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今天时间还多,我们再讲一个,就是佛教是讲孝顺的。有一句话,这个在什么经上的,他说父母之前,稍稍地做一些不善的事情,得极大的苦报,稍稍做一些供养的事情,得无量的福报。这就是说,也是引证父母即使不是圣者,你在他们前面培福也好,造罪也好,感的果报是无量无边。这个我们在佛教里边,很多人漠视这个事情,总以为佛教对父母是一般的凡夫,不尊重他,三宝那些才是值得恭敬的。父母要恭敬的!
这里就是,以前我记得,那个时候南普陀,南普陀讲经的时候,因为时间多了,可以看很多书,大概是这么一回事情。有一个长者子,他是家里很穷,因为他的父亲早就没有了,他父亲采宝的,可能是做生意采宝,海里采宝,可能是遭难了,很早没有了。他家里很苦,就母亲抚养他长。他的生活,靠砍柴火卖柴,养他自己跟母亲的。那么他开始卖柴,开始很艰苦了,每天卖了一些柴,他总是节约一些,给他母亲两个钱,以前的钱了,两个钱。后来,慢慢、慢慢地运气转好了,给她四个钱。后来,八个钱。那么这样子,他这个人长大了,当然能力也增大了。后来他碰到一些邻居跟他说,你天天砍柴,虽然两个钱、四个钱、八个钱,给母亲多了,好象是富裕一点了,但是看看你蛮能干、蛮聪明,你为什么不去采宝?你父亲采宝的,你也可以采宝去嘛。他回去动了念头了,跟他母亲说,他说他想去采宝去。他母亲看他这个人,年纪还不大,又是那么老实,从来没有离开山区,以为他总不会去的了,说说而已的。她说,“你也可以去”,这么说了一句。结果,这个孩子却是安了心的,他说母亲准备让他去了,他就去准备了一切,要了一些盘了,什么都搞好了,最后跟母亲告假,要走了。他的母亲说,你真的要走啊?她说,那时候给你开玩笑的。他说你做母亲的,怎么好开玩笑呢?决定要走。这样子走,母亲就是舍不得了,抱了他的脚,大哭大闹的。结果他,他说非走不可。母亲把头靠在他脚上大哭了,他就把脚抽出来,抽出来,把他母亲的头髪踩了几根,踩下一把头髪了,踩下来。结果,他就走了。走了之后,这一批商人,他们是约好了,他们走陆路好呢,走海路好?可能是他们的这些人,他的父亲,大概是海里没有的了,还走陆路好,他们走陆路。陆路也有危险,也有贼。他们印度那时的那些贼,却是讲点江湖义气的。他说那些贼把东西抢到了,如果商主抓住之后,东西是他的,这个商主恐怕要没有命的;如果抓了那些下边的人,商主没有抓到,他们不要的,东西还要还给他们的。那么他们就约好了,他们白天一路走,晚上休息的时候,他们那些一批跟财物放在一起,这个商主跟他的孩子,主人他就另外找一个小地方去睡觉去,第二天早上他们打招呼,把他喊起一起走。这样天天这样走,即使给他们东西抢走了,商主不在的话,这个贼还是要还给他们的,所以他们这样子比较放心了。这样走,走了几天,有一天晚上起大风,早上起是零零乱乱的,那些人吃饭了,忘记把他喊起走了。忘记走了之后,糟糕了,他跑出来看看,一个人也没有了,他带路的人全部走掉了。
他没有办法,只好乱走了。他乱走乱走,就走到一个地方,看见一个大城。是一个什么?琉璃城,琉璃城里边,它非常庄严。他跑进那个城,里边有四个玉女,就是很美、很美妙的女人,四个各拿了的瓶,那个宝瓶来迎接他。她说叫他在这里住,那么就住,住在那里一段时间,住了好多时间,住了四万年。等四万年住了,他住厌了,他要走了。他走了,他的女人就留他了,你们这些男人,怎么、好象心总是好象不定的,这里很好的地方,你要走干啥呢?他说,实在不耐了,他要跑了。又跑跑,跑到前面一个什么玻璃城。玻璃城就是这个宝,比琉璃还要贵重的宝。八个玉女来迎接他,那里边的财富更多。他们又在那里去住了一段时间,住了八万年。最后他也住厌了,那个女人又留他。他说已经不耐了,要跑了。再跑往前面跑,跑到一个银的城,里边十六个仙女来迎接他。那么又是里边去住,开始住是很好了,住了十六万年,又厌掉了。那个又厌起来了,又跑,结果又跑,跑到个金城。金城里边又三十二个玉女来迎接他,那里边的富贵更不可说,又住了三十二万年,又厌起来了,又要跑。那边的天女,她说了,你不要跑了,再跑,跑过去就没有好地方了,这是最殊胜的了。他不相信,我越跑越好,你骗我,你想把我留到,我偏偏要跑。
他又跑,跑了之后,跑到一个铁城,黑黑的铁城,也没有人来迎接他。他就想,这里没人迎接我,可能里边非常享受,特别好,他们享受得来太好了,就不想外边来迎接了,那可能这个地方比以前好得多了。他就跑进去了,一跑跑进去,就看到一个人,头上戴了个火盆,火炭盆了,这个像热铁轮那么个东西。看见他进来了,马上把这个火炭盆往他头上一安,马上跑掉了,往这个城外跑,跑掉了。他戴了个盆,痛得不得了,火盆,再取也取不下来。后来,一个狱卒跑过来,他问他你干什么?他说一个盆,那个人把盆放在我头上了,他说我这个拿不下来,你给我拿下来了,我回去了。他说,你不要想拿下来了,他就给他讲因果了。他说你以前在母亲面前供养两个钱,你就感到果报四个玉女迎接到琉璃城,享受四万年的福报。你后来增加到四个钱,又感到八个仙女的玻璃城,享受了八万年。后来加到八个钱,有十六个玉女迎接的银城,享受十六万年。最后,加到十六个钱,就在三十二个玉女迎的金城享受了三十二万年。这是你供养母亲的果报。但是你后来把母亲头髪踩了一把,这就是感了头上这个火盆。他说,什么时候可以免掉这个报呢?他说要,狱卒说,你要等到像你这么样子的人跑得来,也是这么铁城里钻进来,你把他头上一安,替死鬼来了,你才脱得了,否则的话,你永远戴着火盆,没有办法,脱不了。他说这个,这样子等到哪一年去呢?他是偶尔这么采宝了,路走失了,才跑到几个城,因为过去供养母亲,才跑到这里来,你说再要碰到这么一个人,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呢?那不晓得哪一年走了,他想这个很灰心了。再说后来一看,这个铁城里边受苦的人,跟他一样受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。他干脆发心了,他说愿意把一切众生的苦,我一个人受就完了,反正我总受苦了,跑不出去了,一个人受完就是了,(这是菩萨因地了)。这么一发心的话,盆子掉下来了,马上菩提心一发,苦就免掉了。
这就是说什么呢?这个因果也就是说,父母面前一点点的福,两个钱,感果报就那么大;单是踩了一把头髪,不听母亲的话,就感到这个火盆的这个果报,没有时候走的。如果他不发菩提心的话,不晓得哪一年脱了,就是要替死鬼来了,你把头上一安,你才走得了的话,你哪有那么巧的人,他又跑得来碰上来给你做替死鬼呢?所以这样子的果报是,踩个头髪,就那么大得苦报。
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人,他自以为自己发心很好,我在上海就看到这个人,不管母亲怎么哭了什么,自己跑掉了,出家去了什么东西,母亲为他害病,等等的,他也不管。这个你看看,你这个哪里是菩提心呢?所以这样子,真正我们佛教是很慈悲的,父母不听,不准出家,总之不要使父母太难受,要他思想搞通了,出家是好事,没有搞通之前不要勉强。父母面前造的罪、培的福都不可思议。
不要认为佛教是不讲报恩的。很多的儒家就说佛教是不讲这个,不孝父母的,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?《孝经》有一个,“身体髪肤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它说孝的开端,就是最起码的要求,你身体、头髪、皮肤,这是父母养来的,不能毁伤它,不能损失它,要保护它的,是父母的遗体了。你们出家人把头髪剃了,你看就是不孝,你不养父母更不要说了。受之父母的东西,是“孝之始也”,孝的开端你都做不到,把头髪剃掉了,还要烫一个疤,把皮肤也搞烂了,这个他们认为这是不孝。这个当然他们不知道。
戊六 明业轻重相
从此第六,明业轻重相。论云:欲知诸业轻重相者,应知轻重者,略由六因标宗,其六者何问起?颂曰:
后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
“从此第六,明业轻重相”,业报的轻重的相。反正讲业果,讲得很仔细。我们说《菩提道次第》,下士道明业果,你就要参考《俱舍》,你不参考《俱舍》的话,《广论》里边虽然讲了一些,没有那么明细的。
“论云:欲知诸业轻重相者,应知轻重者,略由六因”,这个又是辨业果的轻重。什么业果重?什么业是轻?那么你要知道,哪个轻,哪个重呢,至少要知道六个因,这六个因知道之后,才能说轻重。
那么哪六个因呢?“其六者何?”
“颂曰:后起田根本,加行思意乐,由此下上故,业成下上品”,有六个东西,后起一个,田一个,根本一个,加行一个,思心所一个,意乐一个。这六个东西是上是下,那么这个业也是上下。那就是因果是错综复杂的,不是我们说的那么简单,一个重就是重。它六个东西,哪些重?哪些轻?然后可以评定它这个业是重,是轻。
释曰:此有六因:后起者,第一因也,谓作罪已,随前更作;田者,第二因也,于上四田,作损益事;根本者,第三因也,谓根本业道;加行者,第四因也,谓引根本,名加行也;思者,第五因也,谓因彼思,业道究竟;意乐者,第六因也,所有意趣,我当造作如是事等。先从意乐,引起加行,次从加行,引生于思,次复从思,引发根本,此之根本,必于田起,于后方有后起现前。
“释曰:此有六因”。
第一个因是“后起”。什么叫“后起”?“谓作罪已”,这是从罪来说,当然福报,造的功德也一样。举一个例子来说,“谓作罪已,随前更作”,做了罪之后,跟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