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8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樂諸有情因”,他要使得一切有情得最大的安樂,這個也屬于最殊勝。那就是菩提心了,發了菩提心的人,他的供養就是最殊勝的。這我們在《廣論》裏邊講過,發了菩提心的人,一樣供一個燈,他的燈的福德就比一般不發菩提心的人,不曉得要大多少。菩提心,一切衆生都包在裏邊,你一點水的功德,發了菩提心就變了大海一樣的大,那就是所有衆生都沾到光的,那你功德也當然是極大。所以說這是普施,“普利樂諸有情”,那麼他菩薩的這個布施,也是最殊勝的,那就是《菩提道次第》發菩提心的人的供養布施。

  

  另外一種最殊勝的布施,第八種布施。什麼叫第八種布施?一共有八個布施,這個八個布施裏邊,第八個是最殊勝的。那麼哪八個呢?下面說。

  

  第一,“隨至施。隨近已至,方能施與”,跑到你身邊來的,布施他;遠地的,碰不到的,沒有布施,那是第一種布施。

  

  第二,“怖畏施,見財欲壞,甯施不失”,看見這個財要壞了,(106A)就是說或者是他看到這個將要沒收了,或者這個財人家要想辦法把它弄過去了,打官司要打輸了,這個財要歸人家,他先布施掉,甯可布施掉,不要把財失掉。那麼這一種布施,由于怖畏而施的,當然不太殊勝了,果報是有。

  

  第叁,“報恩施”,這是好的,報恩而布施。

  

  第四,“求報施”,有所求的,布施。

  

  第五,“習先施”,“謂習先父祖所行惠施”,他祖祖輩輩家裏搞成一個習慣,有這麼一種布施的,他也照他的先例這樣布施。假使我們說以前在舊社會,經常有些慈善家,冬天或者施棉衣,夏天施涼的稀飯,或者涼的什麼水等等,這我們在小孩子的時候都有,社會上經常廣播的,施棉衣,爭取大家來捐款,那麼什麼地方施棉衣,或者施飯、施粥等等,這些習慣性的,當然這是社會上發動的。他們有些家庭,他們祖祖輩輩有錢的習慣的,每一年都這個時候布施什麼什麼。這些也是叫“習先施”。

  

  第六,“希天施”,他布施,想生天。

  

  第七,“要名施”,他布施爲了要名。

  

  第八,“爲莊嚴心”,這是第八個布施,最殊勝的,要莊嚴自己的心,不爲求什麼東西。

  

  怎麼“莊嚴心”呢?“除悭吝”,把自己悭貪心除掉,這個心就莊嚴了;你那個悭貪心在裏邊,就不莊嚴了。

  

  “爲得瑜伽”,第一種除悭吝心,第二種,“爲得瑜伽”,爲要求得定,那樣子布施。我們說你心裏有個東西挂到,你得不了定的。一個什麼國師,他有一個缽,哪個供養他一個什麼缽?他這個缽那裏,他就得不了定。他正要入定了,老鼠把缽一動,“那個缽不要掉下去了”,馬上出定了。後來幹脆把缽打掉了,那就是沒有顧慮了。所以說這個要得瑜伽,你有東西顧慮,不布施,有東西貪著的話,得不到定。

  

  最後,“爲得上義”,要得涅槃的樂,就是要得涅槃,你這樣布施,那麼這樣布施是最莊嚴的,最勝的布施。我們前面不是說有那個“不爲二行施”,不爲自己,也不爲他,那麼這個就是“莊嚴心”施。“莊嚴心”,爲了莊嚴自己的心,把心搞得莊嚴起來。雖然對人家也沒有什麼好處,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,但是卻是爲了“莊嚴心”,這樣的布施,是最殊勝的布施。

  

  

  

   戊五 明施果無量

  

  從此第五,明施果無量。論雲:如契經說,施預流向,其果無量。施預流果,果量更增。乃至廣說,頗有施非聖,果亦無量耶?頌曰:

  

  父母病法師  最後身菩薩   設非證聖者  施果亦無量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施果無量”。“施果無量”,前面較量了那麼多功德,哪些最殊勝,哪些最殊勝講完了,現在又提一個新的問題。

  

  “論雲:如契經說,施預流向,其果無量,施預流果,果量更增,乃至廣說”,這個經裏邊說了很多,較量功德了。施預流向就是見道的還沒有登預流果的,那麼它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大;那麼預流向證到預流果,那麼他施的果報更大。隨你的功德大,你果報也大,“乃至廣說”,乃至預流果、一來果等等,乃至從阿羅漢果,成菩薩,成佛,這個經上經常有的,那麼那些是聖者。

  

  下邊提了個問題,“頗有施非聖,果亦無量耶”,有沒有布施的不是聖者,果報也是一樣無量的?有沒有這一些?這個問題,一般人提不出來的了。他要供養聖者,固然果報是無量,但是有沒有供養的不是聖者,但是果報也是無量的,有沒有?有。

  

  “頌曰:父母病法師,最後身菩薩,設非證聖者,施果亦無量”,對父、對母、對病人、對法師,對“最後身菩薩”,就是這一輩子成佛的那個菩薩,這些即使他不是證到聖者的,是凡夫,你布施他,功德也是無量無邊,跟聖者一樣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一父,二母,叁病人,四法師,五最後身菩薩。謂王宮生身,住最後有也。如是五種,設是異生,但施亦能招無量福。

  

  那麼這裏邊就是父母,要重視父母。有的人以爲佛教是不講孝的,要離開父母的,不管父母的,這個完全是錯掉的。我們是大孝,爲了要報一切父母衆生的恩,才出家行道的,並不是爲了不管父母而行道的。有一個好象是上海的,他跟我討論這個問題,他說,“一切衆生都父母的看,都有我恩的”,他說,“我,那麼說起來,我也對一切衆生都有恩的,那麼衆生都要把我當父母看,我對他們那些一般地看,應該幫我的”。這個不曉得他思想爲什麼這麼頑固,搞到這個邊上去的,這樣子學法是學到牛角尖裏去了,自己造罪去了。

  

  那我們說在家的父母,就是大恩田。前面也講過,父母邊造的罪也好,培的福報也好,現世就要受的。那麼這裏也就是,即使不是聖者,假使是父親母親,那麼你造的功德、布施,無量無邊。

  

  第叁是病人。所以說前面強調病人,這個機會,有的人會碰到而不願意揀到。那麼父母,我們說出家了,當然是不能再跑到家裏去照顧父母,當然不需要了,你要爲了無邊的有情的父母,你要把自己好好修行,把父母暫時不管,不是永遠不管,將來還是要度他的。但是再回過來一想,你父母不管,你是爲度衆生父母,而來出家修行的,你要是不修行,你怎麼對得起父母?這個我看你們是不是考慮這個問題?很多的人,他不修行的,但是又混在出家人裏邊,父母又不管,你好好地考慮這個問題去。所以說你出了家之後,逼到你修行的了,你自己父母都不管了,你還來幹什麼呢你?你還在玩了,唱唱、搞搞,高興得很,一天到晚你幹啥來的?你還不如孝養你父親去。病人也是一個福田,如果在他面前培福,無邊。我們以前講過的悟達國師,他就是照顧了病人,最後人面瘡的罪都免掉了。

  

  第四是法師。法師因爲如法地講經,使人家開智慧,也是一個恩田,屬于恩田的。我們父母長養自己的身體,有恩;病人他是有苦,所以說以悲心,長養悲心,來照顧他;那麼說法的,長養我們的法身智慧,是告訴我們善惡的因果。所以說,這都是一個有恩的。

  

  “最後身菩薩”,就是釋迦牟尼佛太子身,他這一輩子,最後一身要成佛的。“謂王宮生身,住最後有也”,最後一次,這一輩子成佛了,以後再不投生了,那麼當然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。但是這個裏邊,昨天有人提了個問題,“王宮生身”一定是最後一身菩薩,肯定是八地、九地、十地以上了。不是的,佛他沒有入金剛喻定之前是異生。所以說他即使不是聖者,“最後身菩薩”,你供養他的話,也是無量無邊的福。

  

  “叁十四念故”,這個你前面去看一看,佛是一座成佛的。在一座裏邊,把八忍八智,修道的九九八十一品,都全部斷完的,那麼這是一座而成佛的,在沒有金剛喻定這一座之前,還沒有見道的,那麼就是凡夫了。

  

  這五種人雖然是異生,當然,我們說父母成阿羅漢的,或者是證到果位的也有,他就是退一步地說,這個五種,即使都是異生的話,但是你只要布施,福報也是無量無邊。那麼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他就把法師,他又講了一下,爲什麼法師——父母是恩田,病人是悲田,那麼“最後身菩薩”,成佛的,那是沒話說,福報無量無邊——法師就是講講經,果報爲什麼大?

  

  《俱舍論》裏邊就這麼說,他說“謂諸世間大善友故”,世間的最大的善友,就是善知識了。“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”,被無明把自己遮住,成了瞎子一樣的人的,他布施他慧眼(如法地講經,不是亂說了)。“開示世間安危事故”,世間上哪些能得安樂?哪些有危險?險途不要去,這些事情都是由法師開示的。“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”,使有情生起無漏法身。“以要說者,善說法師乃至能爲佛所作事”,真正要重點的來說,善于說法的法師,就代佛做宣揚的事情。這是佛做的事情,他在代做,所以說功德大。但是這個裏邊,不要看到法師功德大,“我也去作法師”,到處亂說,這個罪也極大。你說對了,是功德,說錯了,就是大的罪了。

  

  這個公案大家提過了,野狐身,就說錯一句話,什麼壞事都沒有做,講開示的時候,講錯一句,五百世的野狐身。他是一個大修行者,尚且感到五百世野狐身,脫不了。如果不修行的話,那更糟糕了,不是野狐了,其它更苦地方去了。所以那個講經是不能亂講,責任很大的。所以不要去羨慕那些,實在沒有人講的時候,要挺身而出,但是自己要講之前,必須要把知見搞正。如果你知見還沒有搞正的話,你亂說的話,你把你自己一下拉到惡道去,而且這個惡道,還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,以盲引盲,那麼多的衆生,他受了你的邪說,都走向惡道,這個責任大得不得了。他們裏邊,還有個人受苦的話,你也脫不了,因爲都是受了你的影響,才墮惡道去的。那麼要他們全部出來完了,你才有希望跑出惡道的苦,所以這個果報是無邊無邊。

  

  還有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