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今天時間還多,我們再講一個,就是佛教是講孝順的。有一句話,這個在什麼經上的,他說父母之前,稍稍地做一些不善的事情,得極大的苦報,稍稍做一些供養的事情,得無量的福報。這就是說,也是引證父母即使不是聖者,你在他們前面培福也好,造罪也好,感的果報是無量無邊。這個我們在佛教裏邊,很多人漠視這個事情,總以爲佛教對父母是一般的凡夫,不尊重他,叁寶那些才是值得恭敬的。父母要恭敬的!
這裏就是,以前我記得,那個時候南普陀,南普陀講經的時候,因爲時間多了,可以看很多書,大概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有一個長者子,他是家裏很窮,因爲他的父親早就沒有了,他父親采寶的,可能是做生意采寶,海裏采寶,可能是遭難了,很早沒有了。他家裏很苦,就母親撫養他長。他的生活,靠砍柴火賣柴,養他自己跟母親的。那麼他開始賣柴,開始很艱苦了,每天賣了一些柴,他總是節約一些,給他母親兩個錢,以前的錢了,兩個錢。後來,慢慢、慢慢地運氣轉好了,給她四個錢。後來,八個錢。那麼這樣子,他這個人長大了,當然能力也增大了。後來他碰到一些鄰居跟他說,你天天砍柴,雖然兩個錢、四個錢、八個錢,給母親多了,好象是富裕一點了,但是看看你蠻能幹、蠻聰明,你爲什麼不去采寶?你父親采寶的,你也可以采寶去嘛。他回去動了念頭了,跟他母親說,他說他想去采寶去。他母親看他這個人,年紀還不大,又是那麼老實,從來沒有離開山區,以爲他總不會去的了,說說而已的。她說,“你也可以去”,這麼說了一句。結果,這個孩子卻是安了心的,他說母親准備讓他去了,他就去准備了一切,要了一些盤了,什麼都搞好了,最後跟母親告假,要走了。他的母親說,你真的要走啊?她說,那時候給你開玩笑的。他說你做母親的,怎麼好開玩笑呢?決定要走。這樣子走,母親就是舍不得了,抱了他的腳,大哭大鬧的。結果他,他說非走不可。母親把頭靠在他腳上大哭了,他就把腳抽出來,抽出來,把他母親的頭髪踩了幾根,踩下一把頭髪了,踩下來。結果,他就走了。走了之後,這一批商人,他們是約好了,他們走陸路好呢,走海路好?可能是他們的這些人,他的父親,大概是海裏沒有的了,還走陸路好,他們走陸路。陸路也有危險,也有賊。他們印度那時的那些賊,卻是講點江湖義氣的。他說那些賊把東西搶到了,如果商主抓住之後,東西是他的,這個商主恐怕要沒有命的;如果抓了那些下邊的人,商主沒有抓到,他們不要的,東西還要還給他們的。那麼他們就約好了,他們白天一路走,晚上休息的時候,他們那些一批跟財物放在一起,這個商主跟他的孩子,主人他就另外找一個小地方去睡覺去,第二天早上他們打招呼,把他喊起一起走。這樣天天這樣走,即使給他們東西搶走了,商主不在的話,這個賊還是要還給他們的,所以他們這樣子比較放心了。這樣走,走了幾天,有一天晚上起大風,早上起是零零亂亂的,那些人吃飯了,忘記把他喊起走了。忘記走了之後,糟糕了,他跑出來看看,一個人也沒有了,他帶路的人全部走掉了。
他沒有辦法,只好亂走了。他亂走亂走,就走到一個地方,看見一個大城。是一個什麼?琉璃城,琉璃城裏邊,它非常莊嚴。他跑進那個城,裏邊有四個玉女,就是很美、很美妙的女人,四個各拿了的瓶,那個寶瓶來迎接他。她說叫他在這裏住,那麼就住,住在那裏一段時間,住了好多時間,住了四萬年。等四萬年住了,他住厭了,他要走了。他走了,他的女人就留他了,你們這些男人,怎麼、好象心總是好象不定的,這裏很好的地方,你要走幹啥呢?他說,實在不耐了,他要跑了。又跑跑,跑到前面一個什麼玻璃城。玻璃城就是這個寶,比琉璃還要貴重的寶。八個玉女來迎接他,那裏邊的財富更多。他們又在那裏去住了一段時間,住了八萬年。最後他也住厭了,那個女人又留他。他說已經不耐了,要跑了。再跑往前面跑,跑到一個銀的城,裏邊十六個仙女來迎接他。那麼又是裏邊去住,開始住是很好了,住了十六萬年,又厭掉了。那個又厭起來了,又跑,結果又跑,跑到個金城。金城裏邊又叁十二個玉女來迎接他,那裏邊的富貴更不可說,又住了叁十二萬年,又厭起來了,又要跑。那邊的天女,她說了,你不要跑了,再跑,跑過去就沒有好地方了,這是最殊勝的了。他不相信,我越跑越好,你騙我,你想把我留到,我偏偏要跑。
他又跑,跑了之後,跑到一個鐵城,黑黑的鐵城,也沒有人來迎接他。他就想,這裏沒人迎接我,可能裏邊非常享受,特別好,他們享受得來太好了,就不想外邊來迎接了,那可能這個地方比以前好得多了。他就跑進去了,一跑跑進去,就看到一個人,頭上戴了個火盆,火炭盆了,這個像熱鐵輪那麼個東西。看見他進來了,馬上把這個火炭盆往他頭上一安,馬上跑掉了,往這個城外跑,跑掉了。他戴了個盆,痛得不得了,火盆,再取也取不下來。後來,一個獄卒跑過來,他問他你幹什麼?他說一個盆,那個人把盆放在我頭上了,他說我這個拿不下來,你給我拿下來了,我回去了。他說,你不要想拿下來了,他就給他講因果了。他說你以前在母親面前供養兩個錢,你就感到果報四個玉女迎接到琉璃城,享受四萬年的福報。你後來增加到四個錢,又感到八個仙女的玻璃城,享受了八萬年。後來加到八個錢,有十六個玉女迎接的銀城,享受十六萬年。最後,加到十六個錢,就在叁十二個玉女迎的金城享受了叁十二萬年。這是你供養母親的果報。但是你後來把母親頭髪踩了一把,這就是感了頭上這個火盆。他說,什麼時候可以免掉這個報呢?他說要,獄卒說,你要等到像你這麼樣子的人跑得來,也是這麼鐵城裏鑽進來,你把他頭上一安,替死鬼來了,你才脫得了,否則的話,你永遠戴著火盆,沒有辦法,脫不了。他說這個,這樣子等到哪一年去呢?他是偶爾這麼采寶了,路走失了,才跑到幾個城,因爲過去供養母親,才跑到這裏來,你說再要碰到這麼一個人,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呢?那不曉得哪一年走了,他想這個很灰心了。再說後來一看,這個鐵城裏邊受苦的人,跟他一樣受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。他幹脆發心了,他說願意把一切衆生的苦,我一個人受就完了,反正我總受苦了,跑不出去了,一個人受完就是了,(這是菩薩因地了)。這麼一發心的話,盆子掉下來了,馬上菩提心一發,苦就免掉了。
這就是說什麼呢?這個因果也就是說,父母面前一點點的福,兩個錢,感果報就那麼大;單是踩了一把頭髪,不聽母親的話,就感到這個火盆的這個果報,沒有時候走的。如果他不發菩提心的話,不曉得哪一年脫了,就是要替死鬼來了,你把頭上一安,你才走得了的話,你哪有那麼巧的人,他又跑得來碰上來給你做替死鬼呢?所以這樣子的果報是,踩個頭髪,就那麼大得苦報。
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,他自以爲自己發心很好,我在上海就看到這個人,不管母親怎麼哭了什麼,自己跑掉了,出家去了什麼東西,母親爲他害病,等等的,他也不管。這個你看看,你這個哪裏是菩提心呢?所以這樣子,真正我們佛教是很慈悲的,父母不聽,不准出家,總之不要使父母太難受,要他思想搞通了,出家是好事,沒有搞通之前不要勉強。父母面前造的罪、培的福都不可思議。
不要認爲佛教是不講報恩的。很多的儒家就說佛教是不講這個,不孝父母的,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呢?《孝經》有一個,“身體髪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”,它說孝的開端,就是最起碼的要求,你身體、頭髪、皮膚,這是父母養來的,不能毀傷它,不能損失它,要保護它的,是父母的遺體了。你們出家人把頭髪剃了,你看就是不孝,你不養父母更不要說了。受之父母的東西,是“孝之始也”,孝的開端你都做不到,把頭髪剃掉了,還要燙一個疤,把皮膚也搞爛了,這個他們認爲這是不孝。這個當然他們不知道。
戊六 明業輕重相
從此第六,明業輕重相。論雲:欲知諸業輕重相者,應知輕重者,略由六因標宗,其六者何問起?頌曰:
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
“從此第六,明業輕重相”,業報的輕重的相。反正講業果,講得很仔細。我們說《菩提道次第》,下士道明業果,你就要參考《俱舍》,你不參考《俱舍》的話,《廣論》裏邊雖然講了一些,沒有那麼明細的。
“論雲:欲知諸業輕重相者,應知輕重者,略由六因”,這個又是辨業果的輕重。什麼業果重?什麼業是輕?那麼你要知道,哪個輕,哪個重呢,至少要知道六個因,這六個因知道之後,才能說輕重。
那麼哪六個因呢?“其六者何?”
“頌曰:後起田根本,加行思意樂,由此下上故,業成下上品”,有六個東西,後起一個,田一個,根本一個,加行一個,思心所一個,意樂一個。這六個東西是上是下,那麼這個業也是上下。那就是因果是錯綜複雜的,不是我們說的那麼簡單,一個重就是重。它六個東西,哪些重?哪些輕?然後可以評定它這個業是重,是輕。
釋曰:此有六因:後起者,第一因也,謂作罪已,隨前更作;田者,第二因也,于上四田,作損益事;根本者,第叁因也,謂根本業道;加行者,第四因也,謂引根本,名加行也;思者,第五因也,謂因彼思,業道究竟;意樂者,第六因也,所有意趣,我當造作如是事等。先從意樂,引起加行,次從加行,引生于思,次複從思,引發根本,此之根本,必于田起,于後方有後起現前。
“釋曰:此有六因”。
第一個因是“後起”。什麼叫“後起”?“謂作罪已”,這是從罪來說,當然福報,造的功德也一樣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“謂作罪已,隨前更作”,做了罪之後,跟著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