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同”,那么你感的果报一样不同,这是“田异”。因为趣不同、苦不同、恩不同、德不同,这四个田不同的话……。为什么叫田?我们种子种在田里边去,就感果报,我们功德向哪个做,也就感什么报?好象田一样,我们福田也就是这个意思。福田,这个是福的田,不是其它的田。那么你在三宝里培了福,对僧人培了福,就会感果报。
“由趣别者”,第一个趣别,假使施旁生,那么你布施当然是好的,布施的对象是旁生,差一点,果报也有一百倍。
假使施犯戒的人,一千倍。是不是犯戒好?不是!因为这个是人趣,一个是旁生趣,人趣比旁生趣高。纵使是犯戒的,也比布施那个旁生,福报还要大一些,因为趣不同。
那么从这里看,旁生如此,饿鬼、地狱等等,当然他的果报,都不如供养一个人大。人里边你说有功德的人,固然更大了,即使犯戒的人,也比供养那个旁生要大得多。这是趣异,并不是说犯戒的人有什么功德,供养他有这么大的果报,这是人趣。因为人做了个人,他已经有他的基础,没有这个福气的话,做不了人,做到人了,即使他犯戒,你供养他,比供养旁生还是要大,旁生毕竟感不到一个人的福报,所以你供养它要差一点。这是趣的异。
“由苦别”,就是前面说的,“七有依福”,都是救他苦的,这个福。苦田,就是人家有苦,你救他的话,这个果报不可思议,“福不可量”。
“施行路人”,前面我们讲过的,这里再讲,我们再重复一道,跑远路的人,你供养他,福德极大,不可量。
“施羁旅客”,外边旅游的人,他并不是游山玩水地旅游,他到外地去有事情,做旅客的那些人。那么他路上很辛苦,供养他,也得极大的福。
有病的,供养他、照顾他,极大的福。我们很多人,不会培福,看到病人,讨厌,不去管他,或者是自己,“我都忙不赢了,还去照顾病人,我《俱舍》还没背,我作业还没做好”。你做了半天,你这个病人不照顾,你把它背下来干什么?背下来就是叫你做。你做也不做,把它背下来了,这有什么好处?就是说经念得滚熟的,经里话一句也不听的,《五字真言》,天天发菩提心,念地很熟,念地很响。菩提心呢?没有。这个也没有用的。那么学《俱舍》,这些事情要做起来,才学得有成绩。你学了之后,一点也没做,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,这个又不好,这个情节并不好。“施病者”,有病的人,布施他,就是照顾他等等,这就是极大的福不可量。
第四,“施看病人”,看病的人,因为他照顾病人,就在他身上也可以培极大的福。那照顾有病的人,照顾他的福气可想而知;看病的人,你去供养他,尚且感大福,那么你直接供养病人,当然福报更大。
第五,“施寺园林”,供养那些僧人寺院、园林等等供养,也是极大福。他们修行的地方了。
第六,“常施食”,经常布施东西,这个是印度的习惯,“西国信士,于远绝处,恐行侣饥饿,造舍置财,多贮饮食,通施一切,或有但标供出家者,常施食故,名常施食”,印度那些“信士”,他的居士,信佛教的人,他有这个习惯。在“远绝处”,没有人的这些路过的那些地方,他恐怕那些走路的人、行人饥饿,他就在那些地方,“远绝处”没有人烟的,他就造一些房子,摆了很多的饮食,摆在那里,凡是经过的人都布施,或者只布施那些出家人。这个看他财力大小了:财力大的,一切行路的人,他在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来走路,很苦的,那么把他招待一下,住一下,吃一点东西,喝一点饮料,这个极大的福;或者财力小一点,只供养出家的,这个福报也不可思议了,这个叫“常施食”。
第七、“随时施”,“于寒热风,随时施彼故”,寒的时候,送他点热姜,或者姜汤,或者是棉衣;热的时候送他冷的饮料,或者是凉风,或者是凉席棚——那个避阳光的地方,等等。这些“随时施”,都是极大的福报。
最后“由恩别”,父母。父母是对人间最大恩的,在世间上来说。“如父母者,得万亿倍”,这个倍就大了,父母面前供养布施的话,万亿倍的功德。
“由德别故,施持戒人,得亿倍果”,这是德田,德田差别的,你布施供养一个持戒的人,亿倍的果。前面破戒的人,只是一个什么千倍果;假使持戒的,亿倍;乃至施佛,无量的果,那不可说了。供养佛的话那个果报是,佛的功德是至高无上的了,那你供养他的福报也就无边。
那么这里,“如父母等”,这个“等”里边有名堂,就是说我们父母,跟我们很有恩,但是“等”,其他有一些虽然不是父母,对我们有极大恩的,那么你供养他,感的福报也极大。假使说我们父母,就是前面说的生母、养母,假使生母对你关系不密切(假使像佛就是这样子,他从小是姨母养大的),那么姨母对你抚养长成人的,她的恩也是极大。“父母等”,“等”就是等这些。
乃至旁生,旁生假使对你有大恩的,即使它是旁生,那么你在它身边造福,或者是造罪,那就是要极大的果报。这些在经典里边讲的很多。它说,以前有一个,一条熊,它是一个很好的,是心肠很好的,就是佛的前生了,《本生经》里边的。这个熊它在山上经常做好事的。有一天下大雪,有一个拣柴火的穷人,他到山上去拣柴火,正在捡的时候,碰到一场大雪,这个雪把路都遮掉了,他在里边冻得不得了,躺在地下,几乎快要冻死了。结果这个熊跑出来,它不但没有吃他,还背他到它的洞里边去。几天照顾他,给他外边采东西吃。吃了之后,这个人的体力恢复了,慢慢慢慢地,身体能够活动了。那么雪也化掉了,他就回去了。这个人回到山下,正碰到一些打猎的,他们就问他什么地方有野兽什么。这个人就心不好,他说这个山洞里还有很大一头熊,这个是又胖又大。这个猎人就跑上去,就把它熊打了。结果,他因为是告诉那个猎人的了,这个熊在那里,猎人要感谢他,就割给他一块肉了,给一块给他,结果他那个人手伸出去拿肉的时候,就得了一个癞病,就是麻风病之类的东西——果报,现世报。因为它这个熊虽然是旁生,但是它再生之恩,你快冻死了,它把你救过来了,你去把它恩将仇报,告诉猎人把它打死,还要吃它的肉。当下现报,这个就是果报极大。
这类的公案很多,还有这个,有一个鹿,也是菩萨的本生,这都是《菩萨本生经》里边的。菩萨在那个时候,作一个鹿,那个鹿角是很白的,雪白,很干净的,身上的毛片,有九种颜色,大概是跟孔雀毛一样的,这样的光线一动,角度一变,它的身上各式各样的颜色都会出来。那么这个就是很稀奇了。有一次,也是一个人,他掉在水里边在跟着水沉浮,快要淹死了。这个鹿是菩萨的本身了,它就是跳到水里去,好不容易把他救上岸,救了之后,也是带了他(回)洞里边,养了一段时间,把他恢复了,回去了。回去之后,这个人他回到他家乡去,这时候正是碰到国王在悬赏,就是有人告诉他,有一头鹿是白的,雪白的角,有九个颜色,它这样一个鹿非常稀奇,国王就到处贴布告,哪个人能够把这个打到的,抓过来的,他就供养他,赏他好多钱。结果这个人,他给鹿救了性命之后,他却是起坏心,他说国王要赏那么那么多金钱,他说这个我去告一下好了,就可以拿很重的赏了。他就跑到国王那儿去告去了,他说这个鹿在什么什么山洞里边。国王果然派人去抓,抓住了,抓住了之后,正要杀的时候,这个人也是感果报,得了癞病了。得了癞病之后,这个国王就看了稀奇了,怎么一下子成了癞病了呢?他就问他怎么回事。后来,他就把这个事情讲了。讲了之后,国王很感动,就把那个鹿放掉了,没有杀死。
这些就是说,即使是野兽,它对你的恩大的话,感的报也极大,所以坏的报是如此,好的报也如此。就是说父母的恩田,前面讲过的,父母面前做了好事、坏事,现世报,像这两个也是现世报,因为它的恩大,虽然不是人,也是有现报。这些,我们说,多留意一下,这个对自己修行有好处。同时对人家,多劝告人家,不要害那些恩田,忘恩负义的事情不要做,做了之后,自己现世受报,没有什么好处。
戊四 明施福最胜
从此第四,明施福最胜。论云:于诸施中,最胜者何?颂曰:
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
“从此第四,明施福最胜”,哪一个福,供养的福,福报最大?
“论云:于诸施重,最胜者何”,前面讲了那么多布施,较量功德,那么这里就来一个问题:所有那些布施当中,最殊胜的是什么?
“颂曰:脱于脱菩萨,第八施最胜”,一共三种最胜。
释曰:最胜有三:一、解脱人施解脱人,其福最胜;二、若诸菩萨,所行惠施,是普利乐诸有情因,亦为最胜;三、八种施中,第八最胜。一、随至施,随近已至,方能施与。二、怖畏施,见财欲坏,宁施不失。三、报恩施。四、求报施。五、习先施,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。六、希天施,谓欲生天也。七、要名施。八、为庄严心。为除悭悋,为得瑜伽定也,为得上义涅槃乐也,而行惠施,名庄严心。
“释曰:最胜有三”。一是“脱于脱”,解脱的人布施、供养解脱的人。解脱就是无学了,不管是佛也好,是阿罗汉也好,他本身无所求,不要感异熟报,他已经无学了,什么东西都够了,他还是供养人家,供养的对象又是无学,那这个福报就不可思议。本身具足的功德极大,而对方又是极大的功德,这是最殊胜的果报。第一种,布施里的最殊胜的,就是解脱的人供养解脱的人。无学,或者是阿罗汉,或者是佛,这个无学供养无学的,这个福是最殊胜的。
第二,“若诸菩萨,所行惠施,是普利乐诸有情因,亦为最胜”,假使菩萨,他虽然不是无学,他布施是“普利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