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同”,那麼你感的果報一樣不同,這是“田異”。因爲趣不同、苦不同、恩不同、德不同,這四個田不同的話……。爲什麼叫田?我們種子種在田裏邊去,就感果報,我們功德向哪個做,也就感什麼報?好象田一樣,我們福田也就是這個意思。福田,這個是福的田,不是其它的田。那麼你在叁寶裏培了福,對僧人培了福,就會感果報。
“由趣別者”,第一個趣別,假使施旁生,那麼你布施當然是好的,布施的對象是旁生,差一點,果報也有一百倍。
假使施犯戒的人,一千倍。是不是犯戒好?不是!因爲這個是人趣,一個是旁生趣,人趣比旁生趣高。縱使是犯戒的,也比布施那個旁生,福報還要大一些,因爲趣不同。
那麼從這裏看,旁生如此,餓鬼、地獄等等,當然他的果報,都不如供養一個人大。人裏邊你說有功德的人,固然更大了,即使犯戒的人,也比供養那個旁生要大得多。這是趣異,並不是說犯戒的人有什麼功德,供養他有這麼大的果報,這是人趣。因爲人做了個人,他已經有他的基礎,沒有這個福氣的話,做不了人,做到人了,即使他犯戒,你供養他,比供養旁生還是要大,旁生畢竟感不到一個人的福報,所以你供養它要差一點。這是趣的異。
“由苦別”,就是前面說的,“七有依福”,都是救他苦的,這個福。苦田,就是人家有苦,你救他的話,這個果報不可思議,“福不可量”。
“施行路人”,前面我們講過的,這裏再講,我們再重複一道,跑遠路的人,你供養他,福德極大,不可量。
“施羁旅客”,外邊旅遊的人,他並不是遊山玩水地旅遊,他到外地去有事情,做旅客的那些人。那麼他路上很辛苦,供養他,也得極大的福。
有病的,供養他、照顧他,極大的福。我們很多人,不會培福,看到病人,討厭,不去管他,或者是自己,“我都忙不贏了,還去照顧病人,我《俱舍》還沒背,我作業還沒做好”。你做了半天,你這個病人不照顧,你把它背下來幹什麼?背下來就是叫你做。你做也不做,把它背下來了,這有什麼好處?就是說經念得滾熟的,經裏話一句也不聽的,《五字真言》,天天發菩提心,念地很熟,念地很響。菩提心呢?沒有。這個也沒有用的。那麼學《俱舍》,這些事情要做起來,才學得有成績。你學了之後,一點也沒做,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,這個又不好,這個情節並不好。“施病者”,有病的人,布施他,就是照顧他等等,這就是極大的福不可量。
第四,“施看病人”,看病的人,因爲他照顧病人,就在他身上也可以培極大的福。那照顧有病的人,照顧他的福氣可想而知;看病的人,你去供養他,尚且感大福,那麼你直接供養病人,當然福報更大。
第五,“施寺園林”,供養那些僧人寺院、園林等等供養,也是極大福。他們修行的地方了。
第六,“常施食”,經常布施東西,這個是印度的習慣,“西國信士,于遠絕處,恐行侶饑餓,造舍置財,多貯飲食,通施一切,或有但標供出家者,常施食故,名常施食”,印度那些“信士”,他的居士,信佛教的人,他有這個習慣。在“遠絕處”,沒有人的這些路過的那些地方,他恐怕那些走路的人、行人饑餓,他就在那些地方,“遠絕處”沒有人煙的,他就造一些房子,擺了很多的飲食,擺在那裏,凡是經過的人都布施,或者只布施那些出家人。這個看他財力大小了:財力大的,一切行路的人,他在這些荒無人煙的地方來走路,很苦的,那麼把他招待一下,住一下,吃一點東西,喝一點飲料,這個極大的福;或者財力小一點,只供養出家的,這個福報也不可思議了,這個叫“常施食”。
第七、“隨時施”,“于寒熱風,隨時施彼故”,寒的時候,送他點熱姜,或者姜湯,或者是棉衣;熱的時候送他冷的飲料,或者是涼風,或者是涼席棚——那個避陽光的地方,等等。這些“隨時施”,都是極大的福報。
最後“由恩別”,父母。父母是對人間最大恩的,在世間上來說。“如父母者,得萬億倍”,這個倍就大了,父母面前供養布施的話,萬億倍的功德。
“由德別故,施持戒人,得億倍果”,這是德田,德田差別的,你布施供養一個持戒的人,億倍的果。前面破戒的人,只是一個什麼千倍果;假使持戒的,億倍;乃至施佛,無量的果,那不可說了。供養佛的話那個果報是,佛的功德是至高無上的了,那你供養他的福報也就無邊。
那麼這裏,“如父母等”,這個“等”裏邊有名堂,就是說我們父母,跟我們很有恩,但是“等”,其他有一些雖然不是父母,對我們有極大恩的,那麼你供養他,感的福報也極大。假使說我們父母,就是前面說的生母、養母,假使生母對你關系不密切(假使像佛就是這樣子,他從小是姨母養大的),那麼姨母對你撫養長成人的,她的恩也是極大。“父母等”,“等”就是等這些。
乃至旁生,旁生假使對你有大恩的,即使它是旁生,那麼你在它身邊造福,或者是造罪,那就是要極大的果報。這些在經典裏邊講的很多。它說,以前有一個,一條熊,它是一個很好的,是心腸很好的,就是佛的前生了,《本生經》裏邊的。這個熊它在山上經常做好事的。有一天下大雪,有一個揀柴火的窮人,他到山上去揀柴火,正在撿的時候,碰到一場大雪,這個雪把路都遮掉了,他在裏邊凍得不得了,躺在地下,幾乎快要凍死了。結果這個熊跑出來,它不但沒有吃他,還背他到它的洞裏邊去。幾天照顧他,給他外邊采東西吃。吃了之後,這個人的體力恢複了,慢慢慢慢地,身體能夠活動了。那麼雪也化掉了,他就回去了。這個人回到山下,正碰到一些打獵的,他們就問他什麼地方有野獸什麼。這個人就心不好,他說這個山洞裏還有很大一頭熊,這個是又胖又大。這個獵人就跑上去,就把它熊打了。結果,他因爲是告訴那個獵人的了,這個熊在那裏,獵人要感謝他,就割給他一塊肉了,給一塊給他,結果他那個人手伸出去拿肉的時候,就得了一個癞病,就是麻風病之類的東西——果報,現世報。因爲它這個熊雖然是旁生,但是它再生之恩,你快凍死了,它把你救過來了,你去把它恩將仇報,告訴獵人把它打死,還要吃它的肉。當下現報,這個就是果報極大。
這類的公案很多,還有這個,有一個鹿,也是菩薩的本生,這都是《菩薩本生經》裏邊的。菩薩在那個時候,作一個鹿,那個鹿角是很白的,雪白,很幹淨的,身上的毛片,有九種顔色,大概是跟孔雀毛一樣的,這樣的光線一動,角度一變,它的身上各式各樣的顔色都會出來。那麼這個就是很稀奇了。有一次,也是一個人,他掉在水裏邊在跟著水沈浮,快要淹死了。這個鹿是菩薩的本身了,它就是跳到水裏去,好不容易把他救上岸,救了之後,也是帶了他(回)洞裏邊,養了一段時間,把他恢複了,回去了。回去之後,這個人他回到他家鄉去,這時候正是碰到國王在懸賞,就是有人告訴他,有一頭鹿是白的,雪白的角,有九個顔色,它這樣一個鹿非常稀奇,國王就到處貼布告,哪個人能夠把這個打到的,抓過來的,他就供養他,賞他好多錢。結果這個人,他給鹿救了性命之後,他卻是起壞心,他說國王要賞那麼那麼多金錢,他說這個我去告一下好了,就可以拿很重的賞了。他就跑到國王那兒去告去了,他說這個鹿在什麼什麼山洞裏邊。國王果然派人去抓,抓住了,抓住了之後,正要殺的時候,這個人也是感果報,得了癞病了。得了癞病之後,這個國王就看了稀奇了,怎麼一下子成了癞病了呢?他就問他怎麼回事。後來,他就把這個事情講了。講了之後,國王很感動,就把那個鹿放掉了,沒有殺死。
這些就是說,即使是野獸,它對你的恩大的話,感的報也極大,所以壞的報是如此,好的報也如此。就是說父母的恩田,前面講過的,父母面前做了好事、壞事,現世報,像這兩個也是現世報,因爲它的恩大,雖然不是人,也是有現報。這些,我們說,多留意一下,這個對自己修行有好處。同時對人家,多勸告人家,不要害那些恩田,忘恩負義的事情不要做,做了之後,自己現世受報,沒有什麼好處。
戊四 明施福最勝
從此第四,明施福最勝。論雲:于諸施中,最勝者何?頌曰:
脫于脫菩薩 第八施最勝
“從此第四,明施福最勝”,哪一個福,供養的福,福報最大?
“論雲:于諸施重,最勝者何”,前面講了那麼多布施,較量功德,那麼這裏就來一個問題:所有那些布施當中,最殊勝的是什麼?
“頌曰:脫于脫菩薩,第八施最勝”,一共叁種最勝。
釋曰:最勝有叁:一、解脫人施解脫人,其福最勝;二、若諸菩薩,所行惠施,是普利樂諸有情因,亦爲最勝;叁、八種施中,第八最勝。一、隨至施,隨近已至,方能施與。二、怖畏施,見財欲壞,甯施不失。叁、報恩施。四、求報施。五、習先施,謂習先父祖所行惠施。六、希天施,謂欲生天也。七、要名施。八、爲莊嚴心。爲除悭悋,爲得瑜伽定也,爲得上義涅槃樂也,而行惠施,名莊嚴心。
“釋曰:最勝有叁”。一是“脫于脫”,解脫的人布施、供養解脫的人。解脫就是無學了,不管是佛也好,是阿羅漢也好,他本身無所求,不要感異熟報,他已經無學了,什麼東西都夠了,他還是供養人家,供養的對象又是無學,那這個福報就不可思議。本身具足的功德極大,而對方又是極大的功德,這是最殊勝的果報。第一種,布施裏的最殊勝的,就是解脫的人供養解脫的人。無學,或者是阿羅漢,或者是佛,這個無學供養無學的,這個福是最殊勝的。
第二,“若諸菩薩,所行惠施,是普利樂諸有情因,亦爲最勝”,假使菩薩,他雖然不是無學,他布施是“普利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