心都沒有,“道源功德母”,信心沒有,這個功德母都沒有了,你功德哪裏來呢?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,所以說這個信心是最重要的。
第二持戒,所以說不要忽視持戒,“我只要心好好了,持戒不在乎”。持戒就是個七聖財之一,你有了持戒,你點一個燈,念一句佛,跟人家不持戒的人,點一個燈,念一句佛,大大的不同。所以說不要看小了這些功德,這些對自己修持是極大關系的。
第叁多聞。不要聽,不要聽你就沒有多聞,所以這個你自己放棄了。有的人說他聽了經頭痛,那是沒有福報的業障的表現,你趕快忏悔都來不及,拉起跑掉,你不是愚癡到透頂嗎?愚癡的,最大的愚癡的果報就是畜生。你其它的壞事都不要做好了,你單是愚癡,就是感的畜生報。即使這個畜生是“象王戴璎珞”,這個福報很好!沒有做壞事,也布施,也什麼,他的果報很好,但是一個象,畜生,盡管你璎珞戴滿了,你還是一個象。那個沒啥意思的,修行修不來的,人家也不會怎麼,對你怎麼樣子好的看法,畢竟是一個畜生。
第四智慧。多聞是得智慧的因。智慧,自己真正得到了,就是這個智慧。
第五舍施,是有布施的心。
第六第七慚、愧,這是兩個最寶貝的。你沒有慚愧,什麼壞事都會做。有慚愧的,即使煩惱習氣大,自己會克製自己,可以不犯,或者最多是小犯,不會大犯,能夠克製力量強一點,就簡直不犯。所以慚愧心最重要的,有了慚愧,持戒才有辦法,沒有慚愧,談不上持戒了。
那麼這七個當然都有連帶關系。但是就立了這七個項目。這個七聖財是真正的財富,我們佛教徒都是要求七聖財。世間的人要求發財,我們要求的是發這個財,不要去爭那個人民幣的財,要爭,爭這七個。
那麼這個我們就看了,有沒有道也就這個地方看。以前我們有幾位,在這裏就要爭人民幣,就是要人民幣要多一點好。我們很明白地寫出來的,我們這地方持戒道場,要盡量地向原始佛教看齊,銀錢戒,雖然不能嚴格地持,但是要限製到最小的限度。這個章程,我到處散了,大家看了來的。結果跑到裏邊來,又是要造反,要人民幣了,這幹什麼?你不歡喜這一個方式,你不來好了,來了之後,來造反,這個自己造業。你到一個道場裏來,給整個道場唱對臺,你有什麼好處?就是在造很大的罪,僧團裏邊造極大的罪,劃不來。你不願意的話,你乖乖地,你走好了,不要在這裏鬧什麼反。鬧也鬧不出名堂來的,這個畢竟不是一般的廟,一般的廟,你天天發財去好了,你一天到晚人民幣拿了去,不關我的事,這個廟不是你辦的,你也沒有辦法的。
我們要七聖財,這七聖財是一切功德的根本,有這個東西,修行才有資糧,沒有這七個修行就沒有資糧。等于說做事情,沒有財就辦不來事。那麼佛教裏要修行,這七個東西是不可少的。希望大家留意!信、戒、聞、慧、舍、慚、愧,這幾個哪一個不夠的,盡量補,把它補夠,然後才談得上修行,才談得上有沒有成就。這七個東西,一個也沒有,你說你要成就,成就什麼呢?這個你自己問問自己。
“或有具七,或有不具”,這是施主,或者這個七聖財都具足,或者這個七聖財少量地具足,或者一個也不具,這個就是施主的差別。
“由主異故,施之與果,俱有差別”,因爲施主的功德不一樣,“異”,差別,那麼施的果報,同樣有差別。具足七聖財的,供養一點東西,功德就極大。不具足七聖財的,供養的東西,功德就不大。
我們記得在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老人,國王請佛應供,國王設了很多的供養,請佛應供。結果有一個老人是要飯的,他聽到國王請佛,佛是一個大功德的人,他感到非常之恭敬,他這樣大的人,他一定要參加一份供養。結果他自己,他因爲很窮,只有一個麻布口袋,每天披了麻布口袋去要飯的。這一天,他要供養,他又拿不出東西來,只有把那個麻布口袋去賣了,賣了,他自己沒有衣服,又不好跑過來,就托人家,把麻布口袋賣了之後,賣掉,買一點點油,裝了個燈供佛。結果佛,這個燈供上去,佛就把這個燈擺在最中間。這個國王很奇怪,他說,這麼一個小燈,一點點油,擺在中間,把國王供的大燈,什麼好的燈放在一邊,什麼意思?他說這個人的發心大,雖然他窮,他的信心具足。
(105B)所以說具了聖財的人,他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。差別,有差別。那麼供養的時候,也有差別。
行敬重等施者,等取自手、應時、無損叁施也。若有施主,具七聖財,行敬重等四施,能招尊重等四果。謂若施主,行敬重施,感他尊重;若自手施,感廣大財,愛樂受用;若應時施,感應時財,所須應時故;若無損施,感難奪財,不被偷劫,及火等壞。
“行敬重等施者,等取自手、應時、無損,叁施也”,就是說你布施,有七聖財的人,供養的施主,他敬重的時候,還有四個功德。那麼這樣子感到的果報,就有四種不同的好的果報。
“敬重等施”,第一種是“敬重施”。假使施主供養的時候,很恭恭敬敬,很慎重的,那麼感的果報,不但是大富,而且,還有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