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7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家尊重你。有的人布施,“拿去!”这么样子,这个东西看不起人的样子,那就是将来果报,反过来,人家也看你不起。所以布施供养的时候,这个态度大有问题,你是敬重地布施的,今后感到的果报,人家也敬重你,“感他尊重”。

  

  假使“自手施”,自己亲自布施,“感广大财,爱乐受用”,亲自布施的话,感到很大的财富,你受用的时候,非常是如意的,“爱乐受用”,不是其它的什么的疙瘩的,因为亲手布施。

  

  假使“应时施,感应时财,所须应时故”。“应时施”,就是正是人家需要的时候,夏天供应他的水、凉亭等等,冬天供养人家棉衣,或者饥饿的人,供养他饮食,这就是应时施,就是雪里送炭了。这样子感到的果报,就是需要的财物,“所需应时”,你正需要的时候,财就来了,你需要这个,这个就来了。这个果报哪里来的?就是过去是“应时施”,人家需要什么东西,你供养他什么东西,那你果报就是自己需要什么,什么东西就自己会来。

  

  “若无损施,感难夺财”,“无损施”,布施人家的时候,不损恼他,使他欢喜,这样子的人,他施的果报,就感到“难夺财”,他的财物,人家不容易把它夺走的,就是,“不被偷劫,及火等坏”。我们说财物有五个冤家要破了你的,王贼水火不肖子。那你假使“无损施”的话,这个财一般就不容易给人家拿起走,王也不会把你没收,贼也抢不了去,火也烧不掉,水也漂不掉,也不会有那些不肖的败家子把你浪费掉。

  

  这是在布施的时候,他的态度,他的一些条件,这是包括这四种的,就有四种不同的果报。感大富是一样的,但是感的富里边,还有尊重不尊重,受用的时候爱不爱乐,是不是需要的时候就来,是不是人家夺得走。这个就是看你布施的时候,有没有敬重,有没有自手施、应时施、无损施,这几种。

  

  以前在南普陀的时候,那个时候时间充裕,平时还可以看一点书。那个时候看到一篇,有一篇公案,它就经里边的。有一个老的太太,她大概是过去总是没有做过偷盗的事情,也可能是布施的时候,是“无损施”,她经常自己很满意,因为她一辈子,她到老了,年纪很大了,七、八十岁了,她一辈子的经验,大概是没有掉过东西。有的人经常说,我很好,在电车里边从来没摸过口袋,刚刚说了好了,第二次一跑去,摸掉了,这个靠不住。那这个老太太,一辈子,她就是到七八十岁了,一辈子没有掉过东西,她经常给人家说,老了欢喜说话,“唉呀!我从来不掉东西的”,怎么。那孩子他听多了,有点烦起来了,“你不掉东西,我偏偏给你掉一个东西”。就是说,有一次她手上戴一个宝石钻戒指,很贵重的了,她放桌子上还没戴了,他就偷偷地把它拿来,丢在河里边去了。那个老太太,一个戒指不见了,大家告诉,大家就着急了,戒指不见。老太太说不要紧,我不会掉东西的,她还很放心,没有什么,一点也不担心。结果第二天他们要招待客了,他的厨师就去买菜了,结果买了个大鱼,买回来,什么东西,就在煮鱼的时候,肚子一剖开,戒指在里边,他马上认得到,这是他主妇的,还给她,她说我没有掉东西。这个就是说过去因造的好,一方面她自己是不偷人家东西,没有偷盗的事情;再一方面,“无损施”,所以这方面感的果报,财不会走掉的。

  

  那么我们有的人,电车里给人家摸掉了,或者哪里东西给偷掉了,你也不要怄气,你过去没有做“无损施”,或者你过去可能偷过人家东西,这是果报。气什么呢?气自己,为什么自己不争气呢?以前做那些坏事,现在受这个果报,一点也不要怨天尤人,因果都是自己感的。

  

  记得以前那个法海喇嘛在世的时候,电车上他的包包也是给一个什么小偷拿走了。他一个居士跟他一路的,马上把那个扒手抓住,叫他还出来。“不要去,不要去弄他,这个是他的财,你不知道,你犯戒了,他偷去了,属于他的了”——法海喇嘛他已经放掉了,舍掉了——属于他的了,你不要去拿他的了。

  

  

  

   庚二 明财异

  

  从此第二,明财异。论云:由所施财,差别云何?颂曰:

  

  财异由色等  得妙色好名  众爱柔软身  有随时乐触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财异”,这是施主的不同,另外布施的东西也有差别。布施的好东西,当然感的果报大,布施的东西很差,当然果报也差了。

  

  “论云:由所施财,差别云何”,一个是主、一个财、一个田,那么主讲完了,财的差别,怎么样呢?

  

  “颂曰:财异由色等,得妙色好名,众爱柔软身,有随时乐触”,供施的财物它的差别就是色香味触。这四个东西,颜色好,香味好,味道好,碰上去、碰到是舒服的。那么这样供的东西,供养起得的果报就是:颜色好的,得妙色;香味好的,得好名;味道好的,感到众爱,大家欢喜;假使碰上去是舒服的,就感到自己的身柔软触,还有随时乐触,夏天不感到热,冬天也不感到冷。转轮圣王的那个玉女宝,就是这样,冬天,她身上很暖和,夏天她冰冰的,凉得很,那就是随时都是乐触,不会感到难受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财异由色等者,谓所施财,或阙或具色香味触,故名财异。谓所施财,色具足故,便感妙色;香具足故,便感好名,如香芬馥,遍诸方故;味具足故,便感众爱;触具足故,感柔软身,及有随时生乐受触,如女宝等。果有减者,由因阙故。

  

  “释曰:财异由色等者,谓所施财,或缺、或具色香味触”,所施的财物,或者是没有,或者是具足“色香味触”。这个“色香味触”,当然是好的“色香味触”,什么东西都有颜色,都有味道,你说这个鱼腥臭得很,也是味道。那么就是好的色、好的香、好的味、好的触,那么你这样子供养,感的果报就好,这个就是差异。

  

  “谓所施财,色具足故”,颜色非常好。“感妙色”,自己的身体也长得好。

  

  要是“香具足故”,这个供养的东西香味很好。我们为什么供香呢?一方面是戒,一方面也是可以感到异熟果,感“好名”,好的名声。“如香芬馥”,跟香一样,到处薫,“好名”到处传播,“遍诸方故”,到处可以流布。

  

  “味具足故,便感众爱”,味道好的话,就感到果报大家欢喜。因为好的饮食,大家都欢喜吃的。那么你供养好的饮食,也感到大家欢喜的果报。

  

  “触具足故”,你供养的东西,它的触是非常好的,不是粗粗糙糙的,那么就感到“柔软身”,自己的身体就柔软,不是粗硬的。不但如此,“及有随时生乐受触”,什么时候生乐受?夏天的时候感到蛮风凉,冬天的时候又感到蛮暖和。我们说我们冬天冷得不得了,夏天热得不可耐,这个就是没有作这个布施,布施的东西没有具足触,不要怪人家,还是自己不够。那么假使这个触具足地供养,那就是“随时生乐受触”,不会有得不舒服的感觉。“如女宝等”,就是转轮圣王的那个玉女宝,她就是有这个随时的乐触。

  

  “果有减者,由因缺故”,那么你果假使不够,就是果没有这么好的果,那你这为什么原因?就是因不够。所以说,我们这个话很有意思了,你自己感到果不好的话,你因造的不好,不要去怪哪个。你东西偷掉了,不要怪那个贼,你以前没有好好地布施,或者你以前也偷过人家的东西,总是有因。

  

  我们佛教里边,一切都是因果,没有离开因果的,感什么果,就是有什么因,果上看就是因的一个影子。你因是一个直的,一支笔,影子决定是一根直线;如果形状是一个勾勾圆的,影子也是个圆圈圈;如果你一个东西是歪歪扭扭的,影子也不会直,也不会圆,只是歪歪扭扭的。这个果报就是影子,不要怪影子了,要怪原来那个东西,因造的不好。这就是修行了,你还有什么修行呢?

  

  

  

   庚三 明田异

  

  从此第三,明田异。论云:由所施田,差别云何?颂曰:

  

  田异由趣苦  恩德有差别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田异”,那么对方的田也不同,那么感的果报也不一样。

  

  “论云:由所施田,差别云何”,所布施的对方的这个田,就是恩田、福田那个田,它的差别又怎么说?

  

  “颂曰:田异由趣苦,恩德有差别”,“田异”,供养的对象不同,有几个不同?由趣的不同,供养人趣,供养旁生,它的果报不一样;还有是苦,对方的人,是受苦的人,你供养他,果报也不一样;对方是恩,父母有恩的人,你供养他,也是不一样;有德,三宝的、有功德的人,供养他,功德也不一样。那就是说,《四十二章经》,供养须陀洹多少果报,供养斯陀含有多少果报,这就是德田。这是主财田中一个因素。

  

  所以说,真正全部因素加起来有那么多,主是七圣财,还要看你是不是敬重施。财,就是色香味触是不是具足。那么田,有恩田、苦田、德田,有各式各样的不同,还有趣,哪一趣的不同,供养旁生,供养人不一样,供养人跟天不一样,供养畜生跟供养鬼又不一样。所以有的人欢喜拜神庙,神庙是鬼神庙,你供养鬼神,你不要供养三宝吗?你不是自己不知道田的差别了吗?这个不学,他不知道了。你一学之后,你就知道了,哪一个田福报大,你就供哪一个田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趣、苦、恩、德,四田不同,名为田异。由趣别者,若施傍生,受百倍果;施犯戒人,受千倍果,是名趣异。由苦别者,谓七有依福,济他苦故,福不可量:一施行路人;二施羁旅客;三施病者;四施看病人;五施寺园林;六施常食,西国信士,于远绝处,恐行侣饥饿,造舍置财,多贮饮食,通施一切,或有但标供出家者,常施食故,名施常食;七随时施者,于寒热风,随时施彼故。由恩别者,如父母等,得万亿倍。由德别者,施持戒人,得亿倍果,乃至施佛,得无量果。

  

  “释曰:趣、苦、恩、德,四田不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