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8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乐诸有情因”,他要使得一切有情得最大的安乐,这个也属于最殊胜。那就是菩提心了,发了菩提心的人,他的供养就是最殊胜的。这我们在《广论》里边讲过,发了菩提心的人,一样供一个灯,他的灯的福德就比一般不发菩提心的人,不晓得要大多少。菩提心,一切众生都包在里边,你一点水的功德,发了菩提心就变了大海一样的大,那就是所有众生都沾到光的,那你功德也当然是极大。所以说这是普施,“普利乐诸有情”,那么他菩萨的这个布施,也是最殊胜的,那就是《菩提道次第》发菩提心的人的供养布施。

  

  另外一种最殊胜的布施,第八种布施。什么叫第八种布施?一共有八个布施,这个八个布施里边,第八个是最殊胜的。那么哪八个呢?下面说。

  

  第一,“随至施。随近已至,方能施与”,跑到你身边来的,布施他;远地的,碰不到的,没有布施,那是第一种布施。

  

  第二,“怖畏施,见财欲坏,宁施不失”,看见这个财要坏了,(106A)就是说或者是他看到这个将要没收了,或者这个财人家要想办法把它弄过去了,打官司要打输了,这个财要归人家,他先布施掉,宁可布施掉,不要把财失掉。那么这一种布施,由于怖畏而施的,当然不太殊胜了,果报是有。

  

  第三,“报恩施”,这是好的,报恩而布施。

  

  第四,“求报施”,有所求的,布施。

  

  第五,“习先施”,“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”,他祖祖辈辈家里搞成一个习惯,有这么一种布施的,他也照他的先例这样布施。假使我们说以前在旧社会,经常有些慈善家,冬天或者施棉衣,夏天施凉的稀饭,或者凉的什么水等等,这我们在小孩子的时候都有,社会上经常广播的,施棉衣,争取大家来捐款,那么什么地方施棉衣,或者施饭、施粥等等,这些习惯性的,当然这是社会上发动的。他们有些家庭,他们祖祖辈辈有钱的习惯的,每一年都这个时候布施什么什么。这些也是叫“习先施”。

  

  第六,“希天施”,他布施,想生天。

  

  第七,“要名施”,他布施为了要名。

  

  第八,“为庄严心”,这是第八个布施,最殊胜的,要庄严自己的心,不为求什么东西。

  

  怎么“庄严心”呢?“除悭吝”,把自己悭贪心除掉,这个心就庄严了;你那个悭贪心在里边,就不庄严了。

  

  “为得瑜伽”,第一种除悭吝心,第二种,“为得瑜伽”,为要求得定,那样子布施。我们说你心里有个东西挂到,你得不了定的。一个什么国师,他有一个钵,哪个供养他一个什么钵?他这个钵那里,他就得不了定。他正要入定了,老鼠把钵一动,“那个钵不要掉下去了”,马上出定了。后来干脆把钵打掉了,那就是没有顾虑了。所以说这个要得瑜伽,你有东西顾虑,不布施,有东西贪着的话,得不到定。

  

  最后,“为得上义”,要得涅槃的乐,就是要得涅槃,你这样布施,那么这样布施是最庄严的,最胜的布施。我们前面不是说有那个“不为二行施”,不为自己,也不为他,那么这个就是“庄严心”施。“庄严心”,为了庄严自己的心,把心搞得庄严起来。虽然对人家也没有什么好处,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,但是却是为了“庄严心”,这样的布施,是最殊胜的布施。

  

  

  

   戊五 明施果无量

  

  从此第五,明施果无量。论云:如契经说,施预流向,其果无量。施预流果,果量更增。乃至广说,颇有施非圣,果亦无量耶?颂曰:

  

  父母病法师  最后身菩萨   设非证圣者  施果亦无量

  

  “从此第五,明施果无量”。“施果无量”,前面较量了那么多功德,哪些最殊胜,哪些最殊胜讲完了,现在又提一个新的问题。

  

  “论云:如契经说,施预流向,其果无量,施预流果,果量更增,乃至广说”,这个经里边说了很多,较量功德了。施预流向就是见道的还没有登预流果的,那么它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大;那么预流向证到预流果,那么他施的果报更大。随你的功德大,你果报也大,“乃至广说”,乃至预流果、一来果等等,乃至从阿罗汉果,成菩萨,成佛,这个经上经常有的,那么那些是圣者。

  

  下边提了个问题,“颇有施非圣,果亦无量耶”,有没有布施的不是圣者,果报也是一样无量的?有没有这一些?这个问题,一般人提不出来的了。他要供养圣者,固然果报是无量,但是有没有供养的不是圣者,但是果报也是无量的,有没有?有。

  

  “颂曰:父母病法师,最后身菩萨,设非证圣者,施果亦无量”,对父、对母、对病人、对法师,对“最后身菩萨”,就是这一辈子成佛的那个菩萨,这些即使他不是证到圣者的,是凡夫,你布施他,功德也是无量无边,跟圣者一样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一父,二母,三病人,四法师,五最后身菩萨。谓王宫生身,住最后有也。如是五种,设是异生,但施亦能招无量福。

  

  那么这里边就是父母,要重视父母。有的人以为佛教是不讲孝的,要离开父母的,不管父母的,这个完全是错掉的。我们是大孝,为了要报一切父母众生的恩,才出家行道的,并不是为了不管父母而行道的。有一个好象是上海的,他跟我讨论这个问题,他说,“一切众生都父母的看,都有我恩的”,他说,“我,那么说起来,我也对一切众生都有恩的,那么众生都要把我当父母看,我对他们那些一般地看,应该帮我的”。这个不晓得他思想为什么这么顽固,搞到这个边上去的,这样子学法是学到牛角尖里去了,自己造罪去了。

  

  那我们说在家的父母,就是大恩田。前面也讲过,父母边造的罪也好,培的福报也好,现世就要受的。那么这里也就是,即使不是圣者,假使是父亲母亲,那么你造的功德、布施,无量无边。

  

  第三是病人。所以说前面强调病人,这个机会,有的人会碰到而不愿意拣到。那么父母,我们说出家了,当然是不能再跑到家里去照顾父母,当然不需要了,你要为了无边的有情的父母,你要把自己好好修行,把父母暂时不管,不是永远不管,将来还是要度他的。但是再回过来一想,你父母不管,你是为度众生父母,而来出家修行的,你要是不修行,你怎么对得起父母?这个我看你们是不是考虑这个问题?很多的人,他不修行的,但是又混在出家人里边,父母又不管,你好好地考虑这个问题去。所以说你出了家之后,逼到你修行的了,你自己父母都不管了,你还来干什么呢你?你还在玩了,唱唱、搞搞,高兴得很,一天到晚你干啥来的?你还不如孝养你父亲去。病人也是一个福田,如果在他面前培福,无边。我们以前讲过的悟达国师,他就是照顾了病人,最后人面疮的罪都免掉了。

  

  第四是法师。法师因为如法地讲经,使人家开智慧,也是一个恩田,属于恩田的。我们父母长养自己的身体,有恩;病人他是有苦,所以说以悲心,长养悲心,来照顾他;那么说法的,长养我们的法身智慧,是告诉我们善恶的因果。所以说,这都是一个有恩的。

  

  “最后身菩萨”,就是释迦牟尼佛太子身,他这一辈子,最后一身要成佛的。“谓王宫生身,住最后有也”,最后一次,这一辈子成佛了,以后再不投生了,那么当然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。但是这个里边,昨天有人提了个问题,“王宫生身”一定是最后一身菩萨,肯定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以上了。不是的,佛他没有入金刚喻定之前是异生。所以说他即使不是圣者,“最后身菩萨”,你供养他的话,也是无量无边的福。

  

  “三十四念故”,这个你前面去看一看,佛是一座成佛的。在一座里边,把八忍八智,修道的九九八十一品,都全部断完的,那么这是一座而成佛的,在没有金刚喻定这一座之前,还没有见道的,那么就是凡夫了。

  

  这五种人虽然是异生,当然,我们说父母成阿罗汉的,或者是证到果位的也有,他就是退一步地说,这个五种,即使都是异生的话,但是你只要布施,福报也是无量无边。那么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他就把法师,他又讲了一下,为什么法师——父母是恩田,病人是悲田,那么“最后身菩萨”,成佛的,那是没话说,福报无量无边——法师就是讲讲经,果报为什么大?

  

  《俱舍论》里边就这么说,他说“谓诸世间大善友故”,世间的最大的善友,就是善知识了。“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”,被无明把自己遮住,成了瞎子一样的人的,他布施他慧眼(如法地讲经,不是乱说了)。“开示世间安危事故”,世间上哪些能得安乐?哪些有危险?险途不要去,这些事情都是由法师开示的。“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”,使有情生起无漏法身。“以要说者,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”,真正要重点的来说,善于说法的法师,就代佛做宣扬的事情。这是佛做的事情,他在代做,所以说功德大。但是这个里边,不要看到法师功德大,“我也去作法师”,到处乱说,这个罪也极大。你说对了,是功德,说错了,就是大的罪了。

  

  这个公案大家提过了,野狐身,就说错一句话,什么坏事都没有做,讲开示的时候,讲错一句,五百世的野狐身。他是一个大修行者,尚且感到五百世野狐身,脱不了。如果不修行的话,那更糟糕了,不是野狐了,其它更苦地方去了。所以那个讲经是不能乱讲,责任很大的。所以不要去羡慕那些,实在没有人讲的时候,要挺身而出,但是自己要讲之前,必须要把知见搞正。如果你知见还没有搞正的话,你乱说的话,你把你自己一下拉到恶道去,而且这个恶道,还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,以盲引盲,那么多的众生,他受了你的邪说,都走向恶道,这个责任大得不得了。他们里边,还有个人受苦的话,你也脱不了,因为都是受了你的影响,才堕恶道去的。那么要他们全部出来完了,你才有希望跑出恶道的苦,所以这个果报是无边无边。

  

  还有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