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家尊重你。有的人布施,“拿去!”這麼樣子,這個東西看不起人的樣子,那就是將來果報,反過來,人家也看你不起。所以布施供養的時候,這個態度大有問題,你是敬重地布施的,今後感到的果報,人家也敬重你,“感他尊重”。
假使“自手施”,自己親自布施,“感廣大財,愛樂受用”,親自布施的話,感到很大的財富,你受用的時候,非常是如意的,“愛樂受用”,不是其它的什麼的疙瘩的,因爲親手布施。
假使“應時施,感應時財,所須應時故”。“應時施”,就是正是人家需要的時候,夏天供應他的水、涼亭等等,冬天供養人家棉衣,或者饑餓的人,供養他飲食,這就是應時施,就是雪裏送炭了。這樣子感到的果報,就是需要的財物,“所需應時”,你正需要的時候,財就來了,你需要這個,這個就來了。這個果報哪裏來的?就是過去是“應時施”,人家需要什麼東西,你供養他什麼東西,那你果報就是自己需要什麼,什麼東西就自己會來。
“若無損施,感難奪財”,“無損施”,布施人家的時候,不損惱他,使他歡喜,這樣子的人,他施的果報,就感到“難奪財”,他的財物,人家不容易把它奪走的,就是,“不被偷劫,及火等壞”。我們說財物有五個冤家要破了你的,王賊水火不肖子。那你假使“無損施”的話,這個財一般就不容易給人家拿起走,王也不會把你沒收,賊也搶不了去,火也燒不掉,水也漂不掉,也不會有那些不肖的敗家子把你浪費掉。
這是在布施的時候,他的態度,他的一些條件,這是包括這四種的,就有四種不同的果報。感大富是一樣的,但是感的富裏邊,還有尊重不尊重,受用的時候愛不愛樂,是不是需要的時候就來,是不是人家奪得走。這個就是看你布施的時候,有沒有敬重,有沒有自手施、應時施、無損施,這幾種。
以前在南普陀的時候,那個時候時間充裕,平時還可以看一點書。那個時候看到一篇,有一篇公案,它就經裏邊的。有一個老的太太,她大概是過去總是沒有做過偷盜的事情,也可能是布施的時候,是“無損施”,她經常自己很滿意,因爲她一輩子,她到老了,年紀很大了,七、八十歲了,她一輩子的經驗,大概是沒有掉過東西。有的人經常說,我很好,在電車裏邊從來沒摸過口袋,剛剛說了好了,第二次一跑去,摸掉了,這個靠不住。那這個老太太,一輩子,她就是到七八十歲了,一輩子沒有掉過東西,她經常給人家說,老了歡喜說話,“唉呀!我從來不掉東西的”,怎麼。那孩子他聽多了,有點煩起來了,“你不掉東西,我偏偏給你掉一個東西”。就是說,有一次她手上戴一個寶石鑽戒指,很貴重的了,她放桌子上還沒戴了,他就偷偷地把它拿來,丟在河裏邊去了。那個老太太,一個戒指不見了,大家告訴,大家就著急了,戒指不見。老太太說不要緊,我不會掉東西的,她還很放心,沒有什麼,一點也不擔心。結果第二天他們要招待客了,他的廚師就去買菜了,結果買了個大魚,買回來,什麼東西,就在煮魚的時候,肚子一剖開,戒指在裏邊,他馬上認得到,這是他主婦的,還給她,她說我沒有掉東西。這個就是說過去因造的好,一方面她自己是不偷人家東西,沒有偷盜的事情;再一方面,“無損施”,所以這方面感的果報,財不會走掉的。
那麼我們有的人,電車裏給人家摸掉了,或者哪裏東西給偷掉了,你也不要怄氣,你過去沒有做“無損施”,或者你過去可能偷過人家東西,這是果報。氣什麼呢?氣自己,爲什麼自己不爭氣呢?以前做那些壞事,現在受這個果報,一點也不要怨天尤人,因果都是自己感的。
記得以前那個法海喇嘛在世的時候,電車上他的包包也是給一個什麼小偷拿走了。他一個居士跟他一路的,馬上把那個扒手抓住,叫他還出來。“不要去,不要去弄他,這個是他的財,你不知道,你犯戒了,他偷去了,屬于他的了”——法海喇嘛他已經放掉了,舍掉了——屬于他的了,你不要去拿他的了。
庚二 明財異
從此第二,明財異。論雲:由所施財,差別雲何?頌曰:
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衆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
“從此第二,明財異”,這是施主的不同,另外布施的東西也有差別。布施的好東西,當然感的果報大,布施的東西很差,當然果報也差了。
“論雲:由所施財,差別雲何”,一個是主、一個財、一個田,那麼主講完了,財的差別,怎麼樣呢?
“頌曰:財異由色等,得妙色好名,衆愛柔軟身,有隨時樂觸”,供施的財物它的差別就是色香味觸。這四個東西,顔色好,香味好,味道好,碰上去、碰到是舒服的。那麼這樣供的東西,供養起得的果報就是:顔色好的,得妙色;香味好的,得好名;味道好的,感到衆愛,大家歡喜;假使碰上去是舒服的,就感到自己的身柔軟觸,還有隨時樂觸,夏天不感到熱,冬天也不感到冷。轉輪聖王的那個玉女寶,就是這樣,冬天,她身上很暖和,夏天她冰冰的,涼得很,那就是隨時都是樂觸,不會感到難受。
釋曰:財異由色等者,謂所施財,或阙或具色香味觸,故名財異。謂所施財,色具足故,便感妙色;香具足故,便感好名,如香芬馥,遍諸方故;味具足故,便感衆愛;觸具足故,感柔軟身,及有隨時生樂受觸,如女寶等。果有減者,由因阙故。
“釋曰:財異由色等者,謂所施財,或缺、或具色香味觸”,所施的財物,或者是沒有,或者是具足“色香味觸”。這個“色香味觸”,當然是好的“色香味觸”,什麼東西都有顔色,都有味道,你說這個魚腥臭得很,也是味道。那麼就是好的色、好的香、好的味、好的觸,那麼你這樣子供養,感的果報就好,這個就是差異。
“謂所施財,色具足故”,顔色非常好。“感妙色”,自己的身體也長得好。
要是“香具足故”,這個供養的東西香味很好。我們爲什麼供香呢?一方面是戒,一方面也是可以感到異熟果,感“好名”,好的名聲。“如香芬馥”,跟香一樣,到處薫,“好名”到處傳播,“遍諸方故”,到處可以流布。
“味具足故,便感衆愛”,味道好的話,就感到果報大家歡喜。因爲好的飲食,大家都歡喜吃的。那麼你供養好的飲食,也感到大家歡喜的果報。
“觸具足故”,你供養的東西,它的觸是非常好的,不是粗粗糙糙的,那麼就感到“柔軟身”,自己的身體就柔軟,不是粗硬的。不但如此,“及有隨時生樂受觸”,什麼時候生樂受?夏天的時候感到蠻風涼,冬天的時候又感到蠻暖和。我們說我們冬天冷得不得了,夏天熱得不可耐,這個就是沒有作這個布施,布施的東西沒有具足觸,不要怪人家,還是自己不夠。那麼假使這個觸具足地供養,那就是“隨時生樂受觸”,不會有得不舒服的感覺。“如女寶等”,就是轉輪聖王的那個玉女寶,她就是有這個隨時的樂觸。
“果有減者,由因缺故”,那麼你果假使不夠,就是果沒有這麼好的果,那你這爲什麼原因?就是因不夠。所以說,我們這個話很有意思了,你自己感到果不好的話,你因造的不好,不要去怪哪個。你東西偷掉了,不要怪那個賊,你以前沒有好好地布施,或者你以前也偷過人家的東西,總是有因。
我們佛教裏邊,一切都是因果,沒有離開因果的,感什麼果,就是有什麼因,果上看就是因的一個影子。你因是一個直的,一支筆,影子決定是一根直線;如果形狀是一個勾勾圓的,影子也是個圓圈圈;如果你一個東西是歪歪扭扭的,影子也不會直,也不會圓,只是歪歪扭扭的。這個果報就是影子,不要怪影子了,要怪原來那個東西,因造的不好。這就是修行了,你還有什麼修行呢?
庚叁 明田異
從此第叁,明田異。論雲:由所施田,差別雲何?頌曰:
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
“從此第叁,明田異”,那麼對方的田也不同,那麼感的果報也不一樣。
“論雲:由所施田,差別雲何”,所布施的對方的這個田,就是恩田、福田那個田,它的差別又怎麼說?
“頌曰:田異由趣苦,恩德有差別”,“田異”,供養的對象不同,有幾個不同?由趣的不同,供養人趣,供養旁生,它的果報不一樣;還有是苦,對方的人,是受苦的人,你供養他,果報也不一樣;對方是恩,父母有恩的人,你供養他,也是不一樣;有德,叁寶的、有功德的人,供養他,功德也不一樣。那就是說,《四十二章經》,供養須陀洹多少果報,供養斯陀含有多少果報,這就是德田。這是主財田中一個因素。
所以說,真正全部因素加起來有那麼多,主是七聖財,還要看你是不是敬重施。財,就是色香味觸是不是具足。那麼田,有恩田、苦田、德田,有各式各樣的不同,還有趣,哪一趣的不同,供養旁生,供養人不一樣,供養人跟天不一樣,供養畜生跟供養鬼又不一樣。所以有的人歡喜拜神廟,神廟是鬼神廟,你供養鬼神,你不要供養叁寶嗎?你不是自己不知道田的差別了嗎?這個不學,他不知道了。你一學之後,你就知道了,哪一個田福報大,你就供哪一個田。
釋曰:趣、苦、恩、德,四田不同,名爲田異。由趣別者,若施傍生,受百倍果;施犯戒人,受千倍果,是名趣異。由苦別者,謂七有依福,濟他苦故,福不可量:一施行路人;二施羁旅客;叁施病者;四施看病人;五施寺園林;六施常食,西國信士,于遠絕處,恐行侶饑餓,造舍置財,多貯飲食,通施一切,或有但標供出家者,常施食故,名施常食;七隨時施者,于寒熱風,隨時施彼故。由恩別者,如父母等,得萬億倍。由德別者,施持戒人,得億倍果,乃至施佛,得無量果。
“釋曰:趣、苦、恩、德,四田不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